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奉天下(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奉天下(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5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1发表时间:2017-09-09 17:39:25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奉天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详解: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白话:天之道,它是不是有点像弯弓射箭呢?
   阐述:弯弓射箭,是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人们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对于此间的奥妙,大家可谓是熟稔于心。老子将天道与张弓射箭作比,真是绝妙,几乎人人可知,人人能懂。开弓射箭,箭头高了,射天,箭头低了,射地,要想一箭中的,必须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动作要一气呵成,要稳,不能抖,心里不能有太多想法,否则一准就偏了。箭要想准,必须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必须心无杂念,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天之道”,是相对于“人之道”。人之道是人间君王制定的规则,天之道是老天的规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白话:箭头高了,压下点,箭头下了,举起点;对准靶心,要反复练习,反复调试,多了,减少点,少了,补上一点,直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才能一箭中的。
   阐述:老子以张弓之义,以小见大,晓喻天道。张弓射箭,有时高了,将前端往下压一压,是为“抑之”,有时下了,将前端往上举一举,是为“举之”。高者,为“有余”,有余则不可以命中,损有余才能与靶心相对。下者,为“不足”,不足也不可命中。想成为一名神射手,练就百步穿杨,必须反复操练,反复揣摩,对“箭道”心领神会,这个过程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达到一个神乎其神的微妙平衡,才能保证箭头不偏不倚正中靶心。换句话说,你要想心想事成、如愿以偿的一箭中的,你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你必须无条件地完成“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概括和引申,从而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从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得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有人将后一句解释为“弓线长了就剪掉点,短了就接上点”或“弓拉得太满就减损些,拉得不满就补上些”,有些牵强。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白话:天之道是减损多余的以便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则不是这样,是减损本来就不足的,用来奉送盈满多余的。
   阐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意思是天之道,讲究均衡,不会厚此而薄彼。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人之道就不是这样子的,不均衡、不合理,与天道相悖。从宏观整体看,“天之道”是最均衡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洼则盈,敝则新,低洼的地方容易积聚水而盈满,凋敝破败容易吐露新芽而旧貌换新颜。天道就是在不均衡中求取均衡,追求的是雨露均沾、阳光普照。人之道,即君王之道,则是剥夺本来就不足的老百姓的财物去奉养那些本来就有余的统治者。正因为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反,所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是“天之道”作用于“人之道”,减损“人之道”中的余者。有余,是不平;不足,亦是不平。任其有余而不损,则有余者愈余。听其不足而不补,则不足者愈不足。有余必损,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红颜却命薄,英才易早逝。不足必补,故盲人耳朵灵,聋子眼睛亮,乃能得其平。此为天之道也。人之道却相反,长袖者善舞,多财者善贾。不足者,常遭人欺凌,被人剥夺,而损之又损;有余者,反被人曲意奉承,且奉之唯恐不及,致贵者愈贵,富者愈富,贱者愈贱,贫者愈贫。
   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白话:谁能够将有余拿出来奉送天下之不足者,唯独得道之人或有道君王可以做到。所以得道高人,有作为却不自恃其作为,辅助万物成功而不自居其功,他这样做,主要是不想彰显高明、张扬聪明才智,以免天妒其贤,故而自损之。
   阐述:老子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极力劝诫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改弦更张,将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贴补天下之不足者。“惟有道者”五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言外之意,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如果你们是有道者,就应该自觉自愿将“有余”奉送给天下之不足者。得道者主动减损多余,是因懂得天道规则,怕天怒人怨。所以圣人明白,一身之外,皆为有余,有余者,又何必吝于己,而不奉诸于天下之不足者呢?奉天下,则不被其所累。凡有为也,皆我性分中事,有功于人也,亦是尽己之事,故不恃不居,将“有余”奉送,以免天妒英才、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欲见贤”,贤,指聪明才智。意思是不彰显、不显露自己智高于人、能力强于人、本领超于人,自损之而怕天道损之。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不欲见贤,皆是自损有余,以得其平也,以至无往而不平也。故言好人一生平安。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居下”,其意在劝诫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谦和为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首先从人之生死,肯定“柔”,否定“坚”,倡导“弱”,批判“强”,并以草木之生死加以印证,用草木之“柔脆”对应人之“柔弱”之道,以草木之“枯槁”对应人的“坚强”。接着,顺理成章得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然后,从人之生死,又谈到用兵之道,“是以兵强则不胜”,且又举一例“木强则兵”加以说明。可见,老子非常憎恶大国以兵强天下的做法。木强则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其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最后,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老子试图通过草木生死之奥妙,而对人道加以暗示和指引,借此以劝诫上位者好自为之。
