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我所知道的乡村之立秋

精品 我所知道的乡村之立秋


作者:稻香村主人 童生,75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76发表时间:2017-09-07 12:22:39

阳历八月七日(也就是阴历七月初五日),九时五十三分,立秋。
   真是岁月如水,一晃一年时光就逝去了一半。从春季的桃红柳绿,到夏季的万木葱茏,一百多天的日子恍若一梦。春去秋来,花有重开日,而人的老去却是不可唤回的!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立秋过后,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一词。秋字由禾与火两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意味着繁忙的秋收将要开始了。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正如谚语所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田里的禾苗正努力孕穗,早些的稻穗都已经抽出来了,直直地向上戳着。菜园里的芝麻已是接近尾声,只有顶部还有一点儿花,马上就到了要斩获的时候了。你只有看到了芝麻的成长过程,才能实在地理解“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个歇后语的妙处。棉花的花儿开得正盛,花瓣呈粉红色,恰似少女的那份羞涩。
   枣树上挂满了果实,摘一颗送进嘴里咯吱一咬,还没有真正成熟,离完全成熟还有一段时间的。一棵棵板栗树生长在村边或河滩边,枝叶茂盛,树身上的栗子“球”长得有些大了,一根根绿色的刺儿扎煞着,碰一下就扎得人生疼。家乡有个谜语:“远望青山隐隐,近看鸭蛋团圆,纵有千斤之力,不敢打它半拳。”这指的就是栗子“球”。你说有谁敢用拳头去揍它的?摘一颗下来,用石头砸开,里面还没长出果实的。柿子树的枝叶肥绿如黛,大的柿子已有鸡蛋般大小,小的也有鹌鹑蛋大了,静静地藏在枝叶里,不走近看是看不到的。
   初秋的清晨,由于天晴久了,晨雾淡淡的,有时罩着青山的山顶,有时缭绕在山腰,轻盈美丽。
   初秋的下雨,与大暑节气里还是很相似的。忽然天空的一半阴了,另一半却还晴着。这个村哗哗啦啦地下了一场透雨,那个村却没有半滴。菜园里需要雨水滋润的人就要笑着骂几句天。
   只要是晴天,蝉儿却是从上午一直叫到日落西山,也不知累的。
   把秋天比作“秋老虎”真是很贴切,白天的太阳依然晒得人皮肤要爆裂般。但清晨与晚上的气温较小暑和大暑节气里却是有了些差别,要凉快些。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或“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如今也被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在我家乡并没有什么民俗活动。记得唐代诗人林杰写过一首名为《乞巧》的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唐代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对月穿针,以乞求拥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在过去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生产方式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一场酣畅的秋雨过后,天气凉快了好多,西边的晚霞正红,一个有名有姓的快七十岁的男人,坐在自家门前一张凳子上拉着二胡,门前是一畈碧绿的稻田。他来自外省,家乡人都叫他老袁。老袁一词在他身上被从年轻时用到老。
