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雨中瞻仰迭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有感

编辑推荐 雨中瞻仰迭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有感


作者:沈江平 秀才,1158.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7发表时间:2017-09-02 15:42:42

雨中瞻仰迭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有感 毕业之后,离家在外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由于长期在外上班,加上路途迢迢,因此,一年里是很难回上几趟老家的,这并非自己不想家,而是请长假比较困难,请短假又将时间耽搁在来回的路上了,在家里待不了些时日。作为一个长期在外工作的人,思乡之情不时而生,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乡愁记忆和家国情怀终究是相伴一个人一生的。
   今年新年过后,由于时间长了未曾回过老家,二〇一七年六月二日,恰有便车回乡,遂携妻带一家大小回了一趟老家,这段时间正值白龙江一带连日隐晦天气,淅淅沥沥的雨水不断浸洇着大地,就连故乡舟曲县黑峪沟山大沟深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峡谷两侧高耸入云的峭壁峻峰,也因初夏的雨水充沛而满山葱茏,遍野苍翠。在老家待了一日两宿,便于六月四日周末又复乘乡友便车返回,盖因沟口磨沟村至沟内一段进沟路段的村道实施水泥硬化后尚未竣工,于是,限制大小车辆通行。是日上午,由于连天阴雨一直下个不停,于是,我们一家遂撑伞离家徒步出行,母亲等诸亲将我们送至一公里后,到了公路口一一作别,送行当中,老场部处的老沟河由于连日阴雨河水暴涨,水势甚大,洪水裹挟着砂石在激流中滚滚而下,不时听到水中有流石击撞声响起,堂嫂背负幼儿昭龙,不慎从小河上搭建的木头便桥上滑落水中,幸亏边缘水浅流缓,否则还有危险,我匆匆将龙儿提抱岸边,堂嫂这才起来。因车辆限行,我和妻子以及爱女、幼儿遂从深山幽谷里的马路上徒步向外而行,六、七公里的山沟公路,行了不到两个小时。一路上,皆是下坡,偶有平缓的路面上不时有雨洼出现,年幼的爱女和小儿为求娱兴,硬是将小脚趟入积水踩踏而行。我等一家四人虽然撑伞,但衣裳仍有潮湿,好在初夏时节天气热爽,行至沟口快近磨沟村时,两娃早已疲累不堪,好在乡友驾车早候于此,遂乘车向白龙江上游的迭部方向疾驰而去。一路上,阴雨仍然下下停停,未曾间断,当车行至旺藏乡茨日那村边时,乡友说,由于天热,郁闷又乏,暂停路边歇缓一阵再走,我遂建议将车开至公路上侧的茨日那村边的小广场停歇,如是,既可瞻仰谒拜久久念往的毛主席旧居,又能走出车外淋漓尽致地呼吸一下农村山野的清新空气。乡友遂将车开至茨日那村口,停放在毛主席旧居前的主题雕塑文化广场边,因妻子和两娃均在车内酣睡正欢,我未叫醒。
   二十多年来,虽然多次行走在这条公路上,但由于大多数乘坐班车,有时又是偶乘好友便车而行,因此,从未亲临这里瞻仰一次主席在长征中的旧居,这时蓦然想起,实感一大憾事,幸而今天能了却这桩心愿,欢欣之情自不言表。此时阴雨已止,高处的山岭上依然雨雾弥漫,半山腰的森林都淹没在缭绕的山岚和云雾之中,由于整个迭部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加上植被和生态保护良好,因此湿滤的空气格外清新。我们询问了闲坐在广场旁聊天拉话的几位老人,然后顺着他们的指向前去,敲了几下虚掩的大门板门,没有回应,于是轻轻推开大门,进入院内,恰好男主人在家和娃娃们在园内一侧的平房小炕上暖着闲聊,可能没听见我们的敲门声。我俩遂通过小开的玻璃窗,向身着藏蓝西装的男主人说明来意,主人家欣然出户带领我们走向一楼一个大屋,屋内是白龙江一带藏族人家的传统建筑连锅炕,充当导游的主人家给我们说,这个大炕是当年红军长征(一九三五年九月)途中,毛主席在楼上作息时,警卫人员曾经轮岗睡觉的土炕,土炕较大,足能睡上四个大人,屋内四周皆挂贴着毛主席和红军在长征期间用过的一些东西。从一楼出来后,缓步踏上木梯徒步走上二楼,然后穿过上房廊檐,进入一侧的偏房廊檐,再进入楼上,楼上就是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屋子,屋子四周都用木板做了装修,历经九十载的漫长时间,木板虽然泛黑后褪色了一点,但依然保持着木质原色,迎门而放的是一个由木板做成的脚柜,上头摆放着花瓶和鲜花,主席当年睡过的那个小炕上,泛黄得几近破烂的褥子平展展地铺在上面,不大的连锅炕上,薄薄的被子依然叠得整整齐齐,小炕靠院子的地方有一扇白纸糊就的木格豆腐块窗户,外面的光线透过窗户微微照到炕上,炕头下方的泥土小锅头上搭有一口小小的铁锅,白龙江沿岸一代的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这种锅台、土炕连为一体的连锅炕,至今仍在沿用,一方面是为省事,做饭的当口就顺便烧热了土炕,另一方面也是节能,做饭和烧饭只用一抱柴禾便成。