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论王安忆的上海世界(说文)

精品 【酒家】论王安忆的上海世界(说文) ——从《长恨歌》到《桃之夭夭》


作者:任心一 童生,883.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44发表时间:2017-08-28 11:00:58

九十年代出现了以文化怀旧为主要方式的叙述,在对上海进行描写的时候往往“掐掉中间近四十年的历史,把九十年代的上海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直接焊接在一起”,它以“淮海路”作为中心地标,将目光主要投注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上海中,试图大大简化上海的历史。
   在这种背景下,王安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作家,她试图破开迷雾,写出一个真正的上海,在王安忆“寻找上海”的过程中,她先后创作了《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诸多作品,从这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王安忆为了展现真实的上海所做的努力,她试图表现自己对上海日常生活的感受,用反思的形式写出真正的上海。
   在王安忆塑造上海世界的过程中,其创作风格、人物形象等有着一定的变化,这说明她的这些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连续性。《长恨歌》中描写的是有着布尔乔亚式精致的上海生活,她的这种创作引起了评论界的争议,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和其他怀旧作品一样,描述的也是“繁华旧上海的挽歌”,但是也有人认为其真实地再现了上海四十年间的动荡变迁,“戳穿了今天不知痛痒的都市怀旧梦的虚假与幻灭”,如果说对于《长恨歌》的理解还有一定分歧的话,那么其后的《富萍》、《桃之夭夭》则更好地构筑了王安忆心中的上海世界,展现更为真实的、民间的上海,如《桃之夭夭》,虽然写的是和《长恨歌》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地点,但是却落笔在上海市井,写出了人性之善,所以被认为是王安忆的“嬗变和突破”之作。
   要了解王安忆创作的变化及其连续性,就要从《长恨歌》、《桃之夭夭》入手,分析她是如何塑造上海世界的,本文将从上海典型生活、女性形象和上海情怀等方面入手,分析王安忆是如何完成从《长恨歌》到《桃之夭夭》的蜕变,最终塑造一个不同于“文化怀旧”的、真实的、市井的上海世界。
   【一】
   《长恨歌》所描写的上海从繁华的四十年代到社会主义时期,体现了从辉煌到实惠的蜕变过程,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王琦瑶过的是繁华的生活,但是过渡到了五六十年代之后,她身上“上海小姐”的光环渐渐地退去,她的生活也渐渐地回归了实惠之中,这种变化正体现了当时上海的时代背景。然而,王琦瑶却并不能完全屈从于这种时代的变迁,她并不像《流逝》中的主人公一样主动地进行自我改造,而是依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继续过着精致而悠闲的生活。在她的生活中,有各种和烫发、打麻将等有关的闲适生活,甚至还有挑绷绷、拼七巧板这些闲人才会有的生活经历,对于“吃”的方面也是如此,即使无法做到和过去一样奢华,她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尽量吃得精致一些,所以才会有烤年糕、烤山芋、烤鱼干、涮羊肉、做蛋饺、磨糯米粉、炒瓜子等各种对于“吃”的描写,这些“吃”的内容不奢华,但是却精致,正好体现了实惠的上海生活特点,比如芝麻汤团,其中的糯米粉是泡了一夜之后,王琦瑶用磨子一点点磨出来的,芝麻是她自己用石臼捣出来的,就连西瓜子也是在夏天吃西瓜的时候存下,晒干之后得到的。
   在作者的心中,这种生活情调就代表了当时上海市井小市民的生活特点,这个生活世界是和外面的世界发生的政治大事件无关的,是日常最琐碎的生活经历。然而,这种生活也是和当时生活在上海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格格不入,因为王琦瑶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生计,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可以围绕着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加精彩而想尽办法。所以在这里作者给大家展开的是一个以体现了一定日常性的繁华之景。王琦瑶们已经无法再回到繁华的旧日了,所以只能够靠在“吃”这个问题上追求物质性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描写王琦瑶式的生活,作者还在《长恨歌》中写到了无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如萨沙和蒋丽莉就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将他们的生活和王琦瑶进行对比,她通过王琦瑶的口说出了对萨沙等人的鄙视,王琦瑶认为这些人身上散发着樟脑丸的陈旧气,而且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作者用萨沙向王琦瑶请教如何做黑洋酥等方面入手,说明了萨沙等人对王琦瑶怀着羡慕之情,除了饮食外,作者还通过蒋丽莉的家像集体宿舍,墙上深一块浅一块,蒋丽莉对王琦瑶那个穿鹅黄色羊毛连衣裤的女儿表示羡慕等方法从住房条件、穿着服饰等方面来反映了无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和王琦瑶进行对比。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王琦瑶的这种在实惠中追求精致,遥想当年繁华的生活方式感到十分认同,但是,作者却也在同时想到这样的描写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和代表上海,于是作者便再一次对上海背景形象和人们的典型生活进行反思,并在《桃之夭夭》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上海典型生活背景的重新设定。
