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想起了割麦子

精品 想起了割麦子


作者:延河水 秀才,1576.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15发表时间:2017-07-25 08:13:18

想起了割麦子 最近一段日子里,我的脑里不断地闪现往年的一些事,它们不停地萦绕在眼前,如同过电影一般,让我难以忘怀,更让我不得不去怀念曾经干过的那些农活和农事。
   其实,但凡农村人或者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人,都谙熟各种农事活动,对农村生产生活有着深切的体会和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割麦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退耕还林之前,特别是在大集体时代,陕北塬坡地区种植着大量的小麦。尽管那时候小麦产量很低,但塬坡里的坡坡洼洼的地大都种着小麦。虽然在正常年份下平均亩产也就是百十斤左右。但只因小麦是细粮,又是接济春荒的夏粮,所以不得不种!陕北塬坡地区种植的小麦,与中国其他北方一样,为冬小麦。即每年三伏天翻地,秋分后播种。播种采取抓把的形式,所谓的抓把,就是将麦籽均匀地搅拌到麦田里的粪堆中,黄牛或者是驴骡在前拉着犁犁种时,拿粪人揽一斗子(用芜柳枝条编织的长条半圆斗子)搅拌好的粪籽,用绳索挂在脖项上,跟在犁沟的牛或者驴骡之后,顺着犁沟走一步撂一把粪籽,一把粪籽与一把粪籽间的距离大约一尺左右,里边有若干粒麦籽,这样生长出来的麦子,就形成了一丛一丛的,做到合理密植,通风透光,养分均匀,收割起来也较为便利。
   小麦播种后,入冬之前已经长得绿油油的了。可到了大冻之时,小麦也与其它草木一样,茎叶同样会被冻死,可根须并不会受到影响,而是深深地扎入地下,处于休眠状态。待到第二年开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天气的变暖,小麦也像众多树木杂草一样,很快返青,清明节后,又变成绿油油的一片了。
   小麦从播种到生长、越冬、返青,一般不需要管理,只是到了农历的三四月份,锄上一两次杂草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小麦成熟在农历五月端午之后到六月上中旬。如果遇上好年景,这个时候的小麦由绿变黄,吐着颗粒饱满的穗子,在轻风的吹拂下,翻着金黄的麦浪,很是诱人眼馋。看着那一洼洼翻滚着金黄波浪的麦子,农人们更是喜笑颜开!是呀,辛劳播种下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况且眼下已进入五黄六月,一家人尽管省吃俭用,可囤里的粮食还是所剩无几,正为口粮的接济而焦急、发愁呢!现在,终于盼来了小麦的成熟,这对苦难的陕北塬坡上的农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救星到了,救命粮来了!试想,在这种窘境下,有谁不盼望,又有谁不兴奋呢?
   夏天是陕北塬坡地区最容易下冰雹的季节。尤其是在小麦即将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这段时间,往往是农人们最揪心和最无奈的日子。小麦收割早了,肯定没有完全熟透,势必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如果迟点收割,遇上灾害天气,一场冰雹就会将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即将到口的粮食必然就被毁于一旦。哎,有什么办法呢?农人命里注定是“受苦人”,像这样的事例,包括大旱、雨涝、虫害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颗粒无收的情况,屡见不鲜!何况小麦被冰雹打了呢?
