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屋场的黄昏
汽车一进入韶山公路,沿路是漫江碧透的江水,锦绣如画的田园,就要见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居韶山了,怎能不叫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虽然我是不止一次来韶山了,但仍旧感到十分兴奋。
透过车窗玻璃驰目舜帝的韶峰,看它宁静地葱笼着立在暖冬的夕阳里,耳畔似乎传来曾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赞曰尽美又尽善的黄钟大吕之声。韶山确实是神奇的山,传说帝子乘风下翠微,南巡于苍梧之野,踏遍千山万水,情有独钟的却是这如梦的青山。他在山下逡巡不前,爱而不忍离去。舜帝即命有司奏韶乐,引凤来仪。自此,山有名而地有灵,地灵人杰,数千年后,一代天娇从这山窝窝里如凤如凰地横空出世,用他巨大的翅膀击空万里,掀起中国革命的大波澜,揭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目睹这一切的韶峰依旧缄默不语,无声地指示给你看山下如织的游人和那通往上屋场的林荫小径。
韶山上苍松翠竹繁茂昌盛。这里有毛主席的旧居、有少年时期的私塾馆、有农民讲习所、有韶山党支部所在地……
竹篁竿竿,石径幽幽,一百多年前的深秋的一个清晨,那位眉目清秀的上屋场毛家后生,身穿灰布长衫,足蹬麻帮草鞋,腋下夹一把红油纸伞和几卷诗书,告别父老,第一次踏着这条仄径匆匆地走出韶山冲坳,去省城长沙求学。就在这个路口,毛家少年对母亲说:三十年后我会成功的,等到那时候回来,这里就会大变样!三十二年后,毛泽东重返故园,再次步入这条小径时,韶山故园以及他亲手缔造的整个共和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又一个三十二年过去了,神州大地涌起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大潮,市场经济的海洋亦波及到这个偏僻的山沟,山路边搭起一长溜小摊,向游人兜售着各种商品。曾一度被冷淡过的韶山,如今又随着“红太阳热”红火起来。上屋场的小路和上挤满了中外男女游客,即使在黄昏来临时也不曾减少。韶山人在上屋场经商致富,这一点恐怕是毛泽东生前始料未及的吧。
步出竹径,眼前豁然开朗,青山四合,环抱着上屋场一栋坐南朝北的“凹”字型农舍,这里就是毛泽东的诞生地。故居中共有房屋18间,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屋前的池塘水清如镜,屋后的竹影婆娑,柔条拂风。仿佛在娓娓絮语着一代伟人诞生于此的许多传奇故事。
我信步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前,从堂屋门口走了进去,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毛泽东卧室顶上有天窗,顺楼梯可攀上屋顶。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韶山的第一个中共支部。
步出故居,天已向晚,但我久久地站在屋檐下,任暮色沉沉降下,不愿离去。看这幢半是鳞鳞瓦片半是重重茅草的旧式农舍,看山墙层层土砖呈一片浑厚的黄泥颜色,心想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此刻,少年毛泽东一定怀揣《三国》,牵着老牛,背负一捆柴薪和半轮夕阳,从田埂上踏歌而归了。这时候,屋顶必飘袅出炊烟,去与暮云和竹梢纠缠,上屋场的黄昏在亘古如一的寂寞之中,静静地熔铸着一个农民式的朴实善良的哲人的博大灵魂。
碑林位于毛泽东故居南面的韶山脚下,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全部用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雕刻,共镌刻有毛泽东诗词50首,其中有25首为毛泽东本人手迹,另有22首为现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毛泽东主席酷爱怀素草书。1964年,毛主席委托湖南省委书王延春到零陵寻找怀素墨迹。零陵文化局的同志寻访到怀素书杜甫诗《秋兴八首》碑刻拓片。编印成册送给了主席。行云流水、功底极深的怀素书法给主席的草书产生很大的影响。1974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毛主席特地将怀素的《自叙帖》拓本相赠。怀素草书对日本的书道亦影响巨大。
曾经躲藏过十二岁的毛泽东的小小身影、栖息过他小鸟般的童年梦幻的古老枞树如今不见了。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宾馆接见韶山来人时还动情地问起过它呢。而毛泽东手植的枇杷树在屋后如今已亭亭如盖,一如他开创的事业。
旧居前与稻田相连的有两口长满荷花的池塘,叫南岸塘,绿波荡漾,依旧浏亮着倒映云天,真叫人心驰神往。荷叶田田,清水出芙蓉的季节已经过去,荷秆顶着硕大的圆叶支楞在晚风里,指明水线以下孕育正肥,嫩藕正香。这儿就是当年毛泽东每天下水游泳的地点么?他雄心勃勃地从这里跳下水去,奋力蹬腿打水,凫出这口浅浅的山塘,游向波光诡谲的湘江,到中流击水,以游刃有余的兵家韬略四渡赤水,等到南下归来,他已率领百万雄师打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到古稀之年,毛泽东仍然能畅游长江。“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我凝视着这塘虚怀若谷的止水,心潮起伏,许久不能平静。
暮色苍茫,山风乍起,离开上屋场的路上我频频地回首,一幢幢别致的红砖新楼农舍开始闪烁着点点灯光,身后的这间举世闻名的茅顶土屋渐渐朦胧地藏进夜与山的皱褶里,藏进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