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间百态】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3发表时间:2017-08-24 15:50:54


   青弋江头一叶舟,山光云影共沉浮。
   门前多是桃花水,未到春深不肯流。
   想见一个人的时候,是春正浓的季节,桃花就次第开放了。身边的河水也渐渐地涨起来。清代的宣城诗人袁启旭有一回春上,在青弋江畔寻访故人没有见到,于是在岸边盘桓许久,留下来这样一首水气氤氲、落英缤纷的诗句,然后就踽踽归去了。
   人,为什么会有思念呢?为何在思念的时候,就会有桃花开放呢,是说的桃花潭的故事么?诗人没有说,也没有人见证过。300多年过去了。门前的水还在流淌,一瓣一瓣的桃花在水面沉浮。绿的是流水,红的是桃花。桃花是一年一度开的,像是有约似的,有情有义;而流水呢,300年的流水,已经到哪儿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我觉得一个旅游圣地吧,应当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个,就是非常好的自然风光,这一点桃花潭是绝对具备的,青山绿水,我觉得能够给人融入一种仙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呢,就应该有一定的人文内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千古传诵,实际上恰恰因为李白这首诗,就把桃花潭留在了文学史上。因为有很多的名胜、很多的风光特别好的地方,往往没有文人在这里留下痕迹,往往不一定能传得下来,所以宋代有一个诗人叫李觏,他就曾经写过一首诗说这种情况,他说“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呢,祖国的东南风景都是很漂亮的,但是一定因为辞客,就是诗人,不因辞客不传名,没有一个诗人到这儿写下名篇,那么就不一定能传得下去,他后面就用了,屈平就是屈原,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屈原不一定因为江山是他成名,但是祖国的江山却因为屈原而更出名。我觉得他讲这个道理呢,就讲了诗歌文化和自然风景之间这个关系,桃花潭就恰恰既有美丽的风光,又有李白大诗人留下了这样不朽的诗篇,所以我觉得桃花潭才是一个当下非常好的一个旅游圣地。
   假如,我们回溯1300年,那是盛世大唐的年代,也是诗歌昌隆的年代。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一个泾县的豪士,名叫汪伦的,喜欢文墨,听说大诗人李白在皖南省亲。就给他写信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于是,那个号称诗仙加酒仙的李白就来了。他来了,不仅欣赏了山川清淑,秀甲东南的青弋江两岸美景,还在十里桃花渡,或者汪伦的别业,品尝了一种土法酿造,家窖珍藏的美酒,美酒的名字也叫桃花潭。还因为汪伦的深情,他留下了十几首唐诗。诗歌在古人的册页里,也在桃花潭的山水楼阁和朝晖夕阴间,更因为口耳相传,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桃花潭,在桃花盛开的地方。从此除了美景,还有美酒,有了诗歌,有了友谊,还有了传说。山水含情,美酒芬芳,人如桃花,诗传后世,而故事像是长了腿脚,四处蔓延。尘世间再无如此完美者,所以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这是诗人李白之幸,还是桃花潭之幸呢?没有人知道,或者告诉过我们。
   不为什么,也没有理由,汪伦已经准备好了几个下酒小菜,并且已经和李白喝开了。汪伦家底应该不错,有座雅致的别业,还请诗人饮酒常常通宵达旦,不计成本,旁边有个美婢吴觎作陪。吴觎是个能唱乡音小曲的女孩儿,也像春三月的桃花一样绽放着。而李白呢?是一个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又很爱喝酒的诗人。
   于是一杯一杯复一杯,两人对酌着,身边的山花就这样次第地开了。桃花映红了诗人的脸。诗人在酒后被招引来了。酒是男人最需要提防的,也使得男人最没有提防。酒是诗人永远的朋友。也是诗人永远的伤口。
   以前我们读李白《赠汪伦》这首诗,因为没有经过诗解,只是看到他们感情之深,送别的情景。但是现在有情,今天来到桃花潭以后,身临其境,才感觉到两位诗人在送别的时候,如何地进入到一种情和境,尤其今天这个天气特别,是感觉到阴雨蒙蒙的桃花潭的景色,更显得具有一种田园的诗人隐居在乡间,使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
   尤其今天,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样的景色中,一是回到了过去的人和自然的融合环境,不仅是古人的诗句感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桃花潭这块,从我们进到这个景区以后,沿着景区的水和山,人就感觉和城市那种非常烦燥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看到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水,以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就感觉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确实是怎样地能够在这种大的商业化的时代里,我们怎样在安静的下面回归自然,更多的,是想到人的本性,现代社会的人更多的是外化性的寻求,到了这里来呢,这里的乡民就是一种景,这种山和水就是一种景,你像今天下雨,下雨在城市的人要躲雨,但是在这里呢,恰恰是这种雨给我们带来一种情境,所以感觉桃花潭,真是有很多的感受,情和景联在一起,而且更多的是无处不是花,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画,而且这种画带有中国传统的意境。
   趁着桃花开放的瞬间,或者李白喝酒的空档,时光就穿越了1300多个寒暑。只是,青弋江水依然澄碧着,桃花潭的酒还是那么诗意芬芳。
