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走近菩提树之寺庙篇

精品 走近菩提树之寺庙篇


作者:古风存 举人,308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24发表时间:2008-11-06 14:41:15

现今旅游的一个很大属性,莫过于对佛教文化的亲密接触。无论是喧闹的城市或是幽静的山谷,你一路的旅途,或多或少都会侵袭些祈求的佛烟,蒸腾点愿望的香火。即使是一些漫不经心的游者,当他的足迹涉过佛门时,其心也定会被檀香所清洗,其神亦会被钟声所撞击。佛教,这个以寺庙的形式展示其理论的宗教哲学,千百年来总以其自己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着,即使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亦不能把他彻底除尽。事实上,某次旅途的佛教浸染还是次要的,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经过近二千年的沿续,已渗透到社会的点点滴滴,尽管这种文化并未起主导作用。
   但是,我有理由相信,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绝大部分人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拜佛,亦只是为了拜佛而拜佛,以至于大多数人一旦出了寺庙,仅仅对佛像的大小、寺庙的恢弘留有印象,而对佛教文化最直观形式表现的寺庙,以及寺中所供奉的各类菩萨等等,抑或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更别说何宗何派了。甚至,恐怕何为“寺”何为“庙”也不太清楚吧。其实,就本人而言,在未对佛教作研究以前,也是只知“有佛”而不知“拜佛”。佛教作为一门宗教哲学,其理论的繁复和宗派的繁杂,是其它哲学所无法相比的,因此本人也无法企及佛经经义的高度,而只能对佛教普遍存在的表象作一些粗略的叙述。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是无神论者,不会盲从于任何宗教,更不会使某种宗教成为信仰。现代科技的发展足以证明,“神”是不存在的(我不能说佛是不存在的,因为从佛教的经义上讲,“佛”是一种思想,主张因缘与因果,是“无神”的教义,所以才会有“佛在心中”“之说);而且,我下面将要叙述的内容,是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如果我能理解的话),和对一种现象的解释(如果我能解释的话),带给大家的,也仅仅是一些佛教的知识(如果我能叙述明白的话),套用许地山《道教史》序中的话说,”此本不能说是著作……全书创见极少,成见也无,不完不备,在所难免。“
  
   寺和庙的区别
  
   我们平时经常会说到“寺庙”这个词,但“寺”和“庙”其实是二个概念。
   由于佛教诸神和民间神鬼信仰长期以来互相影响、渗透(三教合一),佛、菩萨、神、圣等在人们心中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受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影响,佛教中的人物和道教中的人物混杂在一起,使人更难分清事情的原委,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寺”和“庙”是相混的,其实,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寺”,是古代朝廷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后来又引申为官署。《汉书》注曰:“凡官廷所在皆谓之寺”。公元一世纪,佛教正式传入我国,当时东汉政府建鸿胪寺(专门用以招待四方宾客的地方)接待印度僧人竺法兰和大月氏僧人迦叶摩腾,供他们居住、修行以及供奉佛和菩萨。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此寺后更名为白马寺,性质也随之而改变,因此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标志着中国佛教的起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官署的“寺”逐渐被佛教寺院(院是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所淡化,“寺”就成了佛教寺院的专用词。所以说,“寺”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场所,专用于佛教(庵是专指佛教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庙”的情况要比“寺”复杂,主要是“庙”中所供奉的人物类别要比“寺”中的人物复杂许多。“庙”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所以又称祖庙、宗庙(相当于祠);后来,人们把对一地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所以就有了孔庙、岳庙;另外,人们还把一些敬畏的东西掺杂进去,因此又有了泰庙、土地庙、关帝庙等场所。所以说“庙”是供奉神、圣、鬼、妖的地方。
   简言之,供奉佛和菩萨的场所称作“寺”,除“寺”之外的就是“庙”了。
  