   很多人都记得他年轻时初来我家乡的样子,方脸,圆头鼻,一米七八左右的个头,走起路来脚步特响,总是一双发亮的眼睛瞪得老大,看人的样子有些凶。老袁说他来我们村里一位寡妇家入赘前在部队里待过,这个从他的行事中可以看出来,这点他大概没有吹嗙。当过兵的人,身上会有些痕迹的,比如他走路的样子,他的坐姿,都有那么回事。
   我家乡人又把老袁称作“百匠”。“百匠”在我家乡是指什么事都会干的人,也是个褒义词。他会烧砖瓦,会做木匠活、会做桶匠活,会做泥匠活、会做漆匠活、会编竹篮子、会赶着牛耕田、还敢自己开方子抓中药给人吃(别的事情大家会找他,但这点没人敢找他,有病还是找医生,他就抓药给他老婆吃),当然还有上面说的拉二胡,还有一项本领下文再说,一个人能做这么多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不是他自己光嘴上说的,是他实实在在做出来后,我家乡人亲眼所见。
   老袁的寡妇老婆叫翠莲。翠莲二十多岁时,老公就死了,留下两男一女,再找个男人过日子是必然之事。老袁是作为一个流浪匠人的身份来到我家乡的,他来我家乡箍窑烧砖。听老辈人说,当年有七八个外乡人在我们村子的河对岸烧砖,多是精壮的汉子,我家乡人把他们叫窑匠。其实应该叫砖瓦匠才对,因为他们不光烧砖,也烧瓦。那时候,我家乡人建房子都是先把木头框架竖起来,再砌好四面墙,墙上开窗户和大门,所用的墙砖都是青色的砖块。这些外乡的汉子,用我们家乡的黄土和柴火烧出一窑又一窑的青砖和瓦页卖给当地人建房子。老袁就是这几个外乡人当中的一个好把式。这几个外乡人当中有一个年纪较大些的中年人,叫老李,是这些人中的头儿,听说家中有老婆,还有儿女,就是他会拉二胡。老袁就是跟这个老李学的二胡。我家乡人亲眼所见,那几个精壮汉子中,也只有老袁肯学。下雨天,干不得事,别的汉子在斗纸牌或睡大觉,老袁就坐在柴棚里拉二胡。家乡话说:“千日的胡琴百日的笛。”意思是说笛子学起来要快些,而学拉二胡可要费不少时日的。家乡人干活时在路上来来回回,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听着老袁渐渐拉得娴熟了,到好听,到别人喜欢听。不拉二胡的时候,老袁也做木匠活。死了老公的翠莲本是不想找外乡来的老袁做第二任老公的,还是因为喜欢他会拉二胡,就同意了。
   制砖块是这样的,先挖出一个圆圆的泥塘,把泥巴挖松敲碎用水泡软了,再牵来一条水牛踩泥巴,水牛被一块厚厚的黑布蒙了双眼,由人牵着在泥塘里走着一个又一个圆圈,直到将一塘泥巴踩得黏性十足,就可以制砖了。踩好的整塘的泥巴上要盖一层塑料纸,免得水分蒸发掉,泥巴变硬了。摔制的时候,拿一张细钢丝绷弦的呈凳腿状的弓,往泥巴里一插,下面的钢丝弦顺势切割下去,再一个扭转,又往上一提,就切割出一块泥巴,双手捧起泥巴,在一张大木凳上“啪嗒、啪嗒”地把泥巴摔成一个扁泥团,再使劲往一个木盒子里一摔,将木盒子填充得满满的,又拿另一张半个月亮状的钢丝弓在盒子中间一条缝隙里一划拉,最后打开木盒子,两块砖坯就制好了,待晾干后就可搁进砖窑里去烧制了。制瓦要用瓦桶,将泥巴糊匀在桶外,转动瓦桶,切割,一次制四块。一窑砖瓦要烧三天三夜,火候到了,闭上窑洞,接着从顶部往下浇水,这是关键,弄不好就会烧出半青半黄的砖瓦来。老李的本领就在这里,他领头在我们家乡烧砖的那些年,由他掌握火候的砖瓦没有一窑烧坏,窑窑都是靛青的颜色,这真不容易的。
   老袁二胡拉得娴熟的那年,我们村子里的翠莲不幸死了老公。二十多岁的女人没了老公,还带着三个孩子,不找男人,这日子肯定是没法过下去了。一年后,有人介绍了两个男人,翠莲看着都不满意。又有人介绍了一个男人,翠莲中意,但他不愿意翠莲带孩子嫁过去,一个都不要带,翠莲一听就拒绝了那个男人,她能忍心把孩子全抛给公婆吗?翠莲再嫁的事情一搁就是两年多,她已有三十岁了。
   这年的立秋,村庄周围绿油油的禾苗正茁壮成长,粮食丰收在望,形势喜人。老袁找到了他们的头儿老李,说:“师傅,求你去村里过个话,就说我老袁愿意到那个寡妇家去倒插门。”
   老李惊讶道:“小伙子,你可要想好了,那可是个死了老公的寡妇,还带着三个娃,后爹可不是好当的,到时可别后悔。”
   老袁说:“我想好了,吃苦享福都是我自己选的,我决不后悔!”