小炕的两侧挨墙,另两侧的炕脚用木板装就,空闲的木板墙面上,悬挂着装了框的毛主席长征时期的黑白照片和解放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彩色照片,四周挂满了当地藏族群众们敬献的哈达,零零散散张贴着主席的亲人和亲历过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此瞻仰时的题词和留言,看着室内简单的陈设,让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朴素作风不由肃然起敬,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主席就是在战争年代辗转途中的这种简陋的环境下,在幽幽的清油灯微弱的灯光照耀下,一边深邃地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劳苦大众如何才能过上自由平等的好日子等,以及当时红军面临着向何处去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等,写下了洋洋洒洒震古烁今的浩篇雄文的。
   据主人兼导游说,院内的两栋土木结构的偏房和正房,都是民国年间他爷爷所修,当时由于他们家是庄子里的上户,因此,房子盖的相对宽敞气派一点,在那时,这院木楼也算是庄子里最好的房子。此言不假,就是在今天看上去,虽然房屋是土木结构,但仍然不失当年风采。据我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知,此房建于民国十六年即一九二七年间,至今都已九十载了,虽然岁月悠悠历尽沧桑,时光匆匆光阴飞度,但饱经了沧桑历史和见证了漫长岁月的这院木楼却依然丰采照旧,看上去还是那么光鲜悦目,尽管是土木结构的藏式传统建筑,但这院木楼的重要作用和光辉历史,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因为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向林彪、聂荣臻所率的军团下达三天务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因此这座房子,理所当然就成了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作出攻打腊子口这项重大历史性决策的指挥部了。
   我们在主人的陪同下,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仔细谒拜了楼上楼下毛主席乃至红军将士当年使用过的步枪和穿过的衣帽,以及文件公章图案家什等珍贵文物,不禁对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长征感慨不已,对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英勇红军将士坚韧不拔、藐视苦难、扎根群众、依靠人民、团结各界、武装斗争的政治路线和艰苦卓绝、灵活机动、用兵如神、指挥若定、屡创胜操的军事智慧感慨万千。瞻仰完毕,悠然走出小院,看着村庄文化广场上当年群众向毛主席敬献哈达和一串串红辣椒的鲜活雕塑,以及茨日那村头用毛体书写的当年红军曾经宣传的标语:“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让人不仅对当年红军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全面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秋毫无犯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做法、好举措深深敬佩,从中,让我们不难读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最终能一步步地打败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什么是民心向背,什么是人民创造历史,答案就在其中。广场一侧刷了皂角泥的偌大土黄色墙面上,刻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陈毅、聂荣臻、肖华、宋任穷等党的高级领导和将领们在当年长征途中有感而发题写的诗词,仔细读来,意境深邃,感情充沛,内涵丰富,情真意切,行行诗词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幕真实历史,一种悲壮感和难受而复杂的情绪不觉涌上心头,我的眼眶里不觉间噙满了热泪,让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大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和渊博的国学文化知识油然而生敬意。
