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天古之极(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天古之极(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5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6发表时间:2017-08-11 11:17:06

第六十八章 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详解:
   1、善为士者,不武。
   白话:善于为士的人,自己不崇尚武力,不用武力去解决问题,也不宣传鼓动他人使用武力。
   阐述:士,不能简单地译成武士。因为“士”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习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四处游历,广泛结交,非常活跃,有的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而成为学士,如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有的成为勇士或侠士,愿为知己者死,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有的擅长阴阳历算,而成为术士、方士,如卢生、徐福等等;有的专门为人出谋划策,而成为策士,如张仪、苏秦等。而且,各诸侯国中,一些有实力的人如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等就喜欢养士,延揽人才,以备万一,门客多者几千人,真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备用。所以,士,作为文武兼备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老子认为,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者,意思是做士做得最合适的,当得最好的,不武,文也,意思是擅长通过文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暴力解决。一是自己不迷信武力、不崇尚武力、不炫耀武力,二是不宣扬不鼓动他人使用武力。老子一向认为,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提倡慈,反对穷兵黩武。对于当时战乱频发,许多士人好战尚武之风,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不啻一声惊雷炸响。
   2、善战者,不怒。
   白话:善于带兵打仗者,冷静而克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仇恨与愤怒所左右,不被激怒,也不宣扬仇恨,不宣泄仇恨。
   阐述:善战者,指将领、武将这个级别的人,其地位比士高。不怒,不被激怒。导致怒,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恼羞成怒,一是仇恨。战争是以死亡为代价,是国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作为将领,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判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对国家和军队来说简直是灾难。不论是胜还是败,一怒,必定丧失理智、血流成河。不怒,还包括不宣扬仇恨,不鼓励仇杀,鼓舞士气与宣扬仇恨是两回事,否则士兵也会成为魔鬼,成为杀戮的机器。老子提出“善战者,不怒”,表明对待战争要慎之又慎,要冷静,不能因怒而开战,不能因怒而肆意屠杀,更不能迁怒于无辜百姓,干屠城这等天怒人怨的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但善战者不怒,无疑是正确的。《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思是一国之主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三军之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这与老子的“善战者,不怒”是一脉相承的。战争如此,为人处事也应如此,遇事不急躁、不冲动,不让情绪主宰自己,不因一时之愤怒而成魔。
   3、善胜敌者,不与。
   白话:善于取胜于敌人者,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不会硬碰硬,不肉搏,而是擅长迂回,擅长在消灭敌人时尽最大可能保全自己。
   阐述:善胜者,指在幕后指挥三军的统帅,其级别比善战者即武将要高。善胜敌者,目光长远,胸怀全局,善于智取,长于巧斗,善于避其锋芒,不陷将士与敌人进行肉搏拼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此皆善胜之道。善胜者,何谓胜?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则为胜。不与,不面对面碰撞,不正面交锋,不简单肉搏拼杀。善胜敌者,善于保存实力,最为珍惜将士的生命,绝不会轻易地与敌人正面交锋而硬碰硬,而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动于无形,发于无声,神出鬼没,让敌人闻风丧胆,未及交战,尚未谋面,胜负早定。故《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上兵伐谋”与老子的“善胜者,不与”意思接近。
   4、善用人者,为之下。
   白话:善于用人者,在人才面前非常谦虚,姿态摆得非常低下。
   阐述:善用人者,暗指各诸侯国主或周天子。为之下,其意思与前面讲的为王之道是一样的,即善下之。此句话带强烈的劝勉之意。意思是,欲用人者,如自高其智,则有智者,不肯效于我。自多其能,则有能者,不肯进于我。此为不善用人者。善用人者,不自高其智,以智下人,则人之智皆我之智。不自多其能,以能下人,则人之能皆我之能。如此一来,使人人效智,让人人进能,又何事不可就,何谋不可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见其使力,而诸事已成,不见其勤苦,而万民自顺。
   总之,老子将当时统治阶层中的四类人,即善用人者,相当于天子或诸侯国主,提出“为之下”;善胜人者,相当于统帅或三公,提出“不与”;善战者,相当于武将,提出“不怒”;善为士者即士,提出“不武”。从而完整地回答了上一章提出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欲救之,以慈卫之。”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皆为慈也。
   5、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白话:这称作不争之德,这称作用人之力,这称作顺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的最高境界。
   阐述:天道不争,而万物自化;圣人不争,而万民自顺。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皆是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以和为贵,不以武争,则涵养必深。善战者,不自怒或以怒加人,则进退有法。善胜敌者,不轻易与人,则韬略必精。善用人者,不自智高,而以智下人,智者自来效智;不自能强,而以能下人,能者自来进能。人乐效力于我,则不劳而事无不就,用之而不穷。“是谓配天古之极”,配,匹配,顺应之意。天古,天,代表空间,古,代表时间,意思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天以无为,生成万物,雕刻众形;圣人以无为,养万民,民各安性情之正。之极,最高境界、最高准则。配天古之极,意思是符合天道与人道的最高准则,达到顺天应人,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无弃物,人无弃人的最高境界。
   综述:
   上一章,老子以大道我有“三宝”来劝勉世人为道,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也为当时社会开出一剂救世药方。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回答了大道我为什么大?“夫惟大,是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第二段,以大道的口吻,并以“三宝”的实用性来说明大道我不是大而空、玄之又玄的,大道我能帮助你们实现梦寐以求的“勇、广、长”,即鼓舞士气、开疆拓土、称霸天下。第三段,针砭时弊,“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进行反证,并指出解决办法,“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欲救之,以慈卫之”。通篇皆是劝诫,可谓是用心良苦。
   本章,老子谈“天古之极”,强调以慈为本,则士不武、将不怒、帅不与、主为之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配天古之极。全文共二段,第一段,老子紧接着上一章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之话题,具体讲如何做。老子一口气讲了四种人,即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者和善用人者,这四种人几乎囊括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教他们如何为慈,即善为士者,士慈,则不逞勇武;善战者,将慈,则不怒;善胜者,帅慈,则不与,避其锋芒,减少伤亡;善于用人者,国主慈,则不自高自能,谦和处下。第二段进行归纳,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符合天道人心,是顺天应人的最佳境界。“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更多的是劝勉与激励,可谓用心良苦。
   “善为士者,不武。”士是当时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人数相对比较多。对于士,老子在第41章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是老子根据士对道的理解,将士分成上中下三等。老子之所以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因为士这个阶层,人数众多,比较活跃,而且对社会上的尚武之风推波助澜,他们奔走各地,四处游说,已经影响甚至左右着各诸侯国主的施政之策,甚至影响天下大势。老子一针见血指出,一个真正称职的士,以和为贵,不崇尚武力,擅长用武力以外的方式解决问题。真正的武,是止戈,是不动粗的,这才了不起。否则,就算胜了,也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算不上高明。
   如果“不武”不行,惟有一战,怎么办?老子说“善战者不怒”。不怒,冷静也。一怒,就处于动。一动就丧失先机,就会露出破绽。一怒,就成意气之争,就容易鲁莽行事,就会现出败相。比如,被冠以战神的项羽,却斗不过刘邦,因其善怒。他甚至一怒之下,要烹了刘邦的父亲。刘邦并没有被其激怒,非常冷静,说,“在楚怀王的时候,我们约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的爸爸,你要把你的爸爸煮了的话,请你分我一碗汤喝。”因为他们当时确实指天盟誓,结为兄弟,气急败坏的项羽一点办法都没有。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让其出兵迎战,而司马懿想以逸待劳,跟他拼消耗。于是诸葛亮派人将一套女人的装束送给司马懿,以羞辱激怒他,司马懿识破其计谋,非常冷静,坚守不出,诸葛亮也没办法。
   “善胜者不与”,不与,不正面交锋,不正面发生冲突,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善用人者,为之下”,真正会用人的,懂得把自己摆的低低的。这就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意思。楚汉之争,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与刘邦善用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刘邦在庆功宴上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是谓不争之德”,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这都是不争之德。你不尚武,善用文的方式,涵养就深了。你不怒,冷静平和,进退就沉稳了。你避其锋芒,不正面冲突,韬略就深了;你不自高自上,善下之,智者能人皆前来归附。谦受益,满招损。
   “是谓用人之力。”俗话说,上等的人用老师,中等的人用朋友,下等的人只能用奴隶。上等人,就是善用人者,借用的是老师的智力,中等人只能凭借情谊而借到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力,下等人只能借用蛮力。就象武大郎开店,真正的人才都被他拒之门外,离他而去了。“为之下”,以智下人,则人之智皆我之智。以能下人,则人之能皆我之能。如此用人之力,则人人效智,让人人进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见其使力,而诸事已成,不见其勤苦,而万民自顺。“是谓配天古之极”,你能够这样的话,是符合天的自然之道,是古往今来的无上法则,是顺天应人,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无弃物,人无弃人,达到敬天法祖的巅峰境界。

