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婶婶·“酒糟大肠”

编辑推荐 婶婶·“酒糟大肠”


作者:心化 童生,53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12发表时间:2017-10-23 08:15:39

如果女人是一杯美酒,我婶婶肯定是美酒中的至尊!抿口便醉。“菜烹邻舍千人醉,坛开方圆十里香”,我婶婶做的“酒糟大肠”真的有如此境地。
   婶婶姓汪名芝兰,农村妇女,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由于叔叔四十多年的政治生崖,婶婶也确实“能干”了一把……
   从懂事起,或确切的说从我上学,特别是读中学时起,我就深深地敬重我的婶婶,因为她时常给我贫寒的菜筒里装满温度,当然也因为我当村支书的叔叔常常关怀我。
   婶婶在左邻右舍是出了名的勤劳贤惠女人。婶婶为客人每端上一碗“酒糟大肠”,都倾注一份贤内助的用心。那年代,一桌农家饭能端上几道下饭特色菜,是多让人羡慕敬畏的事,勤劳贤惠的婶婶做到了。
   “社教”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意思?“社教”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运动播及到各行各业,是党根据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面对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某些斗争,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运动,在全国1/3左右的县、社进行了“社教”运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尽管解决了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偏差,使的另一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上世纪政治统领教育为先的年代,到处以“教”为纲,斗大字不识一个的贫下中农可以去大学授课;当然,他们确实掌握了很多农业知识;社会主义劳动大学,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车间、到田间地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再教育;各级干部和把上级指示精神、路线方针及时传达下去等社会教导、教育、训教活动是顺应当时社会形式的潮事;于是有了一批又一批干部下乡搞“社教”,也就有了干部、知识分子和农民兄弟一起耕田、一起插秧、一起施肥、一起割禾的亲民生活传真,也就有了“登百家门”、“吃百家饭”的干群关系。正因为“登百家门”、“吃百家饭”的原因,干部了解了很多农民的贫穷和疾苦,也触及了那个时代当官必为民的好风气,涌现了许多无私亲民爱民的好“公卜”。
   记得那时干部下去吃饭是派的,没有酒店也没有食堂,一毛三分钱,一斤全国粮票,由生产队长安排,轮流在乡亲家吃,不要求菜好坏,乡亲们烧什么干部们吃什么;不打召呼,没有酒喝……乡亲招待干部,都想弄个把荤菜,不然就感觉不好意思。由于贫穷,买不起猪肉的很多,猪肉需要凭票,临时买肉就更难,有条件的大多是自己家杀头年猪肉留下来的腌肉、咸肉,或熏肉,没有条件的,又想招待好干部,临时咬牙宰杀连鸡蛋都舍不得吃的老母鸡,或宰杀养了很多年有感情通人性的看家“旺旺”;多数没有经济来源的乡亲,端不出荤菜,大多是几个看不到油的素菜,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干部们”也理解,有些“干部们”也知足地说,有咸味能下饭就可以了。
   其实很多乡亲的贫穷被干部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管在谁家吃饭,也无论饭菜好坏,干部们依旧按照下乡吃饭标准,每天一角三分钱,一斤全国粮票兑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派饭做法继续下去,干部们犯难了,在困境中的乡亲们也有难言之隐,那些要“面子”杀鸡宰狗盛情的乡亲们肯定无法支撑,那些连自己都吃不饱,菜园里也弄不来菜的乡亲们更是觉得难堪;至此干部们开始东一顿西一餐“赖”在村干部们家里吃了;其实有些村干部家也很贫乏,只是借调方便些;因为熟,因为随便,所以他们看到无论哪个村干部家桌上哪怕只有一个咸菜,也会“钯”下两碗饭;在叔叔家就会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当然这都是因为婶婶的菜烧的好吃,到时间蹭饭吃的“干部或客人”便多了起来,自然也成了干部们的便饭“食堂”,婶婶自然成了他们无任何报酬的“厨工”。