   老李说:“好吧,没想你闷葫芦样的一个人,倒挺有想法的!”
   老李过木板桥进了我们村,做起了穿针引线的事情。翠莲听说这事后,并没有做出吃惊的样子,而是平静地说:“就是那个会拉二胡的人?”
   老李说:“是的,就是他主动让我来的。”
   翠莲并不害羞,说:“我同意,请李师傅回去时问他一句,能不能做到疼爱我前夫的三个孩子,能做到这点这事就说定了。”
   老李说:“好的。”
   老李回去对老袁说了翠莲的要求,老袁说:“做不到这点我会自己选择去她家吗?”
   稻子收割完毕后,老袁就卷起铺盖卷儿去了翠莲家,一帮外地的窑匠都来我们村子里喝了老袁与翠莲的喜酒。
   老袁干活时拼命干活,下雨天不干活时,就坐在门口拉他的二胡,他的二胡真的是越拉越好了,我们村子里从此热闹了好多。
   原来老袁还会说话,比如他说:“读书好,种田好,做好为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说:“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是英豪;不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说:“白面书生肚内无才空想贵,红颜女子腰间有物傲英雄。”说:“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单劝有钱人。”
   老袁还会打谜语,比如他说:“徐州失去一半,古城失去关口,骂曹操失去战马,保刘备一片忠心。”问:“什么字?”说:“薛仁贵月下弹弓,程咬金八面威风,秦叔宝途中买马,尉迟恭夫妻团圆。”问:“什么字?”说:“百万雄师斩白旗,天子底下无人知,秦皇不用余元帅,骂得将军无马骑。”问:“什么字?”
   说:“东南西北路遥遥,八仙过海身带刀,女子二人同相坐,个个叶飘比天高。”问:“什么字?”
   这些谜语只有我们村里那个会做对联的老先生答得出来。老先生说:“这个老袁不简单,读了些书的。”
   过年了,我们村里人都请老先生写对联,但老袁没有,他买来毛笔,自己写了出来。“老袁的字写得真不错!”这话是老先生说的。我们村里那些没读什么书的人虽写不出老袁那样的毛笔字,但也可看出老袁的毛笔字写得还真不错。我们村子里从此有了两个写对联的人。老先生走了后,他一个人写。时代进步了,后来街上有了卖对联的,但老袁过年时从未买过对联,都是买来红纸自己写。这个老袁,爱写字,真有文化人的情结!
   老袁“嫁”进翠莲家后,十分勤快。家里没小板凳,老袁就做一张;家里坏了水桶,老袁就箍一担。翠莲洗澡的大脚盆就是老袁箍的,虽看起来有些粗糙,但不是专业的桶匠,能做到这样子已是不错了。
   婚后,老袁与翠莲只生了两个女儿。他对待翠莲前夫的孩子比自己生的孩子要好。自己的孩子,他骂。前夫生的三个孩子,他从未骂过。这是村里人有目共睹的。前夫生的大儿子渐渐长大了,到了要娶媳妇的年龄。老袁捡起了他的老本行,又开始烧砖瓦了。自己烧的砖瓦,自己做泥匠,自己做木匠,两年后,硬是建起了一幢小平房。大儿子因此很容易娶到了媳妇。
   老袁说:“分家吧。”
   翠莲不同意。
   老袁说:“你问你大儿子,想不想分家,叫他要说真心话!”
   大儿子说:“想。”
   老袁就把建起的新房子给了大儿子。他和翠莲仍住着旧房子。
   前夫的女儿出嫁时,跪在老袁的膝下,哭得鼻涕拖得老长,左一句爸,右一句爸,老袁也不觉落了泪。
   前夫的二儿子也渐渐长大了。老袁说:“翠莲,我决定去马路边上建幢小房子,我们四个人过去住,这房子就给孩子吧,让他好娶亲,如果到时他要拆倒重建,我再帮他出把力。”
   翠莲同意了。老袁在马路边上建了幢小房子。
   我们村里人评价老袁说:“这家伙,是条汉子!”