   【二】
   在《桃之夭夭》中,作者在描写上海生活背景的时候描写了一种和《长恨歌》有所不同的单纯健康的生活样式,作者的这种尝试其实在《富萍》等其他作品中就能够看出,在《富萍》中作者就曾经描写淮海路的底层生活和棚户区的乡村生活,更写了比棚户区更低贱的梅家桥,而这个地方却被作者称为仁义之地。
   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描写上海时代背景的时候已经从浮夸的上海和虚伪的诗意中脱离出来,转而开始寻找真正有历史感的上海背景,找到真正的上海市井生活。这一点在《桃之夭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中真正的上海世界,她用一种单纯而健康的生活样式来描写这种上海市井生活。
   可以看到《桃之夭夭》中的主人公郁晓秋过得其实并不如意,在生活中她处处受到人们的排挤,但是即使生活十分坎坷,郁晓秋还是过出了属于自己的单纯而健康的生活,而这就是作者所想要展现给人们的新上海人的生活背景。在小时候,郁晓秋就能用很少的钱来吃出新花样,她不仅吃着棒冰、粽子糖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还吃出了创意,如将奶油糖和花生放在一起吃,吃出了花生奶糖的效果。可以看出郁晓秋从小就是一个很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人,但是这种享受和《长恨歌》中王琦瑶的那种精致的生活又有些不一样,可以算是苦中作乐的生活。
   除了饮食方面以外,《桃之夭夭》还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展现了世俗的上海生活,在这里的上海世界依然体现了历史的日常化,就算是席卷上海的文化大革命在这里也被轻描淡写地进行描绘,如笑明明只是被隔离了一段时间,就重新上班,郁晓秋的上山下乡也显得轻描淡写,在郁晓秋的心中完全没有和何明伟谈恋爱之类的事情重要。笑明明在政府缩减工资之后也显得随遇而安,通过辞退仆人的方法来节省开支,这些都说明上海人在时代大背景之下依然能够保持自我生活的空间,保持自己市井的简单生活,他们可以根据时代的不同来随时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在个性化的生活中保持自我的单纯和健康。
   如果将《桃之夭夭》和《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生活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王琦瑶在时代背景变化后还想要回忆以前的精致生活,而《桃之夭夭》中的人物则在时代背景变化后主动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到在《桃之夭夭》中作者找到了另一种抒写上海典型生活的方式,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市井化单纯健康的上海世界。
   【三】
   要塑造心中的上海世界,那么就要塑造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就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子王琦瑶,正如作者王安忆所说,她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是通过这个人物来抒写自己心中的上海世界,“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王琦瑶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认为其具有怀旧情结,主要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亦真亦幻地描写了四十年代的上海,并且围绕王琦瑶竞选“上海小姐”这个故事情节而展开,在这样的描写中,自然会叙述旧上海的灯红酒绿。而这部小说的第二部分则讲述了上海解放后的情景,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段时间内,王琦瑶过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这自然也很容易会让人想到王琦瑶在这个过程中回忆着自己在老上海繁华世界中的生活。而第三部分则是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一直写到王琦瑶死,这个部分阐述了新上海的风貌。然而如果仔细去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王安忆通过种种描写在塑造王琦瑶的时候写出了其“上海小姐”华丽外袍下的实惠性,这是上海市井居家之人所具有的心态,而这才是王安忆真正想要透过王琦瑶这个人物形象展现的内容。
   王安忆在塑造王琦瑶的时候并非将她的一生写得过于波澜壮阔,而是在字里行间加入一些琐碎的凡俗之事,用来衬托她小女人的凡俗生活。以王琦瑶的爱情生活为例子,她作为“上海小姐”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个要员的外室,但是生活的轨迹却并没有向上层社会发展,那个要员丧命之后她经历了几场没有结果的爱情之后就成为了未婚妈妈,这样的经历和上流社会繁华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反而让她过得十分艰难,但是她却凭借着上海女人特有的精明在那个非常年月之中活了下来,她的存活不是因为她的身上怀有“上海小姐”的高高在上,而正好是因为她在内心里有着上海女性独有的韧劲,体现了她在繁华的都市表面所暗藏着的那颗“实惠”的市井之心。
