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情怀】古魏遗址话芮城(散文)

精品 【江南情怀】古魏遗址话芮城(散文)


作者:贝之纯 举人,345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16发表时间:2017-07-20 15:00:58

一、不明所以的依恋
   七月流火,天燥地旱。
   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众人畏惧酷暑,都躲在了家中吹空调、刷朋友圈。此时的我插着耳机独自在车厢里凭窗沉思,尽管车内冷风徐徐,却阻挡不了太阳的激情,汗水依旧从两颊流出。古语所言的心静自然凉,的确是有几分道理。虽然我满脸汗水,却浑然不觉热。我想是心里的激动战胜了燥热的汗水。
   又一次前往芮城,虽然记不清是第几次,但每次的感觉却不尽相同。虔诚之中带着不可言传的感动,欣喜之外夹杂着些许惆怅。自二零零八年初识芮城起至今,她在我心里已经停留了九年。
   这种情节发展至今已是路人皆知。朋友看见我总在芮城穿梭,便问其故,我只好告知原委。朋友听后大为不解,不知我为何如此倾心芮城;结交芮城朋友后,当他们问我家乡是哪里人时,我不愿忘本,更不愿充当“冒牌货”,便又不耐其烦地向他们解释我与芮城的缘分。他们听后也觉匪夷所思,亦不明我为何这样偏爱芮城。对于他人的疑问,我也只好在芮城文化、地理上做文章。
   其实,发自内心的喜欢通常是讲不明是非道理的,糊里糊涂的依恋要胜似有目的的喜欢。这种喜欢往大的说算作人生信仰;往小的谈,算作心灵寄托。陶渊明书写《桃花源记》的起因,难道仅是呼吁稳定的政治之作吗?在我看来,桃花源是他心中的净土。如果问他原因,恐怕他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或许有些情愫真不足与外人道也。这种情感也跟一些人的西藏情结是一样的,都说西藏神秘,西藏是人心灵的净土,但抛开这些外部因素后,恐怕也难解释心中的情愫。对于我而言,芮城在我心中的地位正如桃花源情愫、西藏情节一样。
   在以前的文章里曾说过,一九九八年我曾跟随父亲单位去过芮城永乐宫。现在看来,五岁时那次偶踏芮城的旅行,或许便为以后的情愫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二、情有可原的错过
   这次前往芮城的缘由,固然还是感情占主导。除了对芮城感情的偏爱外,寻访未考察的古迹算作这次出行的动机。说来惭愧,多次走访芮城,本以为境内比较重要的文物遗址应该已经被我考察得所剩无几了,可细细查阅之下,却发现遗漏得太多。古魏城遗址便是遗漏之中的一处重点遗址。之所以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是体现芮城历史底蕴最古老的一处标识。按理说,我初探芮城之时就该去拜访它。但那时完全被芮城境内丰硕的文物遗址所折服,有点无从下手。尽管已经制定好具体的计划,但千算万算,还是未将古魏城遗址列入寻访名单之内。这一晃,便过了两年多。说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这也许正是芮城底蕴深厚之所在,不然我为何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时至今日,我专程赴芮,也算是向古魏国遗址献上自己的那份虔诚罢。
  
   三、驻足城墙的沉思
   翻阅《永乐宫志》查得,永乐宫现今所在之地是建在古魏国原址之上的。那么可以确定,古魏城遗址的范围必定不会离永乐宫太远。得此资料后,心里便有了底气。第二天利用晨练时段,便前往永乐宫探个究竟。永乐宫在八点之前是免费对客人开放的,于是未费周折便进到了内殿。穿过石桥后,突然在路左侧发现一座文保石碑。细看之下,是国务院二零一三年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石碑是由山西省政府立的。而这座石碑的主人便是我要寻访的遗址——古魏城遗址。石碑背面是古魏城遗址的“身份证”,与我所阅资料并无二致。石碑后方已经改造成了生态公园,林木参天,清幽雅静。放眼望去,很容易发现那坑洼不平的土台,想必那就是我要找的古魏城遗址了。想来可笑,永乐宫我曾拜访多次,每次都将那不起眼的土台当作大自然的败笔而不屑一顾。谁承想,那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我不由得对石碑鞠了一躬,真心感谢这座石碑,否则不知我还会错过多久。沿着脚下的磨盘石攀爬,我一步一步登上了古老的古魏城遗址。此时天气虽是高温酷暑,这里却因林木笼罩而阴凉无比。风过头顶,鸟鸣树梢,城墙沧桑,史话悠长……
  
