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豫皖行记:信阳合肥五日之旅(随笔)

精品 【檀香】豫皖行记:信阳合肥五日之旅(随笔)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8发表时间:2017-08-21 21:00:59
摘要:一路见闻,逐日记录。信马由缰,汇聚成篇。

第一日:信阳鸡公山
  
   揪着夏日的尾巴,踏上不远千里的行程,再次领略了什么叫酷暑。既然头一次来豫东南,哪怕烈日炎炎,也要浏览这片山河,拜访其间的名胜。
   山东有阳信,河南有信阳。信阳地处中国地理分界线的淮河之南,风物民俗与湖北更为接近。旅途中遇到几个信阳妹子,言语体态间,更具南国的风味。据说历史上的信阳曾属于湖北,譬如北方的徐州,划给了南国的江苏,信阳的安排,恰恰相反。中国版图的区划,自有深意。
   区区一日的行程,选择了当地名胜的鸡公山。鸡公山号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属于著名的大别山支脉。鸡公山以山头的报晓峰得名,耸立山顶的石峰形似公鸡,昂然耸立于万有之间,迎日报晓。山中的清风,改变不了天时,好在吹掉了暑字前面的酷,吹拂着丝丝清凉的暑。山深路远,崎岖前行,难免大汗淋漓,几乎顾不上山中的景色。当循着潺潺袭来的水声,透过绿丛来到溪谷之畔,寄身苍翠之间,终于收获了清凉的世界。人在旅途,向着远方一路奔波,究竟要寻找什么?停下脚步,静一静疲倦的心神,在自然的世界里,回归人的性灵。
   山风,是自然的呼吸;山溪,是自然的血脉;幽石,是自然的风骨;苍林,是自然的发肤。这一切原本自然而然,又生机勃勃。如果说,山溪潺潺,是自然的乐;那么山风阵阵,便是自然的歌。正当思絮飘渺,路旁忽然闪出了道教的古寺:灵化寺。原来,当我们在自然的感悟中,回归水一样清净的性灵,也便有了古寺的幽居。远望白云澹澹,抱合树杪之间,无声无嗅,装点着纯净的长空。庙宇中播放出唱经之声,回荡在空阔的天宇之间。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励志修行的人们,存心经典之中,远离纷扰之外。
   山中一日,终于在清净之间,让身心摆脱了酷暑。
  
   第二日:固始杂记
  
   立秋第一日,从炎炎酷暑到瓢泼大雨,经历了气象的巨变。
   固始是信阳东部的属县,更为接近安徽,号称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然而六十年前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信阳人民,却饿死了百万之众,成为这场全国性劫难的缩影。人民死亡殆尽,却被地方当局用武力禁止逃荒要饭,避免不良影响;还没有饿死的人们,被大肆抓捕,到处是严刑拷打,逼取公粮。“苛政猛于虎”,直到惊动天庭,才弄明白这场灾祸,是由于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混入共产党内部,实施阶级报复。劫后余生的人们,甚至从人民公社取回了部分被充公的财产,一时间感激涕零。原来如此。这个世界上倘若没有法治、没有民主、没有监督,甚至没有了文化,也便没有了民生、没有了人性。人间与地狱,只有一步之遥。
   从信阳东行固始的火车,没有空调,没有茶炉,有的是慢悠悠的速度,任自然风涌入车窗,与头上的风扇合力吹走高温。一路走走停停,将沿途的小县和小镇串连起来,令人想起三十年前的老火车。而今沿途广袤的平原,恰是绿色的粮仓,望不尽肥美的稻田。绿树葱葱,荷叶田田,时时映入眼帘。和平的阳光,民生的进步,人民对生活的向往,让世界变得美好。
   来到固始,已是中午时分,趁着午间休息的时间,独自顶着烈日,参观了固始的根亲文化广场,探寻古县的历史根柢。根亲文化还是头一次听说,其实说起信阳,使我首先想到的是开启后汉的光武大帝——他的故里南阳,近在西邻。来到文化广场,望着颇具汉代遗风的门楼,才晓得固始的命名,正是来自光武大帝的箴言:“欲善其终,必固其始。”天地重开之际,正是光武大地为小县重新命名。不过,小县还有一个而今看来更显耀的身世:郑成功的祖籍,至今还有郑成功墓。从西晋、唐代到两宋之季,当中原板荡,天崩地坼,或固始先民从此出发,或异乡先民由此中转,前后四次大举南迁,移居福建,从此留下了原本是中州古音的闽南话。郑成功的祖先,便是唐代移民的后人,跟随五代之际成为闽王的王审知入闽。移民们在福建继续向台湾、南洋等地进发,除了人口第一大县的身份,固始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回固始认祖归宗,凝聚民族的血脉,便是“根亲文化”的由来了。
   从山西大槐树,到湖广填四川,再到固始先民四次入闽,或由朝廷征发,或任流民逃亡,或者乡里相依,回望民族前行的脚步,竟是如此的艰难,思之泣血!然而,文化由此传播,新的辉煌,在一次次崩塌中重生。
  
