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飘香的野玫瑰(国粹·散文)

精品 【山水】飘香的野玫瑰(国粹·散文)


作者:绿雨如丝 秀才,22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29发表时间:2017-10-11 11:24:45
摘要:太谷秧歌,无论道白还是唱词均以方言入韵,均以干脆利落的乐曲伴奏。静心一看,仿佛嗅到了附着在民间夜话中的花香,侧耳一听,心胸有抵达于田间地头的宽广。

如果说,京剧是端在天空的美人,那么,家乡的秧歌就是坠入凡间的村姑;如果说,京剧是阳春白雪,那么,家乡的秧歌就是乡里巴人;如果说,京剧是国色天香的红牡丹,那么,家乡的秧歌就是质朴率性的野玫瑰。
   “家住儿在太谷,住沙(儿就)河,北汪村搭起了台台台台唱秧歌,咱姐妹走一(儿就)回,又怕老天爷下的来(下的来,指下雨),耳听得南山上,响了一声忽忽忽雷(忽雷,指雷声)……”每当听到这首飘荡在家乡上空的《看秧歌》,就被它明丽欢快的曲调,蕴意丰盈的唱词所感染。更被民间艺人富含泥土气息的方言,气沉丹田的吐纳,口出莲花的盛开所陶醉。
   事如春梦,旧痕依稀。随着那绝妙的音律,深情的演唱,如数家珍的大量秧歌剧目,真实的秧歌演员艺名,如春蚕吐丝,铺展开来,眼前仿若徐徐打开一幅几百年前,农耕时代,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生活场景,描绘出太谷秧歌盛极一时的影迹。
   这种粗旷激越的生命之音,仿若清丽明快的鸽哨,在秋日的蓝天回荡。循其音迹,让我的目光折返于逝去的时光隧道,流连于广袤无垠的原野,徘徊于柴草烟火的日常起居,注目于秧歌萌芽的宋元时期。
   正如,贾平凹所言:“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八百里秦川,孕育出大喊大叫的秦腔。而以南山为主脉,黄河之流的乌马河、象峪河等大小九条时令河入家乡而过,集平川、丘陵、山地于一体的太谷县,山 青水秀,天空湛蓝,白云飘荡,空气清新。疾飞的鸟雀,田径的野花,肥沃的土壤,给生于斯长于斯的生灵,安静详和,惬意舒适的感觉。汲取就知回报,获取就要馈赠,一代代躬耕农田,向黄土地索取的庄稼人,婉转的鸟鸣,叮咚的清泉,惠风的和畅,植物拔节的“啪啪”之声,马“叫”、牛“哞”、羊“咩”的生命之音,这一切在他们耳中,就是大地母亲咚咚的心跳,脉搏汩汩流畅的鼓点……这些来自原野的天籁之音,让这些土豆般憨厚,靠玉米高粱裹腹,扶犁握锄的双手,穿泥过潭的脚掌,吆牛喝马的声线之人,催化出玉米根须般蓬松旺盛的思维,他们试图用声音的律动,稀释日暮荷锄携尘归的重负,用质朴的表达,放飞大苦中的大乐,心灵的感悟。于是宋元时期,搭建了秧歌生长的温床。从此,秧歌萌芽于民间,以小调形式哼唱,如春天的野玫瑰,蠢蠢欲动,举出星星点点的花骨朵,掩映于一枝枝带刺的枝条上。
   小调,是太谷秧歌的雏形,粗糙是太谷秧歌的质地。秧歌,如春天的草籽,入土发芽,野蛮生长,那青葱的野花,身躯上结满阳光,泛着晶莹的光亮。即使是土拉吧唧的语言表达,黄土掉渣的演唱腔调,插科打诨甚至带点庸俗的随意唱词,简单的结构,简单的旋律,却多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的劳动生活。可以说,太谷秧歌,是本土人民平凡生活的表征,是一切社会场景留在嘴上的影子。一片土地,不能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灵魂。太谷秧歌,方言土语,不能不说是太谷本土的胎痣。
   太谷秧歌,虽然如一个风情未解的少女,一副纯真古朴的模样。但明清时期,已渐渐成长,不再满足于小调形式。特别是晋商的发迹,带动了文化交流,太谷秧歌,这朵野玫瑰,汲取到各种民间音乐精华,仿若吸收了高效的复合肥,无论从乐器伴奏,还是歌舞结合,都较之前有了提升,衍变为踩街秧歌。这种形式,像山田的野玫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持续一百多年。亦歌亦舞的《打花鼓》,是那个时期的代表,“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锣鼓介入:呛得隆冬呛)。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花鼓夫妻没得卖,身背花鼓走四方(锣鼓介入:呛得隆冬呛)……”不难想象,高吭的秧歌声,锣鼓的节奏声,飘荡在静悄悄的田野,回旋于热闹的街市,容其声中,苦涩的唱腔,却表现出爱恨交织的美来,既让观众产生了共鸣之美,也熨平了歌者心中愁苦的皱纹。因而,连粗陋的现实生活,也变得圆润诗意。
