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寻访黄桥

精品 寻访黄桥


作者:峰子华 布衣,45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60发表时间:2017-08-25 09:59:37

对于古镇,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我来到了江南。在江南,水乡古镇已成为城市旅游名片,小桥流水,青砖灰瓦,比如周庄,锦溪,甪直,木渎等,都具有一定知名度。
   对于我的家乡——泰兴,虽然也有一些城市名片,但我总觉得与历史关系不大,历史的厚重感欠缺。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第三季》播出了一期有关泰兴黄桥镇的纪录片,我震惊了。在这个纪录片里,我发现黄桥镇居然也有古镇古巷,也有青砖灰瓦,也有名门望族。恰巧此时,高中时期的历史老师,也是泰兴市历史学科带头人邀约一起去黄桥走走,去追寻黄桥的一些老街,一些老屋,一些老的人文历史……就是抱着这样一种惭愧的心里,我们穿梭于黄桥的大街小巷里……
   走进黄桥,首先来到了一个古老的牌坊前,上面刻着“永丰里”三个字,这与黄桥历史有关,早在二千多年前汉高祖时期,刘濞分封为吴王,建都广陵,设海陵仓于今泰州市,黄桥因仓取名“永丰里”。黄桥真正建镇,是北宋时期,又名“黑松林”,元末明初易名为黄桥镇,据说在黄桥有七十二条古老的街巷,分布于小镇上。
   踏着古老的清石板,看着一排排青砖灰瓦,转眼间来到了一个大的圈门前,上面写着“镇海门”,穿过镇海门,就是黄桥最古老繁华的商业街——珠巷。在左侧有一排老屋,上面写着“黄桥图书馆”,贸然进去,是一座宅院,青砖灰瓦,红漆门框,前后两排三进房屋,庭院里,古树郁郁葱葱,让人倍感清静。后仔细一看,敬佩之情不由而生,此乃韩秋岩先生故居。
   在中国的一些古镇里,往往蕴含着可贵的世家文化,世家和乡绅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可惜的是,由于一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的世家文化和乡绅阶层遭到很大的破坏,在大城市里很难寻觅了。但在古镇里,往往还会或多或少保存着一些乡绅世家文化,如果一个古镇,只有风景,没有文化世家,那就缺少一种佳话趣谈,更缺少了一种生命了,而这种文明的生命力有时候又远远超过了古建筑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在古老的黄桥,也流传着“四大家族”的故事,这四大家族就是“丁家、何家、朱家、韩家”,每个家族都是一部励志史,足以让人惊讶与敬佩。
   韩秋岩先生就是韩家的代表,也是黄桥一代风云人物,他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世纪2001年故去,享年103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世纪,是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书画家、诗人。韩秋岩是一位世纪老人,也是一位华夏奇人,他信奉科学,崇尚教育,早年远渡重洋,寻求报国真理,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苏州工专、江南大学、河南大学教授;壮年西行,支援国家西北建设;晚年退而不休,创办诗社、写字作画,奔波一百余年,纵横三个世纪,诗、书、画、印,精湛斐然,耄耋之年仍坚持冬泳、长跑等体育锻炼,获“全国健康老人”称号。
   1924年,韩老和友人捐资800块大洋,创办了泰兴县第一所中学——私立黄桥初中,担任第一任校长,并兼任英语老师,1989年,韩老又将祖屋四间捐献建黄桥图书馆。这样的济世情怀,这样的文化担当,多么值得后人尊敬,韩老创办学校,捐献建图书馆,这些都与文化有关,而文化又是我们这民族之所以延续的生命,这样的文化传承,让人想想都觉得是一大快事、幸事!出于对韩老的敬重,我们又特地去了老黄桥中学旧址,这里后来曾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门口立着陈粟两位的雕像,这里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黄秋岩先生故居,我们继续漫步于珠巷,珠巷呈东西走向,长约350米,宽约4米,临街大多是明清时的平房,青砖、小瓦、闼子门,前店后作,或前店后宅,路面由青石板铺就,走在珠巷,有一种穿越的感觉。黄桥古镇的保存有别于别的古镇,在江南一些古镇,都将临街的门面全部开发成商铺,基本卖着相同的本地产品,或者一些小物件,将宁静的古镇打造成了喧嚣的商场超市,那就有些变味了。
   黄桥的古镇没有过度的开发,临街的古宅里依旧住着原住民,都是些普通人家,走在街上,临街的门基本都是开着的,一探头,就能看到里面的摆设,四方桌,长条凳,地板擦得干干净净,偶然会有一架缝纫机,女人坐在那边,一边踩着机器的脚踏子,一边熟练的往针脚下推送着布料,完全不理会是否有外来游客。在他们看来,是我们闯进了他们平静而又祥和的生活里,而他们依旧生活在平淡且有温情的日子里。临街的铺子也有做生意的,基本卖的就是黄桥特产,比如黄桥烧饼,涨烧饼,特别是刚出锅的那一刻,烧饼的香气飘洒在整条小街上,让人不免又有了饥饿感。
   我很庆幸黄桥古镇没有过度的开发,他保持了原貌,就连古镇的人们也保持着原有的生活状态,古镇里因为有了这些普通人家的普通生活,才更有画面感,继而多了一丝的温情,小桥,流水,人家,古宅古街,炊烟袅袅,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种生活形态,如同一副温暖的水墨画,沉醉其中。感谢这些老街,让我直接而感性地触摸到了时光流逝遗留下的印记,当然了,对于古镇生存的形态,我又有一丝隐忧,随着现在电器的普及及广泛使用,古宅里住人会不会因为要安装现代化的电器对原有的古建筑形成破坏呢?但愿我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
