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我的母亲(散文)

精品 【流年】我的母亲(散文)


作者:王雁翔 童生,72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4发表时间:2017-07-26 19:48:16

我拿出许多理由,一心想留母亲在身边多住一段时间,但母亲态度坚决,无论如何要回老家。她说,来我这里两趟很知足,飞机、轮船坐了,海也见了,已经把我的福享到了。
   我心里知道,母亲不是不习惯城里生活,也不是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是牵挂着老家兄弟们的日子。
   近八十岁的母亲勉强在我身边生活了半年。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区里的老人,大都和母亲一样,从不同的省份来到儿女身边,享福的少,帮着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亲说话方言重,我曾担心她跟院里的老人聊天有困难。但很快,她就跟小区里的几个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晒太阳、唠家常。有一天,我去菜市场买菜顺路去学校接女儿,母亲坐在校门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几个接孩子的老人聊着天,很开心,一脸安详,像多年的邻居或亲戚。跟母亲聊天的是当地人,我在这里生活了好多年,硬生生听不懂一句粤语。路上,我问她能不能听懂岭南人说话,母亲笑呵呵地说,能呢。
   人老了,睡眠少。每天早晨天刚麻麻亮就起床了,我们都在睡梦中,母亲轻手轻脚洗漱完,悄悄出门,锻炼完,再回来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发现母亲走路姿势不大对劲,一问才知道,凌晨三四点,她以为天快亮了,摸黑下楼梯,一脚踩空,头朝后从半截楼梯上滚下来,脚崴了,后脑勺上磕出一个大包,怕我们担心,自己不声不响,悄悄买了药抹。
   其实,楼梯里有声控灯,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声,灯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诉母亲。母亲走路脚步轻,声控灯看人下菜,身粗脚重,动静大的立马给亮光,遇上人老力弱,响动小,它就装聋作哑。我不知道母亲在黑乎乎的楼道里,是怎样从九楼一点一点摸到一楼的。
   “不要紧!”母亲说得轻描淡写,我却吓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点酿成大祸。
   我给了母亲一点零花钱,让她平时在街上看到什么想吃的就买着吃,她却一分都舍不得花,今天拎回一个案板、一根擀面杖,明天买回几个碗盘、一把筷子,说我粗枝大叶,日子过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亲来广州带了一包,见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声不响,去街上买踏窝子。那是北方人生活里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见。几天后,母亲竟一下买回两个,石头的,很沉。母亲说,跑了好些地方才找着,买两个,坏一个,还有一个,就不用我满街去找了。
   母亲将带来的花椒在锅里一点点用温火炕干,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窝子将花椒捣细,装了满满一瓶子,说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饭,我给母亲做了一顿臊子饸饹面。荞麦面是母亲从老家带的,臊子是母亲做的,饸饹床子也是母亲十年前给我买的。
   母亲知道我爱吃饸饹面。2003年新春,女儿出生,母亲上新疆帮我带女儿,从老家费尽周折给我买了一个玻璃茶杯一样精巧的饸饹床子。她知道城里人锅灶小,乡下那些饸饹床子我没法用。她四处赶集,从乡村集镇到城里农贸市场、商场,差不多跑了个把月,才寻到这么个巧物。
   从新疆往广州搬家,许多东西拿不上,都丢掉了,母亲买的饸饹床子我精心收着,用着。想吃饸饹面了,调一拳头面,压两床子,刚好够一家三口吃。
   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不够了解母亲。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广州的繁华地段,街巷纵横交错如蛛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如织,人如潮,小区长相雷同,母亲不识字,我担心她出门走失。女儿建议,给奶奶兜里装一张卡片,写上地址、电话,不识字也不打紧,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问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快黑了,我们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也不见母亲的身影。女儿说,奶奶下午放学没去接她。晚饭上桌,我们左等右等,迟迟不见母亲,不晓得她啥时出的门,又不知道去哪里找,急得转圈圈。女儿安慰我,说奶奶身上装着卡片,如果迷路了,肯定会给家里来电话。我转身跑进母亲房间,发现头天给她装在衣兜里的卡片丢在窗台上。
