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化太湖

精品 文化太湖


作者:春晓大别山 举人,362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92发表时间:2017-09-18 15:26:14

文化太湖 太湖,湖陵晋熙,吴楚大地。一个以龙图腾和皖文化为底蕴的邑地居民,依山傍水,栖居生息,繁衍传代。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创造了与大中国历史文化协调一致而又独具特色的精美绝伦的乡土文化及其艺术,无论是佛教、石刻,还是民居、古墓,以其种类的繁杂和艺术的精湛,堪称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傍太湖县城而建的“文博园”,就是太湖县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融入了中华民族乡土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的乡土文化,曾经因辉煌而璀璨,也曾经因落寞而沉寂。而今,随着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兴国的重视,乡土文化开始得以重新审视和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亲睐、喜欢。乡土文化以及承载文化的乡村,已经成为人们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归宿地。太湖,作为历史文化故地,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乘势而上,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再造太湖乡土文化的辉煌。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欣赏江西婺源、古皖徽州、浙江安吉、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等中国乡土文化佼佼者一样,争相游览太湖的山山水水,亲身体验太湖的乡土文化的滋味,感悟它带着乡土腥味的温馨。
  
   一
   太湖,它的地理位置并不特殊,位于皖省西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历史上的吴头楚尾,和神州大地上其他县域一样,山水相间,河湖并流,有高楼大厦,有百年村庄,有蜿蜒纵横的山间小路,更有合九铁路105国道横贯东西、沪渝高速东香高速临境而过。太湖,既古朴又现代。只有走进太湖,了解了这里的历史和现状,你才能体验这里的文化之美,它绝然不是附丽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之上,也绝然不是攀附在徒有虚名的外表上,它蕴藏在太湖的历史深处,自古即今,等待着人们耐心品读和感悟。
   太湖,这个名字至少已经被叫了2000多年,但其实这还不是她的原名。她的名字多而古老,左县、晋熙、太湖左县等等。地名变更,是朝代更替的具体体现,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表现。太湖,从远古走来,随着历史的交替,名字也跟着变化。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初设建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东汉时省湖陵,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而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即由此而来;南朝齐建元二年(480),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县治在今小池镇后河村);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废龙安郡及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郡置州,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并入荆阳,再一年又废荆阳为太湖,属舒州,县名沿用至今。这种变迁,是文化,细细品读,会感悟到太湖历史的丰富多彩和厚重。太湖,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有过与当时朝代同兴共衰的命运。
   太湖,虽没有北京、开封、西安、洛阳和邯郸等许多名城的辉煌历史,但也历经世事沧桑,也积存了许多沉甸甸的文化。漫步其间,我脑子里涌现出很多诗文经史,翻腾着西汉以来太湖文化的烟云。
   这烟云,从始至终,一直散发着浓郁的禅音佛语。
   太湖,在龙山湖之侧,“居万山,有大湖、小湖”,星罗棋布,“大湖小湖”围绕着风景秀丽的狮子山,水因山而秀,山因水而灵,注定就是一个禅宗发祥之地。佛祖有法眼,识得风水宝地,争相来此。狮子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大葫芦石洞,因洞口朝西,洞纳西风,故又名西风洞。西晋时期就有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建寺造塔,扬经弘法;公元561年,“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为避灭佛之灾,从少林寺来到花亭湖畔的狮子山、司空山(现属岳西)一带,慧眼识得西风洞,在此洞卓锡,开坛讲道、弘扬佛法,演化出中国禅宗“一花五叶”的传奇;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602—675),七岁师承四祖道信,尽传其法,着《最上乘论》。他的足迹遍及中原皖土,也来到西风洞,在此“广开法门,接引群品”,“教人无数”。正因西域高僧佛图澄、二祖乃至五祖等佛教宗师在太湖的传经布道,弘扬佛法,才成就了太湖厚实的佛教文化,花亭湖畔才能诞生出九华山双溪寺肉身菩萨——大兴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领袖、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海内外尊称为“活佛”的赵朴初先生这些宗界大师。
  
