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病病(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病病(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5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03发表时间:2017-08-20 06:42:14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病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详解:
   1、知不知,尚矣。
   白话: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明白自己对道的认知还很肤浅,仅仅是停留在表层,还有太多的未知。能有如此之心境,这是值得提倡的好事啊。
   阐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这是紧接着上一章的话题来说的。这里的“不知”,是针对上一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里面的“不知”而提出来的。言外之意,你只要能明白,肯承认你“莫能知”“不我知”,就善莫大焉,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脱离上一章,去理解这句话,就有些不知所云了。
   上一章,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是老子在极力地鼓励和劝勉世人为道,但你不要真的傻乎乎地以为《道德经》很好懂,很易做到。就连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向老子几番请教后,都说:老子就是一条龙,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所以说,《道德经》之精髓、之真谛、之实质不是轻易就能把握住的,须勤勉努力,外加一定的悟性才行。所以本章老子又说“知不知,尚矣”,能知道自己的无知,能清楚地明白自己还有所不知,能敢于承认自己的不知,这是值得提倡的好事啊。这明显是针对上一章所说之事而言的。
   上一章,老子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并不是说天下没有一个人能知,没有一个人能行,而是说莫能真知、真行,这指的当然是周天子、三公以及各诸侯国国主,是指他们莫能真的以道治天下。言外之意,他们顶多是嘴上说说而已,是叶公好龙罢了。所以本章老子退一步讲,“知不知,尚矣”,意思是你们能知道自己不知,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如果还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能知耻而后勇,虚心勤勉,进取不已,这又是多么令人欣喜的好事啊。
   尽管在第一章老子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用语言能表达的、能描述的道,都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大道,凡可以概念来命名的,都不是大道的真名,想全面了解大道是很难的,但一旦体悟了、通透了,就会感受道之奥妙无穷、用之不尽,且不事勤苦而自成,不自着力而自顺,其妙自不可言。所以老子还是提倡“知”,知不知,也是一种知。同时,单独就“知不知”来说,它无疑也是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悟道的方法,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还远未穷尽一切,就会虚怀若谷,就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会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而不是自炫于外,时时显摆一下,动不动卖弄一番。
   2、不知知,病矣。
   白话:不知,强以为知;或刚学到点皮毛,拾到一鳞半爪,却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以为圆融通透,这是一种毛病,是自欺欺人啊。
   阐述:上一章,老子之所以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是因为天子、三公、诸侯国主等“不知知”,强不知以为知,这是“病矣”,这是欺世盗名,他们只是打着“道”的旗帜,而行非道之实,是典型的叶公好龙。所以在本章,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知知,病矣”,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这是一种十分恶劣的行径,是一种非常坏的毛病。本来,人非生而知之,不知,并不奇怪。孔子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而得到知识。不知者强以为知,为什么呢?一者,欲以贤智先人,欲以高明自许,打肿脸充胖子;二者,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三者,叶公好龙,目的在于欺世盗名。所以,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就知,不知就不知,这是聪明之举。否则,“病矣”,就是一种坏毛病。倘若“不知知”,自我封闭,未知的大门也就永远关闭了,也就彻底失去见“道”的日子,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3、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白话:得道之人没有这种“不知知”的毛病,因为他们把此病当作病,不讳疾忌医,及时医治。
   阐述:圣人“言有宗,事有君”,知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道“无”是根本,而崇本,尚无,“为腹不为目”,岂肯舍本逐末,而追求外在的繁华与虚荣;圣人知晓“弱者道之用”,懂得必须谦虚处下,守弱才能达用,故为道日损,而愈加清楚自己知之不深、知之不全,犹恐自己自足自满,故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而无不为,岂肯强不知以为知,而自绝为道之路。所以说“圣人不病”,是因为他们“病病”,因为圣人将病当作病,不讳疾忌医,更不会养痈成患。
   4、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白话:正因为把毛病当作毛病,严肃认真地对待,不讳疾忌医,更不养痈成患,所以才不会出毛病。
   阐述:强不知以为知者,是病也,自当力除。能病己之病,自然能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则我之所知者,无不真,我之所不知者,不自欺,则可避免蹈于“不知知”之病,是以不病。不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以为知,可怕的是讳疾忌医而养痈成患。不知,能知耻而后勇,能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连着用了六个“病”,以这种诗歌式的反复吟唱的方式,意在谆谆教导,劝诫世人革除“不知知”恶习,意在鼓励世人为道,更加折射出老子对天子、三公以及各诸侯国主“以道莅天下”的殷切期望。意思是,你们皆可为圣人,相信你们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相信你们不会讳疾忌医,相信你们会严肃认真对待,把这个毛病看作毛病,绝不会养痈成患,相信不久你们就会“以道莅天下”。
  