   本章,老子谈“奉天下”,意在劝勉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即“人之道”,将“有余”奉送天下之不足者,以免天之道来损之。老子首先通过当世人皆熟知的“张弓”这件事,采取自问自答:“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循循善诱地晓喻世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提示这些简单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动作规范,从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提炼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直到揭示其隐藏的天道之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然后,老子再将人之道与天之道进行对比:“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达到既触目惊心,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大实话。这对号称是“有道之君”的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老子的高明在于,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劝进:“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下谁能来做这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呢?“唯有道者!”这一问一答,老子几乎是在替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作答,劝进意味浓厚。最后,又以圣人所作所为,进一步强化劝进的力度:“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其目的就是“不欲见贤”,不想彰显、暴露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显得自己多么有能力、多么有才干、多么出类拔萃,自损以免天道来损。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它是不是有点像拉弓搭箭的样子呢?瞄准时箭头高了,往下压一压,箭头低下了,往上抬一抬。多了就减少,不足就添补。张,作动词,搭箭拉弓。“欤”表示疑问,自问自答。射箭,是老子时代世人一项重要生存技能,“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高者”,高了,“下者”,低了,是指射箭瞄准时以靶心为参照物而得出的判断。要想准确射中目标,高了就要“抑之”,将箭头往下压一压,低了就要“举之”,将箭头往上抬一抬。“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指整个瞄准过程的反复调试,最后不高不低、不偏不倚才能正中靶心。老子是借“弯弓射箭”这项当世人熟稔于胸的活动,以诠释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你要想不偏不倚正中靶心,你必须完完全全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稍微的“有余”或“不足”,其结果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天之道,就是均衡,你要想不偏不倚正中靶心,你必须完完全全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没有讨价还价、协商妥协的余地,必须不折不扣。就如一天24小时,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大家都一样。你再富足,哪怕是一秒,你也买不到,你再高贵,哪怕是一秒,老天也不会多给你,你再贫贱,老天也不会少你一秒。老天给你24小时,到底怎么安排,怎么过,那是你自己的事。人之道,则不是这样,正好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剥夺不足者,来奉送给有余者,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天之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覆盖一切,没有一寸为自己,地承载一切,不分出你我他。人之道,则不然,“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聚敛财富,越有权越有钱越占便宜,而越没有势力越穷越吃亏,这是人之道。“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将“有余”奉送给天下不足者,天下谁能来做这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呢?“唯有道者!”唯有一个有道的君主才能做得到!这是老子在极力劝勉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以道莅天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得道之人有作为却不自恃其为,事情已经成了,功德圆满了,赶紧退下来,他们都不愿自现其聪明才智,自损而避免天道来损。“其不欲见贤”,他不愿意显,不愿意让人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因为我应该这么样,所以我必须把它做出来,这是我行所当行。功成了,只是顺天之道而已,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行所当行,而不以贤能来示人。所以,老子一直说要“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不要“锦上添花”,要尽量“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雪里送炭是“损有余以补不足”。可社会现实是,锦上添花的人太多,雪中送炭的人太少。所以老子一直说要“和光同尘”,就是“不欲见其贤”。

共 39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章,老子谈“奉天下”,意在劝勉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将“有余”奉送天下之不足者,以免天之道来损之。老子首先通过当世人皆熟知的“张弓”这件事,采取自问自答:“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循循善诱地晓喻世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提示这些简单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动作规范,从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提炼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直到揭示其隐藏的天道之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然后,老子再将人之道与天之道进行对比:“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达到既触目惊心,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大实话。这对号称是“有道之君”的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老子的高明在于,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劝进:“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下谁能来做这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呢?“唯有道者!”这一问一答,老子几乎是在替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作答,劝进意味浓厚。最后,又以圣人所作所为,进一步强化劝进的力度:“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其目的就是“不欲见贤”,不想彰显、暴露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显得自己多么有能力、多么有才干、多么出类拔萃,自损以免天道来损。谢谢耕牛,辛苦了!感谢你孜孜不倦地将自己对道德经的认知“奉天下”,感谢你总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品读。【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17-09-10 22:37:01
  天道酬勤,耕牛的辛勤努力换来满满的收获,问候耕牛!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