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鹧鸪几度吟
大凡填词者曲必遵《白香词谱》,律必循《词林正韵》,然后林林总总、拉拉杂杂,概不外乎。有极钟爱者,将《白香词谱》填一至终,但闻名未见其作,遂不敢置评优劣。亦有喜某一词牌,作品多为之者,翻阅历来大家优选之作,晏小山似对《鹧鸪天》颇多喜爱,词作流传甚广,小山版本现已尊为范文,可见其对这一词牌驾驭之能。而古往今来,作《鹧鸪天》者不知凡几,不才后学陋质怎敢妄加议评。然今有吾师吴质璞先生,盖以此曲谱十四部韵,读来俱为佳作,其中用典铺排,遣词造势均有大深意,非细加研读不能领悟,又不愿看其埋没于寂寂,因作此篇,携诸君共赏,以明大义。
一
古人曰:论世而知其心。现代学者黄永武先生所著《中国诗学》中亦言:知人论世。并言:“诗词是心境之反映,诗词的价值或意义,与作品和作者有密切不可分的关联,因此,一首诗即为作者一生的际遇及繁复心境的缩影。”譬如我们要欣赏某一作者的诗词,就必须对其际遇和心境有所了解。便以吴质璞此番十四部韵来看:
第一部:“四十年间梦未空,阴晴陌上种春分。三分薄田金不换,两把锄头雕玉功。勤施药,缓消虫,菜花田里养山蜂。春来秋去何曾看,为国埋首铸兴隆。”
其中,“四十年间”写其时间之长,“阴晴陌上”见其辛苦忙碌而又风雨无阻,“三分”“两把”绘其自信和乐观,“勤施药”“缓消虫”“养山蜂”既见农事之繁杂,更见先生之坚韧和朴实。如果词作仅仅写这些,也只是塑造了一个热爱田园、享受劳动的农人形象。而吴先生却不然,首句一个“梦未空”,悬念陡生,结尾一句“春来秋去何曾看,为国埋首铸兴隆”悬念顿释,至此,一个热爱田园、心系国家、高大伟岸、令人可敬的先生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尤其是结穴处的一个“种”字和一“铸”字,看似寻常,实则奇崛,气象闳大,令人称道。整首诗语言平实,丝毫没有佶屈聱牙之感,正合了那句: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的古人诗词论。由此,也可对质璞之境遇及性情有一个初步了然,此乃先生可敬之一也。
二
《诗经•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心的投影,从诗词文字中可以求得作者内心的志趣与襟抱,因此形成作品的风格与面貌,便为性向决定风格之说。结合此番大论,再看质璞先生词林正韵十四部,有五首为咏梅。一草一木,在诗词悠久的吟咏传统下,逐渐形成各草各木之精神代表意义。明朝始,正式确立“四君子”之说,梅为第一,无出其右者,至今皆默认此排名,实为我中华民族性情之象征。也因此,古往今来咏梅者众多,前有陆放翁之“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有一代伟人毛泽东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将梅之坚强,高雅和忠贞咏得百转千回,概不外乎借物抒情或借花喻人,且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甘于寂寞,无类似风骨与情操者何敢亵渎!不妨试看质璞咏梅,可见先生可敬之二也。
第二部的“半世坎坷不惧殇,十年幽梦过横塘。一身傲骨轻霜雪,数点殷红留暗香。与风搏,斗严霜,豪情撒却也回肠。清高常伴天涯月,笑立崖头睹朝阳。”
第四部的“生来俊骨欺霜雪,还做人间第一株”第五部:“来年玉帝邀花客,无我谁先上瑶台”第八部的“岁寒犹在崖头立,风冷难欺一树娇。纤尘难浸真情骨,自古三春不与调。”
比较质璞先生咏梅若干句,或可看出,不论先天性格还是后天境遇,都未能影响其如梅般坚强之风骨。吾师半生坎坷,生活清寒,人虽无魁梧健硕之体格,但一直以来安贫若素、俊骨凌然,多年自修并笔耕不辍,数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辞采清俊,为人之品格更当堪誉,以梅喻来并不为过!
三
人生半世,有人勘破红尘、避世逃逸;有人自甘堕落、狂热享受;有人热衷于“讨回青春”……然质璞先生热爱生活、追求崇高,从他本次所作词林正韵十四部中皆有迹可循,如第九部“裁旧梦,补烟萝,人生豪迈应高歌。孤舟蓑笠悠然客,钓尽烟霞是我么?”先生深得古人之精妙,却不拘泥于古人,一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高孤和因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而悠然高歌,结尾处的诙谐自问,自嘲与自得共生,旷达和洒脱并存,的确好气度!
第十部亦然:“听杜宇,看游蛙,青苔石上慢斟茶。抽来半日花间过,携酒池塘钓落霞。”从听觉、视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描绘了夏日的山村风光之美,再和恬淡闲适的生活之美,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宁静喜悦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先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如上所述,可见先生之可敬之三也。
四
填词作诗视为清流之举,但又几人知贾岛“推敲”之故,及“拈断胡须两三根”之苦思?先生词作中亦有提及,第六部的“填词不着惊人句,做梦难寻同旅人”;第十一部的“黯夜灯昏睡不成,笺书散乱枕边横”;第十三部的“纸上鹧鸪几度吟,孤灯暗暗雪沉沉”,无不将一个词人为作之景形象地诉诸纸上,另凡有同感者哑然失笑,可不正是你我之状么!
现代人对格律诗词逐渐淡漠,甚至有人讥笑是“闲情逸致”,“烟霞之癖”?学者丁芒在《当代诗词学》说:“如果把诗词创作放在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崇高契机上,以真善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想其创作心态是最为崇高完美的了,他也才能创作出崇高完美的作品来,这才是诗词的本质意义。”同样引用丁芒先生所说: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除了文化素质极低的人以外,大概是人们普遍的理性的趋向。具体体现为:道德,风格,文明,爱心,贡献,责任感等的完美化。那带着这样一种欣赏的心态,我们一起来看质璞先生的词林正韵十四部的结尾篇。
本篇一改之前文风,以畅所欲言之直讽形式,剑指当下为祸百姓之败类,言人人之所言,义正辞严,“心在江湖,心怀魏阙”有勇于干预之胆气。清末林则徐曾有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普通百姓身居庙堂之外,尚且心怀家国天下,当令多少局中人汗颜矣!由此,可见先生之可敬四也。
吴质璞先生词林正韵十四部,尽显词作之精,虽评不足道尽其妙!此外纵观全篇,尚有立意别出心裁处,第一部事农,意即为“民”,结尾第十四部言吏,唐贞观时便有云:民为重,君为轻。后世亦有“以民为天”之说,读者应仔细体味方可见整体构思之巧,大开大合,大手笔。再论步韵,欧阳修曾说:盖得其宽韵,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抱以常格,得窄韵,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俞险俞奇。此后由是知道“工于用韵”也是一种美,而韵宽韵窄各有不同的美,便逐步发展为今日所知十四部韵。但凡作诗填词无不知宽韵好作,窄韵相对难度,所以虽有十四部,并非人人熟练使用。也更证得,此番吴质璞先生所作,是为我辈不能矣!
新年伊始,惟盼先生诗词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后学亦该奋起直追,一同进益。最后奉上拙作一首,聊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鹧鸪天•兰
不畏春秋与夏期,林间石畔两三枝。闻香觅影蝶指路,水复山回鱼戏溪。真隐士,几曾痴,雅洁异与众花齐。此心但若兰心拟,遗世清流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