   我们正急死慌忙准备出门,母亲提着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楼了。
   我忘了母亲也是经历过凄风苦风、闯过社会的。她有自己观察市井街巷、人流环境的眼光。她的脚步离我们居住的小区一天比一天迈得远,走街串巷,不但没迷失过方向,还一个人坐了地铁去老城区溜达。
   天天踩着点上下班,周末买一次菜,往冰箱里一丢,管吃一周。母亲看得心酸,说城里日子有啥好,常年连一把新鲜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亲把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了蔬菜,不用农药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鲜嫩,生动,从春吃到秋。
   母亲是苦惯了的人,也是会精打细算的人。小时候,我们姐弟七个,全家就父母两个劳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挣工分吃饭,一年到头,风雨无阻,争着抢着干生产队里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粮,我家还是最少,一群长身体的孩子,家里尽是吃饭的嘴,日子怎么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母亲用爱哺养着我们,用瘦弱的双肩挑起贫困苦难的家庭重担,不光奇迹般将我们拉扯大了,还把我和二哥送进了大学校门。大哥和两个弟弟也读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亲常给我们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困难纵有九十九,难不倒勤劳一双手”“人穷志不穷”等等。用老话儿向我们讲述做人做事的朴素道理,要我们坦诚做人。
   生产队散伙时,牲口农具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别人家不是膘肥体壮的骡马,就是怀犊的大母牛,最差也会分一头半大的牛犊。而我家,只分到一头老得没牙口的瘸腿驴,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头,一只蹄子长得像人脚,路都走不稳当,父亲牵着驴在院子里出出进进地骂,死活不要,我们兄弟几个气不过,抄了棍子铁锨要去找生产队队长。母亲说,算了,咱们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着,养好了产两头小驴驹,也不亏。
   母亲精心饲养了一年,瘸腿驴换了毛色,患病的蹄子治好了,也能下地拉犁了。而且,谁也没想到,几年下来,这头老得没人要的驴竟然为我家产下三头小驴。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带着我们做豆腐的情景。泡软的黄豆从石磨缝里变成豆浆汩汩流出来,收集到大缸里,母亲将豆浆灌进纱布袋子里,不停地揉搓,乳白色的豆浆从布袋里面流出来,滤出豆渣。
   大铁锅里的豆浆烧开后,母亲先给我们每人舀一碗豆浆喝。豆浆在锅里翻滚着,我们围在灶边,看母亲拿着大瓢不断往豆浆里点卤水。炉膛里火太旺,锅底易烧煳,不仅锅底的锅巴没法吃,做出来的豆腐也会有焦煳味。火候和点浆都关系着豆腐的品质,母亲凭经验总是拿捏得极好。
   喝完豆浆,我们捧着小碗,眼睛盯着锅里豆浆慢慢凝结起来。母亲给我们每人碗里舀一块颤颤巍巍的豆腐脑,再将锅里豆腐脑舀进放好包布的竹筛子,压上木板和石头,黄黄的豆浆水压干后,豆腐就成了。豆腐渣太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难,母亲在粗豆渣里放一点盐、葱花等,捏成窝窝头,也是苦日子里的吃食。
   老家土地承包后,贫穷落后的农村渐渐有了活力,脑子活泛的,农闲时会赶集做点小本生意。为了供我们念书,母亲也在街上摆了一个小吃摊。
   凉粉、凉皮和麻花,还有油饼和油糕,赶集市的头天夜里就得做好。晚上,灶台上热气腾腾,母亲会带着我们在灯下一直忙到后半夜。搓麻花颇费精神,将面码子搓成一根根粗细长短一致的麻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小时候算得上心灵手巧,喜欢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亲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条块,码在盘子里醒着。油锅热了,我们几个孩子在案板前围一圈,在母亲的示范下,面码子在一双双小手里揉、抻、搓,像变魔术,从油锅里出来,就成了好看精致、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卖五分钱,节假日和周末,我们兄弟几个,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赶集。因母亲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亏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卖完。愁的是做不出来,做两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台前忙两个通宵。