   寺的结构
  
   寺,又称寺庙和寺院(在印度叫精舍),是佛教的僧侣、信徒们进行佛教传播和佛事活动的场所。就寺而言,无论规模大小位置如何,其建筑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寺庙建筑的主体,一般都是纵向排列的,前后顺序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主供菩萨殿、法堂和藏经楼。
   山门就是寺庙的大门,一般称为“三门”,通常是一座三个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为正门即空门,左右各一个稍小的门即无相门和无作门,此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人们常说的“身入空门”,即指进入寺院大门,开始过清静的生活。至于“三门”演变成“山门”,除了“三”“山”音近外,大体是寺庙基本都依山而建之故。
   跨入山门,应有一通道式的长方形建筑,这就是山门殿。山门殿内一般塑有两个对称的手持金刚杵的力士像。在古印度的传说中,有两位王子皈依佛门,发誓常随佛旁做佛的亲近卫士,后来果真悟道,称“密迹金刚”,立于山门殿的两旁。但由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流传,民间遂根据两人张口、闭口的特点,附会为小说中描写的“哼将”郑伦和“哈将”陈奇了。
   穿过山门殿,一般的寺庙都建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中间供奉着弥勒佛,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弥勒佛的背面塑有韦驮像。
   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则为“慈氏”,藏语称“强巴”,俗称“哈啦菩萨”。弥勒是他的姓,其名叫“阿逸多”(意为“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与释迦同时代,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离开人世),住于兜率天(意为“妙足天”,是“后补佛”的乐园)。据说释迦曾预言,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他将会从兜率天来到人间,所以是“未来佛”(前生佛是燃灯佛,今生佛是释迦佛),是释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
   弥勒佛的塑像在五代以前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与释迦佛的造像没多大区别。
   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期明州(今浙江宁波)人。他经常手持锡杖,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因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便认定他就是弥勒转世。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这一乐呵呵的塑像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人们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因此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并且还配上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弥勒佛的左右,分列着四大天王,天王殿便以此而得名。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我国也称四大金刚(金刚是梵文的译音,意为坚固、锐利、无坚不摧)。四大天王分别为:身着白衣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持无弦琵琶,意为“弦弹破苦”;身着青衣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无鞘剑,意为劈开爱琐情枷,斩尽妖魔;身着红衣的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绕无鳞龙,左手念珠,叫吞龙吐珠,意即如意吉祥;身着绿衣的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无骨伞,左手握银鼠,意为苦海慈航。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的名头最响,有些传说甚至于把他“汉化”为托塔天王李靖了。四天王手持的法器也均有含义:剑,锋也,谐喻“风”;琵琶,暗指“调”;伞,隐喻“雨”;龙,有通的含义,暗指“顺”,“风调雨顺”乃万事如意,国泰民安。
   我国自唐代后,寺庙中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护法神将-韦驮。韦驮,传说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南方增长天王八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所统三十二神将之首,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韦驮的金刚杵,传说也有三种不同的姿势以代表三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韦驮右手握杵触地(或双手扶杵触地),左手叉腰,表示该寺是子孙庙,不具备接待云游僧人的能力,因此云游僧人或信徒们朝拜后应尽快离去;第二种是韦驮左手握金刚杵指天,表示该寺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的短期接待能力;第三种是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搁在手腕上,挺直站立,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免费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
   关于弥勒和韦驮背靠背地同在一个天王殿中,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弥勒和韦驮原来分别是两个寺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因此寺里香火鼎盛,但他丢三拉四什么都不在乎,所以入不敷出。韦驮虽说是理财的一把好手,但一天到晚阴着脸,太过严肃,香客不敢进寺,因此寺里冷冷清清。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让他俩共管寺庙,取长补短,结果将佛寺管理得井井有条。
   天王殿后面,通常就是寺庙中最高大的建筑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的建筑一般为重檐歇山式,所以看上去高大敞亮,雄伟壮观,加上佛教建筑特定的颜色,更显得金碧辉煌。一般情况下,寺庙中的佛事活动都会在这里进行。
