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卫老李
老李是我当办公室副主任后聘用的第四个门卫。
在基层单位,门卫很不容易找。这个岗位待遇不高,责任重大,缠得人头不能西转,不论节假日还是半夜三更,有人叫你就得应承,很苦很累。而且由于门房是单位的“第一哨”,头道“窗口”,门卫的素质不高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我聘用的第一位门卫毛病是太懒。一天晚上九点左右,书记坐我的车下乡回来了。我摁了足有十几分钟喇叭,才见门卫老王推开一扇窗户,探出头一脸的倦意,啪的一声,水泥地上接着发出金属的脆响,自个儿开吧。他说完就把窗户关上了。我说,好我的王师傅哩,我要能进去还要钥匙干嘛!跳门进来。王师傅开窗说了一句,又把窗关上了。无奈,我只得爬上铁皮大门跳进来,捡起地下的钥匙自个开门。我怎么也想不到,等我送下书记出来时,王师傅的窗户扇又打开了:把钥匙放到窗台上,把门也锁好。这下把我难住了:钥匙放到窗台上好办,但大门外无法锁,只能在里边锁。而要在里边锁了我又怎么能出去呢?我把难处告诉了王师傅。王师傅训导:还是办公室的头儿哩,这么点脑子都没。先把门锁了,再跳出去不就结了?
第二个太散。有一天上午,快九点钟了,单位的人被上了锁的黑漆大门堵在了外边。车子、摩托黑压压的一片。书记去人大开会回来,见门口这么多人,不知发生了什么突发情况,让我停住车了解一下。其实很简单:门卫老张不在。有一名同事提醒我,说他路过看见医院拐角处有几个老头在下棋,其中一位背影像老张。我去一看,果然是他。我叫他,他说很快一盘就完了。
第三个太脏。有一回,书记上洗手间正好碰见门卫老梁打扫。见他在废纸篓里翻腾。书记疑惑地问,老梁,你找什么呢?他气哼哼地说,这些败家子儿,一个屁股要糟蹋几张纸。说着,他从纸篓里捡出一张卫生纸,用手抚平,看看上面只能看见黄黄的一点颜色,就算脏了?就扔了?造孽呀,造孽!
我是单位的老司机,前年兼了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司机和门卫的管理。由于我本人仍然没有撂方向盘,还是个司机,其实分管工作只有管理门卫一项。但就这一项便使我焦头烂额。三位门卫聘来了,方方面面不满意,而合同又在那儿搁着,请神容易送神难呀。还是办公室主任办法多,他把三位刷下来的门卫老头编了一个组,叫“绿化组”,专门负责机关大院花草树木的修剪、浇灌。
不合适的门卫妥善安置了,哪合适的人又到何处寻找呢?作为权宜之计只好由办公室的人员顶班了。然而,一天两天还行,时间长了,各有各的分工,总不能在门房里办公吧?我一进门,顶班的人员就拿眼睛瞪我。我知道,大家把一肚子怒气都对准了我。我也委屈呀,调整了那三位“大爷”,我又物色了十几位没一个合格的呀。
在煎熬中度过了有一个月的光景。一天早晨,书记递给我一张二指宽的纸条,说,你考察一下这个姓李的人吧!
这是东山根下的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下沟上梁,绕来绕去,颠簸了三个多钟头才到了村口。村长手指山坳里的一户人家:喔就是。远远望去,土墙围着一溜五六孔砖窑,院子里有不少树木,枝杈上挂满了黄灿灿的编成串儿的玉米穗。车停在一个打麦场上,我们下了一个长土坡,走到这户人家的院子跟前。靠墙根有两头很干净的反刍的黄牛从地下爬起来,用警惕的大眼睛盯着我们,想必是随时打算逃窜。一只雄壮漂亮的大公鸡,领着一群杂色的母鸡在离黄牛不远的粪堆上寻找吃食。村长刚伸手拍了一下大门,就听见扑隆隆越过院墙飞出几只母鸡。母鸡们飞过我们的头顶,降落在不远的大麦场上咯咯嗒嗒的叫起来。见我不解,村长笑着说,进院再告诉你。他在门外喊了一声“李顺叔”,见没人应,就推门进到院里。村长指着北墙根的鸡窝说,李顺叔的鸡是经过训练的:鸡儿不允许在院子里跑,一出窝直接就飞过墙去了。天黑了再打墙外直接飞回来进鸡窝。中间要下蛋?那也不能搞特殊:从墙外飞回来,在鸡窝上的那个破瓮底子里下完蛋,再飞出院去。而且,不出院子是不能叫唤的。