   在快要走到巷子的尽头,突见一府邸,大门两边垛头设大块砖雕,刻上有灵芝、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大门格式为古建筑将军门式样,檐桁之下的额枋上设有四枚门簪,门旁设左右对称“门当户对”式门框,两边设有狮子盘球浮雕圆形大抱鼓落地石墩,门扇上有兽头门环,大门下是高高的门槛,据说古代的大户人家的门槛都很高,大门上方悬挂着“何氏宗祠”四个大字,威严,庄重,同时也在告诉世人这不是一普通宅院。
   何氏宗祠是在明太仆寺少卿何棐(1464-1541年)故第的基础上于清顺治初年建立的,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依然风骨犹存,在黄桥战役中是支前委员会,现在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何氏宗祠仪门门楼系磨砖砌筑,采用民间糯米汁和石灰浆粘接,灰缝细密结实,至今严丝合缝。走过仪门,穿过天井,就是古意盎然的大厅,廊前珍贵的金丝楠木,壮观气派的抬梁式结构,精致古朴的彩绘木雕,让人从苍凉的数百年的阔大背景中领略了这个封建家族兴旺的一个缩影。
   其实对于何氏宗祠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丰富的家族文化,黄桥何氏明清两代共出四个进士,十一个举人,三十个贡生,三百个秀才,这对一个家族、一个古镇来说,是十分罕见的。据史料记载,黄桥何氏,始自南宋初年,宋室南渡后,孔庭公为避战乱而率全家自常州迁至黄桥,孔庭公便被尊为一世祖。何家人从此在黄桥耕种劳作,饱读诗书,“人有久贷负偿者,即焚券不取;有卖田宅者,则倍值予之”。他们被誉为乡里的宽厚长者。
   在何氏家族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核心人物是七世祖何济,1373-1451年,字伯舟,号体素,自幼喜读书,他“闻人丧事不举,则助之;见人婚礼不备,则周之”,“乐施之心,久而不替,尚友之义,老而弥笃”,因而颇受乡里人敬重。明正统年间,泰兴先涝后旱,灾民流离失所。何济慨然捐出家中所余的1200石粮,又动员子侄捐献800石。英宗皇帝闻知即下诏褒奖其为“义士”,并命在镇里建造义民坊,以旌其贤。
   何济是封建家族里一位很有思想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独善其身还不够,“或不以道义规于子孙,则非为自偾,而亦无以裕诸后矣”。他认为,对一个家族而言,有必要定一个家规条律,以规范后世的道德行为。因而他制定了《家范条件十则》,即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家规十条的制定,也为何氏后世子孙有了一种约束和警醒,这是一个家族的品格,也是这个家族在几百年来蓬勃生命力的文化根源,有仁有义,随着历史岁月的长河的流走,但这个家族最珍贵也最值得人尊敬的品格永远被历史所记住!如此看来,何氏家族能兴旺几百年,不足为怪了!
   何氏家族的另一代表人物,何济曾孙何棐,1464-1541年,字辅之,号笃斋,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中举,明弘治壬戌年(1502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诰封中宪大夫,官至太仆寺少卿。他为官,仿照古制,建立社仓;订立乡规民约,以正风习;崇儒重教,兴办学校,颇受百姓的拥戴。
   何氏宗祠大厅内,挂满了匾牌,那是何氏子孙凡考中功名者,必制匾牌挂在宗祠,对上表示光宗耀祖,对下启迪激励后人,真可谓是书香满门,厚德传家。穿过大厅向后,乃一大院,名曰振裔楼,里面是何氏家族代表人物画像和著作,振裔楼前悬挂着中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先生题写的匾牌“江北第一祠”。邵老还题写过“江南第一祠”的匾牌,现挂在胡锦涛同志祖籍安徽绩溪的胡氏宗祠里,一南一北,都是第一祠,遥相辉映。
   在这不得不提一事,1876年,安徽绩溪人胡沇源老先生带着儿子胡树铭和两位同乡来到了黄桥东大街,开创了裕泰和茶叶店,由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待客礼貌,热心公益,茶叶店生意后来扩大为连锁经营模式,深受黄桥百姓信任和称赞。茶叶店其后又延续给了后代胡静之先生掌管,亦就是胡锦涛同志之父。由此看出一有趣的现象,江南、江北第一祠都与黄桥有缘,都曾相聚于黄桥,黄桥因为这两大祠的交汇,而加重了历史厚重感,使她在历史的长河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次由于行程匆忙,未来得及去裕泰和茶叶店走走,下次有空,一定会去走走,品茶,寻史……
   走出珠巷,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馆长带领下,来到了米巷,因为新四军纪念馆旧址就设在“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的老宅里,也就是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起米巷的名字还很有来历,当年住在这条街上的丁文江祖上,是镇上首富,家中有人在朝廷当漕粮官,便在这街上开了家丁万昌米店,带动周围人家都做起了大米生意发财致富,这也算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最初的典型案列了。所以这条巷子由古至今,就称作米巷了。
   早年间,黄桥还流传着“何家的官场,丁家的仓房”这样的两句话。其意思是,何家自明初后,就有人就在朝廷做过省部级之类的官员,更有四进士,十举人,百秀才之誉,故而在官场行得开。而丁家,因卖买粮食,不但形成了米巷,还在桑园村等多处建有仓房。米巷口的丁家花园是有地质学之父的丁文江先生的老宅。丁家这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屋里,有格局精巧的庭院、古老苍翠的树木、工艺精湛的雕梁画栋,当然,令人赞叹不已的不仅是东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更是赞叹丁家舍出这么一大片气派的院宅用作新四军抗敌指挥所的行为。黄桥战役期间,新四军指挥部就设在这里。陈毅司令员常在桂花厅与人下棋,谈笑风生,指挥若定。至今还保存一棵桂花树,据说当时陈毅元帅四十岁生日,就是在这棵桂花树下共进晚餐,还留下了珍贵的照片。陈毅元帅的气度令人仰慕,而丁家人在决定民族危亡关头的抉择令人赞叹。
