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乡的年味

精品 家乡的年味


作者:玲珑语 童生,51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1发表时间:2017-08-20 16:31:49
摘要:有些味道浓浓的,让人无法忘记,让人回味悠长......

前几天,表姐来电话说:“妹,今年回来过年吧!”是啊,这一晃,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再也没有回去过过年。表姐的一句话,又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那浓浓的年味,又在心里集结起来,化也化不开了。
   我的家乡是齐鲁大地上的一个小村,是传统文化、地域风俗特别厚重的一个地方。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那时小,整天盼着过年,刚进冬天,就眼巴巴地盼望着,总是追着大人问:“娘!啥时候过年啊?”
   娘总是说:“你们这些小孩子,啥也不懂,就知道过年!”
   可不是吗,“过年”似乎是儿时唯一的渴望和向往,唯一让小孩子欢呼雀跃的事。
   我记得的“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年”。虽然那时物资极其匮乏,但过年,在我的家乡,那可真是一件大事,过年的一幕幕至今都令我难忘:年戏,赶庙会,包饺子,赶年集,年“火”(正月十五晚上点的灯)……想起家乡的年,又想起了姥姥。仿佛又看到冬天的寒夜里,姥姥和娘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针为我们缝制过年的新棉衣、棉鞋;仿佛又觉得,围坐在姥姥膝下,看着姥姥一边挑着灯花,一边讲着古老美丽的传说,一起守岁的情景;仿佛,耳边又响起姥姥念叨的民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掸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上大供,”“年三十迎除夕”……过年的回声,浓郁的乡情,浓浓的年味,一直氤氲在心里,挥之不去。
  
   看大戏
   记得腊月二十三开始,也就是俗语说的“小年”,过年的味道就越发地浓起来了。为了烘托过年的气氛,村里必定安排放一场电影,或者演一场戏。当然,演的大都是京戏。虽然,听不大明白,大概意思还是懂的。
   那年代,演戏的一应物件都极其简陋。单说演戏的台子吧,就是在生产队的场院里,围上一块空地,用夯土垒起一个几十平米大,半米高的土台子。然后,在土戏台的两边,立上两根木柱子,再在柱子上拉一道背景幕布,一边柱子挂上一个大大的灯泡。发电机是剧团自带的,是柴油发电机,发起电来“轰隆隆”的直响。土台子上再布置上一些简单的道具,这就是戏台了。
   农村人爱热闹,天还亮着,看戏的人都已经挤满了场院。不仅有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场院里:小孩子们嬉戏笑闹着满场院疯跑,大姑娘小媳妇开着玩笑窃窃私语,老爷爷们抽着烟袋拉着家常,老奶奶们眯着眼做着针线。还有一些小生意人:有卖糖葫芦的,有卖小泥人的,有卖小糖人的,有卖针头线脑的,来回吆喝着。小孩子们大多是馋嘴的猫,黏着大人买上一串糖葫芦,极享受地吃着啃着,那份快乐和得意自不必说……
   那时小,娘在家忙着家务,爸爸在南方工作,都是姥姥带着我去看戏。姥姥极爱我,知道我爱吃糖葫芦,还没等我要,就用平时舍不得用的零花钱,给我买糖葫芦吃,那甜味到现在我都记得。
   天黑下来的时候,柱子上的灯亮了起来,戏开始了。尽管戏台子简陋,还是露天的,但台下挤满了看戏的群众。北方的群众大都喜欢看京戏,特点是简单大方,朴素易懂。“激越悠扬文武场,忠奸善恶瞧脸谱,贫富贵贱看行头。”不会看戏人也能看懂,也能分辨忠奸善恶。
   一阵锣鼓喧天后,所有的演员都翻着跟头,打着旋子,踩着莲步,一个接着一个,拱手上台亮相,那扮相,那一招一式的动作,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别的小孩子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而我每次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完。一声鼓点,一个莲步,一个眼神,一句唱腔,都是那么准确传神,又令人着迷。女演员的唱腔幽咽婉转、若断若续,听来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男演员的潇洒凛然,铿锵掷地的唱腔,穿破夜空,有种直冲云霄的豪气。不用眼睛看,光是用耳朵听,便能知道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这就是京戏的魅力。
   那时我喜欢上了京戏,而且还学着唱,一板一眼唱得极认真,直到现在,所有戏种里我也只喜欢听京戏。那时还经常问姥姥,台上的演员,踩鼓点踩得咋就那么准确呢?姥姥告诉我说,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自离开家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甜的糖葫芦,再也没有看过露天的好戏了。
  
