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拜谒云冈石窟

编辑推荐 拜谒云冈石窟


作者:王立刚 秀才,2587.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7发表时间:2017-10-20 11:31:03

拜谒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顺势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长。现存洞窟有五十三座,石窟造像栩栩如生,有五万一千余尊,佛像最高者十七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其气势恢弘,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这样描述云冈石窟:“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云冈石窟由一个名叫昙曜的和尚奉文成帝敕令主持兴建,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的武周山山崖开凿了石窟五座,就是现存石窟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雕刻在借鉴和吸收古印度曼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正门以后,在武周山山麓,依水顺势而建了一片规模宏大的亭台楼阁,置身其中,恍若步入仙境。“云冈”之名源自山上高耸入云的山岗,而石窟起初只是和尚们打坐念佛修行的场所,窟内的佛像原是修行时的观想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佛像后来就成为弘扬佛法,祈福求愿的对象。
   第一窟、第二窟石窟号称双窟,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第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未来佛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面目模糊不清,南壁窟门两侧雕像为维摩、文殊菩萨,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为完整;第二窟中央为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造型精致。第三窟是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二十五米,相传是昙曜译经楼,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十米,两尊菩萨立像各高六点二米。第四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尊佛像,东西各雕三尊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第六窟合成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两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十七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满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于菩提树下,念念有词。顶部浮雕飞天,线条流畅,曲线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的窟檐,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每当云蒸霞蔚之时,登楼观佛,心情豁然开朗。楼阁上下,云霭缭绕,恰似腾云驾雾般,有种飘飘欲仙之感。第六窟,窟平面接近正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十五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佛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三十三幅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得道成佛的传奇故事浮雕。从摩耶夫人(佛祖之母)妊娠、王子(佛祖)圣诞到王子出四门遇生老病死、逾城出家,以及菩提树下修行、悟道成佛鹿野苑出转法轮。每幅浮雕中人物逼真、传神,惟妙惟肖。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供养着六个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蹁跹飞舞,舞姿迷人。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石窟绝无仅有。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优美,动感特别强。第十窟与第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娉婷,布局匀称。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墙壁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墙壁上佛龛上雕满大小佛造像。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第十二窟的音乐窟让人叹为观止,此窟雕刻了很多手持乐器、正在演奏的伎乐飞天和舞踊飞天,她们为庆祝释迦牟尼的成佛而演出,舞姿轻盈,动作柔美,气韵豪放,演奏投入,神态不一。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十二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号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十三点五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高十五点六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十五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雕刻精细,生动感人。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十六点八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尊身高八米的坐像。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十三点七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为云冈石窟雕刻的代表作。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窟,以及其他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嶙峋,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石窟的雕像十分接近。其中第三十八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第三十九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四十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一千五百多年前,云冈石窟镌刻落成,武周山周围建有十座大寺院,僧人最多时达四千多人。遥想当年,洞窟初建,焕然一新,十大寺院“因岩结构”,各种雕像“真容巨壮”,梵钟阵阵,香烟袅袅,诵经声声,呈现出一派辉煌、庄严的景象。然而。时过境迁,自然的风化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窟檐大部坍塌,只剩下第五、六、七、八窟还有保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传播于海内外。镌刻佛像,顶礼膜拜,是信佛者的必修之课。远离喧嚣的城市,顿于山中开洞修行,更是那时修行者的推崇。于是,伟大的云冈石窟诞生了。那些凿洞刻像者将自己的精心神全部倾注在了石像上,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伟大艺术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共 28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云冈石窟以其气势恢弘,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距今有一千五百年历史。文章详略得当地描述了云冈石窟的建设规模和各窟之中的菩萨雕塑,描述得非常专业而又细腻生动,使读者从优美的文字中得见云冈石窟的真面目,堪称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20 17:05:04
  云冈石窟的壮观在这篇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