   翠莲五十多岁时,得病死了,她生病时敢吃老袁开药方抓的药。老袁哭得伤心。他和翠莲生的大女儿已经出嫁了。带着小女儿过了一年,老袁讲了个女人做老婆。
   老袁自己说:“妇人家,妇人家,有妇人才是个家。”
   这时,老袁又学起了修车,比如给自行车补胎,换胎。有了摩托车后,他又给摩托车补抬,换胎。还有板车,换钢丝,补胎,换胎。这样一来,上下几个村子都方便多了,因为老袁是上门服务,你叫一声,他就来了,而且价格不贵。后来有了手机,老袁就在马路边上竖了块牌子,上面有自己的电话号码,有需要修车的人只需打个电话,他就骑着电瓶车很快赶了来。
   以前,家乡是一条坑坑洼洼的马路,自行车、摩托车都很容易破胎,人们经常看到老袁蹲在路边给人修车。
   老袁的小女儿读了大学,在城里当音乐老师,女婿是机关干部。老袁修车真的不是为了赚钱,他哪缺钱花的,他就是闲不着。后来我们家乡铺了柏油马路,路好,就不容易破胎,老袁一下子清闲下来了。清闲下来的老袁没事就拉二胡,夕阳西下时拉,天上有月亮时拉。
   夏天的夜里,我村子里有女老边摇着蒲扇边唱:“一绣荷包二绣弦(哩,啊咿呀),去年想姐到今年(啊咿呀),去年(么)想姐年纪小(啊),今年想姐正当年(啊)。日里想姐同凳坐(啊),夜里想姐共枕眠(啊)……”
   就有人说:“去叫老袁来拉二胡。”
   正拉着二胡的老袁,一张脸都被西天的晚霞映红了,他拉《梅花三弄》,拉《洪湖水,浪打浪》,拉《真的好想你》……他可能在自己的琴声里想起翠莲了?
   老袁的后老婆出来了,说:“饭熟了,吃饭吧。”
   老袁把手中正拉着的一支曲子拉完了,才进屋去了。
   晚风拂过他门前正努力孕穗的禾苗。
   农历七月十五,我家乡叫做七月半节,家家都要炸糯米油糍,蒸猪肉,还要给已逝的先人上坟,给先人吃的饭菜不但有油糍猪肉,还要有煎熟的整个的茄子,要带茄子蒂儿,表示子孙有根有蒂,一座座青山上又是鞭炮放得噼啪响。有的地方也叫鬼节。
   立秋快要过去了,枣子成熟了,外皮泛着红色,看上去好诱人。几个顽童总去一户人家门前偷摘枣子,枣树上有刺,不敢往上爬,就举着一根竹竿敲打,打下来了再撅着屁股慌不迭地捡拾。那户人家一个女老带着一个孙女在家,儿子和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女老一觑见那几个顽童来偷枣,就追着骂:“一帮细鬼,又来偷我家的枣子,都被你们摘完了,我的孙女都没吃了!”偷枣的顽童则惊得逃遁去了。女老终于带着孙女把枣子全部摘下来了,还真不少的,女老往那几个顽童家都送去了些。顽童吃完女老送来的枣子,又来到树下,看看没了枣子的枣树,满眼都是失望。他们大概在想:“偷枣儿吃,多么快活!”

共 56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先用立秋时气候、果实、景色等的变化,突出立秋这个节气的特点,然后用“七夕”引出“老袁”这个人物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用事例来印证乡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老袁的故事虽是个例,但老袁本人却很有代表性,代表着勤奋、善良、朴实的乡村人。结尾部分,又通过“偷枣”这个小事件把乡村孩童的顽皮特征鲜活地呈现出来。作者通过描写立秋,来描绘乡村的美丽,来歌颂乡村人的淳朴善良以及创造经营美好生活的态度和精神。佳作,推荐共赏! 【编辑:执手今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08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9-07 12:25:31
  一幅形象鲜活的蕴含着丰富内容的乡村生活油画。拜读作者佳作,祝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9-08 10:47:30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3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9-08 17:11:52
  祝贺获精,祝佳作连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