   鼓楼的晨钟,划醒了黎明的天幕,白塔的铃铛,摇曳出金太谷的繁华。康熙、乾隆年间,晋商凭借四通八达的地域优势,聪慧守信的经商精神,货通四海,财源广进。总是这样,每一绺岁月的波痕,都可涟漪出秧歌爱好者的创新。于是,秧歌也在原有歌舞的基础上,出现了角色的装扮和完整的情节,孕育出戏曲化的胚胎。
   道光年间,晋商“汇通天下”的壮举,不仅驼来黄灿灿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映亮太谷的天空和大地,让太谷有了“中国的华尔街”之美誉。也载来众多民间艺术形式,什么晋剧、采茶戏、莲花落等剧种渗入,为秧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交流融合,健康发育构建了舞台。从唱腔,到内容都有了进步,有歌有舞有说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更使秧歌丰富多彩,风姿绰约,丰满葱茏。
   太谷秧歌,虽说出自泥土,但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方净土藏风流。因此民众喜闻乐见,朴实的方言,好学易唱,雨落青瓦般,荡漾民间,叮咚有韵,清澈明晰。如眼下深秋的树叶,逐渐泛起金黄的色彩,欲作出成熟的展示。秧歌终于告别踩街时代,在乡间庙会,丧葬仪式的舞台上,袅袅升腾,一股泥土气息的音乐在时光中婉转,野玫瑰散发出幽幽清香,成为一种以太谷方言为韵味的地方小戏。
   太谷秧歌,从民间小调到登上舞台,虽在形式上有了很大飞跃,但内容始终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基本上一戏一调,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广阔田野,虽良莠遍地,但也有少量荆棘参杂。同样,太谷秧歌,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互谅互解的《偷南瓜》;有歌颂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美好爱情向往的《送樱桃》;有展现晋中一带,正月十五闹元宵,社火缤纷,场景热闹的《游社社》;也有反映农民夫妇从事生产,雕琢生活,引发矛盾的《割田》……这些秧歌精华,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目,不能不让人惊讶,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富有乡土韵味的民间艺术!这些沾尘而生的秧歌剧目,是农家院,开满牵牛花的篱笆;是大田里,收获完庄稼的柴垛;是屋顶上,烧熟饭菜的炊烟;是黄昏时,乡间朦胧的景色。秧歌,分明就是黄土地上红扑扑的高粱,亮汪汪的玉米,黄澄澄的谷子,就是农家人的精神食粮。继往开来的历史,经秧歌艺人,社会环境的规整修剪,将混入精华中的鸦片,剔除摒弃,让秧歌这棵独特的野玫瑰,茂盛繁密,蓄满阳光,正直向上。
   太谷秧歌,是人们对愿望的表达,对前景的向往,对情感的释放。形式和内容的呈现,要靠秧歌表演者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展现。方言,就是男人粗布衣上的扣疙瘩,是秧歌语言最美的标签。正如有文所撰“秧歌,只有用太谷方言演唱才有韵味”。曲调,是女人斜襟袄上的刺绣花,简约、明丽、跳动、通俗,是秧歌曲调的特质。
   秧歌的余音,在历史深处绕梁,接踵而至的艺人面庞,此起彼伏,辉映在秧歌发展的历史上,他们执着,坚守,对秧歌的呵护,培育,发展,痴迷,挚爱让人钦佩。涌现出“大要命”、“二要命”、“三要命”等顶尖艺人,“香蛮旦”、“电光丑”等民间大师,刘丁英、籍红玉、杨建桃、董艳艳等优秀演员……那极富生活情趣的语言,通俗直接的表白,内藏哲理的深意,伴以简约的曲调,渗入锣鼓、铜嚓的打击,弦乐的加入,丰富的节奏,经他们声情并茂的演绎,沧桑纯净嗓音的渲染,虚词的嵌入,儿化的连缀,舌头的卷曲,嘴唇的碰撞,气流的释放所滋润,他们让骨感的风尘,有了柔美的气息,让现实的烟火,弥漫出浪漫的情怀。使纯朴洁净的愿望得以尽情表达,知足常乐的内心得以恰如其分反映。