   泾川,泾县县城,这是一个有着“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誉的皖南山城。从桃花潭顺流而下的青青弋江水,滋养了这两岸的生灵和烟火数十万人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丹扬郡有泾县,“泾水出芜湖”,泾县由此而得名。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中国的诗歌和酒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诗和酒是分不开的。这个里头呢,我们有一句古代的话,叫做“放胆文章拼命酒,无弦曲子断肠诗”,实际上,他就讲了文章和酒之间的关系。所谓拼命酒,今天我们酒不一定去拼命喝,实际上他是讲人喝了酒以后,他的血液燃烧起来,胆量就很大,他就更容易写出那种不朽的名篇,李白他恰恰就是在喝酒之后,能够写出更好的诗篇,就是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那么他实际上,就是写这种状态,我相信李白当年和汪伦在桃花潭的时候,他们一定喝过桃花潭水酿的名酒,所以李白才能写出更好的诗篇。
   说到桃花潭,说到李白与汪伦,还有美景与美酒的邂逅,每个泾县人对它都有难以掩抑和割舍的情结。这种来自民间,来自乡野,山水与诗歌的完美融合,给了出走的诗人们一种回归的冲动。而土法酿造,家窖贮藏,传承了将近2000年的桃花潭美酒,不仅满足了人们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还充分享受了一回味觉上的旅行。那酒的芬芳里,既有诗意的背景,也有乡愁的滋味。
   这个桃花潭得名,大概有2000多年了,是在我们一个李白去过的一个饮酒的地方。当时是一个岩壁上面,然后种了很多的桃树,它开满了桃花以后,倒影在一个潭里面,以后就得名,变成了一个名字叫桃花潭。桃花潭,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这个镇上,过去2000年左右,镇上就是酿酒成风,非常好客,而且有很多外来的文化,包括客家的文化流传过来,很多的文化聚合在一起,他们把酒的工艺综合在一起,利用当地的一些好的高粱、糯米做主要原料,最好的水源,所以酿出来的好酒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桃花潭的名字就由此得名,变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得名就是桃花潭酒。
   对,这是我小时候出生生长的地方,小时候我就在这里出生的,也在这里长大的,后面是一个青弋江,是我们泾县的母亲河,小时候,我就喝这个青弋江水长大的。
   这个房子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这里是三道门的,我们是站在最后第三道门,过去这个房子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前两间是被烧掉了,我们家的祖辈,就我爷爷的祖辈他们就是教私塾的,楼上听我们的爷爷说,上面都教了很多学生,都在上面上课。
   我们这个酒就是说,你喝到嘴里面,就感觉到有喝到矿泉水的味道,非常非常地绵柔、回味、甘甜,而且也有酒的劲道,就是喝了白酒的回味很悠长的劲道,又绵柔又有酒的劲道,所以跟其他的酒的区别就是可能有的酒喝完以后比较辣,还有我们这个酒喝完多少就是多少,不会上头,不会有其他的很大的一些反应。
   我的构想就是希望我们桃花潭的品牌,能跟《赠汪伦》这首诗写的一样,在人民百姓当中留下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小学课本上就有的,希望我们桃花潭酒能成为历史名酒,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国历史名酒。
   张朝晖酷爱家乡文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张朝晖决心以诗酿酒,以商促文,他也有一个灿如桃花的梦,不仅要盘活一个企业,挽救一个品牌,还要带动父老乡亲一道致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一篇当代桃花潭的大文章。

共 33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首清代的宣城诗人的桃花诗引出了文章所要阐述的主题思想。在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泾川,泾县县城,在桃花潭,这些诗情画意的场景描述与古人的诗、酒文字,都成了很好的注脚流溢在文章里,如醉如痴,促成了“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出口。作者对这样一个有着桃花、有着酒的渊源、伴着历史人文鼎盛的旅游胜地,倾尽笔墨抒发了袁启旭、李白等古代文人与山水、桃花、美酒结缘的深厚情谊,从而,再把思绪落到了眼前自家的故乡上,回味着喝到嘴里的矿泉水的甘甜,还有白酒那悠长的劲道等等,这些种种,都是作者对家乡文化、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很好的表达。一个桃花梦正在盘活一个企业,挽救一个品牌,带动父老乡亲一道致富。桃花、美酒、甘泉一定会在家乡的土地上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行云流水的文字,结构完整,叙述有条有理,语言简练、顺畅、娴熟,欣赏推荐佳作,感谢作者赐稿!遥祝秋安!【编辑:伊伊秋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伊秋水        2017-08-24 15:53:58
  桃花、潭水、美酒、高山与旅游胜地,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美景,这些作为当代打造文化企业项目的品牌都休戚相关,为这样一个物色地方喝彩!
刘永萍,女,笔名伊伊秋水、yiyiqiushi,江西省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安福县作协副主席,已发文章50万字见于《中国作家网》等文学网站,作品见于多种报刊,出版多本书集。
2 楼        文友:伊伊秋水        2017-08-24 15:59:13
  感谢老师赐稿
刘永萍,女,笔名伊伊秋水、yiyiqiushi,江西省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安福县作协副主席,已发文章50万字见于《中国作家网》等文学网站,作品见于多种报刊,出版多本书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