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四代人的家族梦

精品 四代人的家族梦


作者:党瑶 布衣,23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48发表时间:2017-07-30 17:35:40

四代人的家族梦 一、曾爷爷的家国情怀——抗战硝烟里的育人梦
   曾爷爷今年92岁了,是一位基层学校退休校长,近代时期,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人们尊称老师为“教书先生”或“教书匠”。“先生”者,德才双馨;“匠”即匠心,一颗育人的心,怀揣一个师者的育人梦。
   1943年,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古老的中国弥漫着烽火硝烟。时逢乱世,普通百姓的生活食不果腹,还要承受战争的威胁,为了国家安宁,扛起钢枪沙场抗倭的男儿是英勇的,文化渡人以救国,怀揣教育梦想的曾爷爷也是令人钦佩的。
   此时,18岁的布衣子弟曾爷爷没有奔赴战场,而是拿起粉笔,挥起教鞭成为“娃娃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乱世国殇,从事教育的艰辛不言而喻,曾爷爷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从学堂到小学、初中,从普通教师到教导主任,后参与组建初中,当选副校长。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经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学子。
   十年文革浩劫,多少知识分子被批斗,身处基层教育的曾爷爷,也没能幸免这场灾难。一次次地被打倒、又重新站起,文人的铮铮傲骨岂能忘却。听曾爷爷回忆说:当年遭批斗时,他们教师同仁为了躲避批斗,翻过墙,在地窖里藏过。曾经受人尊敬的教师,在那场浩劫中成了反动派,放下了知识分子的光环,把苦难吞进腹中。一位耄耋老人回忆这段往事时,语气平和,说得是那样的云淡风轻,仿佛在讲述着别人的历史。
   文革结束后,曾爷爷已至中年,却依然精神饱满,赤诚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改革开放迎来新气象,他重拾教鞭,广纳英贤,繁荣新一代教师接班人。从教期间,曾爷爷辗转八所学校,但始终没有离开荆山塬,没有离开家乡。所到的每一个学校都兼任管理职务,将教务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连续多年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教书之余,曾爷爷爱好广泛,写得一手好字,也有不少文章发表于《富平报》《教师报》等报刊。
   从小,我是由曾外婆抚养大的,对曾爷爷的印象很少。小时候的记忆中,曾奶奶体弱多病,一直卧床,曾爷爷精心照顾着曾奶奶的饮食起居,过了几年,曾奶奶因病魔的困扰离开了人世。十年过去了,有时看到曾爷爷在村口望着祖坟凝思,眼里涌现着无限的沉重与沧桑。当我提笔记录下曾爷爷的故事时,他对这段历史是避之不谈的。
   我12岁那年,还是小学生时,发表了第一首诗歌,那是学校小学部唯一的入选获奖作品。看着稚嫩的文字变成铅字,我小心翼翼地捧着报纸,生怕一点折痕模糊了字眼。曾爷爷拿着报纸表扬我,还不忘给他人夸奖。等他到学校办事时,曾经的学生已是副校长,毕恭毕敬地欢迎着老校长,因这层关系,我自然也受到了关注。课间,我被主任叫到办公室,看到曾爷爷一边翻阅着成绩单,一边和校长谈笑。因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和代表学校参赛获奖,老师们的赞许声满足了小学生的骄傲感。
   直到今天,我把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整理在一起,寒暑假回家一有空闲就拿给曾爷爷看,92岁的高龄,眼睛不花,手机浏览也不用特意调大字体,就是听力下降,耳朵背点。遇到生僻字时,曾爷爷也能读出来,这得益于他一辈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看报看新闻从未间断。或者拿个小本,由他口述,记录下他走过的人生。
   曾爷爷的处事方式也是有些独特的,很大程度上源于半辈子的教育经历。他和村上年龄相仿的老人聊天时,内容或是近期国家新闻,或是养生之道,或是曾经的教育感悟。而其他老人聊天则注重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等,生活方式不同,关注点自然有别。往往他们一起聊天时,都会对对方所讲不以为然,有的人说,年龄大了,吃好喝好是头等大事,还整天操心国家大事。或许这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吧,但我认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个人的名片,这是他的求真与问道,一直保持着教师求知的思维。
