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让美人继续沉睡?
一位美丽的少女睡着了。这一觉睡得时间不短:连续睡了17年,把自己睡成了植物人。
她静静地躺在医院的床上。可外面的世界为她的睡眠问题闹得天翻地覆。
意大利电影《沉睡的美人》,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伦理剧。影片围绕这名植物人女孩能否安乐死的问题,从法律、道德、家庭、社会等方面,通过几组人物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议院要表决维护植物人生命权利的法律。一名参议员所在的政党,要求所有议员投赞成票,而他本人因为有过妻子身患绝症痛不欲生的经历,准备投反对票,遭到了同党的极力阻止,他准备以辞职应对。他女儿也因持赞成观点而与他疏远。
该议员的女儿在示威过程中,与反对阵营中的一名男青年相遇并相爱,逐渐体会到爱对生命有多重意义,从而理解了父亲的反对立场。
女孩的一家人意见也不一致。母亲因照看女儿放弃了演艺事业,父亲因受到妻子冷落而态度消极,哥哥因可惜母亲的才华,恨不得妹妹早点死去,他甚至有过拔掉妹妹人工呼吸管道的行为。
医院的医生也持不同观点。反映在对待一个吸毒女自杀的不同态度上,教授主张想自杀就让她出院。主治医生坚守岗位,几次阻止她自杀。
影片最后,该女孩去世。议员避免了背叛本党与辞职的难题,并与女儿和解;议员女儿的男友,却因监护生病弟弟的原因,不得不离她而去;女孩的一家获得解脱;吸毒女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
如何面对一个没有希望的生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法律由议会通过,各政党代表不同利益,观点往往相左,很难统一。
人们对教义的理解有所不同。认为生命神圣的人,觉得神的意志不可违背;认为生命权属于自己的人,强调人的生命要有尊严。
家庭成员是直接关系人,既要考虑亲人的生命权益,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生活,两者往往相互对立,难以平衡。
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但对已无生命希望的病人,是否还需要救治?
社会舆论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但舆论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信念不同,利益不同,伦理价值不同,导致冲突激烈,纷争不止。
即使法律允许安乐死,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病有多种,人有老少,如何判断,由谁决定,怎样处置,谁来监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情总是有利有弊,情感与理智常常相撞,让谁来做决定都难以取舍。
如果必须选边站,我赞同国家制定和实施有关安乐死的法律。既然矛盾无法回避,就通过法律明确原则、确定范围、规范程序,让当事人、亲人和医院都有所遵循,以减少社会纷争和人们内心的纠结。
如果无法可依,我觉得还是选择“顺其自然”吧。在没有希望的生命面前,就让她自己前行吧,生命的航程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样,至少还可以保留一些死者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