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朝花夕拾】桥

精品 【朝花夕拾】桥


作者:杨亦秋 布衣,41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21发表时间:2008-11-06 19:07:04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桥,桥那端,是他们的过去。桥下潺潺的河水淌过了那些封存的记忆,汩汩的流向未来。
  
  
   这条河上原本没有桥,河两岸过往的人都靠一条小船摆渡到对面。时间久了,这条小船便成了那些过客的桥。
   这条小船的主人叫李二,几年前老婆也不知咋拉就跟着城里的一个鳏夫跑了。留下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叫秀云。这船成了别人的桥,也维系了李二和秀云的生计。
   那天,大雨过后,河水涨了老高,水流也急了很多,只是河两岸来往的人却没有减少。一大早的,小船里就挤满了要到对面去的人,熙熙攘攘的把小船弄得摇摇晃晃。眼瞅着船就要过了河,到达对岸,吵闹中却听到有人在水中大呼救命。亏得秀儿灵巧,情急之下,把那平时用来撑船的长篙递了过去,待到那呼救之人抓住竹篙后,众人这才合力把那人拉上船来。
   这被救的人叫唐筑生,是镇上绸缎庄唐掌柜家的独子。因为要到对岸的学堂去读书,所以每天都会乘李二的这条船来回。
   后来,为了谢秀云的救命之恩,唐掌柜出了学费让秀云跟筑生一道去学堂念书,并花钱请人在小河上搭了座小木桥。
   没隔几天,小木桥被人在半夜一把火烧了个净。
   镇上的人都说是李二干的,因为这桥修好后,就没人再去搭他的船,他也就没了生计。
   唐家的人尽管也认为这是李二干的,但是却不曾责究李二。相反地,反而对他和秀云越来越好。筑生也时不时的把秀云带回家去吃饭,玩耍。李二也经常去唐家串门儿,偶尔还会陪女儿在唐家住上几天。他们两家的关系是越来越好。
   到了1939年,日本人来了。跟着来的是他们的飞机。
   当时镇上所有的人都往防空洞里跑。唐掌柜因为怕店铺里的东西丢失,不肯离开,后来李二为了救唐掌柜,被飞起的弹片打中了,一倒下就没能起来。
   李二死的时候,唐掌柜被他压在身下,压得气喘吁吁。但要不是这一压,他从此也就没气可喘了。
   唐掌柜说老唐家欠了李二两条命,于是决定把秀云娶回家里当媳妇。
   唐家少爷筑生和秀云是在1944年办的喜事,三年后他们生了个儿子,请县城里有名的教书先生给取了名叫唐继云。
   那几年,日本人正和国民党打得厉害。听说日本人在贵州境内的其它城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唐掌柜说不愿把家产留给日本人,于是耗了家中大部分的银钱,请人在那条小河上修了座三孔石桥。但是日本人还没等打到小镇,就无条件投降了。
   1949年底,解放军为了解放大西南,打到了贵州,桥也不知道是被哪边的炮弹给击中了。中间炸了个大洞。从洞里往下一张,水流得跟沸腾了一样。那时,共产党在北京宣布新中国成立才一个月。
   镇里有聪明的人,用几块木板搭在桥洞上,人们又可以自由的往返两岸了。
   1959年,国家说是要“超英赶美”,于是“大炼钢铁”,在镇公所办起了“大食堂”。镇上居民们家里所有的财产都交到了镇公所。有史以来第一次做到了全民“公有”。
   到了第二年,镇里的食堂基本已经揭不开锅了,大家都去挖野菜吃。镇里问县里要粮食,县政府的人说是“现在洪旱闹得厉害,国家也困难,自己先克服一下吧。”镇上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县里报上去的收成却越来越好,粮食产量越来越高。
   那天下着大雨,隔壁的剃头匠跑来告诉唐家少爷和秀云,说他们的独子唐继云不慎落入河中,被河水冲走了。
   等到他们跑到河边,看见那座残桥的桥头上围满了人。大家把几个模样陌生的人围在了中间。