   赶大集
   年前的最后一个集,是在腊月二十六,家乡叫“赶大集”,这个集很热闹也很重要。因为过年的年货等一应物品,都要在这个集市上买完买够,正月里是不能花钱的,不然,预示着家里一年都存不下钱,庄户人家很在意这个。
   赶集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洋溢着快乐和兴奋,仿佛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儿赶集了。很热闹,啥都有,除了卖过年用的物品,还有变戏法(魔术)的,打把式卖艺(杂技)的,打铁的,说书的,卖春联的,卖塑料花和红头绳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有的像唱歌,有的像说书,有的像打快板,你听:“锔盆锔碗锔大缸,锔好了能盛水,也能盛粮!”“哎、哎,你瞧一瞧,看一看,看看俺的针和线,针是钢做的针,线是棉纺的线,钢针穿上盘绒线,缝缝补补又连连。您愿买,俺愿卖,你做的被褥真不赖,又经蹬又经踹,又经捋又经盖,十年八年盖不坏啦!”“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来买!”……觉得好动听,就像儿歌。这小小的集市上,到处充满着人间的喜气和热闹,难怪那天上的仙子们会偷偷下凡间,宁可做凡人了。
   小女孩一般都喜欢扎辫子的红头绳或者塑料花啥的,因此女孩们对红头绳、塑料花都情有独钟。大人们赶集买回来,她们都细细地收藏了,等到初一那天,才把心爱的红头绳拿出来扎在头上,然后再穿上新衣服,甭提心里有多美了。
   我自小与别的女孩子喜欢的不一样,不喜女红。每次去赶集,总是央求姥姥去听说书的,或者去旧书摊上买上一本小人书,才算心满意足。离开家乡来南方的时候,小人书存了满满的一抽屉,舍不得扔,又带不走。后来,就送给了儿时的小伙伴,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人家,不许弄丢了,小伙伴也郑重其事地答应了我,这才放心了。
   世事变迁,几十年了,赶着大城市的农贸市场和现代化超市,虽然商品琳琅满目,也不缺吃少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仿佛愈加的不喜欢华丽的、乏味的东西了,厚重和朴素更让我觉得踏实。因此,依旧怀念家乡的小集市,怀念过年时赶大集的热闹,怀念拉着姥姥的衣角急急赶路的情景。
   这集市里自有一片天真。我喜欢的,就是这一片天真。
  
   过大年
   年三十这天,最是欢天喜地,家家户户忙着贴窗花、包饺子、蒸年糕、放鞭炮,然后是一起守岁。我们小孩子自是不必忙的,要不就在雪地里疯跑着玩,要不就“噼噼啪啪”地放鞭炮玩,再就是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帮倒忙……
   我的记忆里,“年三十”这天都是大雪纷飞。我每每抱怨“下了雪,晚上又不能出去玩了”,娘总是说:“小孩子懂个啥,瑞雪兆丰年啊!”虽然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也明白下雪是好事。姥姥怕我滑倒,不让跑远了,就只让在自家院子里玩。我站在院子里,盯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漫天飞舞,慢慢飘落,轻盈得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像一片片洁白晶莹的六瓣花,一会儿落在墙头,一会儿飘向屋脊,一会儿又挂在树梢。瞬间,地上、屋上、树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眼前立时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这时,姥姥会唤我一起贴窗花,这些窗花都是姥姥和娘自己剪的,姥姥剪得极好,且花样繁多,有“双喜临门”“金鸡报晓”“五谷丰登”“五福临门”“六畜兴旺”,反正都是些吉祥如意的象征。一张张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透着喜庆,透着红红火火,透着祥和快乐。我喜欢与姥姥一起贴窗花,每一张窗花她都能讲出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盛满了我童年的欢乐,盛满了我对姥姥的思念与眷恋。
   到了晚上,阖家团年的时刻到来了,桌上摆着黄橙橙的年糕,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热腾腾的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更岁交子、“招财进宝”之意。还有“白白胖胖”的大花馒头,肥美鲜嫩的鲤鱼,象征着来年的吃喝不愁,年年有余粮……这浓浓的“年味”里,存满了庄户人家的愿望与期许。
   一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喝着、聊着、乐着,直到午夜。红红的灯火里,映着老人们享受天伦的笑脸,映着年轻人欢聚的美好,映着小孩子无忧无虑的童真……在这一刻,旧年的一切愁绪,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都烟消云散了。剩下的是欢乐,还唱响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唱了千年的诗,还会一直唱下去。
  