   一介书生,从风华正茂走向耄耋之年。一生情系乡村教育,纵有苦难岁月不改初衷。一名笔者,谈诗论道凝芳华,书写方块字之博大。青松不语广筑华章,桃李天下,曾几何时,我梦想着有一天,接过曾爷爷的教鞭,延续曾爷爷的事业。
   曾爷爷的梦想即是一个师者的梦——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文人的梦,紧紧地与国运相连,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师者本色。
  
   二、爷爷那辈人——黄土地上忠实的耕耘者
   六十多年的打拼,岁月给爷爷的脸颊刻画上了斑驳的沟沟壑壑,脸庞黝黑着,银霜爬满了鬓角,肌肤如黄土一般沧桑。他如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视土地为一生的信仰。
   上世纪50年代那拨人,有着那个年龄的悲与欢。出于对国家大事的记载,那个年代的人取名烙印着浓厚的时代色彩,诸如“建设”“国庆”“新国”等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应运而生,我爷爷取名“建军”。爷爷是家族长子,出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待遇,长辈亲自打了铜锁锁,福佑健康。
   爷爷出生正逢国家新生,轰轰烈烈的国家初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国家复兴路上坎坷重重,每一个困难时期也影响着个人的命运。童年时期,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出现了粮食短缺和饥荒,命途多舛的中国,受那场灾难影响伤痕累累。
   青年时期,又遇上文革,不少年轻人希望借当时的政策走出农村,所谓吃上“皇粮”,村子里推荐大学生名额少之又少,那一拨年轻人干劲十足,努力在农业社挣着工分,又期待县上工厂招工来农村选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爷爷的同龄人中,好多人由此将户口落户到了县城,在县里药材厂、机械厂、造纸厂等当了一名工人,并放弃了农村的土地使用权,但因他们家都在农村,所以,本质上还是保持着农民本色,从此,爷爷成了收割机厂的一名工人。
   上班的日子里,美名其曰是“城里人”,但从农村招工进城的这些青年们,做的是又苦又累的活,常年使用大型焊接机器,很容易被钢板、钢筋等重物轧伤,从我记事来,爷爷手、脚、腿都被轧伤过。后来又面临国企改制,这些农民工承受着不一样的辛酸。据爷爷回忆,他本应有机会提早落户城里,到庄里镇当交警,因犹豫而错过了报名,而现在的庄里镇已成了富平经济的命脉,变成庄里试验区镇级市。
   从荆山塬到县城的路,坡陡而崎岖,遇到雨雪天,坡太滑,那拨人依然坚守在上下班的路上。老式自行车生锈了,废旧了,换成了小型摩托车,那会人出门大多是步行,摩托车算是稀罕物了。交通的不便,影响了塬上人的出行,每当有乡亲去县城时,热心的爷爷总会捎上一程。工人生涯中的爷爷白天上班,晚上到家还要做农活。收麦时节,爷爷总是晚上拿着镰刀去割麦,剩下捆扎、晾晒等工序由奶奶白天完成,这样才不致于错过收麦,影响收成。
   黄土高原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期容易干旱,特别是我家常年种西瓜,遇上缺水天气,势必减少产量。烈日的暴晒下,地里玉米苗蔫了,拧成一股股绳。我们村没有水井,隔壁村有井,到处都缺水,自然将外村人排在了后面,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第二年,爷爷便正式开始了打井计划,而且是一南一北两个井同时动工。
   机器不分昼夜地转着,轰隆隆的声音掷地有声,村子好多人都去帮忙干活,都盼着井出水,这两口井承载了全村的希望。机器一天天地深入地下,抽上来的依然是绵绵黄沙,一天不见水,心就一直悬着,这可是全家全部家当和到处借钱贷款凑齐的打井费。虽说之前考察了最优的地理位置,但在黄土台塬区出水难度还是相当大。在地下开凿了十几米时,终于流出了汩汩清泉,正式下灌后,便承担起井的使命,养育一方人家。下灌是一大件喜事,那天,家里摆了酒席,共同庆祝着有盼头的日子。
   至今,十几年过去了,那两口井依然迸发着顽强的活力,守候着一茬又一茬的农作物,在土地流转的今天,也哺育着园林苗木的生长。在有井的日子里,我家里种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为了方便,又购置了农业机械,全家人都投入在了土地上。
   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从收割机厂退休后,还去县里当了几年保安,后因超过最大年龄,便回到了家。在家也时不时去园林打点零工,干些轻活,虽说他的户籍在县城,但也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爷爷那辈人是黄土地上忠实的耕耘者,不论是在贫穷饥饿的年代,还是在国家发展新时期,他们对土地倾注了特殊的情感,一生与土地相依,土地也寄托着他们的梦想。
  
