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回凤师

编辑推荐 回凤师


作者:寒塘渡鹤影 布衣,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9发表时间:2017-08-09 16:48:39

回凤师 暑假已过半,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我整天“伏”在床上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今天气温略有下降,觉得该去外边走走。
   吃过早饭,一种久久未见的激动,催促着我想去凤师看看。坐上车,心中的激动还是难以抑制。细细一想,从凤师毕业已19个年头。虽说每次回老家要经过凤翔,但每次却与凤师擦肩而过。前年春节前,凤师同班同学在凤翔举行聚会,不巧的是,我那几天有病,没有去成。真是憾事一件!
   不到一小时,车便到了秦风路。19年了,再次踏上曾经走了3年的水泥路。看着路两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楼房、穿行的车辆和行人、一家挨一家的商铺,感叹凤翔的快速发展。不经意间就到了母校——凤翔师范。
   站在校门口,我环顾四周。路对面的昔日的凤翔县体育场,已被住宅小区所代替。1995年9月,我们一群十五、六的少男少女离开父母,相聚在被誉之为“西府教师的摇篮”——凤师。在对面的操场上,我们进行了十多天的军训生活。站军姿、踢正步、打军体拳……记得那时的我在练正步走的时候,总是“顺拐”,引得大家直发笑,我自己也弄得很“狼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同学常常在体育场跑步、休息。
   走进校门,路旁的冬青依旧。可路旁的建筑物却变化很大,我都记不起当年的样子了。正前方的建筑还仍然是图书馆,只是显得破旧、衰败了许多,犹如老态龙钟的老者。图书馆前的喷泉早已干涸,草坪“支离破碎”,雕塑上面的瓷砖也脱落了不少,斑斑驳驳的。只是图书馆两侧的松柏还是那么高大,绿意盎然。
   沿着冬青向右走,是当年的实验楼和艺术楼。破损的拉链门、满是尘土的玻璃窗、楼下丛生的杂草,都很难见到19年前的风光。想起那时,在实验楼里,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解剖鱼、观察兔、感受电磁的神奇,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艺术楼上,钢琴的高雅、小提琴的温婉、萨克斯的悠扬、手风琴的文艺,无不让每一个凤师学子痴迷。每逢周末,不回家的我们常常会来到这儿,走进音乐的世界。在二楼的弦乐训练教室里,每天下午的选修课时间,我都会跑到这儿进行训练。
   走过实验楼,向南一拐就是操场。偌大的操场此时空荡荡的。我沿着草坪在操场走了一圈。四周安静极了,没有蝉鸣,没有喧闹。操场南边的联合体械、双杠,历经风雨还在那儿坚守。抚摸着上面的尘土和铁锈,心中只有失落和怅然。我久久地注视着城墙遗址。倾耳细听,似乎能听到先秦的歌谣、东坡的吟唱、金元的哀嚎和民国的混战,低吟高唱、呻吟哀叹,把历史的沧桑悲壮,就凝在层层黄土城垣破败的容颜里。几百年来,它走过风雨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目睹着凤师的辉煌、衰落。百年凤师已从如日中天走向风烛残年。在7月5号,凤师最终彻底地结束了它的历史担当,搬迁到宝鸡,与六校合并。听人说留下的凤师原址,将改造成凤翔县的一所小学。
   站在这儿,我又不由得想起在凤师上学时,举行运动会的热闹场面。对于我是体育的门外汉,运动会就是休息,就是看小说、说闲话的大好时机。热闹是他们的,我坐在城墙角下休闲地胡说乱谝、看书。多年来一想起这些,心中总会暗暗发笑。
   操场东南角的大宿舍已没有了身影。在那30多人的通铺宿舍里留下了几许欢笑。操场上草坪大片大片地干枯,或许是因为干旱、或许是因为搬迁而无人打理。主席台两侧的高音喇叭,孤零零地望着整个操场。那激越昂扬的《运动员进行曲》仿佛又萦绕在耳旁……
   沿着主席台向北,就是陪伴自己三年的教学楼。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让我们耳目一新、满腹经纶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还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通过三年时间,使我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满腹经纶的气韵和豁达有致的儒雅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激励激发着我们年轻的希望和梦想,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楼仍然安排着学生科、教导处。本想上楼看看当年的教室,可惜拉链门上锁。摸着墙壁,想起每天学习中最紧张的是“晚讲”时间。一年级时,我们要晚读,因为大家都胆子小,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片段,紧张地读,慢慢地读。同学们怯怯地如蚊子般读着,女生们低着头、紧张得满脸通红,男生们也用拗口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着。二年级时,从晚读转到了声情并茂地讲儿童故事。三年级时,就成了演讲或讲课。母校就这样一步步带着我们这帮农村娃成长着。
