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荷塘】乞丐王本宽(小说)

编辑推荐 【荷塘】乞丐王本宽(小说)


作者:编外兴化文学人 布衣,393.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78发表时间:2017-09-25 21:39:00
摘要: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本宽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王家的财产和田地被分,王本宽也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变成一位不学无术的乞丐,文章把王本宽的个人悲剧和社会变革交织在一起,比一般地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言,具有更大的可看性。小说的原型是本人老家的一位真实人物。


   北镇庄细花青砖铺就的小巷上,隔上十天半个月的就会出现一位要饭的。奇怪的是这位乞丐不是老弱,也不是病残,而是长相不丑的四十岁左右的男子,身高大概一米八不到,瘦瘦长长的。
   今天他又出现在了北镇庄上。现在正是大伏时节,他没戴乡下常见的遮阳草帽,而是戴一顶礼帽,露出一个老大的破洞,那略显褴褛的白布小褂倒也干净,一条黑布裤子补丁摞着补丁,后屁股上泥迹斑斑,露着脚趾的布鞋半套在脚上;一个柳条编就的提篮里放着一个白布口袋,外加一个掉落了许多搪瓷的搪瓷缸,一双筷子用细棉线连在一起挂在了瓷缸把子上面,这就是他所有的行头了。
   每次他出现在庄上时,后面总会跟上一帮小孩子,一边跟着一边扯着稚嫩的嗓音大喊道:“忘本倌,要饭!忘本倌,要饭!”
   一般时候,这位要饭的都不会理睬这帮孩子们,只管自己慢悠悠地向前走着,有时候看周围没有大人了,他会猛地扭转方向对着后面跟着的一帮小孩吼道:“王八羔子,我打死你们!”一边吼着还一边做出要打人的架势,于是一帮小孩子们就哇的一声散了,他又自顾自地向前走着。
   看见有大门敞开的,他就弯进去,站在院子里喊一声:“家里有人吗?做做好事吧!”喊完就兀自站着。这时候如果是饭点,一般是主人给他的搪瓷缸里盛上一点饭,不是饭点,就在他提篮里的口袋里加点米,再捎带上一句话:“忘本倌哦,你也要到别的庄上转转,不能老是在北镇庄,小庄子,给不起呀!”
   “嗯,再不来了!”他总是这样应答着,声音轻得如蚊子叫一般。
   这乞丐“忘本倌”正值壮年,不缺手不缺脚的,咋会跑出来乞讨?
   “忘本倌”家里曾经很富有,“忘本倌”也不是他的大号,他曾经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王本宽。在他十岁之前,称呼他最多的是“王家少爷”。
   王本宽出生那会儿,王家是王家庄上的大地主,也是周围方圆十几里的大地主。王家庄是一个五六百户人家的大庄子,非但庄上一半的田地都是王家的,在周围邻庄还有很多田产。不知道是不是祖上曾经损过阴德,还是应验了一句俗话“有财无子,有子无才”,这王家一直人丁不旺,他老爸王德清的头一胎是个儿子,可惜没过周就夭折了,后来连着生了三个女儿,第三个女儿又是个讨债鬼,没满月就死了。家里一直缺少传递香火的男丁,直到他四十岁的时候,王本宽终于在万千期待中降生到了这个家财万贯的家里。
   在最初的欣喜过去后,这个带把的能够传宗接代的男孩并没有给王家带来太多的欢乐,这孩子太过孱弱了,发热咳嗽几乎就没有断过,尽管从他满月的那会儿,金脚链、金手铐,还有银制的长命百岁锁全部用上了,王德清一家上上下下担心得不行,“这会不会又是个讨债鬼?能不能养大?”
   事也凑巧,在王本宽五个多月的一天,他的奶奶抱着孙子站在巷子口,正好走过一位游方和尚,盯着小本宽看了好一会,然后长叹一声:“可惜了!可惜了!”
   王本宽奶奶一听,有点纳闷,问道:“大师父,这伢子有什可惜?是不是灾气重呀?”