李顺老汉的房门锁着一把大锁。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石榴树,一棵山楂树,一棵皂角树。当时已快入冬,单剩下高大的皂角树上还挂满褐色的皂角。令人纳闷的是,皂角树下有个井台,井台左边立一块牌子,牌子跟前放着一个黑瓷盆,里面盛着水。我一看,牌子上歪歪扭扭地写道:担水,先把桶底洗干净。村长介绍,李顺老汉早年间当过兵,成过一次家,婆娘跟人跑了,算是个老光棍。隔壁是他侄儿一家。侄儿媳贤良厚道,李老汉的吃穿全赖她张罗操心。侄儿不上调儿,爱心血来潮瞎折腾,常惹李老汉生气,发躁,一年总有半年不理他。我说,想请李顺老汉去当门卫。村长问,啥条件?我说,干净、勤快、认真。村长问,就这三条?我心里说,这三条还不够吗?能有其中的两条我就谢天谢地了。我说,就这三条,少一条也可以商量咯。没等我说完,村长爽朗地哈哈一声,说,好说,好说。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
第二天一上班,办公室来了一位中等偏上身材的老头,年龄大约六十来岁,国字脸,眼睛很有神,衣服洗得发了白,干净、整洁。他一手提着一个黄帆布兜子,一手提着行李,那行李是按部队行军时的背包的样子绑裹的,有棱有角,绑绳的间隔标准化。我一问才知道他是我昨日物色的新门卫老李。大概是部队养成的习惯吧,只见他腰杆挺得笔直,朗声说,我是来报到的。
这算是我任上的第四位门卫了。
门房很简陋,大门是那种下面安有一个轱辘,上头竖着一排铁尖,长茅形的,有防御性。紧靠大门的西边,是一间正方形的现浇顶房子,朝东有一门一窗,便于门卫出入和瞭望。朝西也有一个窗户,因为门卫西边是一个长长的石棉瓦搭起的棚子,单位人的自行车就存在下面,窗户类似于现在的监视屏。
按惯例,我领老李来到门房,将两把钥匙,一个来客登记薄交给他,然后又交待了门卫的职责和注意事项。为了防止任务目标拉了项,给他留下可钻的空子,我端出了一条“疏而不漏”的原则对他说,咱们办公室是不管部,就是没人管的事,咱们都要管,别人不干的活儿,咱们都要干。老李瞅着我的眼睛聚精会神听着。说完,我转身要走,他发话了,主任,我想问一句话,你刚才的话,是你个人的意思呢,还是章程上规定的?真不知道这老头葫芦里卖的啥药。怕他不重视我的话,我就随口答道,当然是章程上规定的了。
真是“百人百性”。以前,那三位门卫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我这分管领导毕恭毕敬。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哪怕态度再生硬,他们都笑容可掬地说是。而眼下的情况完全变了。老李拿出了“不管部”的架子,按照他理解的“章程”,行使起了权力。
上岗三天后,他将我堵在大门口,请求准备过冬的焦炭。我笑答,现在才十月份,离法定生火的时间还有一个多月哩。他说,屎到了屁眼门子上还能赶上?要安心让我干,最迟后天,你就把炭拉下。说罢,抡起大扫帚哗哗地扫开了院子,再不多说一句。
看来,他抓住了我的软肋。无奈,我只得打破惯例在第二天买回一卡车焦炭。同事们打趣说,咱们单位要转变职能,搞煤炭贩运吗?还有的问我,今年的第一场雪比去年来得早些么?
老李才不管别人咋议论呢,他该干啥就干啥。只见他在水笼头上接了一根几十米长的塑料管,一头拉到焦炭堆旁,手捏住管子的出口,留一点缝儿,使流出的水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对准小山似的一堆焦炭,转着圈儿,冲洗焦炭。为了不留死角,一遍冲洗过后,他将焦炭倒换了一个地方,又冲第二遍。洗过后,他不知从哪里借来了一把八磅大锤,一把中型斧子,叮铃咣啷地砸开了焦块。半个月过后,只见砸碎的焦块分成了四大堆,头一堆的形状有拳头大小,第二堆有橘子大,第三堆有核桃大,第四堆是不成型的碎宵。我疑惑地问他,这是何道理?他一边拖地,一边反问我,一冬天你家的取暖炉子生几回火?我说,没有十回也有八回。他又问,捅火时有灰尘吗?我说,咋没呢?他鼻子哼了一下,这不结了。咱的炉子一冬天只生一次火,而且无烟无尘。我半提醒半挑剔地问,给你再弄些生火的柴禾吧?他摆了摆手,说,这又不是山沟沟里,柴禾树根摆上一摊,哪像个机关衙门?