   教学楼的下面是两个小花园。冬青环绕四周,里面有一些花花草草和石凳。长长的葡萄架,总会找来许多学子在下面聊天、读书。如今,花园里的许多花也干枯了,杂草反而长得很是茂盛。穿过教学楼,在道路的南北两侧是学校的“植物园”。上生物课的时候,老师常会引我们在这看花看草。南边的草坪中矗立着孔子、陶行知、鲁迅、爱因斯坦等名人的塑像。还有个雕塑,是凤师百年校庆时的纪念标志,南立面上有原教育部总督学柳斌留书的“百年树人,泽润千秋”。“百年树人,泽润千秋”让人对思良久,感慨万端!
   艺术长廊在教学楼的西北处。我看着眼前长廊中龙飞凤舞的粉笔字、信手涂鸦的简笔画,想着自己在凤师上学的3年中,这一块块版面,就是每个班级展示毛笔字、粉笔字、美术作品的阵地。每次经过长廊,总会驻足细细观看,心中好生羡慕。没想到现在的凤师、现在的凤师学生竟是如此水平,看来被社会淘汰是必然的。令人不禁唏嘘感慨!
   沿着校园的道路,我来到宿舍楼。记起每天晚自习结束,楼道里的“鬼哭狼嚎”,方便面的味道。每到星期天下午,我们几个没回家的同学,便爬在宿舍的床上天南地北地神聊,等着回家的舍友,拿来炒的绿辣子、烙锅盔,这段时间是我们“405”最快乐的时候。此时,外边的楼门敞开着,院子里的花草甚是茂盛,有些都伸到路上来。看着破旧的楼房和杂草,大白天我都感到有些恐惧,就折身走到文庙前面。
   文庙是个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多年风雨的洗刷,柱子上、房檐上的油漆已掉落了许多,难见当年的光彩。大门紧锁,难进其中。旁边竖立着一块2015年凤翔县人民政府对“凤翔文庙”保护的碑石。这座四合院是当时凤翔府的文庙,是旧时凤翔府的文心重地,代表着凤翔府的文化寄托、文韵祈愿。凤师,在一块宝地之上,识得,敬文慕化,则有文运昌盛,世有古风;弃之,则人心不古,浮躁无羁。凤师办学之初,择址此地,大约也是托继文星之气,有兴盛文风、强化国力之意吧。
   这不是当年的饭厅吗?大门紧锁。当时的饭厅也兼做礼堂,礼堂南墙上开着朝向礼堂里的卖饭的窗口,一溜五、六个窗口,开饭时节,人潮涌动,常常队长如龙。也常常不满大师傅打饭时的抖动卖饭法,一勺满满打起,向碗里送的短暂过程中迅速抖动勺子,等打进碗里,大约不到刚打起的三分之二,同学们颇有意见。虽有意见,大师傅们却三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坚持着打饭时的抖手传承。那个兼着餐厅的礼堂,里面舞台坐东朝西,学校的大型集会、报告、文艺演出等常常在这里里举行。记得1995年开学军训结束后,高年级的学长们举行了一次欢迎新同学的晚会。在那场晚会上,我第一次聆听了用小号演奏的《西班牙斗牛士》。同学们的吹拉弹唱、老师们的多才多艺、师生联袂的精彩节目令我常记不忘,激励着我不断完善自我,自觉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隔着紧锁大门上的玻璃,能看得到大礼堂内的情景。2017年庆元旦的横幅还挂在舞台上面。地面上空空如也。在饭厅的北边有一个小通道,旁边是几间低矮的厦房,还有一个高数米的水塔。在校时,每天早晨我们在厦房里买一碗凤翔的小吃——“豆花泡馍”,几个人围城一圈,一阵狼吞虎咽,感觉美极了!
   不远处的那一排水龙头也锈迹斑斑。有几个已没有了水龙头,只有光秃秃的直管伸在那。拿着开水票,提三四个电壶去打水,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在高峰期,打出一次开水,那确实是一项体力活。时光如梭,在打水、喝水间,三年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溜了过去。
   看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教学楼,宿舍楼……心中无限感慨。陈旧的标语、破损的设施,写满辉煌过后的黯淡。不知不觉,我已返回到校门口。回转身,用手机拍下校门上“凤翔师范”四个红色大字,让它成为永久的怀念。
   繁华之后是黯淡。百年名校在社会前行的征程上由盛到衰,秦砖留迹,汉阙何在?一座百年的老校已容颜不再,唯余尘粉厚重。不知是凤师选择了历史,还是历史对凤师进行了选择。
   文庙犹在,文韵难寻。看着“凤翔师范”四个大字,突然觉得有人去楼空之感。许多传统和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慢慢遗失。这偌大的校园和红色的校名,就像空荡无神的文庙,唯余外物空在……

共 33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始建于190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的名校,学校地处神农炎帝故里、周秦文化源头、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凤翔。百余年来,共培养了数万计的优秀人才, 被誉为“西府教师”的摇篮,为宝鸡基础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思、苦练、进取”的优良学风。作者在凤翔师范学校毕业十九年后,再一次来到凤师,看到的是一幅衰败的景象,因为,凤翔师范学校最终彻底地结束了它的历史担当,搬迁到宝鸡,与六校合并。听人说留下的凤师原址,将改造成凤翔县的一所小学。文章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一种空空的失落,但却都最为真实的情感流露。堪称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09 17:30:29
  百年名校,值得留恋。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