   第三日:合肥孝肃公包拯和文忠公李鸿章
  
   合肥古称庐州,历来为江淮军政首府,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当南北分裂之际,三国两晋之时,每每大战于斯。三国时代的魏将张辽,曾以七千余众,大破吴主孙权十万之师,威震逍遥津,至今合肥有逍遥津遗址公园。
   合肥历史名人,莫过于北宋名臣孝肃公包拯、晚清重臣文忠公李鸿章。文革之际,整个文化坍塌,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在这样恐怖的时代,包公墓同样无法幸免。幸好人心未尝死绝,包公的遗骨被包公的后人辗转保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重回正轨,部分遗骨重新入殓,安厝在包公后人提供的金丝楠木棺内。而李鸿章的遗体,则成为阶级斗争利用的对象,在这场民族劫难中不知下落。现在,包公墓、包公祠重新修葺,在优美的环境中,成为中华廉政文化的全国性基地;李鸿章故居也成为合肥的主要景点之一,向后人展示这位北洋重臣、洋务运动领袖的生平和他的时代。
   包孝肃公和李文忠公,虽所遇时运不同,莫不彪柄史策,影响深远。二公均以进士出身,年少及第,才器非凡。包公当北宋隆盛之际,修己治人,为官清正。千秋以下,家弦户诵,为中华清官之模范,亦中国精神之代表。自古士林以读书入仕为目标,孝肃清风,所谓千古遗直,足为衿式;至若吏治清浊,关乎国家休戚,生民利病,是故以包公笑,比黄河清。浩然正气,至今凛凛犹生。给我印象颇深的,是今人复制的龙虎狗三口铡刀。原本残忍的刑具,却令国人津津乐道,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法治精神:嫉恶所以扬善,无论贵贱,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法治的生命力,法律所以成为人民的信仰,在于承载国民公认的道义与准则。数百年来,令国民喜闻乐见的包公戏,岂不是包含了这样的法治启示?
   李文忠公生逢末世,勇于任事,以翰林出身,于平定发、捻之役,功勋卓著。继曾文正之后,主持洋务运动,对内编练新式军队,创办近代企业,对外采取和戎政策,争取和平发展环境,遂为晚清柱石之臣。然而天下之忧患,亦集于一身。大厦将倾,岂一木可支?故一生忧勤,自嘲裱糊匠;一生事业,空为纸老虎。“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甲午一役,北洋水师覆灭,数十年之积累,毁于一旦。东方格局,由此逆转,同光中兴,忽成梦境。战争是国家实力和国民精神的较量,一旦战败,列强乘衅,瓜分豆剖,接踵而至。漩涡深处的李鸿章,背负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受尽屈辱,遭到日本极端分子的刺杀,身负重伤。数年之后,义和团糜烂于京畿腹心之地,慈禧太后居然倚靠愚昧的拳民向列强同时宣战。到头来还是由李鸿章出来收拾乱局,再次替朝廷背负起骂名。作为疆吏之首,李鸿章先是以矫诏为名拒绝了慈禧的乱诏,联合南方督抚实现东南互保,使广大南方免遭兵燹。最后,李鸿章以八十高龄,赴京谈判。堂堂中国宰相,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由入侵的俄军和日军派兵保护。李鸿章耗尽了最后的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还被俄使逼迫为城下之盟画押。“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这首李鸿章的绝笔诗,道尽了一生的艰辛与国家的忧患。一代名臣,怆然落幕。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评诸葛武侯,以为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然而李鸿章呢?遭逢衰世,妇寺专政,虽有英豪之士,处处掣肘,岂能挽回落日?然而中国之近代化,由兹开拓,求富求强,功不可没。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开启了许多中国产业史上的第一,譬如第一段铁路、第一辆火车头。其主持创建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垄断,为国家挽回了大量利权,一度挤垮了强大的西方竞争对手。至今招商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开发,其间平安集团的创建,追本溯源,正是来自李鸿章的开辟之功。
   梁任公启超,引用西儒之言云:“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此即“伟大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造就伟大时代”之谓也。任公谓,李文忠乃时代造就之英雄,余谓中山先生可谓造就时代之英雄:推清室于已坠,开共和于未来。然而后人动辄以一生之成败,毁誉前贤,余颇以为不然。所谓成败在天,归之时势、世运而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今人之成功,或基于前贤之奠基,任重道远,来日方长,岂暇雌黄前贤之功德!
  