共 41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章,老子谈“天古之极”,强调以慈为本,则士不武、将不怒、帅不与、主为之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配天古之极。全文共二段,第一段,老子紧接着上一章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之话题,具体讲如何做。老子一口气讲了四种人,即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者和善用人者,这四种人几乎囊括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教他们如何为慈,即善为士者,士慈,则不逞勇武;善战者,将慈,则不怒;善胜者,帅慈,则不与,避其锋芒,减少伤亡;善于用人者,国主慈,则不自高自能,谦和处下。第二段进行归纳,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符合天道人心,是顺天应人的最佳境界。“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更多的是劝勉与激励,可谓用心良苦。谢谢耕牛!辛苦了!一路走来,勤耕不辍,值得学习!【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7-08-11 14:34:55
  这段解得好,与兵家的思想有些相似,用武的目的是不用武,是止戈;愤怒的时候不可出兵打仗;善于胜利的将军不和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给人才展示才能的机会,甘为人下。经典!古今多少事例已经证实了这个至理名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8-12 16:31:06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带兵者不逞匹夫之勇。善于打仗者不会因个人喜好而怒发冲冠。战则常胜者不争一时之强。善于用人者,低调谦虚。
   注:《孙子兵法》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可以为本段文字之注释。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这就是不争之德,就叫借助他人之力,就叫与天道相匹配、相符合。自古以来,此理至极。
   注: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其实质就是无为与有为相结合。一阴一阳也,故“是为配天”——符合天的一阴一阳之道。
   字解:
   士:《説文解字》:士,事也。数始於一,终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善于办事的人。天地之数,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字形采用一、十会义。孔子说:能推十合一、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的人,就是高明的士。所有与士相关的字,都采用士作边旁。)《康熙字典》 :又官总名。又士卒。又男子通称。
   配:《康熙字典》:《说文》酒色也。即:(控制)酒的成色。又《玉篇》匹也,媲也,对也,当也,合也。
  
   心得:善为士者不武。故匹夫之勇,韩信不屑也。真正的武士不配剑,力拔山河的项羽不丈夫!既然虞姬不保,当初何必牛气?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