   提到丁家,不得不说我们泰兴人的骄傲——丁文江先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不仅建造了中国地质学的基础,还擘画了它健康发展的路径。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丁文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术界的政治家”角色。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研究机关)——地质调查所,他还在该所确立了绵延至今的研究精神。在丁文江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成绩卓著,早在19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除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温源宁曾这样评价他:“丁文江的所知所见实在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所老古玩店,五花八门、零零碎碎的东西,从中国军队装备的统计以及唐诗朗诵法,一应俱全。换句话说,应该把丁博士看作一部百科全书。”
   傅斯年曾这样评价他:“我以为在君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他是用科学知识作燃料的大马力机器;他是抹杀主观,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者,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服务者。”
   丁文江先生的英年早逝,不但是中国地质界一大损失,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损失,在他逝世后,胡适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曾出版《丁文江的传记》一书,表示怀念与追思。
   匆匆的黄桥之行即将结束,但黄桥古镇的故事却还未看够,听够,比如丁西林故居,比如宋顾孝子墓,比如裕泰和,比如朱家的中将府,比如御史府等等。走在黄桥古镇,我总是有一种抱愧的感觉,以前对黄桥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只知道黄桥烧饼和黄桥战役;对家乡泰兴的历史是多么的缺乏,总觉得家乡的历史有些浅薄,不过透过今日的寻访,我发现家乡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历史与人文。
   走在黄桥古镇上,寻访着古道老街,追寻着人文古迹,品味着历史余香,给人一种安静与祥和。黄桥,犹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又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但他不喜欢直接告诉你故事,他喜欢沉默,喜欢用智者的语言与你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寂静的,无声的,但却是最丰富的。黄桥,犹如一个大的世家,传承者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仁义礼智信和中国道德中的精髓。在黄桥,你可以看到真正的风景,这种风景有表面的古镇老街的现实存在,更有内在的人文世家的文化风景,而这样的风景往往又是最吸引人,最能引起震撼与共鸣的……
   2017年08月24日于抱朴居

共 54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提到古镇,大家都会想到江南小镇周庄、锦溪等,自然引出了作者的家乡,泰兴的黄桥古镇;有幸的是和高中时的历史老师一起,走进黄桥,按照地理位置的转换为顺序,寻访历史的沉积;然后介绍了黄桥古镇的历史渊源,在概括描绘了古镇外貌的基础上,以世家文化为中心,介绍了“丁家、何家、朱家、韩家”,突出介绍了韩秋岩先生的概况、在当地文化发展的贡献;离开黄家后所见,写出了黄桥古镇的风貌;紧接着叙述描写何氏宗祠,引出对何氏家族的介绍,突出了明朝初年的何济及其观点做法、在当地的影响;接着叙述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的见闻,引出了对当地有一名门大姓丁家的介绍,突出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的简历和成就;最后运用比喻,抒发赞美之情,以及深深的敬意。文章语言清新,文化底蕴厚重,令人回味无尽。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6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25 10:00:47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提到古镇,大家都会想到江南小镇周庄、锦溪等,自然引出了作者的家乡,泰兴的黄桥古镇;有幸的是和高中时的历史老师一起,走进黄桥,寻访历史的沉积。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26 09:01:40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3 楼        文友:冷紫韵        2018-11-23 20:10:55
  我也是泰兴的,老乡啊
无锡华纳医疗科技
回复3 楼        文友:峰子华        2019-12-04 10:34:42
  老乡好啊,幸会幸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