   第四日:安徽博物院
  
   安徽既不属于富甲天下的江南,也不属于辐凑四方的中原,虽然偶尔来过两趟,依然颇感陌生。然而每个省份,在中华大地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与定位。安徽大地,与我们山东面积相仿佛,但不是东西宽,而是南北长,跨越了南北几大不同区域:从北国的淮北,到江淮两大河流之间,直至江南的鱼米之乡。各地形成颇具不同特色的地理风貌与文化带,构成了安徽独特的省情。历史上,沿江淮一带形成的南北分裂,多次在此形成对峙之势,深刻影响了安徽和安徽人。晚清洪杨之乱,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割据一方,安徽成为军争要地。于是,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淮系集团与他们的代表李鸿章,弄舟历史的大潮与旋涡之中,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中转合肥回鲁的途中,挤出时间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免得到此一游,却对这方土地理不出个头绪。一入馆,历代历史陈列恰好因整修而关闭,失望之余,徽派建筑的陈列,却在意外中引起心灵的震憾:难道人居环境,竟可如此精巧雅致!说起人居条件,我只能想到房价有多贵、面积有多大,但想象不出人类的居住质量竟可营造的如此完美!一堵墙、一道门、一扇窗,到处是楹联书画,历史典故,中国故事。生活其中的人们,世代浸润在书香之中,时时咀嚼着人生的奥义。所谓文化,文是人文,化是化人,人文与教化密不可分。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文化,而文化又来自于人。我突然想,中国人历来讲究道:人走得通的是道,永远要走的是道。而它的表现正在于文化:经的起考验、容的下人性,即如此宏大,又如此具体而微。
   马头墙、天井、二层重叠的结构,几大要素勾勒出徽派建筑独特的风韵。闭上眼睛,想象得出它们与江淮之间的青山绿水,是如何的融合无间。倘能生活在这样人文浸透、自然和诣的环境里,还再追求什么呢?人类走的再远,岂不是为了安身立命?砖雕、石雕、木雕,让不同的建筑构件和材质,莫不成为艺术的载体,让绘画艺术镌刻在居室中。其中的内容,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到戏曲故事,不着墨痕又浓墨重彩,生动的表达着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安徽的先民,世代生活其间,拿现代人的生活品质比较起来,真的进步了么?
   清代是安徽大放异彩的时代,不仅是大名鼎鼎的淮军,徽商也成为全国主要商帮之一。没有徽商的富足,很难想象有如此富丽的徽派建筑和家居。徽商的成功,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商业理念之中,重视信义,热心公益,形成独居中国特色、中国气度的商业文化。优秀文化的传承,让徽商走得更远,直至晚清之际国运衰落,随着它的时代一起消沉。在清朝的文化黄金时代,桐城派异军突起,长期领袖文坛,代表着当时的文化繁荣与文学取向。包括端砚、宣纸在内的文房四宝,亦独领风骚。华夏先民世代致力于斯,在翰墨之间修身养性、治平天下,让生民安居乐业,远离坚甲利兵。人性不是兽性,中华文化在风流雅致之间,写的乃是一个大大的和字,而不是无休止的物竞天择、社会竞争。
  