   太谷秧歌这朵野玫瑰,注定要经历雨雪风霜,虽然在历史的河床上有过搁浅,但新中国的成立,乡土文化的挖掘,多元化艺术的繁荣,让它老树开新花。从晋中唱到雁北,从雁北唱到关外,从宋元唱到现在,在光阴荏苒中,太谷秧歌不断被民间艺人传承、革新、补充、发展、加工、创新,剧目和曲谱达到三百余个,成为三晋大地上一枝独特的奇葩,傲然而放。
   你看:《偷南瓜》中白发老汉那胡子一甩的洒脱神态,你听他“得而丢亦大丢,我老汉把南瓜丢……”一气呵成的唱词,巧妙的花腔装饰,诙谐滑稽的风格,风趣幽默的语言,在乡间俚语中,扑闪着人性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再听《割青草》:“家住在太谷胡同(儿)巷,小奴(儿)名叫一枝花,外号(儿)唤成奴喷鼻鼻香(喷鼻鼻香,指非常香)……”。“儿”话的嵌入,刻画出调皮活泼可爱乖巧的少女形象。不由让人产生同感体验,仿若带香的玫瑰沁人心脾……
   《踢绣球》对姐妹二人欢快的心情,娴熟的动作,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二月里来龙抬头,姐妹二人踢绣球,大姐姐踢了个龙摆尾,二小妹妹来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个狮子滚绣球,哎咳哎咳,踢得咱姐妹二人,两鬓间(儿),水汗珠(儿),滴淋淋淋往下流……”为我们刻画出一幅太平盛世,春风和煦,生活安逸,嬉戏玩耍的美景。
   太谷秧歌,每一剧目,无论道白还是唱词均以方言入韵,均以干脆利落的乐曲伴奏。静心一看,仿佛嗅到了附着在民间夜话中的花香,侧耳一听,心胸有抵达于田间地头的宽广。
   岁月的步伐,总是那样固执前行。风吹草低,秧歌艺人的歌声依旧铿锵嘹亮。白云飘飘,生活的图画,又在时代的车轮上,色彩斑斓。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太谷秧歌,这一乡村的野玫瑰,生机勃勃,繁花压枝,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2008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厅回荡。清风徐徐,在无边无涯的未来,在无所不在的命运长廊中,唯愿太谷秧歌,在高高低低的吟唱中,以国粹存档,永远散发出野玫瑰独特的芳香。

共 37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飘香的野玫瑰】是一篇文字优美,词正韵雅的优美散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生动的文字介绍了太谷秧歌的发展历史。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比如开头一段排比句的运用,形象中富含真情,从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对这一艺术形式包含的热烈赞颂之情。其次是关于农耕文化的一段精彩描写,不但形神兼备,还有音、嗅、色全方位冲击着读者的神经。其次是从艺术手法上来讲,通篇看似信手粘来,其实是匠心独运,通过惟妙惟肖的语言,将史料和现实勾芡得有滋有味。感谢赐稿山水,倾情推荐欣赏。【山水神韵编辑:飞翔的风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012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翔的风筝        2017-10-11 11:59:31
  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形神兼备,味道隽永,还要色香俱佳,就是能够调动所有感官给人以全息的感受。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11 13:17:21
  袅袅升腾,一股泥土气息的音乐在时光中婉转,野玫瑰散发出幽幽清香,成为一种以太谷方言为韵味的地方小戏。欣赏老师佳作,问好秋安,品读学习。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