   “灾气太重,在你们手上不一定养得活的,不过慧根不错,不如送给老和尚做个徒弟,说不定能够修出点道行!”老和尚一本正经满脸严肃地说。
   “滚,疯和尚!”王本宽奶奶一听,不由分说地就骂开了。这好不容易才巴望盼来的孙子可是她王家的根本,哪能就被你和尚一句话就送给你出了家?
   老和尚一听也不生气,一声不吭地转头就走,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头是喜鹊头,此命不长留!”
   王本宽奶奶一听,不由得一惊,原来王本宽真的是长了一个“喜鹊头”。“喜鹊头”并不是这孩子的头长得好似喜鹊,而是头发的发际线围成的形状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喜鹊,当地传说长有此头型的孩子一般都是“讨债鬼”。为了这“喜鹊头”,王家还特地请当地的和尚做了法术。不过此时此刻的王本宽是戴着帽子的,这老和尚如何知晓?
   于是,王本宽奶奶连忙喊住看似就要离开的和尚,“大师,你等等!”
   “大师,你咋晓得这孩子长着喜鹊头的?”王本宽奶奶满脸狐疑地问道。
   “你不要管我咋晓得的,你说是还是不是?不要骗我老和尚,要不然到时候我老和尚一走了之,不要说我出家人不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老和尚虽然停下脚步,但脸仍然朝着前方,一副马上就要拔脚走路的模样。
   “大师,还是到家里说话吧。”王本宽奶奶马上改了一副语气。这个老太很精明,她不想让事情被太多的庄邻晓得,毕竟这不是好事。
   老和尚到底做了什么法术,王家庄上没人知道,但有人看见王德清把一个红布包裹的小包埋在了庄前的砖桥墩子下面。
   从此但凡有人谈论和尚做什么法事,王德清总会满腔怨气地说道:“现在的和尚六根不净啊,给我儿子做个法术,屁大的时辰,要了我一块袁大头。一块袁大头都能买上两担稻子了!”
   王德清不停地絮叨,这事方圆七八里的人家倒是都知晓了。
   “反正他家有钱!”大家心底里都是这样说的。
  
   二
   不知道是不是法术起了作用,幼时的王本宽确实生病少了许多,总算平平安安地到了周岁的时候。对这样带把的可以传宗接代的,哪怕是最普普通通的人家,周岁的仪式都会做的,何况王家这样的大户,王本宽又是这样的金贵,所以王本宽的周岁仪式很隆重。
   王德清发出了帖子,邀请了方圆十几里的凡是能够搭得上关系的亲戚朋友,所有的佃户除了被要求必须随礼外,还得到王家帮忙。偌大的王家大院热闹得如同过年一般,在庄外都能够看得见大院里冒出的缕缕热气。
   由于王家的应来送往,王家庄上唯一一家撑帮船的人称“帮船高”的一户高姓人家生意好了许多。今天“帮船高”替王家去南面四十里开外的马家庄接了一位前来贺喜的客人。从王德清那里拿到船费后,“帮船高”并没有马上离开,他何曾见过如此富丽堂皇的场景,前后三进十几间的青砖瓦房,几十张八仙桌依次摆开,厨房里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炒声,一阵阵香气扑鼻而出。那些前来帮忙的佃户们,“帮船高”也都认识,于是就停下来嗒了几句呱话,刚巧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抱着打扮得齐齐整整、穿金戴银的王本宽站在大门口,立即被他手腕上那硕大无比的金手镯给吸引住了。
   原来这“帮船高”也是是穷苦人家,靠着撑帮船的微薄收益好歹攒下几亩水田,虽没有沦为王德清家的佃户,却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
   “帮船高”这样一个从事如此苦行当的穷人,哪里见过如此的金器,就不由自主地抓起了王本宽的小手,对着黄澄澄亮晶晶的金手镯眯着眼睛地看了又看。幼小的王本宽一下子被这陌生人如此唐突的举动吓着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帮船高”走南闯北的多了,像这样小孩子被他吓哭的事见多了去了,哭一会也就好了,于是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放下小本宽的手腕后自顾自回家去了。
   不过这次王本宽没有像“帮船高”想象的那样哭过就停下来,而是如同惹了鬼似的哭个不停,不得已王德清叫来了郎中,郎中一把脉,问明了情况,说是不要紧,仅仅受到惊吓而已,于是开了两剂安神的中药就转身离去了。王德清的老婆不开心了,叮嘱王德清:“要利用机会给通王家庄的人立个规矩,我们家本宽身上的金银器不是谁都可以摸得的,以后我们家本宽穿金戴银的机会多了,个个想看就看,想摸就摸,那还了得!这回必须要让‘帮船高’破费点,好让他长点记性!”
