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义节大于生死(赏析)

精品 【柳岸】义节大于生死(赏析) ——观话剧《刺客》


作者:甲申之变 进士,7070.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2发表时间:2017-09-07 18:54:59

【柳岸】义节大于生死(赏析) 作为《刺客列传》中表上名字的一员,豫让的名节自有高贵。高贵者,大贤大德,非纨绔而奢华。自有矛盾开始,便有訾毁詈骂之事,大者动武诛戮之害。春秋战国多义士,不惜以割肉啖食却携母匿山不仕的介子推;有忍辱负重抚养赵武成人复仇的程婴;有为知遇之恩而死节相报的豫让。仅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依然冠绝古今,回荡于耳,丝毫没有过时的可能。
   欣赏完话剧《刺客》,自然内心澜起波涛,再一次看到豫让的故事,无法不会激动一回。在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中,唯豫让、聂政其有名义,相比专诸、要离的多是被官僚蒙蔽,做了一些杀人的互通交易,豫让和聂政的事迹便成仁(有杀身以成仁)义的多。一个人,不为金钱去舍身;一个人,不为荣光而取义。一个人,只为了被羞辱的名节,甘于负短刃不渝,出于家臣大舍之间来回做一件同样的事,若非他没有过人之处,我是不相信的。
   然而,豫让的妻子和路人说他,连个猪都杀不了,何况杀人。很多时候,这个实无能力的庸人,被人无尽地嘲笑着、辱弄着、悲戚着,难以为继的生活状态,也让他难以逃离实际的困窘。回溯起本,豫让所谓的过人之处,也不过心存着为智伯复仇的己任,这份独有的毅力让其悲愤自我,不惜用毁容漆面、吞碳毁音的方式,成全了智伯生前的名节,自然也让其死得其所。
   不是有句诗说得一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豫让和裴多菲相遇之时,必要商讨撇去“爱情”的名头,转换为“名节”的纠葛。
   舍开剧情,又回到剧情当中去。《刺客》由两位话剧大咖何冰、濮存昕演绎,自然台词隽永,剧味浓浓。演员是一个部分,角色自然也是一个部分,能够让角色和演员融为一体的,让何冰成为了豫让,濮存昕成为了赵襄子。两人的对手戏并未着重交代了三家分晋的背景,而只是做复仇故事为楔子,让人物与故事之间更为紧凑与密制。而对于遵从历史典故的角度,影片大抵做到一致,若有出入之处,却也大有相埒与不同。比如古人的服装与发髻,比如那句穿越了的“哥很丑,但是哥很温柔”的台词,不过之于主旨中心而言,给予五分以下的台词,却也会给予其五分以上的思想。
   剧本是这样的概括,似乎只为名节,却也全然不是。豫让的名节是自己的,却也是付诸于智伯的;但智伯的“国士报之”,仅是家臣大夫对待僚属的招揽手段,并非全是出于杯酒英雄,刎颈相交的情谊,而是上句所言的君臣之道,依然是尊卑有序。只是在豫让的眼中,“国士相报”已然是消除等级观念的友情,让其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嗟叹。然而,所谓的君臣皆以不充分的情感捆绑在一起,只是春秋战国相对宽松的文化背景,让更多名士有择主而栖的充分理由。豫让的出发点是这样客观存在的,并不只是单蠢的在旁人眼中过分愚忠的代表。在之前,剧中赵襄子和絺疵交代其有过事范氏(尝事范氏及中行氏——《史记》)的经历,一度让观者随着赵襄子的思维一起困惑。
   于是,豫让的角色一度受到了审判。也就是说,其被道德的谴责性并不亚于弃智伯而事赵襄子的絺疵。然而,豫让说:范氏以路人报之,我自以路人相报;而智伯待我于国士,我必以国士待之。智伯在历史典故中,并不是一个高贵而光辉的人物,三家分晋,其为六家分晋的最后结果。范氏、中行、智伯的存在感相对较弱,也只是被韩赵魏的历史洪流而掩盖住了。反过来讲,智伯成就了豫让的名义,却也是豫让侧面烘托了智伯的名声,反面地“诛戮”了赵襄子的恶名。
   那么赵襄子到底又怎样剖析其源头的人物性格,或者是评价点,算是和智伯一样的毁誉参半的家臣。有名节,却伤害国君大义,如果从晋国的士大夫的角度,《刺客》的所有人物全是国贼。子曾经曰过: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以此类推,家臣的天下是剧中的世界观,而孔子的天下又是国都以外的周天子的综合。历史人物多有局限性,所处的时代和价值观取缔了其节义的取舍。但归根结底,他们都保留了人性最本源的东西。与其说背信弃义了小义,不如说成就了其生命大义。赵襄子是个怎样的人物,我想作为家臣国君的角度,十足的杀伐没能冠上一个好人的头衔,但其成就豫让名节的过程,却又让观者不免心生疑窦,对其怜悯惜爱,不禁感慨战国士人之风,可见一斑。
   那么,赵襄子只是一个坏掉了的好人。
   如果从矛盾的出发点,起直接的导火索也是赵襄子对智伯尸体的过分侮辱。(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豫让“刺杀”了赵襄子,算是复仇的一部分。赵襄子刺杀了智伯,也是复仇联营的一部分,追本溯源,晋国的成就,也是沾满了争霸的血过渡而来。谁的底子,到底是不干净的。或许,人性中那点客观存在的节义,是最干净的。
   影片中,夹杂了太多旁白的和声,作为阐发角色独处时内心挣扎的一点点片段,呈现出来,非常震撼。从演绎的角度,何冰有些歇斯底里,甚至张狂无度。不过在我看来,这个略显疯癫的死士形象更能凸显出豫让的性格。疯癫——在毁容之前,所有的唯一的征兆便是准备为舍生取义所准备的;癫狂——詈骂妻子,詈骂絺疵,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容态表达自己的荣辱。从根本上来讲,豫让也是个有缺陷的人物,过分而乖张,目中无人的性格加之偏执狂中所无法容忍的仇恨,让其对死亡的结局无法豁免。但是,正是这份偏执的性格,才让观者对其敢爱敢恨所动容。不是这样的豫让,那根本不是豫让。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呵呵,也不是豫让。
   人性,动容之处,往往是一种生命之处所呈现的东西所感动。这种东西,或许是道德,或许是性格,或许,是个人物。相较与有节义而不矢志的豫让,那四个从一开始舍金取义的路人到最后变得像蝇营狗苟、唯利是图一般,可喟叹一声,真是悲剧。也许,人性的源头总是悲戚的,那四个路人的内心变化也有被着重刻画,为了拮据的生活,为了困顿的当下,他们说只是为了生存。
   生存被杀死了,所以活着,会成为行尸走肉。豫让在剧中歇斯底里的独白,说着一句“生者为义,死得其所。”
   我不禁想说,快哉快哉。
  