   四、古魏故都的渊源
   芮城史称古魏是众所周知的事。魏是大的意思,司马迁《史记》载:魏,大名也。这里的魏国之所以要加一个古字,不仅是为了与战国七雄之魏、曹魏、北魏、西魏区分,更重要的是它乃魏国之源头,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据《左传•昭公九年》载:晋人与周大夫争田,且率阴戎伐颍,周景“王使(其大夫)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也。’”经过西晋学者杜预“在夏以后稷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对此文的注解,可得知,魏国当在夏朝时便已创建。由此可见,其历史应极为悠久。夏朝末期,商族日渐强大,及至成汤灭夏,建立起商人政权,迫使周族西迁,此时的魏国已被周族控制,因此也失去了周人的保护。魏国受到商人的打击后,其疆域必然会缩小。故,古魏国在夏商时期封地较小。夏时为魏芮侯国,古殷商时期为古芮国。而今在芮城县陌南镇有个檀道村,著名的虞芮让畔的故事就是那时发生的。直到牧野之战后,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周武王封姬姓子弟在今芮城境内建立魏国,又在黄河对岸的陕西大荔县建立新芮国。据郑玄《诗谱》云:“魏,姬姓之国,武王伐纣而封焉。”便可知古魏国在西周成为被分封的姬姓子弟国。直到春秋末期,毕万获魏国封地后,魏国的都城才迁往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城)。据考阅《史记正义》得知,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这个位置在《水经注》及《芮城县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而芮城县北五公里便是现今的永乐宫一带。
  
   五、芮城地名的考究
   站在古魏城遗址矗立良久后,看了看时间才发觉已经错过了早饭。一想到这里,肚子也不争气地叫了起来,随即决定乘车回县里先填饱肚子再说。叫了辆出租后,和司机闲聊片刻,提到了此行的目的。司机说,他们村也有个土堆,听老人讲是古魏城遗址。一听这话,也顾不上吃饭了,马上叫司机领我去他们村寻找言谈中的遗址。司机掉头行驶不在话下,望着过往的风景,想起了芮城的地名来历。
   深入芮城这么久,一直对芮城地名来历没有考究过。看到有资料显示芮城原为古芮国都城,故此地名为芮城。可是经过多方文献史料考证,这个观点存在谬误。首先是关于芮国方位的问题。尽管有不少资料将芮国的地理方位倾向于芮城,但根据考古发现来看,古芮国所在方位应在陕西大荔县和韩城市。查阅《大荔县志》得知,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在陕西大荔县赵渡镇(县东南方)附近发现了芮公鼎。这个佐证便能证明此地早先为芮国所在地,也就是历史上南芮国。
   二零零五年经过专家考古发现,确定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为芮国墓地,专家在此共发现了一千三百余座墓葬,那年梁带村墓地还被荣膺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文物遗址的展现足以说明梁代村附近是北芮国的所在地。北芮国与南芮国原本是一家,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由此可见,芮国与芮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芮城之芮的本意是指河道弯曲之处,水草茂盛之处。如果按字面意思解释,芮城指的是水草茂盛,富庶殷实的小城。但每座城市地名的来历必然由其独特的历史际遇所决定,所以还是要寻找到芮城地名的历史含义。
   古魏国存世五百多年,却因年代久远、国度狭小而历史记载残缺。在商末春秋的史籍典故里,唯有《左传》对古魏国有所记载。公元七零九年,芮伯万母亲芮姜因讨厌其宠姬太多,一气之下把他赶出家门。芮伯万只好到临界魏国居住,而今在今天的芮城县的郑村附近还留有芮伯万城遗址。
   虽然《左传》关于古魏国的内容只有这么一段,但是仅此一段便将芮城地名的历史呈现了出来。据《芮城县》记载,北周明帝二年,因芮地有芮伯城,而将原名为河北县的芮城县改为今天的名字,从此芮城县这个名称就叫到了今天。
  