   二
   一千三百多年来,代表太湖禅宗文化的西风禅寺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但因系名山古刹,法轮常转,灯传不绝,佛音袅袅,日见兴旺。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我们从辛弃疾的词里能悟些有益的启示。
   大凡人们普遍向往的胜迹,总是古代文化积淀深厚,文人骚客留下较多屐痕、墨痕的所在。他们凭着对大自然的特殊感受力,对历史文化独有的洞察力,凭着丰富的审美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写下了汗牛充栋的诗文,为山川胜迹塑造出数不尽的画一般精美、梦一样空灵的形象。他们登临远目,抚今追昔,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限制,泯除种种界隔,化解由岁月迁流所引起的怆然寥落之情、无常幻灭之感,将历史和现实用笔墨和思想串联起来,展示给岁月,流芳于万古。
   太湖的狮子山及其西风洞也有这种历史的幸运。历代许多名人大家到此憩游,留下众多诗赋及大量石刻。李白在周游太湖山水之后,驻足西风洞,更觉此处景殊胜幽,层峦叠翠,古石多姿,兴致盎然,不觉呼朋唤友,来到西风洞所在的狮子山后山,开怀畅饮,开棋布局,边喝边下,酒喝得天昏地暗个个如醉翁,棋下得飞车走炮盘盘如战场,借着酒兴和豪情,李白欣然命笔,在石壁上题下“别一壶天”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真可谓“入石三分”,至今仍清晰可辨。狮子山后山这处景点就叫“仙人下棋”。宋大诗人黄庭坚南下时经过太湖,得知太湖西风洞的神奇美妙,特别是知悉李白的摩崖石刻之后,也特意停留畅游了西风洞。他为这里的禅宗佛气所动,为这里的风景独特所感,作长诗一首《己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诗》,并将其中的诗句“松竹不见天,蟠空作秋声;谷鸟与溪濑,合弦琵琶筝。”刻于狮子山石崖上。太湖本土学士清嘉庆状元赵文楷,也不甘示弱,在一次夜宿禅寺时赋五言律诗一首:“古寺云深处,扪萝问牧童;鸟盘秋色外,人语暮烟中;厨盖千年石,崖呼半夜风;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这首佳作极其洗炼地描摹了西风禅寺四周的幽美景色及诗人的恬静心态。该诗留存寺中,传于世上。西风寺上佛殿前西侧,有一块巨石,斜面如削,上有石刻多处,有清监生路可恒刻的“高山流水”、无名氏楷书诗赋题刻一首及“石匠金成一”等。在上佛殿东南侧路径石壁上,有路可恒刻的“石径穿云”及清儒林郎李声浩行书诗赋一首。在西风洞内壁上刻有“唐朝敕建西风古洞”八字,在洞东侧狮子石石壁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其对面一卧石上有石刻“唐朝古寺”四字。景点“一线天”处一侧石壁上有一行书,石刻“诚”字及清人李声浩行书诗赋一首;景点“小心坡”处刻有楷书“忍”字,是明太湖知县、哲学家罗汝芳(字近溪)所刻,并在此留下了“近溪罗”题款。在法智洞左侧,有一斜石,上有石刻多处,惜年久风化,字迹磨损贻尽。山顶景点“飞来石”,刻有李声浩及路可恒行书诗赋各一首。这些石刻佳作,是太湖文化的精美绝作,彰显了太湖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些遍布于太湖狮子山及其西风禅寺等处的名诗妙句、那些流传于太湖的趣闻故事,在我们面前一个个涌动起来,鲜活起来,既为我们展开了羽翼去联想,又使我们急切地渴望对其中实境的探访。它们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通过它们的存在和参与,让人文、历史、自然浑然融合,使太湖的历史文化汩汩流出,从一个景点、一桩事件淌出太湖的沧桑和厚重,启发着来此的每个人内心的激情与沉思。
  
   三
   西凤禅寺,就是这么一个最具特色的太湖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如中国文化的命运,波澜起伏。
   大慈大悲如禅宗二祖慧可,在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周武帝灭佛之灾,率其弟子南行隐居偏僻的大别山,卓锡于太湖县西北狮子山上,在狮子山上大葫芦石洞内面壁参禅,香囊石上建造禅堂,收徒传道,开设道场。慧可的禅学思想传自达摩,特别是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楞伽经》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达摩的思想启迪了慧可,慧可本就聪慧,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推进了达摩佛教思想的发展。以后传法与三祖僧璨,再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成就了中国禅宗“一花五叶”的传奇,使佛教禅宗在皖西荆楚一带广为弘扬,光照千年,长昭海外。后佛教及其禅堂,因各个时期对佛教的重视程度降低而有所衰落。及至唐代禅宗五祖弘忍来舒州太湖西风洞坐禅弘法,再建道场于西风洞,改建禅寺。禅寺坐东朝西,三幢,青砖小瓦结构,依山势而筑,颇具气势。但清咸丰六年(1856)上殿毁于战乱;“文革”中又毁于“动乱”。但太湖人民有着深深的文化情结,冒险保存了二祖木雕像、“佛殿千年永镇,仙山万古长青”石刻楹联、匾额、二祖庙一百支铜签、二祖仙山灵签签板、碑文、香炉等等非常珍贵的法器和佛教用品,在上个世纪重修时,全部无偿归还给寺庙,体现了太湖人民对文化追求极深的执着和厚道。历史上,不同时期对西凤禅寺也有整修,民国八年(1919),由寺僧惺悟募捐重修。八十年代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写扁额“西风禅寺”。一九九0年九月三十日,朴老亲临狮子山视察,见山峦酷似一尊卧佛,他说,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于是,狮子山不再是山,佛也不仅为佛,它们成了融为一体的禅那。一九九一年朴老为修复二祖道场缘起,任名誉主任,并十分关心禅堂工程,亲自督办。二祖禅堂的恢复,使这座古刹宝镜重光,使二、三、四、五祖的道场连成一片,成为举世观瞻的禅宗胜地,更传承光大了太湖的佛教文化。西风禅寺的变迁,也是太湖历史的变迁,是太湖文化的丰实,这得益于太湖人民,但反之,太湖人民自古以来的淳朴厚道,不也得益于太湖佛教文化及其乡土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吗?!
   太湖人民对佛教文化十分尊崇。不仅从物质上予以资助,文物上予以保护,更从文化上予以传承。无偿捐赠山场田地物资建造二祖禅堂等寺庙,对狮子山上对弈石、二祖洞、不涸泉、濯锡潭等自然山石禅化景点保护得力,至今依然如旧。“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依岩石悟能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邦同。”这是二祖慧可当年在此修禅时的诗作,至今太湖民间许多老人小孩均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这是一种文化,很珍贵,太湖人用言和行来传承着这些丰富的佛教文化,使其成为太湖乡土文化的重要部分。
   太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因悠久而深厚,因人杰而地灵。
  