   大雄宝殿的得名,是因为此殿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为英勇无比、法力无边。释迦,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中心意思是“能”;牟尼,则是“仁”与“寂”,合起来便是“能仁”与“能寂”,也可以理解成“释迦族的圣人”)。佛祖的塑像有各种形态,但一般来说也不外乎以下几种:以佛祖的法台来分,一般可分为弥座台和莲花台;以佛祖的姿势来分,一般可分为立式、坐式和卧式;以佛祖排列的数量来分,一般都成单数,有一、三、五、七尊等几种。
   佛祖的两边,一般都另塑二尊佛像,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文殊骑青狮,寓意为“狮子吼”,专司“智慧”,表“大智”;普贤骑白象,专司“理德”,表“大行”。普贤菩萨有两个,一个是显宗的和文殊菩萨相对应的释迦牟尼胁侍;另一个是密宗的“欢喜佛”式。普,是普及世界各地;贤,就是最为妙善。
   文殊,全名叫文殊师利(梵文释音),意思是“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在唐代以前唇上画有蝌蚪形小胡子,如美丈夫一般。宋代以后,小胡子消失,又似妇女模样。文殊菩萨有许多身世传说,但实际上他是佛祖弟子舍利弗的理想化身。和文殊菩萨一样,普贤菩萨的身份也有多种。《华严经》说普贤是诸佛之子,而《悲华经》又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第八子,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他的兄弟。此外,还有把普贤说成是女性的,如《小乘经》说他是妙庄王的第二个女儿(妙庄王的小女儿就是中国化的观世音菩萨)。但实际上,普贤菩萨是佛祖弟子目犍连的理想化身。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寺庙中此处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叫“接引佛”(因口念“阿弥陀佛”就接引你去西方极乐世界而得名)。他两边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或“西方三圣”。
   大雄宝殿的两侧,通常塑有十八罗汉像。罗汉,是阿罗汉(脱生死,不再生死轮回)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
   现今通行的十八罗汉,其实在唐代只有十六罗汉,唐末才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及到宋,就成了现行的十八罗汉像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最早记录十六罗汉变十八罗汉这件事的,是宋代的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相同。后来,北宋高僧志磐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屠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摩诃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睺罗)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另两位。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皇帝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但实际上,现今寺庙中十八罗汉最后两位一般仍是庆友尊者和玄奘大师(庆友是《法住记》作者,玄奘是译者)。(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却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除十八罗汉外,有些寺庙在大殿两侧还塑有二十诸天(即二十位护法天神)和十二圆觉(即十二位圆通融达、大觉有情的菩萨)。二十诸天塑像的典型姿势,为各前倾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如杭州灵隐寺。
   在大雄宝殿的后面,按佛教供奉常规,为海岛观音群塑,集中表现佛教故事。如最常见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供奉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另外,有些寺庙还会将一些本地有名的传说故事列入其中,如杭州灵隐寺就列入了许仙与白蛇的故事。
   在一些大型的寺庙里,大雄宝殿之后还建有一座本寺主供菩萨殿。各寺庙的主供菩萨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寺庙在此处的建筑基本不会雷同;但我们也可从这里知道一些其它的东西,譬如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佛教中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一般情况,游客到此就该是终点了;但实际上,此后面还有二处非常重要的处所,即法堂和藏经楼。
   法堂或称讲堂,它即是高僧们讲法的地方,也是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和法座,法座背后有大的木板屏,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中常把佛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座。
   经书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经楼就是测量一座寺庙地位的重要法码,因此一般寺院都会建藏经楼用来存放佛经。
   另外还有一种样式是法堂和藏经楼合为一体,即楼下是法堂,楼上作藏经楼。不过此种情况的藏经楼一般就称作藏经阁了。
   除此之外,寺庙的东西两侧还建有配殿及附属设施,以供僧众居住;有些条件好的寺院还建有园林,组成一个雄伟的建筑群。

共 55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对于“寺”与“庙”的解释以及对于寺庙的结构,介绍得全面到位,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空灵如镜        2008-11-09 20:00:17
  文章关于佛教寺庙的考据详实细致,让人学习了解相关的佛教知识.
以后不来了哈
2 楼        文友:唐马        2008-12-16 14:55:03
  拜读此文!致敬!
红尘万丈觅清辉,且歌且咏能几回…
3 楼        文友:溪洋        2012-10-04 01:40:35
  佳作欣赏,问好,祝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4 楼        文友:索质崖        2015-09-12 18:05:35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