   镇上相熟的人告诉他们,说唐继云就被这几人给逼死的。他们追赶唐继云,追到这个桥上,唐继云的脚落在桥洞上木板时滑了一跤,从洞里掉下去了。
   那些陌生人嚷了起来,说唐继云在县食堂里偷东西。被人发现后他拿了半袋大米,半斤猪肉扭头就跑。没见过小孩子跑得这么快的。他们从县里一直追到这里。三十几公里呢。
   那些人见小偷被水冲走,找不回丢失的猪肉大米,只得垂头丧气的回去。秀云全身都发着抖,哭得跟泪人儿似的。她一边哭还一边下死劲拉着筑生,怕他跟哪些人闹起来,闯下更大的祸事。最后两人只能眼睁睁的送走了仇人。
   唐筑生回到家里喝了杯茶,呛得剧烈咳嗽。他不再冷静了,他开始大声咒骂老爹不该修这个桥。当晚他和秀云蹲在桥头哭了一夜。直到有人来告诉他们,唐掌柜的老婆听到孙子的死讯,当场气绝身亡。
   唐筑生和秀云赶回家时,唐掌柜抱着老婆的尸体正喃喃自语:“死了也好,死了也好,免得留在这世上挨饿,留在这世上遭罪。”
   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了。
   城里不知怎么就来了一群红卫兵,说是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到了镇上到处嚷嚷着要找“地主,资本家。”不知是哪个多嘴的说漏了嘴,这群红卫兵知道了唐家原来开过绸缎铺,河上那座桥就是他们家出钱修的,这是彻头彻尾的“资本家”了。
   于是他们发动了镇上所有的人,把唐家一家三口扭到桥边,唐掌柜当时病痛在床,他们就找了几个人,用一块门板把他摇摇晃晃抬着。
   唐筑生和秀云每人头上给顶了个高帽子,胸口挂了块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牛鬼蛇神”。他们被逼着跪下,面朝大伙,一旁是躺在门板上的唐掌柜。身后就是那断桥,河下的水一直的流淌着。
   他们被接连批斗了好多天。末了唐掌柜禁受不住这样的折腾,断了气,临终前脸上倒是含笑的,似乎是说“这样也好”。
   红色小将们说唐掌柜是“畏罪自杀,罪有应得。”那天,他们要求唐家这些人“自行认罪”。还说是只要他们肯认罪,并且互相抽一百个巴掌,就可以放过他们,说国家会原谅他们以前的罪行。
   唐筑生让秀云抽自己耳光。秀云不肯,死活都不肯。
   唐筑生急了,跪在地上大声的叫着“我有罪,我有罪。我求求你们了,别折腾我们了好么?你们就别逼我们互相打耳光了好么,你们要打,就打我吧。你们不打,我自己打。”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自己抽自己耳光,一边抽,还一边朝着众人磕头。不一会,唐家少爷脸全肿了,嘴角、额头全是鲜血。
   见到这里,秀云突然站了起来,发疯似的朝着那些红卫兵扑去,跟他们揪打起来。秀云被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抬起一脚就踹到了心窝上。她躺在了地上好一会都爬不起来。唐家少爷打了这么久,打不动了,头也磕不动了,动作是停下了,但嘴里还是在不停的嘀咕着“我有罪,我有罪,我认罪,我认罪。”
   过了一会儿,秀云缓了过来。她大声的哭了起来,在地上抓了一块大石头,起身就朝着桥那边跑。
   “就是你这破桥,害死了我儿子,害死了我公公。害得我家破人亡,你还嫌不够么。我要把你毁了。”秀云大声哭着举起石头不停的砸向那桥。她被那石头割得满手是血,那桥却没有半点损伤。
   “我要跟你拼了,我要跟你拼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她突然又大声笑了起来,一下子奔到桥中间,纵身往桥洞里一跳。桥洞本来像一个没有瞳仁的眼眶。秀云在一刹那间填满了它。“扑通”一声,它又成了个眼眶,依旧空空的。
   后来,唐筑生离开了小镇,一去不返。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跳河自尽了。还有一些人说在城里见过他。
  