   综述:
   上一章,老子讲大道“怀玉”、《道德经》“怀玉”,既是一次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更是对世人为道的鼓励和劝勉。第一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是对天下为道者的极力鼓励,也是对当局者极力地劝勉。第二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说明天下正直掌握道之真谛,把握其实质,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寥寥无几。第三句,“言有宗,事有君。”既是对“我”的反躬自省,也是告诉世人为道方法,把握“宗”即本体,遵循“君”即规律。第四句,“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指出原因,找出病根,再次表示理解大家,并再次劝进。第五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意思是,虽说知我者稀少,效法我者更是少而难能可贵,但老“我”毫不气馁,勉励为者要真知真懂真行,不能强不知以为知,如能得到真传,则“我”倍感欣慰。第六句,“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用一个浅显的比喻,借以明志。通篇的我,既指老子本人,也指《道德经》,更是指大道我。
   本章,老子谈“病病”,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谈对“不知”的态度。尽管“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尽管“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却毫不气馁,首先大力肯定“知不知”,称之为“尚矣”。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对“不知知”进行严厉的批评,称之为“病矣”。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这是一种毛病,而且是大毛病。第二部分:“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谈对“病”的态度。“不知”不可怕,“病”不可怕,可怕是强不知以为知,可怕是患病而讳疾忌医,所以要视病为病,敢于面对,正因为敢于视病为病,才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不至于养痈成患,才会不病。总之,一方面要善于知道自己的“不知”,另一方面,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不知”。
   “知不知,尚矣”,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一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很高明的了。有了这样的心境,你才能如饥似渴,才能不耻下问,才会珍惜一切时间,才会挤时间来学习。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就说《道德经》这样一部经,或许一辈子皓首穷经也弄不通它,所以在整个解读过程中,我要时时铭记:“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你不知道你自己的无知,反而强不知以为知,你就出毛病,而且是出大毛病了。因为你自绝为道之路,可能永远没有见“道”的日子。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为什么不病?因为他知道病在什么地方,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掩耳盗铃。因为他将病视作病,谨慎对待,所以他就不会生病了。我们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病,甚至知道了,还讳疾忌医,说我没病,我好得很,自己欺骗自己,结果养痈成患,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圣人能永远保持谦卑处下的态度,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知有限,始终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贵其师,爱其资”,始终相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尚有一得”,是以不病。

共 34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章,老子谈“病病”,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谈对“不知”的态度。尽管“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尽管“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却毫不气馁,首先大力肯定“知不知”,称之为“尚矣”。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对“不知知”进行严厉的批评,称之为“病矣”。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这是一种毛病,而且是大毛病。第二部分:“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谈对“病”的态度。“不知”不可怕,“病”不可怕,可怕是强不知以为知,可怕是患病而讳疾忌医,所以要视病为病,敢于面对,正因为敢于视病为病,才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不至于养痈成患,才会不病。总之,一方面要善于知道自己的“不知”,另一方面,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不知”。谢谢耕牛的解读,辛苦了!立体感的、日渐丰腴的《道德经》初现端倪。【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17-08-20 07:44:01
  人们往往是不能正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不知”,即使知道也不敢直面自己的“不知”其实这是最无知的表现。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8-20 08:58:55
  知不知,上。
   译文一:知常道之有,且知,常道不可尽知,才是上等智慧——老子自己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也。(也就是现代哲学关于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译文二: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才是上等智慧——孔子演绎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
   译文三:知常道而不自以为知,才是上等智慧。(个见:若真是原文之意,要么是装腔作势,要么是谦虚至极。似乎都不是老子的本意。但这是丁福保之《道德经笺注》之译文以及一些专家的意见。留档,存疑。)
  
   不知知,病。
   译文:有所不知却自以为知,这叫有疾加身——脑残。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只有担心害怕疾病、把病当做病而加以治疗,才能不生病。
  
   注:有所不知却自以为知,这叫有疾加身。病,比喻为缺点。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圣人无病,因为圣人担心害怕病、把病当做病而加以治疗,所以无病。
  
   心得:本章也可以看成是老子箴言。心得如下。
  
   若已知是阳,那么未知则为阴。哪怕在人类灭亡的那一天,不知与知,一样并存的。即阴阳俱存。
   西方人的哲学中,恩格斯的论点当属先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至少是在世世代代无究无尽的人类延续中完成。”他的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世界可知的,但永远不可能完成对世界所有的认知。因为他的“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人类延续”就决定了不可知的永恒性。
   就哲学而言,我们至少知道了世界是两部分组成的:可知的部分与不可知的部分并存。然而西方至今没有哲学模型来描述这种情况。倒是两千五百年的中国人一言以蔽之:阴阳!
   就已知与未知的关系,阴阳学说可以说是诠释得淋漓致尽。可是至今为之,不自信的某些中国人还说老祖宗的哲学“朴素”。更有甚者说中国人自古就无哲学。西人说说倒也罢了,偏偏是自以为是,且有了一定话语权的人,也跟着西人后面而鹦鹉学舌——成语数典忘祖的绝妙注解。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