   已经晚饭时分,“帮船高”捧了一碗泡饭。今天他来回撑了七八十里水路,他老婆专门给他加了一些结实的吃食“小面鱼儿”,就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面疙瘩,跟稀泡饭做在了一起。全家五口也就他有这份厚待,因为他是这家里的顶梁柱。
   “帮船高”这边正吃得起劲,突然看见王德清带着两个家佣过来,以为又有生意上门了,连忙放下碗腆着笑脸迎了上去。想不到王德清连正眼都没看一眼,虎着脸把手上的药方子啪地一声拍在“帮船高”家那脏兮兮黑乎乎的桌子上,厉声道:“帮船高,你干的好事,你把我家本宽吓出病来了!”
   “帮船高”一听,先是吓得不轻,然后就是不明就里,不过他也是走南闯北的人,也有点世面见识,很快就镇定了下来。
   “王大财主,玩笑不能这么开的,我几时惊吓到王家小少爷啦?”
   “帮船高呀,我咋说你才好啊!”王德清一边说一边又啪地拍了一下桌子。
   “我问你,你可曾拿过我们家本宽的手?可曾看过他戴的金手镯子?”
   “帮船高”这才明白了,祸事原来是出自这里。
   “我就看了一眼,小少爷就惊成病了?”
   “当然啦,你是多粗的人,自从你碰过他,就一直哭到现在,明天是他过周的大喜日子,好端端地坏在你手上,你说是不是要给点补偿?少于一担稻子不能答应,你好好准备准备,等我办完过周的事情,再找你算帐!”王德清恶狠狠地说道。
   好家伙,看一眼就要搭上一担稻子。家里存留的口粮本来就是紧紧巴巴的,再被抽走一担,一家子明年青黄不接就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了。
   “你,你这是讹诈!”“帮船高”气得手上的拳头攥得紧紧的,两眼直冒火星。
   王德清带来的两位帮佣一看,连忙走上来,把“帮船高”夹在了当中。
   “帮船高”一看这架势,晓得冲动不得,只要他敢打出一拳,那后果就不是他能够承受得了。
   “帮船高”的老婆一听,马上嚎丧一般哭了起来,“王大财主,王大官人,你就做做好事吧,你拿走我家一担稻,我们一家要讨饭的呀!”
   可是王德清睬都不睬,只是从鼻孔里哼了一声,转头就走。
   “这咋办啊?咋办啊?”“帮船高”急得团团转。
   “快去找你高家的本家族长,让他替你去王家看看!”
   最终,“帮船高”陪上一桌酒水,在本家族长的帮忙说情下,一担稻子减为一箩筐。
   王德清来抬稻子的那天,“帮船高”的老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跟在后面边嚎边喊:“丧德呀,一个吃田岸坎子都能吃得饱的大户人家,活剥剥地讹了我们家嘴边的活命粮呀!”
   一个吃田岸坎子都能吃得饱的大户人家,因为看了他儿子一眼,就被讹了嘴边的一箩活命粮,这丑事经“帮船高”的老婆这么通庄一嚎啕,瞬间传得飞快,王德清“为富不仁”的恶名从此就坐实了。
  
   三
   看一眼,就搭上一箩稻子,这代价也太大了!于是,在如何对待这王家少爷王本宽上,整个王家庄的人都一致地采取了这样的态度: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过了周岁的小孩子应该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可是王本宽绝对无人敢去逗玩他一下。待到王本宽三四岁上可以独自玩耍时,全庄的小伢子们也是惊人一致地不会带上王本宽玩。家家户户的大人都是不停地警告:“不要跟王本宽玩,惹了他我们赔不起的,‘帮船高’看了一眼,就被讹了一箩稻子!”