   ——2017年9月3日星期日

共 24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之河,滔滔不绝。在这样的河流中,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符号,每一股激流都是一个故事。帝王成就功业,名垂千古;将军身经百战,马革裹尸。天下大事就在这样的分分合合中演绎了几千年,造就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悲壮却不卑微,他们杀身只为取义,历史把这样一类人称为“刺客”。提起刺客,更多人知道的是“荆轲刺秦”的故事,殊不知,在中国的历史中,舍身取义的刺客不在少数。关于此,司马迁一本《刺客列传》记得清楚。作者这篇文章,不说荆轲,也不谈历史,只说一个人们或许陌生的人—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观其事迹,不可谓不悲壮,仁义至此,历史中恐怕唯此一人。作者的描述从一场话剧说起,话剧中的故事,便是豫让谋刺赵襄子的故事。在此期间,作者细腻描述了自己对这场话剧的认知和感受。进而,作者联想到关于人性,关于精神内在的种种,不禁感慨。究竟是这场话剧情节和氛围的塑造感染了作者,还是豫让“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他折服,或许只是其中之一,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场深刻的话剧,更加看到了几千年前那次伟大的刺杀。我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并非是一场话剧的前前后后,他想说的是这种“生者为义,死得其所。”的精神,通过豫让,让更多的读者领悟。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的精神将光照万年。读罢此文,内心之感触如同奔流的洪水,久久不能平息。“义节大于生死”,这是多么精辟的总结。而此文的精彩,就在于此。欣赏学习佳作,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醉里清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09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17-09-07 18:55:50
  这篇赏析文写得真好,令人感慨万千,值得欣赏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7-09-07 21:47:06
  谢谢编辑,每一个豫让心中,都有一个知己~~~~
2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17-09-07 18:56:03
  问候老师。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09-07 20:25:13
  作者的赏析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了不起
回复3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7-09-07 21:47:56
  问好迎冬寒梅老师,祝秋祺~~~~
4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7-09-08 06:19:03
  看望文友,拜读佳作,精神不死,义节长存。点赞哦!
回复4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7-09-08 09:18:05
  又见如风老师,也欣赏你的文笔,问好了,祝秋祺,笔健·~~~
5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7-09-11 00:00:48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豫让的形象就在生活之中,豫让的精神也在人们心中!欣赏了。
浩渺若尘
回复5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7-09-11 10:22:50
  谢谢老师的点评,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豫让~~~~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