   六、“芮城鬼”的传奇
   车子依旧在行驶,我拔下耳机与司机谈起行程价钱。虽然并未对司机出示的价钱还价,但还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叫了他一句“芮城鬼”。司机爽朗地笑道:“你们误解这个‘鬼’字的意思了,其实,这里是说我们芮城人聪明呢。”
   “芮城鬼”的外号不算陌生,运城十三县特点是人尽皆知的。但若追根问底,恐怕当地人也难对这个外号给出像样的解释。近来,笔者从网上搜集到几种较为合理的版本。倾注笔端,分享讨论。
   一是野史遗留的典故。
   春秋末期,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训练出精锐步卒“魏武卒”。此支劲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魏武卒”战无不胜,接连渡过黄河,攻下函谷关,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因战事频繁,屡屡过河,从黄河北岸过来的大军军旗“魏”字飘扬,因半边损毁,只留“鬼”字,所到之处,败军望旗胆寒高喊:“鬼又来了!”
   二是性格鬼精的缘故
   五胡乱华”之时,河东大地反反复复在匈奴和羯族等民族间争夺。大军所到之处,皆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唯芮城因中条山相隔,且境内多沟川,是避难的天然场所。于是,难民纷纷逃入其中。但芮城本地人却不愿让这些外地流浪者长期久居,便时不时向他们发难。逃难流浪者们于是就千方百计打听当地人在想什么做什么,谁说话能做主。而本地人却用尽各种办法来搪塞,顾及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明白。难民里,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沿袭了这种说话办事方式,没有留下的继续流浪,如遇打听的,就告诉这地方的人“鬼气”太重,永远问不出实话来,是“芮城鬼儿”。
   三是生意精明的代称
   据《芮城县志》载:“以前之民,无戴帽者,无著蒲鞋者,城中只有一二家酒饭店,村民皆羞涩不敢入,有老死不识街门者……”针对这种状况,芮城百姓在清朝时便学会了经商。到了嘉庆年间芮城已“商贾云屯,地号殷繁,人敦礼让。”到了咸丰同治年间,“人稠地狭,营商于外者甚多。邑内商号多属土著。出商于秦豫者殊不少。”因芮城人做生意精明,长于算计,鬼精鬼精的,被周边外县人冠以“芮城鬼儿”称号。
   四是美味特产的谐音
   民国版《芮城县志》有关于芝麻糖的记载:“明清时邑内商号多属土著,出商于秦、豫者亦殊不少。唯熬米糖之商,西达潼渭,南及巩洛,北逮绛汾,颇获专利。”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芝麻糖在明清便已家喻户晓。“芝麻糖”以酥松为贵,外呈圆柱形,长条犹如棍状,心空如藕。虽然运城河津稷山等地也有生产芝麻糖,但只有芮城的“芝麻糖”最为酥脆味美,故而人称“芮城棍儿”。因芮城人在经营芝麻糖时总是做成“薄皮”的,顾客认为芮城人会算计,便由“芮城棍”得谐音芮城鬼。
   四种版本各有千秋,各具风趣,如果真要选择其一作为芮城鬼的来源,还真不好下手。但综合后三种版本可发现,芮城鬼的流传之广还是与芮城人性情有关。毕竟人们对一个地域固有的看法还是因人而议的。当然不管这个“鬼”是褒是贬,我想都是人们对芮城人特有的认识,不存在歧视之意,多是善意的玩笑罢。
   曾经由于战乱与地界划分,芮城分为县东与县西。县东是陌南镇至永乐镇附近,而永乐镇到风陵渡镇便成为县西。这就是两个方位的人民方言也不相同的缘故。县西话偏陕西话多一些,县东则是芮城本土方言。由于县东人历来被冠以“芮城鬼”的称呼,加上县西曾经属于永济市管辖,导致了县西人在一段时间内与县东人老死不相往来,况且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芮城人。直到现今,才回归本土。但一小部分县西人还是不愿承认自己是“芮城鬼”。
  
   七、魏风悠悠散云烟
   车子最终在公路边的一处高大的黄土丘前停下了。司机指着那残缺不全的土丘说,那就是古魏城遗址了。果然,我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处石碑,上面篆刻的文字与之前在永乐宫里看到的那处国保石碑并无二致。为什么同样的国保单位会立两处石刻呢?恐怕只有一种解释,这里有古魏城另一处遗址。本身古魏城就分东西南北四城,这里或许是其中一处遗址。那巍峨高大的土丘极有可能是古魏城的一处城楼,历经千年洗礼,早已失去其先前的容貌,成为一处荒废沉寂的土堆,等着有缘人来发现探索它的前生今世。我必定不会是第一个探索它的人,却可以做最有诚心的一个。沿着那陡坡,我手扶两边树根,吃力地向上攀沿着。没想到,刚爬了没几步,便摔了个“狗吃屎”。我内心自嘲道,看来破坏文物遗址是要付出代价的。攀爬终止后,我盘地而坐,低声吟唱《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魏国虽然在周代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方国,但产生在这块土地,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魏风》却是令华夏震惊的。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载,《魏风》共有《伐檀》、《硕鼠》、《陟岵》、《汾沮洳》、《园有桃》、《葛屦》七篇。这些都是公元前661年毕万受封魏国以前的作品。这些诗歌的出处均与芮城本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伐檀》所作之地便在今芮城县陌南镇檀道村。村里有檀道岭,相传为西周魏国百姓伐檀之地……《魏风》诗歌凡此种种均有来历。

共 65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散文开篇便表明了对芮城的一种执著情怀,转而又写到自己对芮城考察的遗漏,这更加坚定了古魏遗址芮城在自己心中虔诚的信念。经过此番于古魏遗址城墙上的驻足,作者思索万千。进而写到古魏故都哦渊源,以及芮城地名的考究,另外还有世人所谓“芮城鬼”的来由,芮城的本土文化也成就了《魏风》在《诗经》中的篇幅,与当地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散文语句凝练,引用数据精准,是一篇不错的考察类的文章,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苏芥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722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芥隐        2017-07-20 15:02:56
  感谢作者赐稿江南,编按不当之处请海涵,祝夏安。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2 楼        文友:苏芥隐        2017-07-20 20:35:22
  老师的文章符合我们“江南情怀”的征文,小编已经给您改成了征文的了哦。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3 楼        文友:夏沫的微笑        2017-07-25 15:35:38
  恭喜作者得精,帆儿学习,敬茶问好老师。
夏沫的微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