一冬天下来,他的话果然一点不假。
还有一次,一天早晨,我正在办公室看报。老李一脸严肃地推门进来了。我忙让座。他不答言,一把抓住办公室小刘的胳膊就往外拽。我跟着来到大门口。老李威严地对小刘说,把车子骑上,再重新进一回门!原来是单位规定,凡骑自行车进门必须下车推着走。小刘争辩,我一只脚点地了呀。老李脖子上的青筋更暴了,问,章程上说让你只下一只脚吗?小刘被震慑住了,只好推上自行车重新进了一回门。
小刘挨训之后,我也被训了一回。
有一天,我开车跟书记到山区乡镇下乡。由于走的是沙砾路,回来时车身被尘土包了厚厚一层。这一天,跑了四五个乡镇,路又崎岖不平,我都累得快散架儿了,心想,送了书记早点休息吧。不料,进大门时被站在路中间的老李挡住了。我摇下窗玻璃问,老李有事吗?他说,先下来再说。我下了车问,你说,老李?他说,有啥可说的?看看车上的尘土!书记笑着下车拍了一下老李的肩膀,向院里走去了。我怒火中烧,真想骂他几句。但转念一想,人家是按“章程”办事哩,再说,他要不受批评撂挑子不干了,到哪里马上物色个合适的门卫?想到此,我只得妥协。
老李说,车就停在门外,你乏了,你就歇着吧。说完,努嘴指了指门旁的一把椅子。接着,他抱出塑料管接到水笼头上,向车上前后左右地冲开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老李上岗不久,书记问我,老李咋样?我答,还是领导慧眼识英雄。书记用手捊了一下稀疏的头发,志满意得地哈哈笑起来。
然而,这笑声似乎早了些。
上岗不到一个月,老李明显消瘦了。本来就大的眼睛显得更大了,脸颊塌下了两坑,走起路来身杆挺得还是笔直,可就是走不前去。大事不妙——老李病了。
原来老李对什么都上心,是个“全把式”,犁耙耧、车锨锄,样样干得出色,就是不会做饭。他的老脑筋认为,做饭是娘儿们的事,男子汉哪能上锅下灶?在村里种地时,一直在侄儿家吃饭,侄媳妇知冷知热,把他的茶饭很当事。眼下干了门卫吃饭就成了问题:一来是他不会做饭,半生不熟地做下,图省事,做一次吃几顿,多半吃的是剩饭;二来是他干活狠实,一件事干不完就顾不上吃饭,或者干脆就忘了,一日吃一顿饭的情况多的是。说到吃饭的事,我后来才知道,我多次好心办了坏事——下乡或招待客人,我念及老李吃饭的实际困难,总是把那些动了没几筷子的鸡呀、火腿呀打包带回来送给他。想不到这却带来了相反的后果。有一天,办公室小刘对我说,老李得了急性阑尾炎,疼得在床上打滚儿,大伙给送到医院了。他还说,是我害了人家。见我疑惑,他解释说,带回的食物老李没个冰箱储存,过不了两三天就变味了,可他舍不得倒掉,他说,这是主任送给我的,是一份心意,坏了也得吃。伤了胃也不能伤了感情呀!
老李出院后我犯了嘀咕:机关里没有灶,他又不会做饭,往后他的日子咋过呢?这个难题不解决,他的身体就会出问题,身体出了问题,我不又得四处物色门卫吗?这谈何容易呢?
为了化解这个问题,我试了不少办法。单位大门出来不到百十米,有家小吃部,我给老板讲好,老李一日三餐在他店里吃饭,月底由我结账。吃了不到十天,老李与老板顶牛了。原因是等得时间太长,不赶趟儿。老李的驴脾气,说不去就不去了。劝也不顶事。打这以后,我又让一家包子铺给他送餐。送了两三天又与人家吵翻了。这回老李完全占住了理:吃包子吃出了一只苍蝇。老李手心里捧起那只苍蝇,径直寻到包子铺。见吃包子的顾客就问,这是啥?客人答,苍蝇。他说,胡说,苍蝇能跑到我包子里?
时间是个好东西。什么闹心事,都能给你摆平。
就在我一筹莫展时,一个女人的出现把我的“枷”卸了。
有一天下暴雨。一少一老两位乡下人躲在门房的屋檐下避雨。屋檐窄,又刮着风,那俩女人的半个身子都淋湿了。老李隔窗看此情景,便招呼他们进门房避雨。又拿了一块塑料布给装满枣儿的小三轮车盖上。事后,老李才知道,这是婆媳俩。媳妇心粗性急,抓不了称杆子,也惮于跟爱讨小便宜的小市民打交道,就只管开三轮车。婆婆精明老道,掌秤算账。她笑容可掬,让话不让钱,尤其对付难缠的婆婆妈妈有一套法子:她一斤只给你称八两,见你拎上枣儿就走,便喊住你,给你添一把,你很喜欢,以为得了便宜,其实只够一斤。如果你自己抓了一把,她就笑道,越有钱的人越会过日子。当时,那俩女人很感动。雨停后,婆婆将红艳艳的枣儿端了满满一秤盘子,端进了门房。老李摆手不要。她说,是自家院地里的,不值几个钱,尝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