   王本宽出生的那会儿,中国正是乱世,先是东洋人打过来,再着就是和平军来了,那是汪精卫的部队,新四军也一直在周围活动。
   这样的乱世是没有多少小学校开着的,不过王家请得起私塾先生,王本宽刚刚五岁的时候,王德清就请了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是一位外乡过来的年轻人,带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说东洋人被打败了,和平军跟东洋人是一伙的,也散了。
   王德清马上问道:“先生你见识广,说说这里以后会是哪家的地盘?”
   私塾先生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当然是新四军的天下啦,除了东洋人和和平军,在这一代活动最多的就是他们了!”
   王德清一听这话,惊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的。他知道在离王家庄几十里外老早就是新四军地盘的地方,大地主的地都被分光了,现在新四军来了,这不得也要分他的地呀!
   果不其然,大概一个多月后,一队斜挎驳壳枪身穿灰布衣裳的新四军开进了王家庄,王德清吓得在家里猫着,连秋后的收租也是让家佣去的,完全没了以前的那种神气。
   不过这些新四军好像没有把分田分地作为头等大事来做,每天忙忙碌碌的也不知道在干些啥事。
   待到第二年大伏天的时候,这些新四军离开了王家庄。后来王德清才知道,原来国军打过来了,新四军往北退去了。
   伴着打过来的国军,还有一帮称为“还乡团”的人也回来了,他们都是一些新四军根据地里以前的地主,地和家财都被分了,人能够有幸逃出生天,现在回来报复了,他们叫喊着“拿了我的给我加倍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乖乖吐出来!”倒田复租,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能够杀一儆百,还对当年分田分地的积极分子用一些难以想象的残忍手段进行杀戮报复。
   王德暗自庆幸,好在他的地没赶上被分了,要不然他也要成为这“还乡团”的一员了,万一哪天新四军咸鱼大翻身再打回来,血债还不得血来还?
   以前很少有军队前来的王家庄,自从上次来过一队新四军后现在又来了一连的国军。作为庄上的大财主,少不得要去劳军,他把几个连排级带兵的请到家里肉山酒海地招待。几回来去,那位连长看上了王德清家的大姑娘,王德清正希望攀上一门带枪的亲,在这乱世有枪就是草头王,所以连问都没问他家姑娘嫁过去是大房二房还是填房,就直接在家里帮他们把婚事办了。没过多久,这一连国军往北开拔了,王家大姑娘也就随了军。

共 1039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人物传记性质的情感小说。主人公王本宽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国民党的一个连长,一直杳无音讯,后来在王本宽死后才知道大姐和大姐夫去了台湾,经营一家香蕉园,成了一位地主。二姐在和王本宽的私塾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喜欢上了他,并和他私奔了。王本宽年轻时家里人对他呵护备至,让他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地主的田地被分,王家家道中落,王本宽就靠乞讨为生。他为了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走完东家串西家。乡里乡亲只要他讨饭到门口,别人就会送给他好吃的。但他吃饱了就想着找女人。他走进一家院子,想要调戏一个小媳妇,没想到人家丈夫在家,那男人拿斧头差点砍掉他的头。小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描写了一部家族兴衰的曲折历史,小说语言精练,风趣幽默,构思精妙,情感充沛,小说开头便预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耐人寻味,倾力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9-25 21:42:56
  感谢老师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7-09-25 21:44:32
  小说具有传奇色彩,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构思巧妙,值得细品!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7-09-25 21:44:59
  问候老师!祝愿您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编外兴化文学人        2017-09-26 08:39:25
  感谢编辑的裁剪修改,这样更加精练,有点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味道了
5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9-26 17:56:03
  欣赏学习精彩小说,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编外兴化文学人        2017-09-26 22:11:33
  谢谢,相互学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