   正如王琦瑶自己所说,她是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却是实惠。这一点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不仅通过王琦瑶这个人物对自己本身和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感知来描写,更从作者本人的角度来进行反思和观察,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运用了一定的反讽效果,用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曾经写到“三小姐其实最体现民意”,“三小姐却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关,是使我们想到婚姻,生活,家庭这类概念的人物”,通过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作者在定义王琦瑶这个人物的时候是透过其辉煌的外表来看待其内里的日常性的,所讨论的“婚姻、生活、家庭”等问题也正是普通人所考虑的问题,这正说明了作者在设定这个人物的时候更想关注的并不是怀旧情结,而是其实惠的日常家庭生活。
   【四】
   可以看得出,王安忆在塑造王琦瑶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怀旧性的,但是在塑造《桃之夭夭》中的郁晓秋时,她却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上海典型人物,那就是市井观音郁晓秋。可以看得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投入了很大的情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她想要将她塑造成一个救人救己的市井观音的形象,她具有生命力,在不自觉之中对看不起她的哥哥姐姐进行了救赎。
   郁晓秋的出身让人想起可能和怀旧故事有关,但是小说却并没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郁晓秋作为传奇女演员的女儿一出生就成为了人们非议的对象,人们从关注郁晓秋的身世开始,随着郁晓秋的年纪逐渐增长,人们对她的注意渐渐地转移到了她的身体之上,开始用“风流”来形容郁晓秋,人们甚至还会将她的容貌和外表和不健康的事情联系起来,认为她的长相就让人觉得恶心,如果自己和她打交道的话,就会连自己都变得低下了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却用自己的语言来替郁晓秋进行辩护,认为郁晓秋的身体变化其实体现出了一种生命力,作者用带着赞赏的眼光来描写郁晓秋,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赞美之情。除了外表以外,作者还内外兼修地描写了郁晓秋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创作中,郁晓秋并没有用自己的身体来要挟何明伟,而是将情感放在了首位,在何明伟提出要分手的时候,她做出了理性的回答。
   郁晓秋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幸,除了何明伟这个巨大的打击之外,其他的小事也连续不断地折磨着她,腰鼓队不想让她参与其中,集体户也想要排斥她,就连游行庆典的活动她也没有资格参加,然而郁晓秋却在这一切不幸的打击中坚强地活着,体现出了女性所特有的坚忍不拔的勇气,她依然将生活过得很有滋有味。郁晓秋在生活中体现出了以情制胜的献身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她用自己的努力挽救即将破碎的家庭上。这个将感情看得很重要的女人为了挽救破碎的家庭,竟然答应做了姐夫的续弦,而事实上她对于姐夫并没有什么情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照顾家中老小。作者对郁晓秋的这种献身精神投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她的内在精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而郁晓秋所做的一切牺牲最终也得到了收获,她和丈夫的情感日常琐事之中慢慢地变得圆润了起来,她的生活也渐渐趋于圆满。
   王安忆以女性作者特有的敏锐感知到了郁晓秋身上闪烁着的生命力,并被她的献身精神而感动,她认为这样的女性才是真正能够代表上海的人,是新上海人的典范。
   【五】
   在谈及《长恨歌》的时候,王安忆曾经提到,她认为这部小说虽然很适时地给怀旧提供了一些材料,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软弱的布尔乔亚覆灭在无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中”,然而如果联系小说来进行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王琦瑶之流的布尔乔亚情结非但没有被覆灭,反而使得萨沙等无产阶级之人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羡慕,他们对这种生活有一定的认同感。所以说与其说《长恨歌》中所描写的上海精神是纯无产阶级的,已经让布尔乔亚完全覆灭在其中,倒还不如说它其实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之情的,只是这种怀旧之情显得比较软弱,可以称之为软弱的怀旧之情。

共 704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精彩的说文。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文章从上海典型生活、女性形象和上海情怀等方面入手,试着深刻分析王安忆作品的转变,并深刻反映出上海时代的变化,将历史的真实性展示的淋漓尽致,从而审视怀旧文学的影响。文章分析透彻,值得品读。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9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