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清江河边的忆记(外一篇)
一、清江河边的忆记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名叫清江河。每当遇着天旱,几个月不下雨,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鹅卵石,在河滩上就显露出来了,特别是那些大石头被多年的河水冲得一尘不染,河边的阿姨们洗了衣服就晾晒在干净的青石板或鹅卵石上,远远望去也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时有升着白帆木船从河中经过,长辈们拉着纤绳喊着号子,顺着清江河缓缓向上游驶去。有时船上的人休闲时也会从河里打点鱼,用柴火烤着吃,不时也送些在河边玩耍的娃娃们品尝,虽然没放油和酌料,但在那没肉吃的日子,味道还是好极了。更有趣儿的是船上的人有时喝酒没菜了,就从河里捡一些小鹅卵石,放在锅里加点油盐炒一炒,一边品尝着这石头的滋味儿,一边聊着天,一会儿半斤酒就下了肚。
若是连续下雨,八百里清江边的小溪水汇聚到一起,就可见到那类似钱塘江潮汐般的水头,发怒时会把街道冲洗一遍。在江边住,最怕连日暴雨,在涨水初期岸边的人家会捡一些水中的浪柴,那场面很是热闹。不大一会儿河水就会猛涨,咆哮奔腾,惊涛拍岸,树木、牲畜、房架满江漂浮,这时人们开始轮换着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日夜守水,查看水位,有经验的老人知道,到了第几步石阶,哪棵树下就要开始转运粮食、家私等贵重物品了。退水后,人们又会走上了河滩,开始寻挖河水冲来的沉木树蔸,运气好的话,捡一次河里的浪柴,就有了一个多月的燃料。
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就是喝着清江河里水长大的。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挑水这活就先落在了哥姐肩上,最后才落在了我的肩上。一路台阶向上,要歇几次才能挑回家。当时洗菜洗衣都是河里,先用大石块铺路到水中,在上方洗菜,在下方洗衣,水的不停流动,保持着长久的清澈。有时大人干活,孩子们就在河滩上做石头房子,寻找漂亮的鹅卵石;有时和小伙伴比赛打漂漂,甩石块,看谁打的漂漂个数多,石块甩的远;有时跑到岸边林子里摘果子吃,大多时候是赤裸地狂奔到水中戏水。
夏天的晚上,人们在家里热得受不了,清江河边就成了纳凉的最好去处。每晚,人们三五成群,相约来到河边,一边聊着家常,一边享受着河面吹来凉丝丝的风,别提有多惬意了!大人摇动着蒲扇,小孩数着星星,唱着“七颗星,七支角,东边起西边落,你也要唱七支歌,我也要唱七支歌”的歌谣。有时也听长辈们讲故事,有的可能讲了多次,可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清江河的水不停地东流,去了不可能再回来,但在那河滩上有我童年的欢乐,有我成长的记录……
二、吹火筒
吹火筒,是给灶堂或火笼鼓风加氧的家什,就是用几节竹子做的一个简易的风箱。
山里的女人们每天早起踏破第一缕晨曦,就开始忙碌在灶前,用吹火筒将小火苗吹燃柴草,炊烟袅袅中,吹出稻米的阵阵芳香,在村子里弥散着,迎来了黎明,又送走黄昏。
柴,在山里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没有柴就没有炊烟,也就没好吃的饭菜了。我父母在外工作,平时没时间砍柴,在我的记忆中,过春节就是我们家砍柴的节日,直到房屋后有了堆几个柴垛,父母才放心地去工作。
山里人家用泥土砌成的没有烟囱的灶旁边,吹火筒是不可缺少的帮手。
山村人为方便生火,每餐饭后都会把灶膛里的火炭用柴灰掩埋起来,再次生火时用火钳扒开,放上干树叶和枯草,吹火筒对着火星轻轻一吹,一股新火就在灶堂内“轰”的一声燃烧起来。火苗随风而动,就像一个灵动的舞者,呼呼地响着,一缕缕炊烟就从青瓦缝隙处缭绕地升上了天空。
小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就学着父母的样子,请家家。当然在屋里不行,就在野外挖一个土灶,生火,做饭,请客。砍一根山竹做一个吹火筒,那是必不可少的导具。可能是灶太小,放的柴又多,虽然有火星,却升不起大火来。尽管拿着吹火筒,鼓起腮帮子,大口大口地往里吹气,那浓烟还一股股地往外冒,呛得人咳嗽不止,双眼刺痛,泪流满面,经常让柴火灰尘把脸上染得白一块黑一块的,个个像个大花猫似的。有时不小心还把火烟吸到了自己的咽喉里,呛得眼泪都流出来。
后来外婆告诉我,要掏空灶堂,把加进的柴架空,火力才旺。大人常说“火要空心,人要良心”,长大后才明白,此言隐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今,山里人保留着一个习俗,就是儿子结婚时,好友会给父亲用红墨水打上花脸,再让其背上一个吹火筒,逗得老少开心一笑。有些文化的人说这个低俗了,我看不一定,这是几千传下来的民俗,据说还是与烟火延续、人丁兴旺有关呢。
时光一点点地流逝了,吹火筒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陪伴我儿时的那根光溜溜的吹火筒,和山村温馨的生活场景,在我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时常在梦境中,我拿着吹火筒,鼓起腮帮子用力吹起灶堂里的点点火星,火腾地燃烧起来,那炊烟又袅袅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