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云】何处归途(影评)

精品 【流云】何处归途(影评) ——迷你剧《诺言》观后


作者:桑子 秀才,2391.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37发表时间:2017-10-24 18:53:14
摘要:犹太人归乡了,他们回到了故土锡安,这个他们颠沛流离时一次次在梦中遥望的故土。他们回家了,可是,巴勒斯坦人的流浪,却就此开始,至今不曾停下。

【流云】何处归途(影评)
   “我们的心并没有死亡,两千年来唯一的希望,做个自由人再次回我的故乡,再回到锡安和耶路撒冷。”
   这是以色列的国歌《希望》,对于在世界各地流离失所两千余年的犹太人而言,他们的希望,莫过于再次回到故土锡安,这片上帝给予他们的“应许之地”,这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
   对于他们而言,这里是他们的故土,是埋葬了他们祖先的土地;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这里也是他们的故土,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了上千年的故土。
   这片“奶与蜜之地”,究竟是谁的故土?这是看完英国BBC四台迷你剧《诺言》后,我在头脑里冒出的最为深切的问题。流离失所上千年的犹太人,和在这里生活上千年后被硬生生赶走的阿拉伯人,究竟何处是归乡?
   在看《诺言》之前,对于巴以冲突,我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新闻里那些冲天的炮火、加沙地带的交战、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流血冲突,但是却从来没有弄清楚,巴以冲突究竟是如何而来。
   BBC(英国广播公司)四台向来以制作经典高质量迷你剧而闻名,从反映高科技如何毁灭人性的《黑镜》,到经典名著改编的《神探夏洛克》,深入透视英国政坛的《是,首相》,BBC编剧们犀利的影视风格和选材向来给人以不少思考。这部拍摄于六年前,总共不过的四集的迷你剧《诺言》,选材可谓又是整个欧美影视界的小众话题——巴以冲突。这部迷你剧有两条时间线,一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驻守巴勒斯坦的英军士兵,另一条则是在六十年后来到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外孙女。
   整部剧开始于一九四五年二战结束后。随着欧洲战事的结束,大量从集中营魔窟逃出来的犹太人大规模返回当时英国委托管辖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这个他们魂牵梦萦两千余年的家乡。
   这是一个流失失所长达两千年的民族。根据犹太教《圣经》记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去世后,犹大王国分为了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则为犹大王国。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亡,耶路撒冷圣殿遭到毁灭。在注明的巴比伦之囚中,大量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一直到了巴比伦王国为波斯帝国所灭,这批囚禁于巴比伦的犹太人才陆续返回了故土,耶路撒冷才得以重建。
   这是犹太人第一次被赶出家园,第二次将他们赶出故土并开启他们两千年流浪历史的,是罗马人。由于罗马人的暴行,犹太人奋起反抗,却遭到罗马军队镇压,大批犹太人又一次被赶出故土,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罗马人之后,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历经多个穆斯林国家统治后,阿拉伯人已然在这片昔日布满犹太人的土地上定居。经过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统治后,昔日犹太人的王国,变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诺言》在剧情开始不久,就向我们展开了这样的画面: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男主角伦斯与队友们发现了被德国党卫军遗弃的集中营,集中营里尸体堆积如山,幸存的人穿着破烂不堪的囚服,身躯已然只剩下了薄薄的皮包着骨头。他们的手臂上刻着集中营的犯人编号,这一串串数字,象征着他们早已失去了“人”的身份,不过是纳粹统治下的“牲畜”。早在二战之前,就有少量犹太人返回了巴勒斯坦地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逃离纳粹魔窟的犹太人大批返回巴勒斯坦。