  
   那个晚上,老头站在桥头。当时我就站在他身旁,他似乎完全没有发觉。我看见他的双手在桥的扶手上摩挲着。忽然他双脚一软,跪了下去,面向桥的另一端。我被眼前的景象慑住了,本想拉他起来的,却被他凝重的神情镇得呆在那里。他眼里闪动着泪花,痴痴的望着远方。桥的那面漆黑而深邃。天下起了雨,豆子大小的雨点打在他的身上。雨越来越大,我已分不清顺着他脸庞流下的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再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河边的一家小旅社。我正好经过他的房间,门开着,我看见他就站在窗口边。我叫了他一声。他应了一下,不回头,依然注视窗外。顺着他的目光,透过玻璃窗,看到的正是我们站过的那座桥。在雨中,它显得模模糊糊。偶有雷电在它头顶闪过,桥的全部轮廓在一闪而过的光亮中呈现,清晰得毫无毕现,狞厉惨烈。
   他开始抽泣起来,哭声愈来愈大,喘息声愈来愈重,直到整个身体都摊在了地上。我连忙跑进屋里把他架到床上。我转身想离开,他却拉住了我,说他有话要对我说。他的手非常有力,握得我很疼。
  
   “我在这个小镇活了几十年。那条河的对面就是我中学时的母校。那时这条河上还没有桥,我们到学校去,都是靠一条摆渡的小船。一下大雨,河水就会暴涨,经常会有人从这条小船上掉下去,被湍急的河水冲走,然后淹死。”
   在他那不紧不慢的语调下,他的那些往事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
  
   那天夜里,老头抓住我的手始终不放。
   我记得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说那桥,究竟是通向哪里?”

共 33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金粉世家》开头,“我”就见到了主人公冷清秋。本篇却到结尾,才让“我”与主角正面相对。仿佛电影中的人走出屏幕,仿佛书藉中的角色跃出纸外,加深了小说的“纪实”意味。“纪实”本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少有细节,也不重白描,亦少有抒情,只是用钢笔画一样的枯瘦的线条,划出几十年的人生的起落。历史的各个阶段都能带到,那座桥因而显得别具象征。【编辑:梧桐烟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ran.t        2008-11-06 19:22:15
  社会化,有现实意义。
2 楼        文友:坠了丝羽        2008-11-06 20:28:01
  喜欢这样的故事,就像编辑说的,纪实的意味,让人格外的感觉到现实里的很多莫可奈何与悲凉。
轻轻清音倾情,默默寞人磨墨
3 楼        文友:燕麦乡人        2008-11-06 21:50:37
  这分明代表老舍的茶馆,在里面演着悲欢离合,离奇的。
在祖国开花的季节里,有我放飞的思绪和风筝。
4 楼        文友:柳小疯        2012-05-21 12:31:49
  呵呵,看到杨亦秋老师的六条评论,很惊讶,也很感激。
   因为老师的真诚,也因为老师尽量使用着商榷语气,可见老师对小疯是坦率和友好的。
   对待文字就该这样,有认可和不认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是,老师将小疯的赏析全盘否定,认为小疯所说的毫无道理(基本上),未免过激。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老师的意思似乎是在说:《萧条异代》完美无缺,不该做无谓的怀疑。
   确切地说,小疯的评述是怀疑,而不是批评。
   不可增一字,不可减一字。这是文字的一重高境界。
   不做无意义的调侃,不做无意义的引用。这是文字的另一重高境界。
   避免简单的文字游戏,避免经不起时光的长期洗涤。这是文字的又一重高境界。
   希望老师针对上面这三点再对《萧》做逐条的分析,然后再考虑坚持或修改在小疯文后的评论。
   的确,小疯语气、态度、阅历、经验、知识面、文笔等都不够,这是需要改善或提高的。
   很高兴,老师能够直接地提出来,或者间接地让小疯明白或自我颖悟,真诚地表示感谢。
   另外,老师的文字很美,才华横溢,着实是令小疯欣赏和赞叹的。只是,仍有一个问题留给老师思考:老师在全面不认同小疯观点的同时,是否自己看出《萧》有什么具体的不足呢?假如说小疯主要是站在唯心角度看待《萧》,那老师是否应该站在唯物角度针对《萧》也写一篇文,以便小疯学习和交流呢?
   文学需要的是什么?是不同的声音。评论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促使文学完善。
   至于对或不对,都是相对的,是么?关键是,能否让作者听取各方的意见,自己考虑和做决定。如果,一群人针对同一个话题,你争我辩,可以想象下,最终结果是什么?是作者很难做出判断和决定。因为争辩(或说交流)的双方,都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包括歪理和借口)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依据,不是么?
   所以小疯不打算逐条回复(一个是后天要考试,也即将把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巩固上;一个便是如上原因),不过,小疯要说明的是:老师的部分观点小疯表示接受,而另一部分则不然。
   “吾日三省吾身。”这个词语可以用在这里,供老师参考。
   最后,非常感谢老师的留言,小疯期待老师的再次光临,也期待老师能够给出一份让小疯完全信服的答案。
   祝福老师,祝您天天开心,幸福永远!
5 楼        文友:索质崖        2015-09-12 18:05:55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