   一辆架子车,一个铁皮炉子,锅碗瓢盆,母亲一个人拉着一堆沉重的家什,哪里有集市和庙会,就往哪里赶。风里来雨里去,不仅反反复复跑遍了方圆几十公里的乡镇,还一趟趟赴数百公里外的一个个县城赶庙会,甚至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里卖过半年水果和小吃。
   运气好时,母亲会搭上顺路的货车,搭不上,她就一个人风餐露宿,靠双脚拉着沉重的架子车翻山越岭。
   现在,日子好了,岁月纷纷落落,一个唿哨就过去了。但贫穷的日子是漫长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总着急自己长不大,度日如年。记得五岁那年,家里常常断炊,母亲每天出门下地时,常会把自己嘴上省下来的一个高梁面窝窝头留给我,那是两个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了黑窝头,弟弟就闹着肚子饿,哭得死去活来。有一天,我踩着凳子从小院的矮土墙上爬出去,偷了邻居家菜园里的胡萝卜,分给两个弟弟填肚子。谁知,母亲下地回来,看到院里的萝卜秧子,拿起扫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抡。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母亲用热毛巾一边敷我红肿的屁股,一边讲着一些那时我听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从此,母亲出工下地,就让我拎着篮子跟她到田野里挖野菜,这种日子一直熬了两年,母亲咬牙把我送进了学校。
   读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学校里,买不起饭票,我们无法像别的住校生一样在饭堂用餐。每个周末,我们兄弟俩轮流步行五十多公里回家拿吃的。背回一袋子干馍和几瓶咸菜,开水就咸菜,一吃一周。夏天,馒头背回学校吃两天就长了霉菌。
   为了让我们安心读书,母亲拉着赶集的架子车进城了。她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小屋,一边做小生意,一边照料我和哥哥的饮食。
   高考落榜,我不忍心再让母亲吃太多的苦。1989年春天,我执意参军。母亲落着泪送我,我知道,母亲不是舍不得我离开她,而是内疚自己没有能力供我复读。到了部队之后,母亲每月都要弟弟写信来,她在信里常常告诫我安心部队工作,不要想家。
   有一年回家,我人还没进家门,就从屋里传出母亲的声音:“三娃回来了。”话音未落,母亲已蹒跚着迎出屋门,笑着说,刚才我们还念叨呢,快进屋暖着,我给你收拾吃的去。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亲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亲再缝缝补补,缀满补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无论多旧的衣裳,母亲总给我们洗得干干净净。“妈没本事,总让你们吃不上一顿饱饭,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旧没人笑话,穿脏衣裳别人会骂懒汉,只要你们用功念书,有了本事就会有新衣穿,就不会像妈这样受穷了。”说这话时,母亲正安详地坐在炕上,一点一点地撕扯着碎小的旧棉花给我缝过冬的棉袄。
   1992年,是母亲十分欣慰的一年,我考进了军校,二哥也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听说我俩春节都要回家,刚进了腊月门,母亲就提着我们小时候坐过的小凳,天天坐在门前望着村口的路,从早晨到黄昏,过来一个人不是,又过来一个人还不是。母亲在等她的儿子。
   小学有一年,我交不起学费,被老师撵出教室,不让上课。母亲从村东借到村西,却凑不够五块钱,左邻右舍都知道我家穷,怕借了还不上。母亲带着我们捡杏胡,挖柴胡,打杨槐树籽,辛苦了一个夏天,才交上学费。
   现在回想,穷苦是磨难,也是历练。那个年代的农村,大多数家庭都一样,有的家庭比我家更恓惶,比起那些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的孩子,我们已经很幸福。
   跟别人比本事,不比吃穿,把名利看淡一些,人就活得轻松了。这是自小母亲就教给我的。这种人生的教诲,至今在我的性格里生长着。朋友相聚,别人穿名牌,开豪车,我也不觉得自卑,房子窄狭打扫卫生省力,没车步行,是锻炼,在家里想吃面下碗面,想吃米饭蒸米饭,很知足。想想小时经历的那些苦,人生还有啥不满足呢。
   小时候,总盼着过生日,过年,能吃顿饱饭,有白面吃,可以穿几天新衣裳。慢慢的,长大了,独自出门闯人生,东奔西跑地忙着,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得自己扛着往前走。心里装着一个个梦想和大事,没黑没白地忙碌着,渴望能有些出息,让父母享几天福。