   如今,时光已过八十二载,岁月如同茨日那村庄前的白龙江水滚滚而流,日月轮回,往事如烟,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被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有关长征精神和红军军史的研究,不仅在国内相关大专院校和专门机构未曾停止,甚至连国外一些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满怀崇敬和好奇的友好人士,也亲自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体验当年红军艰难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远征在国军天上飞机轰炸、地面大炮追截、处处围剿堵杀中是如何突出重围,迂回转圈,一路向前北上胜利走向陕北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当年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所创造的种种奇迹,以及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在敌强我弱的极端特殊环境下,经过反复多次斗争,最终却能取得节节胜利和成功的各种学术期刊,早已是成果丰硕,答案落定。这个答案就是:一个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真心拥护的政党,他所领导的代表广大劳苦大众利益的正义事业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如若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得拥护和支持,那么,这个政党就成了无水之鱼,最终会干涸而死。
   作为长征途中的驿站,茨日那的毛主席旧居将会随着历史的远去,如同一颗红星,永远镶嵌在满目苍翠的迭山白水间愈加熠熠生辉,不断吸引着各界游人到此谒拜瞻仰。长征虽然早已过去八十一个春秋,但伟大的长征精神却是不朽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乃至深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而且对于我们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遇挫不馁、战胜苦难、走出困境、摆脱纠结都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
   名胜故地重游,心中无限感慨,目睹昔日历史,心情久难平静。遂在文末即兴赋得蹩诗一首,以供大家共勉:
   朱毛携手上井冈,革命征程始起航。
   爱民惜兵美誉传,减租分田盛名扬。
   无奈革命少坦途,左倾主义领导党。
   历尽最后大围剿,将士残损据地丧。
   瑞京集发寻退路,大兵尾追转移忙。
   遵义会议集广益,重定泽东指挥枪。
   被动挨打扭困局,长征从此变了样。
   无奈革命艰险多,雪山草地两茫茫。
   高寒缺氧飞雪袭,缺衣少穿又断粮。
   天灾无情犹可忍,国焘逆行将士慷。
   俄界会议重整党,完成整编统思想。
   帮民济困讲团结,民族政策树榜样。
   军爱民来民拥军,迭山白水美名扬。
   红军夜宿旺藏寺,僧民无扰纪律强。
   主席下榻茨日那,鸡犬相闻民不藏。
   深谋运筹攻隘口,夜更灯光映楼窗。
   崔古放粮济将士,积庆土司遭诽谤。
   国军顽敌据天险,欲将红军尽灭亡。
   主席用兵真如神,天降雄兵敌难挡。
   突破天险腊子口,背上抗日通道畅。
   隘口如今变通途,长征史事迭而宕。
   三军抵达哈达铺,落脚陕北有指向。
   刘徐陕北燃星火,红军北上再少恙。
   榜罗会议振精神,会宁会师放光芒。
   进军北上星夜行,风餐露宿精神爽。
   长征横行十一省,罕世创举中外扬。
   行程二万五千里,敢教日月暗无光。
   群众路线是法宝,时时刻刻要发扬。
   革命取胜依靠他,改革复兴更不忘。
   历览古今中外史,顺应民心国运昌。

共 42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935年9月13,中央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甘南茨日那村。这里的藏民商户尕让热情相迎,立即从仓库里取出1万斤粮食和肉食慰问极度疲劳的红军,并腾出房屋给红军首长毛泽东居住。尕让还召集当地藏民为红军烧水做饭。从此,当地藏民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很快,毛泽东就在他居住的这所房子里发出了攻取腊子口的命令。长征虽然早已过去八十一个春秋,但伟大的长征精神却是不朽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乃至深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而且对于我们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遇挫不馁、战胜苦难、走出困境、摆脱纠结都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02 16:59:45
  欣赏佳作,问候作者。文章唯一的缺点是句式太长,读着人有疲惫感。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03 00:40:11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我的眼眶里不觉间噙满了热泪,让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大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和渊博的国学文化知识油然而生敬意。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