   三、父母那代人——改革开放下的青年奋斗史
   上世纪80、90年代,因改革开放掀起了南下务工的浪潮,无数农村青年农村毕业后,便去了广深等地谋生,乘着发展的快车道,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基础加工业的主力军,我的父母也是这大军中的一员。
   火车的鸣笛声与轨道撞击的“咣当”声在小城回旋,也使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农村青年异常兴奋。他们中的一小部分走向了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绝大多数人则面临着回家种地的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年轻、有闯劲或许就是这一代人的特点。
   绿皮火车慢悠悠地摇着,南方经济的腾飞,吸引着每一位南下的人,担忧、期待、彷徨等复杂心情萦绕在他们心头。我1岁的时候,父母亲、姑姑还有村里的一帮人经代工介绍,纷纷踏上了异乡的土地。代工的人即是村里经常在城里工作的人,头脑灵活,信息来源广,毕竟外出打工的都是年轻人,也没出过远门,托熟人打听比较稳妥。
   听村里在外打工的邻居、亲戚们说,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人们出行时背着家里的被子,将钱藏好,甚至放进鞋底里。有的人去广东一时半会找不到厂子,带的钱也不多,便在桥洞子底下暂住。外出打工的生活是辛酸的,也是无奈的。流水线上的打工者,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凭借勤劳的双手、无休止地加班取得微薄的收入。
   曾经整理书柜时,无意间发现姑姑寄的一封信,读着便有阵阵酸楚袭来。过了几年,姑姑回来时把邻居家小孩误认为我,稚嫩的我,看着姑姑的穿着打扮,便悄悄地穿上她的高跟鞋,以为他们打工很风光,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我也要出去看看。
   因生活所迫,同村人出去几年就回了家,还是逃脱不了农民的宿命。父亲先后去北京、西安、内蒙古打工,在陕北、包头一带,当了煤矿的运输工,每天开着煤矿专用车,往返井下地面送材料。等爷爷提议打井时,父亲结束了常年的外出务工生涯,翁婿两便开始了多样化的务农生活。
   井里涌出源源不断的地下水,经冬灌、春灌后的麦苗舒展着身姿,在春风中滋养着沉甸甸的麦穗,也给茫茫田野增添了不少生机。金秋时节,黄灿灿的玉米地收获着一茬又一茬的希望。漫漫寒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是忙碌的,处理着囤积的粮食,将晒干的玉米棒手工剥粒,期待来年卖个好价格。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用机械,渐渐的,家里多了播种机、旋耕机、脱粒机。架子车也被三轮摩托代替,父亲开着三轮摩托回家时,家里还是旧房子小木门,锯掉一边门框车才开进来,这样,收庄稼时节省了人力。等拖拉机开回来时,父亲直接推倒了一堵院墙,喜庆的炮声回响在村庄,紧接着又盖了新房。像当年爷爷打井时那样果断,但也面临着经济困难。
   我清楚地记得,五年级暑假时,烈日笼罩着黄土高原,那天一大早,父亲领我去县里准备转车去西安找二伯借钱,没坐汽车站大巴,而是坐了一辆黑车,原因是我可以免票。这是我第二次去西安,对大城市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这次西安之行承载了全家的希望。二伯将提早准备的两万元钱,用报纸小心翼翼地包了几层交给父亲,生怕弄丢。父亲先回家买了盖房建筑材料,我则留在西安住了一段时间。
   新房盖好了,平房晒粮也方便了。收割播种时节,地里的木犁铧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拖拉机的“突突”声代替。在农忙的那几日,机器常常昼夜连轴转,父亲为了节约时间,常常带着干粮和水,顶着草帽驾驶着拖拉机,回家时往往脸上蒙上一层灰尘,甚至耳朵边、头发里都是秸秆叶子。承包地越来越多,农业种植类除了小麦玉米两料主要作物,多了瓜果蔬菜。
   2008年汶川地震那一个月,正是蒜薹、大蒜收获的季节,蔬菜价格逐年升高,便抓住机遇,挖了蒜,紧接着西瓜开园,收麦,挖洋葱,生活忙碌着、充实着。之后连续几年里,大蒜价格一路上涨,继而出现“蒜你狠”的局面。五月份时,父亲拉着一车又一车蒜薹、蒜送往乡上街道客商,因井水灌溉充足,我家的菜博得了客商的青睐,父亲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六月份时,因县城市场半夜开门,父母便半夜两三点拉着洋葱去出售;八月份时,正值夏伏,父母每天走街串巷去卖西瓜,或者西瓜换粮,遇上集会时,也去摆摊赶集。
