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春秋】读《范进中举》(赏析)

精品 【春秋】读《范进中举》(赏析) ————浅析吴敬梓笔下读书人的悲惨命运


作者:大先生 布衣,39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78发表时间:2017-07-21 12:48:36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比较著名的一部讽刺性小说,作者吴敬梓生活的时代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都是属于十八世纪上叶,但吴敬梓生活的年代比曹雪芹生活的年代还稍微略早一些。十八世纪早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兴盛走向灭亡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转型,许多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就层出不穷。黑暗、腐朽的清末制度,以及阶级性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都预示着这场社会变革与转型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基础之上,像《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这种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名作由此诞生,就并非偶然。
   与《红楼梦》相比,《红楼梦》揭示的是以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灭亡为背景,从而暗示整个封建社会的灭亡是一种必然。《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则以揭露和批判以科举考试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对读书人的戕害,从而暗示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二者虽然行文有些差异,但包含的意思与思想性又是出人意料的相互统一,那就是直接剑指腐朽、没落的封建制社会由盛及衰,也将是必然。
   吴敬梓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从祖上到他父亲这一代,无一例外不是经由科举取士这样一种途径获得功名利禄。正是这样一种亲身体验与经历,让作者看到并知晓了科举制度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而让作者有了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和全新的思考。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比较典型和经典的故事之一,幽默中不免诙谐,诙谐中不免揭露,揭露中又不免狠狠严厉的批判与抨击。而这一切均以科举考试为影子,直指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以及知识分子的无情戕害为背景。表面上看似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其实质是对读书人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相反非常的简单。大致意思是说范进从二十多岁开始考试,前前后后总共经历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了才考了个秀才。但考中秀才并不就意味着可以当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了。在等级制度非常苛刻严明的封建社会,你想跳出龙门取得一世功名,你就还得继续再考。至此,虽然五十四岁的范进此时已是须眉老儿了,但为了出人头地,依然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戏剧的是没想到后来范进还真中了个举人老爷,这突如其来的好事对于发了疯似的读书人而言,一瞬间难以置信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当捷报传来范进欢喜得发了疯就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原本酸腐、穷困潦倒的范进一下子却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与巴结,各种媚态与嘴脸应显、尽显。这也是本文的高潮,作者的意指,那就是在封建的科举制度下一部分读书人命运转折与起伏中的悲剧。
   当然,吴敬梓并不是简单的在描绘范进中举的过程。而是通过范进中举这个过程,精致而巧妙的勾画出了一幅幅人物表情、神态、动作,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节的描写,从而进行无情的现实批判和尖锐的社会抨击。
   首先出场的是学道周进,有着相似经历的周进凭着百折不挠的读书精神,终于取得一世功名飞黄腾达了。在周进的眼中,此时此刻的范进就是当年那个穷困潦倒的自己。作者从范进写周进,其实也是通过写周进来衬托范进。表达的意思同样是通过科举考试的两个读书人,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不同身份与地位。而这一切中的始作俑者就是对于读书人而言,能决定他们命运与生死的科举考试制度给天下读书人上演的一幕幕悲剧。
   写周进的出场其实也并非完全的只是在与范进作身份上的对比,周进选拨范进的文章先是说不好,后又说好,最后又说很好。这种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的做法,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选拨人才我们暂且放一边。后来周进训斥童生魏好古的一段描写让我们拔云见雾,大致意思是周进叫魏好古不要学习汉唐以来的歌辞诗赋,应该好好学习当下的文章。由此一来我们就不免疑问,汉唐诗赋乃千古名句有哪点不好?这个都不用学,那周进学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作者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对选拨任用人才的迂腐,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设置不合理表示质疑与不满。
   接下来对胡屠户的描写也非常经典,胡屠户是范进的老丈人。简单点来说,范进在中举之前胡屠户这个摆地摊卖猪肉的是一百二十个看范进不顺眼,经常讽刺和谩骂范进,什么“现实宝穷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撒泡尿自己照照”,反正什么话难听就怎么骂范进。但是当范进一下子中了举人之后,胡屠户的嘴脸马上又变了。所说的话也全部变了味,什么“贤婿老爷”“姑老爷今非昔比了”,一副世俗的媚态相让人非常恶心。加上后来捷报来时范进发疯,老太太的劝慰哭泣,帮其捡鞋的人等等描写。无不透露出当时的世风污秽,人心不古,而在科举制度这一大背景下的封建王朝,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情的冷暖与世态的炎凉,是多么的让人失望。
   接下来对张静斋的描写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人情世故批判的升华。张静斋凭借科举考试顺利走完了从试子到达官贵人的全部过程,在范进没有中举之前他与范进没有一丝一毫的交情。但在范进中举之后他却主动攀附,说什么“与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除了主动登门拜访之外还送钱送房子,显得特别的亲近。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形象非常深刻细致的勾画出了当时的社会丑态,那就是对读书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旦取士便众人相捧,否则,众人相弃。这种病态的心理和病态的表现正是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埋下的祸根,那就是对读书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一种折磨与残害。
   《范进中举》范进至始至终都是这一篇小说的中心人物,然而他又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刻画与描写来更进一步的升华主题。但从始终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事件而言,文章紧紧扣住的还是科举制度对于整个社会,尤其对读书人的影响下展开的,且表达的含义是不言而喻且危害是无法改变的。通过文章与作者的思维和笔调,我们不难看出,腐朽的社会制度仍然是这一中心中的灵魂。只是对于读书人和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是赤裸裸带着血淋淋的个体在社会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范进中举》这部小说是讽刺与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除了脍炙人口的人物、对话、场景描写以外,更多的我们应该是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在对小说故事情节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我们应该还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剖析,那就是不管是从艺术形式上还是从思想灵魂上我们应该还要有更明确的见解。这种见解就是透过作品更多的了解作者本人,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笔下的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画面。从这些信息中我们是该赞扬呢还是该批评,是该鼓励呢还是该鄙弃,自然就可以见得分晓。
   总的来讲,《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尤其对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我们无不扼腕叹息,字里行间总是让人充满无比的愤慨与怜溺。尽管作者吴敬梓妙笔生辉,将文章写得诙谐幽默,但是还是不难看出作者同样的愤懑与哀痛之情。鲁迅先生曾经高度赞扬《儒林外史》的写作成就,他说“感而能谐,婉而多讽”。
   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作家及作品最高的赞誉了吧。
   2017年5月27日

共 28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对文人的命运,科举制度、官场的黑暗,做了深刻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由于小说涉及的年代久远,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握理解小说。这篇赏析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凡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725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17-07-23 19:31:15
  拜读大作,熟悉历史,谢谢作者。
2 楼        文友:真草隶篆        2017-09-15 10:28:30
  这样写才是赏析,拜读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