   没想到,日子刚开始慢慢好转,父亲突然离我们而去,将整个家庭重担丢给了母亲。父亲去世时,家里三个儿子还未成家。往后的日子,就只有母亲带着我们往前走。
   下班回家,发现桌上已摆好四五个菜,还有蛋糕和酒,母亲正在厨房里节奏明快地切着手擀面。我有些懵,问母亲,今儿谁过生日呢?母亲笑着说,你咋忘了,今儿是你的生日。
   我语塞,心里一热,很想像小时候一样,扑进母亲的怀里,却矜持着伸不出手去。
   端起酒杯,恍然发现二十多年过去了,自己竟没过过几次生日。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很久,都快奔五十上去了,大事没干成一件,忙的尽是鸡毛蒜皮的碎事。
   忙碌了一辈子的母亲,如今已当了祖母,四世同堂,却还在为我们做儿女的忙生日。都说儿孙满堂福满堂,但细想,儿孙满堂的母亲并没享过我们多少福。牙床畏缩,假牙痛得没法戴,要去医院重做,儿女们却一个比一个忙,迟迟抽不出身。平时住在乡下老屋,做饭、拆洗衣被还得她自个儿辛苦,一大群儿孙的生日,母亲一个一个记着,我们却只顾忙自己的小日子,很少想着回老家为母亲过一个温暖的生日。
   姐弟七个,唯我离母亲最远,十八岁就离开故乡在外漂泊,母亲也最牵挂我。有时出门旅行看到美丽风景,心里想着母亲也能看看多好,遇上可口饭菜,也想让母亲尝一口,可是,我的孝心赶不上母亲的老,“朝如青丝暮成雪”,我还没活明白,母亲已经老了,走不远,吃不动。现在说这些亏欠,心里只能骂自己。
   二哥在城里成了家,父亲去世后,他几次想接母亲到城里生活。母亲去了,只住几日就嚷着回乡下,说她习惯不了城里车来人往的嘈杂喧嚣。母亲仍旧恋着乡下那片教会了我们简单质朴,教会了我们庄稼人本色的黄土地。惦念着她在贫穷中操持了几十年的家。
   这几年,大哥和四弟也搬进城生活了,只有五弟在老家陪在母亲身边。每年一进腊月门,母亲就在寂寞四围的小院里早早忙开了,打扫房屋,拆洗、晾晒被褥,准备年货。母亲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盼着过年,盼着儿孙们从四面八方回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顿年夜饭。
   送母亲回到老家,只住了两日,单位有事,我急着要回。母亲有些不舍,心里还想让我在身边多呆几天,却在灯下早早为我收拾好了行囊。
   “等娃放暑假,水果就都下来了,咱原上水好空气好,把娃领回老家宽松宽松。”我应着母亲的叮咛出了院门。
   已经走出好远,我回过头,看见母亲还站在门前的杏树下望着我。风吹动着她花白的头发,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滚落,一滴一滴,砸在我的心上。
   如今,我离开母亲在外地生活已二十多年,仅有的几次回家也是回也匆匆,走也匆匆。在老家的小院里,我不知道母亲用什么来化解自己晚年的孤独与寂寞,从西部边关到岭南军营,职业的特殊性使我无法像平常人一样常回家陪伴我年迈的母亲。除了心底永不停息地翻腾着的祈愿,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工作。我想姊妹们的积极向上、平安健康,就是母亲孤单寂寞里最大的温暖与幸福罢。

共 59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母亲,可以让我回望来时的路,岁月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可以慢下脚步享受生活、有能力回报母亲的时候,母亲却一如当年,不知疲倦地行走在为爱付出的路上。我成长的路径上布满了母亲的印记,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苦难都因母亲的智慧与坚强写成了美好而动情的回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磨练了人类的意志,得以生存的本领,而且让共同置身苦难中的亲人制造出世间最温馨的真情,得以无限动力,朝着明媚的春天靠近。文字质朴,情感真挚,编者几次落泪 ,感动于母亲的英明伟大,虽然困苦,心中却充满阳光,终于把几个孩子培养成人。此时的母亲应该满足了,应该骄傲地坐享天伦,可是孩子的一切始终牵绊着母亲,这是母亲的可贵与高尚。无论孩子多大,却始终放不下,再次落泪。母亲的一生影响着我的成长,我的成长幸福着母亲,一路陪伴,互相温暖,亲情相互辉映,溢满心间的幸福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佳作,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728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17-07-26 19:49:14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分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方圆百里        2017-07-26 20:17:58
  读完,发现自己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真挚的情感抒发,老师深情表达自己对母亲生活中点滴爱意和恩情。拜读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