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婺媛红水碓茶坊,聆听一首古老的歌谣

编辑推荐 婺媛红水碓茶坊,聆听一首古老的歌谣


作者:姜光丽 进士,737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16发表时间:2017-09-04 05:57:37

又到婺源。
   八月,暑热稍退。路边,紫薇盛开。
   大鄣山,源口村,清澈溪水淌过峡谷密林。
   婺媛红水碓茶坊,咿呀咿呀唱着古老歌谣。
   走进一道古朴精致的木门,过一条挂满南瓜丝瓜的甬道下坡,在一片长势繁茂的玉米地前拐个弯,便来到山脚溪边一座两层的木屋。
   婺媛红水碓茶坊的坊主江丽红,这个每天带着80多岁老年痴呆的老母亲,做着自己心爱的“婺媛红”茶的女人,此刻,一袭白色印花长裙,配一条白色长丝巾,领我们踏着石板台阶,下到半掩于地下的木屋一楼。
   水声潺潺中,咿呀———咚,咿呀——咚,水碓茶坊好像一个音乐会现场,中低高三音部配合,正在合力演奏一首旋律优美的民族风交响乐。
   流水推动水车,水车转动主轴,主轴压下碓臂,碓臂扬起碓头。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灯光,音响,化妆,摄像,所有工作准备到位,光鲜亮丽的主角也已经站到了舞台中央,观众们正无限期待着接下来的精彩。
   忽然,失重!是的,失重。好像炫丽的舞台忽然停了电,多少辉煌转眼不见,原本被碓臂高高抬起的碓头,恰似一个懵懂任性的少年,正春风得意,狂妄自大,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猝不及防,力挺它的主轴撤离,高高在上的碓头,没有了支点,没有了依靠,猛然间从高处轰然砸下,眼看就要粉身碎骨。
   地面石臼,仿佛大地之母,敞开盛满谷黍的怀抱,温柔地接纳了这个茫然失措的孩子。石臼的拥抱安抚,粮食的土腥汗气,是如此的绵厚和踏实,让失重的碓头休养生息之后,重新鼓起奋进的勇气。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两个水碓头,怀着如此的信念,在主轴的带动下,借力这个支点,落下——抬起,落下——抬起。一上一下,一下一上,轮流不休,循环往复,斗志昂扬,永不放弃。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每天白天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晚上石头就会自动滚落下来,第二天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顶上推。大神原本是要惩罚西西弗斯,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可是,西西弗斯不肯在成功和失败的圈套中被困住,只告诉自己,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最后大神对他也没有办法,只好把他放回天庭。
   而石臼里的谷子,在碓头永不言败的不停捶打中,裂开了皮,敞开了心,变身为白花花实沉沉的大米。
   利用水动力带动水碓,碓开谷黍等粮食的外壳,这是农耕时代的智慧产物,也是古老岁月的一道靓丽风景。
   小时候,我在彭家坞舅公家玩,跟着大人远远观看过水碓碓米。水碓有专门的引水渠,水量很足,水车很大,碓臂很长,碓头很粗。村里农户用装着谷子的箩筐排队,快轮到的下家,就会有人给他带信,然后派出家人去值守配合,定时把碓头挂起,扫空石臼,添加粮食,然后用风车扇出碓脱的谷壳,挑回白净实诚的大米。碓米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是轮换不歇。水碓里有大人守着碓头,吆喝着不肯小孩靠近。其实碓头落地时那沉闷的巨响,以及从地面传来的微微颤动,早已把幼小的我唬得不敢动弹。
   我记事的时候,我的家乡姜村已经通了电,机米有专门的机米厂,但水碓还在,偶尔也还在用。村头的油榨坊里,硕大的水车整天咿咿呀呀,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碾碎。大碾盘里的铁碾子,在水车的带动下,呼噜呼噜绕着圆圈转得飞快,那些烘干了水分的油茶籽油菜籽,不久就变成了潮乎乎油腻腻的碎末。后面还有很多程序,要蒸饼,包饼,上榨,榨油,装油,卸饼。有半年多的时间,油榨坊里的空气都满溢着新榨茶油的清香,仿佛用手一捏,就能滴出油来。当然,这些都是人工操作,水车已经帮不上忙。
   我看过最小的水碓,叫“木勺碓”,它在童山村深山里一个单门独户人家的屋后。房屋主人用长长的半边毛竹引来山间泉水,在供应饮水的同时,制成简易水碓,自行碓米。碓臂只有人的手臂长,碓头也只有手臂粗,碓头下面,放置一个用青石凿成的凹臼,臼口留出一条往外延伸的凹槽,方便倒出碓好的粮食。最关键的是,碓臂的另一头,朝上固定着一个木勺,正好接住竹子引来的山泉水。泉水潺潺流进木勺,碓头就慢慢向上抬起。等到泉水快注满时,木勺忽然倾斜,哗的一声将水倒空,碓头失去平衡,猛地跌进石臼,如此周而复始,给寂寞的深山人家增添了一丝诗意的灵动。我们夸奖他竟能想到这个自给自足的好方法,他笑着告诉我们,虽然“木勺碓”水量少动力小,每天只能碓出几升米,但山里就他一户人家,供应吃饭没问题,省得挑谷子走远路,到山外去机米,多花了钱还耽误功夫。
