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筆”字春秋

编辑推荐 “筆”字春秋 ——文字趣话


作者:郭有生 秀才,112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3发表时间:2017-10-16 15:33:22

“筆”字春秋 优秀的传统文化离不开笔,笔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笔字最先写作“肀”,读为“yù”。因为在甲骨文时代,人们是用刻刀在甲骨上刻字,所以,字中那一竖就是刻刀。现在出土发现的,比如安阳出土的就有大司空村的青铜刻刀和錐刀,苗圃北地墓葬的立鸟青铜刻刀,武官村的碧玉刻刀,妇好墓的各种造型玉刻刀。这些刻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铨等专家研究实验,发现青铜合金中锡金比例为17%、23.5%、25%、31%,就可以达到摩氏3—5的硬度,将其磨利,在骨料上刻字完全游刃有余。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也可以达到6-6.5,相当于钢锉刀的硬度,刻写甲骨文自然也是得心应手的。他们的刀口一般分为平刃、斜刃、三棱刃和锥形等等。而“彐”(说明:找不出中间一横穿过的字,本形态也是“手”的变形),则是“手”。但你会疑问,为什么只有三指?这是因为造字之初,据推测握刻刀其中一种方法,就类似现在的五指执笔法,拇指抵住刻刀,食指和中指由外向里压来,无名指和小指由里向外稳住,五指刚好分为三组,所以看起来像有三指,其实,那是因为有两组手指并在一起的缘故。由此好些字,在造字时采用这种形状的“手”,如“盥”,就像下面有一个器皿,上面中间水往下流,两边双手正在冲洗,因此其义是“洗手”。再如“舁”,上面是两只手,下面的“廾”也是两只手的变形,是四只手在“抬”货物之类,所以本义也是“抬”的意思。
   后来人们制出了毛笔,于是写作“聿”,仍然读为“yù”。《说文解字》中说“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这时的“聿”,从甲骨文来看,那下面的两横是向下斜着的笔毛。《古今注》中说:“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蒙恬造笔,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不过,一般认为,开始笔毫是裹束在笔管外,蒙恬发现其中的弊病,所以把笔毛纳入笔管,所以有了和现代相同的毛笔。据吴铭生《长沙战国楚墓毛笔出土记实》一文中说:“出土的毛笔,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全长21厘米。此笔经长沙市五一路制笔行业‘老三和’老技师的鉴定,认为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作而成的,但制作方法与现代的有所不同,它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绕缠,外面施漆胶固而成,竹管即是当时的笔筒。”可见战国时的毛笔,确实是笔毫围束在管外。而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的笔法,来写蒙恬制笔,却是有趣:“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fū)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但蒙恬不过是改良了毛笔,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造笔不始蒙恬》中说:“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笔毫分硬毫、软毫和兼毫等三种。硬毫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软毫有羊毫、鸡毫、胎毫等。
   文字中“書”字,很显然是用毛笔“聿”在“曰”这个乌丝栏中写字,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说:“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即红色界栏谓之朱丝栏,黑色界栏谓之乌丝栏。“畫”字,显然是笔在“一”这个纸张上,在画“田”(古为用S式线条写的X形。)这个花纹。
   笔管的质地,历来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沉香木、雕漆、绿沉漆、螺钿、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但还是以竹制成为多,所以“聿”又加竹头而成“筆”,现代简化成“笔”,仍然是一个象形字。笔管,历代人们极尽装饰之能事,如清代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
   笔,开始是宣州的宣笔最为出名,还有“空心”的散卓笔,即“诸葛法”所制,更是宋代流行一时。白居易在《紫毫笔》一诗中曾盛赞宣笔:“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后来,湖州善琏镇所制渐渐名声高过宣笔,人称湖笔。湖笔主要用“嘉兴路”的山羊毛,余杭县文山的文竹制成,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湖州府志》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笔祖蒙恬的妻子卜香莲,就是善琏人,现在当地还在农历3月16日,在蒙公祠祭祀蒙恬,9月16日祭祀“笔娘娘”卜香莲呢!所以世称善琏为笔都。此外四川乐山所产的宋笔,值得一提,著名画家徐悲鸿在1937年题写了“嘉州产名笔,工艺甲西南”的赞语。据说苏东坡在乐山游玩时,被寺僧邀请为一亭题字,于是,用当地所产的一种大抓笔题了“清音亭”三字,大家见后赞不绝口,苏东坡笑笑说,岂是我的字好,是这笔好啊!文房四宝,人们常说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上品,湖笔首居第一,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玉兰蕊”“兰亭散”“右军书法”“翠亨春”等湖笔名品。
   古代有簪笔之说,即把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上有如簪子,以便于书写时随时取来。张晏曾说:“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许多历史记载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如《汉书•昌邑王刘贺传》中载:“(刘贺)衣短衣大袴,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汉代以后还有簪白笔之说,”《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此时的白笔,显然只是一种显示文雅的装饰。
   历代都有写笔的佳作,汉代蔡邕的《笔赋》就很精彩:“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慓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画乾坤之阴阳,赞宓皇之洪勋;尽五帝之体德,扬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觐;传六经而缀百氏兮,建皇极而序彝伦;综人事于晻昧兮,赞幽冥于明神。象类多喻,靡施不协。上刚下柔,乾坤位也;新故代谢,四时次也;圆和正直。规矩极也;玄首黄管,天地色也。”
   有关毛笔的逸闻趣事很多,如王裕仁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张怀瓘在《书断》中载智永的故事:“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甕,每甕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类似的比如李肇《唐国史补》中载:“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在《南史•江淹传》中载:“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就是成语“江郎才尽”的来源。

共 28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从竹从聿。述事而书之也。笔,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文字、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书写画图用铅笔和炭笔。与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文章将笔之起源和演进历史以及笔之品种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堪称笔文化之大观。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16 17:33:33
  笔的春秋历史尽在文中展现。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郭有生        2017-10-17 07:20:16
  一朋友来电话说,“書”字下面的“曰”,是成编的竹片,是“聿”在竹片上写字,很有道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