   第五日:三河古镇
  
   准备起身返鲁的行程,被幸运的告知已没有车票,于是在等待中开始了次日的行程。看来江山有意留我,让我更深入的了解这方土地。对于三河古镇,原本是没有兴趣的:我去过北方古县的平遥、西南重镇的阆中,何必来此下乡呢?可是博物馆展示的徽派建筑,立即改变了我的主意:一定要去!否则便不算来过了安徽。
   这是一个万余人口的皖中小镇,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广阔的巢湖去此不远。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到处是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筑,比起其他古城,别有一番风味。历史上,水运的便利成就了三河商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成就了古镇的富庶。于是在这个汇聚着富贵的小镇,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风云:淮军将领故居与太平天国三河之战的遗迹;可以看到蓊然的高山:孙立人将军、杨振宁教授留下的故居。当然,还有富丽的文化:从明清市井到千年佛教,从米酒、米饺到建筑家居。
   对于佛教,鄙人素来缺少兴趣,只是看到堂皇的梵宇,而且和宋太祖、宋太宗兄弟有关系,才进去看个热闹。然而通过实地的观察,让人真切领略到中外文化不可阻挡的交流与融合,直观的体会到二千年来佛教的中国化。除了佛学核心的思想和信仰,包括佛教的殿宇、人物,更多的是中国式的思想与表达。譬如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四大天王的衣着面貌,无非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佛教所以历经千载传承不熄,在于直指人心,解答着人生的困惑苦恼,满足着人们最迫切的精神追求。他们善讲故事,以生动而超现实的情节,表达佛陀的思想,走入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岂无借荐意义?
   对于酒徒而言,当然不能错过米酒博物馆,甘甜的味道,透着粮食的芳香。不过革命文化的遗迹,竟如此的深入到这些四旧之中,在怀旧的氛围中相安无事。我新奇的打开几本跨跃文革十年的老画报,从造神造势开始,到左一个斗争右一个运动中展开,直到十年难满,寿终正寝。一个时代的狂热中,酝酿着一片杀机,令人热血沸腾,令人毛骨悚然。也许,我过去只看到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外部威胁与生存斗争,却忽略了在我们这个宠大的东方世界,同样尖锐复杂的内部矛盾,经过重重裂变,终于将整个国家引向了深重的灾难。从洪杨之乱到十年浩劫,从社会形态到文化信念,天翻地覆,一切皆在扭曲与颠覆之中。“中庸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乱极复治,归于常态,才是天道。
   三河古镇的博物馆中,展示出的古家具、古装饰极尽奢华、精巧雅至,体现着人性对至善至美之境的无限追求。制作精美的“千工床”,耗费几年的人工雕琢一张床,豪华的程度,令现代人的卧具相形见绌。每一个中堂的条几上,千篇一律的摆放着千变万化的花瓶、镜子和钟表,几乎成为牢不可破的习俗,寄托着“终生平静”的愿望。可是代表那个时代生产力与技术水平的,却是而今看来简陋笨拙的老牛破车、手工织机。当它的社会与文化,面对汹涌而至的科技文明,又怎能抗衡呢?
   马克恩以物质为社会进化的重心,孙中山认为是以民生为重心,说到底还是儒家人本主义的时代表达。各有所见,各有道理。然而科技文明对物质世界的征服、人类物质条件的进步,脱离不了也不能脱离复杂而又不变的人性。套用今天的话来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源泉。所谓中华文化,乃道体之动,不是泥古不变,也不是无足而飞,是在时代的演进中,让生民安身立命,让生命欣欣向荣。
  

共 60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合肥进行五日之旅,途中的风景逐一描写,细致入微,令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跟着一起感受那份独特的美从而产生向往,引起共鸣。信阳有很多风景名胜,有鸡公山的独特避暑胜地,宛如人间仙境,让人沉醉其中,远离纷扰。立秋第一日,来到固始。这里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大县,劫后余生的人们继续建设着家园。如今的固始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新的辉煌再一次重生。充满力度的文字,落笔有声。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着多少动人的故事。远如三国,进如李鸿章,都令人思绪迭起,感慨万千。引经据典,内容充实。安徽的博物馆琳琅满目,物品陈列。带着历史的沧桑,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道理深刻。三河古镇,有很多古朴的建筑,还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三河熠熠生辉。文笔生动,语言清新脱俗,感情真挚,感动读者。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卡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3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卡米        2017-08-21 21:08:24
  感谢赐稿,问候秋安,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卡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