   市场上的菜价一天天上涨,农民卖出的价格涨幅不大,中间的流通环节过于繁琐,农民的生活永远是最辛苦的。曾经有一年家里种了四亩芹菜,但面临滞销,没有客商来收,雇人割芹菜工价远远超出了菜价。眼睁睁地看着绿油油的芹菜老在地里,送亲戚、送邻居,做浆水菜,家里天天吃,有的人将羊吆喝在地里,芹菜成了羊群肥美的食物。葱价一天一个样,听说葱要掉价时,父亲半夜起来挖葱,为的是赶上最后一波高价。

共 66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向我们描述了作者家的四代人,曾爷爷、爷爷、父母和作者。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奋斗轨迹。曾爷爷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教书先生”一生钟爱他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乐。爷爷在年轻时被招工进城,成了收割机厂的一名工人。上班的日子里,美名其曰是“城里人”,但从农村招工进城的这些青年们,做的是又苦又累的活,常年使用大型焊接机器,很容易被钢板、钢筋等重物轧伤,爷爷手、脚、腿都被轧伤过。后来又面临国企改制,这些农民工承受着不一样的辛酸。父亲先后去北京、西安、内蒙古打工,在陕北、包头一带,当了煤矿的运输工,每天开着煤矿专用车,往返井下地面送材料。等爷爷提议打井时,父亲结束了常年的外出务工生涯,翁婿两便开始了多样化的务农生活。作者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却考取了医药大学,在欣赏一篇篇美文中学习写作的技法,在一篇篇练笔中丰富自己的文笔。生活忙碌而又充实着,但收获了不少的乐趣。因为对文字的挚爱,带给她一片新的天地。久而久之,有同学误认为她学中文。文字的感性与专业的严谨性,让她多了一份思考,从医是一场修行,阅人世百态,承生死之重。纵使医路艰辛,但求初心不改。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01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30 17:58:23
  华夏复兴之中国梦正是由一代代的家族梦凝聚而成的。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党瑶        2017-07-31 09:21:21
  谢谢老师鼓励!一代代家族梦造就着美丽中国梦!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7-30 22:14:52
  欣赏老师佳作,问候夏安,学习了:有的人将羊吆喝在地里,芹菜成了羊群肥美的食物。葱价一天一个样,听说葱要掉价时,父亲半夜起来挖葱,为的是赶上最后一波高价。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2 楼        文友:党瑶        2017-07-31 09:22:31
  问好老师!苦难岁月彰显着勤劳朴实的品格!
3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7-31 07:05:18
  四代人的家族梦,也折射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欣赏佳作,祝写作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党瑶        2017-07-31 09:23:01
  同祝老师快乐!问好老师!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31 07:18:28
  全家四代人的梦想都是积极上进的梦想,这是实现伟大祖国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4 楼        文友:党瑶        2017-07-31 09:23:40
  江山网初来乍到,谢谢编辑老师!
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7-31 07:55:04
  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下一篇。
语文教师
回复5 楼        文友:党瑶        2017-07-31 09:24:32
  谢谢老师鼓励,感恩文字缘!
6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7-31 07:59:05
  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下一篇。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6 楼        文友:党瑶        2017-07-31 09:25:32
  谢谢老师支持!遥祝夏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