   那时在犹太民族中,“锡安主义”抑或犹太复国主义早已盛行。“锡安主义”认为,犹太人流离失所上千年,很大程度归咎于犹太人未能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而对于犹太人而言,最为理想的建国之地,莫过于他们的故土,也就是那时依旧由英国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这片“奶与蜜之地”。
   对于这些遭到纳粹暴行的犹太人,年轻的伦斯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怜悯。然而为了缓和阿拉伯人对于这些犹太“归乡者”,抑或说是“入侵者”的排斥与不满,英国方面对犹太人归乡进行了严格的名额管控。
   “他们好不容易回来了,我们却要用棍棒迎接他们,没人想干这种事情。”伦斯如是说,那时在他眼里,对这些犹太人进行严格的名额管控,此行此举与“纳粹”无异。而当英军士兵竖起铁丝网,严格限制蜂拥而至的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饱受纳粹暴行的犹太难民不住用德语哭诉着,请求英军网开一面放他们回家。这些犹太归乡者的手臂上依旧留着集中营时刻的编号,他们哭泣着,让英军士兵看看自己手臂上的集中营编号,让这些只会说一些蹩脚德语的英军知道,他们是纳粹的受害者,他们好不容易逃出了“死亡营”,他们只想回家。
   在遭到英军士兵的拒绝后,愤怒的犹太难民对这些英军士兵痛骂出了“Nazi(纳粹)”,对于他们而言,这些阻止他们进入巴勒斯坦的英军,已经和纳粹德国无异,不过是一群人面兽心的恶魔。就在犹太人的英语广播中,英国驻军被称为了“纳粹英国占领军”。
   “你们必须控制住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如果巴勒斯坦人真的和犹太人打起来,想想谁会夹在中间不好做人。”纵然伦斯和不少士兵对这种做法表示了不满,可司令员已经向他们下达了命令。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不服从,等待他们的,就是军事法庭,或者也可能是黑洞洞的枪口。这些士兵们参与了盟军在欧洲西线的作战,他们发现了集中营,他们亲眼见过这些受害者是在纳粹的暴行之下变成一个个了无生气的活死人,他们无法接受将犹太人挡在故土之外。
   机缘巧合之下,伦斯认识了犹太女孩克拉拉,很快,二人便陷入了爱河。克拉拉是一名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同情犹太人的伦斯起初对她的激进,可谓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许,也是难过美人关。
   直到有一天,他和另外两名战友身着常服,开着军车在大街上巡逻,听着犹太广播新闻里一遍遍咒骂着英军。忽然之间,枪声响起,警惕的伦斯尚未来得及把枪掏出来,便腹部中弹,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战友被击中要害后一头栽倒在他肩膀上死去。
   就在他转头时,他赫然发觉一名犹太复国者拿着手枪,将枪口抵在坐在后座的战友脑门上。腹部血流如注的伦斯试图解救,就在猝不及防之间,枪声响起,眼前是战友被爆头的一幕,而四周的犹太人却都在若无其事地走过,坐在咖啡馆门口喝着咖啡,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这不是噩梦的结束,犹太复国主义者又一次绑架了他的战友,待到军方找到人质时,只看到了两位无辜的士兵被吊死在树上,并且还在他们身上绑了手雷。
   直到此时,原本对这些集中营受难者十分同情的伦斯,再也无法忍受犹太复国者愈来愈极端的武装行为。
   伦斯愤怒地找到了克拉拉,告诉她,因为他们的复国,他的战友被炸弹炸得只剩尸块,可是克拉拉却只是扔给他一句,“你们为什么要阻止我们归乡?”
   以色列建国愈来愈近,而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为了不在这趟浑水中越陷越深,英国决定撤离巴勒斯坦并移交主权。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居民无奈地收拾家当逃离,因为他们知道,等到英军一走,势如破竹的犹太归乡者就会蜂拥而至,抢占他们的房子,最后就是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接到撤离的命令,伦斯迅速来到他的巴勒斯坦好朋友穆罕默德的家中,告诉他赶紧走,等到英军一走,战争便会爆发。穆罕默德不愿离开,因为他说,这是他的家,他出生在这座房子里,他不能走。
   这是巴勒斯坦人的家,是他们居住了上千年的土地,可对于犹太人而言,这是他们的故土锡安,是他们魂牵梦引两千年的归宿,是上帝应许的“奶与蜜之地”。他们经受了两千年的漂泊,为何还不让他们归乡?
