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下碎笔
一
一天,听见一帮文友们闲聊。一个人说,他决定今后不写诗了,要改行写心灵鸡汤。有人问为什么,他说读诗的人太少,感觉写着太寂寞,没意思,当今还是“鸡汤文”最受欢迎。群里许多人赞同他,甚至有人有人祝贺他“改邪归正”“弃暗投明”——当然其中也不乏调侃之意。
为之感叹之余,回头想想,现实确实如此,现在这快节奏的社会,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慢慢品味一首诗呢?大家在忙碌的间隙,大都需要一些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缓解压力,或者一些新鲜刺激的故事、段子等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看看那些美味鸡汤和热门话题之类的公众号,点击率动辄上万,而一些发布诗歌、散文之类的平台,则往往门庭冷落。虽然也不排除作者的文笔或人脉等方面的差异,但纯文学历来备受冷落,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可是,不管任何时代,不管诗歌如何遭受冷落,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不顾一切地热爱诗歌的人。他们不关注点击率,不计较稿费,不经营人脉,只是一心朝拜缪斯的圣地,享受诗歌之花绽放的瞬间那种心灵愉悦。这种愉悦,是那些快餐式的鸡汤文无法比拟的。对此,我只想说,能被点击率所打败的诗人,本来就不是真正的诗人。
二
下班回家,浏览手机,看见有两个群里在掐架。
一个是诗歌群,甲说乙的诗不合格,肤浅,并拿出一副专家的架势指导他,说诗歌应该怎么怎么写。乙不乐意听,反唇相讥,二人越吵越凶。随后有许多人也参与进来,谴责甲的语气太过傲慢。甲却态度强硬、固执己见,全然不思悔过,继续对其他人的作品指指点点,后来,在众人地不断围攻下,他只好愤然退群了。
另一个是红学群,因一篇文章的观点太新,有人提出反驳,语气轻慢地说这作者纯属胡说八道。这下惹恼了另一位,义正辞严地指责他不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于是,群里顿时分成两大阵营,有的力挺作者,有的附和反驳者。正在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作者本人出现了,她真诚感谢了大家对她文章的讨论,也礼貌地提醒骂她的人注意言辞。同时,非常和气地劝说挺她的人到此为止,再不要多说。她的大度和涵养,瞬间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学究们羞愧得无话可说。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艺术的鉴赏带有很大主观性,本来就很难定论。谁也不能以权威自居,更不能傲慢无礼地否定别人的作品。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不能不尊重人家的人格。往往在一场争论中,参与者的素养高下立判。一个人,不管他多有学识和才华,一旦失去谦逊的美德,便不值得敬重。
三
大凡看《红楼梦》的人,大概谁都希望宝黛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如果他们真正结合了,以后的生活真的会幸福圆满、天长地久吗?我总觉得未必如此,风花雪月的爱情,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的生活。天长日久,难免不产生龃龉。即使抛开这点姑且不谈,单说王夫人,这样一个古板无趣的人,肯定是不会欣赏黛玉这样有才情的儿媳妇,她们之间以后怎么相处,这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贾母百年之后,黛玉和王夫人这样一个婆婆朝夕相处,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即使宝玉和她情深意重又能怎样,在古代封建大家庭中,父母之命总是难以违抗,在王夫人无情的高压政策下,宝玉既然保护不了金钏和晴雯,也必然保护不了黛玉。那么,本来就得不到王夫人欢心的黛玉,说不定又是刘兰芝、唐婉或者陈芸的下场了。
也许是我太悲观吧,总是无法相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总是在最初的繁华和灿烂之中,能一眼看穿其必然的破败和荒凉。越是美好的东西,越能让人心生疼痛和绝望。比如,盛开的花朵,比如,浪漫的爱情……
四
读《浮生六记》,发现芸娘和黛玉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多情、浪漫且有才华,喜好花木山水,不求名利富贵,与人交往也是直来直往,毫无心机。这样的品性,在一个封建家长专制的家庭里是很难生存的。芸娘虽然一心想做个贤惠孝顺的媳妇,却由于她生性善良单纯,不懂得与这个复杂的世俗周旋,导致她因各种琐事遭公婆误解厌弃,被迫拖着病体颠沛流离,连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无法顾及。沈复和宝玉一样,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浪漫多情且喜欢风花雪月吟诗作赋,而在谋生养家方面却不怎么上心。像他们这样的人,若在生活顺风顺水时,自然其乐融融,等到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谋生的时候,问题就严峻了。如黛玉一般娇弱的芸娘,必然会在现实的凄风苦雨中黯然凋零了。
芸娘坎坷的遭遇让我们看到:爱情之于婚姻,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花前月下、琴瑟相和的浪漫,前提是安稳而有保障的生活。任何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铁定的规律,再浪漫诗意的生活,也需要物质基础来维持,否则,一切浓情蜜意、海誓山盟,终归会成为梦幻泡影。
五
散步路过小学门口,听见几位等着接孩子的老人一起拉家常。一大妈问一大爷“家在哪里?”“几个孩子?”“都多大了?”“在哪儿工作?”“孙子上几年级了?”“在哪个班上?”“学习好不?”……
那大嗓门的大妈发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让那位大爷有些应接不暇,他很被动地答应着,表情明显有些不自然。可那位大妈似乎毫不在意,依然兴致勃勃地刨根问底。
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聊天:“你一个月工资多少?”“你家的房子多少平米?”“你家的车多少钱?”“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等等,大都是一些与数字有关的问题。不由想起了一句话:“在这个世上,有的人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只有两个——大人口袋里的钱数与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
说实话,我最讨厌这种聊天方式。在微信或QQ里,碰见这种查户口般的聊天的人,我很可能会将其删除或拉黑。我与人交往,从来不问其出身、财富、名气等外在的东西,我只在乎他们的三观和兴趣爱好。至于其他方面,那是人家的隐私,与我毫不相干,我又何必知道?
即使亲友,我也很少过问人家的家庭情况。我想:如果人家想说,自然会告诉你;如果不便说,冒昧询问岂不是给人难堪?可能有人觉得我冷血,不懂得关心别人,可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一个人生活的还坏,与外人的关心与否其实没多大关系。人与人之间,我不主张儒家倡导的那种亲切繁密,而崇尚道家的萧疏淡远。我认为,亲友或熟人之间,默默关注,各自尊重,互不打扰,才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