   正因为这样,这段时间也是农人们最为繁忙的时节。用老百姓的话讲,叫“虎口夺食”。或者也有“谷黄麦黄秀女下床”之说,意思是小麦成熟要收割了,全村男女老少便会齐上阵,抢抓时机,争分夺秒,连明搭夜,收割已熟透了的麦子。在这个大忙的时候,就连学校也放了“忙假”,让学生娃娃们回到家里,添上一双手,帮助大人收割麦子。那是怎样一种场面呀,恨不得把三岁的娃娃都拉出来派上用场。当然,所有参与割麦子的人,早出晚归,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弓着背,埋着头,手中挥舞着明晃晃的镰刀,头上沁着汗珠,头不抬眼不眨地只顾着割麦子,同样是恨不得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
   五黄六月是陕北天气特别炎热的季节。陕北山区山高坡陡,种植小麦的地块往往也是陡坡立洼,割起麦子来非常吃力,有的地块站立都很困难。为便于行动和立住脚跟,只好脱了鞋,赤着脚进行劳作。双脚踩在滚烫的黄土地上,烧得人要命,但也只能忍着,将脚深深地插进表土下的湿土中。更为重要的是,地里的杂草、乱石,还有割过的麦茬子,一不小心便会扎在脚板上,顿时鲜血如注,钻心地疼痛。抑或是因为镰刀不快,麦秸又十分坚软和光滑,一镰刀下去,没割倒麦子,镰刀刃子反而顺着麦秸滑了上来,将握着麦子的手指给割破了。受了伤,本应消毒、止痛、包扎,防止伤口的感染和化脓。可偏远落后的山乡哪有这样的条件呢?别说是以前了,即使现在,偏远的山乡里仍然是没有这样的好条件。可怜的“受苦人”向来心宽,忍耐性又强,在很多情况下,就连命也不值钱,眼下这点伤又算得了什么?再说,在“龙口夺食”的当下,还是割麦子要紧,哪有闲工夫去顾及这点伤呢?于是,咬咬牙,顺便弯一下腰,抓一把滚烫的黄土,敷在“小孩口”似的伤口上,抚一抚伤口,止了血,就又头不抬眼不眨地抢收起麦子了。
   太阳越来越高,天气越来越热。农人们头上的汗水流淌得也越来越多了,黑黝黝的背上沁着汗水珠儿。身后的麦子墙倒似的一排一排地倒伏下去,一堆一堆,直堆得满洼都是。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开始捆麦子了,将割倒的几堆麦子拼成一大堆,然后,又用绾结起来的较为柔湿的麦腰子捆成一捆一捆的,便于晚上收工回家时,人们挑的挑,背的背,捎带回到场里。哎,我可怜的父老乡亲们呐,他们为了谋求生计,把苦受扎了,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上——这不,就连夜晚收工回家,也舍不得空手回去,仍在捎带着往回挑或者背麦子!
   夏天的白日非常漫长,早晨五点多天就大亮了。现在,日到中天,天气更加炎热。这就意味着正午已经到了。火球似的太阳直刺农人们的头背。他们身体里的水分早已经爆晒干了,身上也早没了汗水,脸膛黝黑,手背上冒着青筋,嘴唇干裂,满口塞着黄土,干瘪的舌头缩在嗓子眼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浑身发软无力,动一下手脚,似乎都需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凑效。因为饮食不好,早晨一罐子小米和苦菜稀饭及一块糠窝窝头,经过大半天劳作也消耗殆尽,早已是饥肠辘辘了。为了节省时间多割麦子,中午如同早晨,同样是不回家吃饭的,由家人送饭食。眼看日头已过中天,连累带渴加饥饿,是一步也迈不动了。可还是不见送饭人的踪影,着急得人不知说什么好。就在农人们望眼欲穿的时候,远处弯弯的山道上终于出现了几个黑点,那黑点像是在爬行,在慢慢地蠕动着,时隐时现,渐渐地越来越近。呀,那不是送饭的人吗?是的,是送饭的人儿来了。你看他们,一个个迈着轻盈的步子,肩上一前一后挑着饭罐儿,一只手里似乎还提着筐子或者蓝子,黑水汗淋,正向麦地走来。“吃饭喽!”随着一声亲切而熟悉的呼唤,割麦子的人儿仿佛像注射了兴奋剂一般,一下子来了精神,连走带爬地上了山洼,上到坡畔,顾不得寒暄,忘了净手,端起一罐子绿豆米汤,仰起头,咕噜咕噜地喝起来。这家伙真解渴,一口气大半罐子下肚后,顿感浑身清爽,心明眼亮,乏困即刻消解了不少。原来家人知道天气炎热,割麦人苦活繁重,饥渴难忍,午饭便特意熬了一罐绿豆米汤用来解渴泻火,这正是割麦人时下最需要的佳饮。喝了半罐子绿豆米汤后,割麦人这才端了碗,从筐子或者篮子里挖了苦菜、清水炖洋芋,拾了高粱面窝窝头(比糠窝窝头好一点的饭食),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那吃法和吃相,与狼吞虎咽没什么两样。待汤足饭饱后,伸伸腰,抽锅烟,稍稍缓缓神,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割麦之中。
   是啊,“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本来整个上午的天气还好好的,甚至中午还是天晴日朗,热浪翻滚。可不经意间,西北角便生起了一片疙瘩云,那云越积越多,越滚越大,不一会儿便电闪雷鸣,铺天盖地地扑了过来。在一阵狂风的助推下,云层上下翻滚,不停地变幻着色泽,一会儿灰白,一会儿乌黑,一会儿又变成黄云了。闪电雷鸣一阵紧似一阵。有时往往是一个雷声还未完全息止,一个闪电倏地从天空划过,又一个猛雷便开始了;有时闪电不停地闪现,雷声一刻也不间断,像推磨声一般,轰隆隆地震响。每当发生这种情况,加之伴有黄梢子云出现,那就必定会下冰雹的。天呀,这该怎么办呢?还有几洼麦子没收割呢!若让冰雹一打,不是到口的粮食就全没了?即便不下冰雹,背回场里的麦子,一旦没有抓紧堆盖起来,经过雨淋,很快就会闷涨发芽的。这样,不仅影响了小麦产量,而且还影响了质量,磨下的小麦面称为生芽面,蒸成的馍馍,做成的面条,粘得吃不成又不好吃。所以,收麦子期间,最怕下雨或者是下冰雹。那时因为没有现代的防雷设施去控制和驱散,一旦开始下冰雹,可怜而愚钝的农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击打铁器,敲碗击盆,甚至用筷子敲击铜马勺、击打秸秸盖,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苍拯救百姓,让雷电冰雹早早过去,不要降祸于民。可这又有何用?该降该停只能听天由命了,那种劳神费心的折腾,只是“受苦人”的一种良好愿望。除此而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施呢?
