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孩子,你的世界不只是你(杂文)
走路是会上瘾的习惯,所以近一年的时间上下班我都是步行,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在走路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可以思考。今天在上班途中连续目睹两件事情发生,整个下午就是鱼刺在喉的感觉,心痛的同时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出来。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小区商业服务区的一家麻辣烫店门口,我路过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刚从这家店里走出来,路旁的树荫下站着两个年青的姑娘。其中一个在冲着中年妇女吼叫:“你说你找个工作都不会,你不会把电话记住啊?让我陪着你跑冤枉路!”那位中年妇女顶着热辣的太阳一边四下打探一边小心翼翼回复女孩:“妈妈不是忘记了吗,再找找。这个小区不大没有几家卖麻辣粉的店铺的。”那女孩还是不耐烦了:“我和同学们约好了去肯德基,都让你给耽误了!”看那女孩装扮和年纪应该是刚放假返回家里的大学生,母亲应该是在应聘一份工作却忘记了店主的电话。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我穿过十字路口的时候,在我前面等候红绿灯的也是一对母子。小孩牵着一条我辨不清种类的小狗,母亲随时给孩子擦去脸上的汗珠。绿灯通过的时候母亲走的有点急不小心踩到了小狗,那小东西发出尖锐的叫声好像是马上要死的节奏。这时候就在马路中间那个孩子对着母亲开始发飙了:“你眼睛瞎了吗?看把我的小狗踩成这样。。。”马上就要转为红灯了,母亲赶紧抱起小狗拉着孩子通过十字路口。到安全的地方从怀里放下后那只狗东西倒是活蹦乱跳地跑进路边的草坪里撒尿去了,我走远的时候还听见那个孩子在责骂自己的母亲。这个十字路口每天我至少要徒步穿过四次,东西方向的红绿灯时间比较短,若果不加速通过就会和对向非机动车道的电动车自行车发生交集,甚至出现刮蹭现象。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思想生病了?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思想上的病如此的严重?从目睹事情的经过开始到写这段文字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最不缺的就是文化,从启蒙教育时《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孝于亲,所当执。”到再深层次的《论语》中的“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再到满世界挂着的国学标语“百善孝为先”怎么就让我们的孩子学不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不要说尊重别人就连养活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尊敬。毫无疑问现在的孩子比起古人比起前人都是聪明的,他们开始接受教育的时间早接受的知识面广接受的新生事物多,就像我一朋友三岁的小侄子就能自己打开电脑玩游戏一样,现在孩子的智商确实不可低估。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错综复杂的世界如何让孩子学会“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社会化工程。
想想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吃饭有长辈在必须先给长辈盛饭、家里来客人必须是父母允许之后才能上桌、给长辈递东西一定要双手,还有诸如:吃菜不能满盘子乱翻、不能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菜吃。。。等等这些规矩是每个人家的父母都要教给孩子的。如果谁家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就会被视为没有教养,家里的大人也会被别人瞧不起,那时候骂孩子一句“有人养没人教”那可是最最恶毒的话了,除了那些忤逆子很少有当面顶撞父母的现象发生。还记得我有个远房的堂哥爱玩扑克牌,惹得媳妇不高兴就告诉婶子去到牌桌上抓他回家,经常会在大街上看见年过四十的堂哥被七十多岁的小脚婶子揪着耳朵用笤帚抽着回家。其实如果堂哥不弯下要来婶子是够不着他的耳朵,那抽在身上的笤帚也是空一下实一下打不疼的。往往到最后是让媳妇看着觉得满意了气消了,堂哥笑呵呵搀着小脚婶子的胳膊回家去。很多的父母言传身教让孩子记住了“家有老胜似宝”的道理。
是的,不可否认,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多元化并存。受诸多外界的影响人们对亲情关系、人际关系等诸多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细节也与时代的发展有一些不相符合性,可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根本的传统是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精髓,缺失了这些精髓我们的后代就会缺失精神的脊梁。如果我们的社会到处充斥着善良、人性都有缺陷的群体或是个体,那不是进步而是一种彻根彻底的倒退。即使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再高,没有博爱奉献精神做依托也无法担负起民族兴盛的重任。当然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种种表现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最为重要的信息还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每个家庭和父母都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恰恰是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是:孩子小的时候不培养自己吃饭的习惯,上学后舞蹈器乐各类培训就是不培养做家务的习惯。我们很多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是外强中干,我们的很多孩子满身武艺却抵不过工作生活当中的一点风吹草动。
我的愚见,家庭教会孩子做人社会教会孩子做事才是循序渐进不互相违悖的基本规律。真的希望今天所见只是个例,不然不光是笔者的心会痛,整个社会都会出现断层之痛!
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把本来天性良好的孩子,变成了自私自利的白眼狼,那是教育的失败,是整个国家的悲哀。完全由孩子们去承担不孝父母的责任,是不公正的。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已经到了教育非改不可的境地了!全民学习《弟子规》,应用《弟子规》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