   四
   漫步在布满史迹的太湖大地上,看似漫游、观赏,实际却是置身于一个丰满的有厚度的乡土文化世界。在太湖百里镇的诗词世界中,我们诵读着古往今来诗人的诗作,倾听着太湖传统文化回音壁的袅袅之音,通过一块情感的透镜去观察太湖的历史,从而有了穿透千百年时光的灵性。太湖的兴衰,太湖的文脉在时空流转中的留痕,正如百里镇境内的那条长河里的汩汩流水,给了我们远远超出生命长度的感慨。我深深叹服,太湖历史文化的久远深厚,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走出了一个个像蔡呈图、李之让、马人龙、王大枢、鲁之裕、石庞等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文化之邦。
   太湖,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富莫丢书,穷莫丢猪”,这里的家家户户,不论是家道殷实还是相对贫穷,崇尚耕读为本,大人耕田种地,小孩识字读书,演绎了许多科举神话。正所谓,有耕耘便有收获,元朝元统年间,黄信一殿试第一(状元);清嘉庆元年(1796)和道光九年(1829),赵文楷和李振钧两掇大魁,被钦点状元;嘉庆七年,县一榜得三进士(李振翥、王廷元、李长蓁),被传为佳话。历代科举考试中,中状元3人,文武进士82人,文武举人342人。民国初年,出任安徽省长的吕调元,也系前清科举出身。一时真可谓人文鹊起,科甲蝉联,人才辈出,精英涌现。
   及至民国时期,太湖的文化发展更进一步。许多有志之士,留学欧、美、日本等多达20余人,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刘王立明和著名诗人朱湘等。新中国建立后,更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赵朴初以及著名的林业学专家马大浦,著名京剧演员和戏曲教育家叶春善,卓有贡献的宋文学史研究专家孔凡礼等等,都是接受太湖文化熏陶成长出来的举世闻名的大家。后起之秀有著名作家石楠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等。分布在国内外的太湖籍专家、学者数百人。

共 803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太湖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厚重而极具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有众多的大家名流被这块土地吸引,来到这里游览或小住,更加丰富了太湖文化的内涵。这其中的部分内容,不仅是令我们感到非常荣耀的本土文化,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应占据一定的篇幅。学习、了解和大力弘扬这些本土文化,对于提高太湖县美誉度,推动太湖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焕发我们爱乡爱国之情,都必将发挥积极作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中国唯一一个自主创立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3月12日,中国国家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成立。2014年5月,经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正式更名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将为世界文明的对话以及区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个永久、开放、多元、包容的高层对话平台。文章从太湖的地理位置、太湖的禅宗文化、西风禅寺的兴衰历史、殷氏家族的耕读文化,当地民众的文化传承和古墓文化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太湖文化。堪称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9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8 16:26:20
  非常感谢编辑的鼓励!!!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18 17:06:51
  这是一文化底蕴厚重的好文章,欣赏了,问候春晓大别山老师,顺祝秋安。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8 17:20:56
  非常感谢您的赐教和鼓励!!!
回复2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8 21:39:12
  非常感谢编辑的高亮鼓励!
3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9 08:06:31
  非常感谢编辑的精华鼓励!非常感谢!!!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19 09:29:45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老师秋安,品读学习:后起之秀有著名作家石楠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等。分布在国内外的太湖籍专家、学者数百人。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4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9 11:40:25
  谢谢惠顾和鼓励!问好!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19 09:48:30
  文化太湖使太湖有了更多的吸引力。恭喜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5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9 11:40:51
  非常感谢您的鼓励!问好!!!
6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9-19 10:36:33
  文化底蕴深厚,祝贺佳作获得精品。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6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09-19 11:41:16
  感谢您的惠顾和鼓励!问好!!!
7 楼        文友:悟静        2017-10-15 18:56:07
  感谢作者带我游览了太湖风景名胜,了解太湖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篇史料祥实,记录清晰,文笔优美的好文,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春晓大别山        2017-10-16 15:21:44
  谢谢鼓励!问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