   然而,退耕还林后的这些年,农人们再没有坡洼地种植小麦了,只有那少得可怜的平地或者是川地,农人们只种植了一些经济作物,所以,陕北塬坡地区也就不见了小麦的影子。当然,没有了小麦,农人们也就再不用顶着炎热的太阳,没明没黑地收割麦子了,也就再也不用担心下冰雹打了麦子而减了产,消弱了麦子的质量。于是,没有了繁重的劳作,人们便消闲了。可农人们生来就是受苦的命,为了给自家能够增加些收入,能够过上好的生活,只好抽身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地去揽工挣钱了。有手艺的人,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既能挣到钱,还不怎么受苦挨累;而没有手艺的,只好凭着苦力挣钱,既黑水汗淋地受了苦罪,却挣到的钱还是很少的。遇上好心的老板,还能拿回自己的苦力钱;遇上黑心的老板,一年的苦就等于白受了。哎,可怜的父老乡亲们呐。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走出受苦受累受罪的苦日子呢?
   现在想来,心中不由地会泛起一种向往割麦子的时节,尽管割麦子很苦,但心里是甜的,是香的。于是,也就不由己地怀想起了当年割麦子时的情和景来。我想,也许等到若干年之后,人们都将会将割麦子的技能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白面粉是从什么植物上来的,都不知道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确实是一种既可怜又悲哀的事!

共 39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中描述的割麦子场景,可能在我们的梦里上演过好多次了。当然,也只是在农人子弟的梦中上演,没有经历过割麦子劳苦的人,是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陕北山区山高坡陡,种植小麦的地块往往也是陡坡立洼,割起麦子来非常吃力,有的地块站立都很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地里的杂草、乱石、还有割过的麦茬子,一不小心便会扎在脚板上,顿时鲜血如注,钻心地疼痛。抑或是因为镰刀不快,麦秸又十分坚软和光滑,一镰刀下去,没割倒麦子,镰刀刃子反而顺着麦秸滑了上来,将握着麦子的手指给割破了。可怜的“受苦人”向来心宽,忍耐性又强,在很多情况下,就连命也不值钱,眼下这点伤又算得了什么?再说,在“龙口夺食”的当下,还是割麦子要紧,哪有闲工夫去顾及这点伤呢?于是,咬咬牙,顺便弯一下腰,抓一把滚烫的黄土,敷在“小孩口”似的伤口上,抚一抚伤口,止了血,就又头不抬眼不眨地抢收起麦子了。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726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5 09:06:19
  割麦子只是农人生产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却总会萦绕在农家子弟的心头。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延河水        2017-08-04 17:11:50
  谢谢老师的精辟点评与按语,遥祝老师夏日安好!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7-26 07:50:46
  一篇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字,感谢支持江山散文,祝贺精品!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2 楼        文友:延河水        2017-08-04 17:12:23
  谢谢老师!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7-26 08:03:25
  欣赏精品佳作,祝精彩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3 楼        文友:延河水        2017-08-04 17:12:46
  谢谢老师!
4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7-26 08:06:25
  文章通过一组一组镜头,展现了农村的劳作情形,写出了农村风光,写出了浓郁的乡土味。祝贺老师文章精品!
语文教师
回复4 楼        文友:延河水        2020-01-24 19:49:51
  谢谢老师赞赏。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6 08:52:38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预祝精彩不断涌现。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5 楼        文友:延河水        2017-08-04 17:13:07
  谢谢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延河水        2017-08-04 17:13:29
  谢谢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