   为了叔叔的“面子”,也为了让来蹲点“社教”的干部们吃饱,婶婶做饭做菜开始不那么随便了,家里有的端出来,园地有的炒出来,坛子装的蒸出来,梁上吊的割下来,灶头挂的烹上来……
   “酒糟大肠”是婶婶的独家拿手菜,大肠大部分都是自己杀的年猪留下来的,也有邻居送的,或找人买的,怎么加工?一步一步加工。一般都由婶婶自己亲手净洗,先放在柴火灶堂前高温烟火熏烤,酒糟是自家田地种的糯小米做的,味甘酒浓气香,坛子是祖辈遗传的两头开口的坛子,底下一头有比坛子口大点的盛水石槽子,防止漏风,另一头用草墩带上塑料布塞紧,粘土封口,坛子从不清洗,从不见太阳,也从不空巢,一头添料,一头取菜,来回倒腾过程中,酒糟在密制大肠和萝卜干,当然除了主料,配料里必须加入一定量的“火肉”等其它配料,“启坛”必须一个月以上,如此循环往复,原汁原味续编着半个多世纪的酒糟故事—我“婶婶的味道”。
   一次次“酒糟大肠”蒸好上桌,让干部客人们闻香食欲大增,也一次次知足,悦目赏心,情随事迁,换来高抬贵手的领导们常来关心、援助贫困岛村,及时倾斜救助接济解决每年补给全村六十二万四千七百斤的“回供粮”。几十年,那酒糟坛子进进出出不知装了多少猪肠子,也不知填进了多少带有清香的干萝卜丝?酒糟味寡了,添“酒娘”;萝卜色淡了,加“糟料”,坛子透风了,重新编蒲墩,重新封口。峥嵘的岁月里,婶婶从不怠慢任何一位餐客,用那般淳朴之情,做好每顿饭,熏醉一片心,维持一份情。
   “婶婶的‘酒糟大肠’,和宰鸡款待桌上客,破费的是自己,吃好的是客人,而真正得到实惠的是全村二千多双筷子插在碗里不会倒下!……”。这是很久没有回家,偶然遇到的一位很疏的爷爷,谈到我婶婶时对我掏心诉说的一段泪话。由衷感慨,婶婶幕后支持叔叔忠心为乡亲的故事,是留在全村那代人心中永不消逝的话题。
   “酒糟大肠”在素有“湖光山色,魚米之乡”的老家是很多巧妇都能做的事,因为会做“酒糟鱼”的都会做“酒糟大肠”,但做得十乡八邻提到“酒糟大肠”就口水欲滴的恐怕不多;
   每当想起故乡,想起往事,特别是家乡的味道时,我就情不自禁想起婶婶,想起她那岁月磨损的手,想起她那两头开口的糟菜坛子,也想起她那没白没黑养猪、养鸡弯曲的背影。望着婶婶慢慢淡出的影子,我在想,婶婶的那道“酒糟大肠”的味道还在,那个岛屿曾经饥饿过的乡亲及后裔还在,那些多少次受过帮助,渡过无米下锅难关乡亲们的记忆还在。守着婶婶一樽弥香,有那诗一般的韵律,画一般的风景,虹一般的色彩。她那绝味一样的“酒糟大肠”将永远伴我走向远方,馋液我终身。
   摸着婶婶带不走的酒糟坛子,眼睛模糊的看不到前方,只听见:“不走,不走!吃了晚饭再走……”好像是叔叔又在用十一根残疾的手指头在家门口、在渡口边真诚拽住客人的手,和围着围裙的婶婶帮忙抢着客人的伞,留客……
   叔叔走了,留给一代乡亲惦记的为民办实事好书记形象。婶婶也走了,留下一位贤妻良母,一位助夫为乡亲,不辞辛劳,无怨无悔的“夫唱妇随”、“家兴妇当关”好女人形象。
  

共 27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酒糟大肠”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做工复杂,配料丰富,味道咸鲜爽口,值得一试。文中,作者再现了婶婶做“酒糟大肠”的情景,在特殊的年月,她精心做出的“酒糟大肠”让所有人亲人、干部们滋润了贫瘠的生活,留下了勤劳贤惠的品德。在生活富足的今日,她的“酒糟大肠”成为一种念想与乡愁,与她的品行一样让人怀想与敬重!全文率性真实,情感深重,读来深入人心,欣赏,推荐!【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0-23 09:57:07
  一篇亲情浓郁的文字,读来暖心,欣赏,祝福愉快!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心化        2017-10-24 09:38:20
  谢谢老师举荐!
2 楼        文友:心化        2017-10-25 10:16:50
  各位老师、文友好!文中有一错别字,即:“淹”肉的“淹”字,应为“腌”肉。敬请各位老师、文友谅解!
工农商学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