   穿新衣大拜年
   大年初一是过年的重头戏,俗语说:“过年起得早,来年过得好。”还有就是东北的秧歌里唱的:“大年初一头一天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啊……”初一一大早,辈分小的要给家里辈分高的老人拜年,老人们要给孩子们发红包,俗称“压岁钱,”寓意孩子“长命百岁。”
   过年,小孩子就喜欢穿新衣、穿新鞋,还有就是吃好吃的,要好玩的,也不管大人辛不辛苦。我记得,一进冬天,娘和姥姥白天忙完了地里的活计,晚上就熬灯守夜地给我们做新棉衣、棉裤、棉鞋。那时经济条件都比较困难,都是一针一线用手工缝制的,很是辛苦。孩子多的,条件差一点的,就只给年龄大点的孩子做一件,小的洗洗干净就可以了。但过年是个喜庆事,父母总是想尽办法给孩子们添置点新衣服,条件好点的可能做一身,条件差点的可能做一件,再不行就作双新鞋。总之,得有点新气象。
   那时,爸爸在南方工作,过年要给家里寄些钱,生活还算过得去。娘年轻,做针线又快又好,纳的鞋底又密又结实。所以,过年的时候,我和妹妹总是能如愿地穿上一整套的新衣、新裤、新鞋。这令小伙伴很羡慕。
   初一天,穿上新衣裳,跟着娘到本族长辈的家中拜年。看吧,满街都是拜年的人们,要是碰巧遇见个高辈分的,一说拜年就跪倒一大片,那辈分高的很是自豪,可算是过年一景啦。
   磕头拜年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一个文明,一个传承,渗透在血液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还有更好的就是,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邻里和谐。比如街坊邻居因琐事不和,按照风俗又该去拜年,可以借拜年的机会说和说和,化解矛盾,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虽然现在不兴磕头了,但过年问好总是要的,不管用什么方式。过年了,道一声问候,道一句祝福,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回味悠长。
   初一至十五,过年的味道会一天天地淡下来。但到了冬天,年的味道又会浓起来。这味道,会一直在那,氤氲千载万世。

共 40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年味文章,语言质朴,但是文章很生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法,把年味分为几个活动来写,写出了年味的浓烈,写出了那时年的感人。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写大戏、赶大集,这是作者家乡独特的过年特点,与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拜大年,也与不少地方的习俗不同。在写每一个过年活动中,作者都采用了具体的描写,写出了鲜活的活动场景,写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读着文章,如同进入到了作者的少年春节中,与作者家乡的孩子们一起沐浴着年的快乐。文章引用民俗谚语,写出了文章的生动性。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1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8-20 22:01:29
  文章在叙述描写中,写出了场景,写出了强烈的民俗活动,写出了生活特点,写出了那个年代人的精神面貌,写得很生动感人。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玲珑语        2017-08-21 10:24:21
  谢谢春雨阳光老师的精彩点评!敬茶!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21 10:22:42
  恭喜佳作获精,力争更大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玲珑语        2017-08-21 10:24:56
  感谢武戈老师的鼓励!谢谢!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21 13:48:02
  恭喜佳作获精,争取更多精彩。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3 楼        文友:玲珑语        2017-08-22 13:07:46
  感谢老师赏读!感谢鼓励!
4 楼        文友:暖秋        2017-08-21 16:30:53
  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年在那时候就是一种期盼,期盼着过年,也期盼着长大……如今年近不惑,却是有些怕了
如鱼在水 不见其水 人处道中 不见其道
回复4 楼        文友:玲珑语        2017-08-22 13:10:31
  感谢文友来赏!无忧无虑的童年,予人以美好的回忆。
5 楼        文友:娇娇        2017-08-22 09:38:52
  文章描写朴实厚重,向您学习,想与您成为朋友,请加我QQ号672652422
娇娇
回复5 楼        文友:玲珑语        2017-08-22 13:12:38
  感谢老师点评!以文会友,温润养心。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