   今天的婺媛红水碓茶坊,让我又一次见证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上世纪六十年代,婺源县启动万亩茶叶大会战,茶叶产量翻了几翻,但制茶速度跟不上,茶青积压时间过长,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成为婺源茶叶经济的发展瓶颈,婺源人独创的水碓茶坊应运而生。
   随着茶坊主人来到木屋二楼,就明白为什么叫水碓茶坊了。因为绿茶制作的三道工序——杀青,揉捻,烘干,利用水动力可以全部解决,在电力缺乏的产茶山区,实现了半机械化制茶,在当时这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
   墙边砌着一长条灶台,灶台上排着许多木桶。我好奇地探头往里一看,木桶底下竟是铁锅。铁锅上面,一条长长铁棍作为主轴,贯穿所有木桶。每个锅里的主轴上,两头固定着两个铁耙,中间固定着一个铁铲。当铁锅下面的灶火烧起,水车开启带动主轴,铁铲铁粑就开始旋转。这时,往木桶里倒入刚釆摘下来的茶青,铁铲就一铲一铲循环着把茶青从锅底翻起,挑高,扬开。只等火候一到,杀青这道工序就已完成。
   杀过青的茶叶,随即进入第二道重要工序——揉捻。一个两米见方的木制平台,田字形分隔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确立一个中心,凿出许多发散形凹槽。凹槽上方各对应一个圆形木桶,木桶有盖无底。四个圆形木桶被固定在同一个木框上,以木框中心点和每条边两个支点的构架,利用水动力带动轴心,轴心带动木桶转圈,对茶叶进行揉捻。实际操作时,把杀过青的茶叶倒进木桶,木桶上面盖上盖子,再压上铁饼或石头等重物,然后开启水动力,就可以自行揉捻。
   揉捻茶叶是个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的力气活,很消耗体力。小时候看妈妈揉茶,就自家吃的几斤茶叶,春天的寒凉里竟然揉得满头大汗。
   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烘干也在那一排铁锅里利用水动力完成。一般会根据情况,固定几个铁锅用于烘干。
   杀青和烘干这两道工序,在手工制茶时,最大的难度就是烫手,这个我有亲身体会。小时候妈妈制茶,我抢着要帮忙,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摊开两只手掌,紧紧压住茶叶,沿着对面发烫的锅边,往下摸到锅底,再摸上自己这边的锅沿,然后把手里的茶叶托高散开,重新洒落锅里,如此循环往复,一刻不能耽误。我只试着来了两下,就哇哇大喊受不了了,虽然手掌没有直接粘到铁锅,但摸上来的茶叶已经烫得手掌快要起泡了。
   真可惜没有人去考究婺源独有的水碓茶坊的发明人到底是谁,或者是一个什么群体,这个人或群体在当时的婺源应该算是立了大功,在当代也功不可没。他的成果不仅实现了快速制茶的目标,降低了制茶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婺源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为古老的水车,增添的崭新的实用功能和人文魅力,丰富了婺源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
   婺媛红水碓茶坊里有一个简介,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这个水碓茶坊不是婺源第一个,但却是婺源保留到最后的一个。”
   从江丽红发现这个水碓茶坊开始,“婺媛红”茶就与传统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契合点。
   在这里,有传统工艺绿茶,有现代工艺红茶。有高山有机茶园,有甘冽深山清泉。有瓜果飘香菜园,有夜听蛙声木屋。
   只要你来,采茶,制茶,品茶,你——就是水碓茶坊的主人。

共 30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笔下介绍的婺源之婺媛红水碓茶坊令我想起来小时候我们老家的水车,那种吱吱呀呀转动的声音犹如天籁,亦含人类自强不息之伟岸精神,经久不息,绵绵不绝,天长地久,亘古永恒。作者此文联系今昔历史于对比中以激情饱满之文笔深情礼赞劳动人民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读来触动心灵,令人深深共鸣,令人感佩,特别欣赏作者深情描写的这个细节——水碓茶坊流水推动水车,水车转动主轴,主轴压下碓臂,碓臂扬起碓头两个水碓头,怀着如此的信念,在主轴的带动下,借力这个支点,落下——抬起,落下——抬起。一上一下,一下一上,轮流不休,循环往复,斗志昂扬,永不放弃。作者说得好,今天的婺媛红水碓茶坊,让我又一次见证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佳作感情深挚,深情绵邈,底蕴厚重,感悟良多,给人启迪,推荐阅读!【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09-04 05:59:45
  聆听古老的歌谣,传承天地间自强不息的伟岸精神,让生命生生不息,灿烂旖旎。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2 楼        文友:姜光丽        2017-09-04 10:25:16
  感谢上善若水的辛勤编辑,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