   在伦斯的再三劝说下,穆罕默德带着家人默默收拾好了行李。就在离开前,穆罕默德用钥匙锁好了家门,然后站在家门前,默默念着祷告词,祈祷有朝一日,他还能回到这个家。
   “你是我的好朋友,真主会保佑你的。”临别前,穆罕默德不忘对他的恩人伦斯致以了最为诚挚的祝福。
   这会不会是讽刺?心爱的女人,是最为激进的犹太复国者,而就是这些最为激进最为渴望归乡的人,却当着他的面用子弹杀死了他的战友。被他劝着离开家乡的穆罕默德,却希望真主安拉能够庇护这位好心人。
   六十年后,伦斯的外孙女艾琳凭着伦斯当年的日记,来到了昔日穆罕默德住的村庄。与她同行的巴勒斯坦老人看着这片村庄,一眼就认出了当年自己所居住的房子。老人目不转睛地望着昔日的家,用阿拉伯语自言自语着。
   “他说他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回来过,来了也是不受欢迎。”艾琳的好朋友,巴勒斯坦年轻人奥马尔为她翻译着。在巴以边境,时常会看见少不更事的以色列孩子,拿起石头朝着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小女孩砸过去。
   奥马尔的家里有一把钥匙,那是他的传家宝,当年他的祖父辈们从老屋逃出来时,都不忘把家门锁好,然后带上钥匙走。因为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还会再回到曾经的家去。奥马尔说,当年巴勒斯坦人从家里逃离时,都会锁好家门,收藏好钥匙,可是六十多年过去了,他们都没有再回到昔日的老宅里。
   当艾琳前去拜访自己的好姐妹,也是犹太人出身的阿莱莎的祖父时,阿莱莎的祖父告诉她:“我们差点被纳粹灭族,想要不再经受种族大灭绝,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
   从整个剧本而言,影片中在处理伦斯和克拉拉的恋情确实存在牵强,而艾琳执意要进入加沙地带寻找穆罕默德家人的行为,的的确确太过于任性,甚至给人以不懂事的感觉。情节略显牵强,这是《诺言》一个显而易见的瑕疵。
   可《诺言》是一部很勇敢的迷你剧,就和BBC的编剧们敢于讽刺英国政坛,敢于直面高科技可能对人性带来的灾难,又一次,BBC的编剧们勇敢直面了巴以冲突的由来,勇敢直面当年英国驻军从巴勒斯坦仓皇撤军的颜面扫地。巴以冲突六十年,总该有人站出来,告诉世人,这场冲突除了新闻里的枪林弹雨,究竟还意味着什么。
   巴以冲突,孰是孰非,从来都是无解,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局外人而言,完全无法评判。这也并非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能说清楚六次中东战争以及当今的巴以冲突。与其说战争毁灭人性,与其说在战争中最无辜的永远是平民,倒不如说是应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那句:“将世界变成地狱的,恰恰是那些希望将世界打造为天堂的人。”
   于犹太人而言,逃离奥斯维辛,逃离集中营,回到梦中的故土,梦中的“奶与蜜之地”,是他们的梦。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是他们的梦,是他们避免种族大灭绝的护身符。这是他们的故土,巴勒斯坦人侵占了他们的领土近千年,他们必须走。
   于阿拉伯人而言,他们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近千年,犹太人的入侵,就好比在自己的家住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一个陌生人跑来告诉他们,你们的家占的这块地,在几百年前是属于我们家族的,你们必须滚出去。
   站在彼此的立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而言,他们都没有错,都不过是在努力守护自己的故土,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天堂。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会知道,最后的最后,就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军队向以色列发动了中东战争,为了守住阿拉伯人的家园。一打,就是六次;一打,就是覆水难收,然而以色列依旧岿然不动。这些曾经面对过希特勒魔爪的犹太人,始终坚守着故土锡安。当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城内对着哭墙,诉说着两千年流离失所的痛楚,城外,愤怒不知归途的巴勒斯坦人在不断地示威。除了示威,他们别无他法。
   战争,或许的的确确是最好的手段,如果用普通方式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人似乎很容易选择性遗忘一件事儿,战争可以在人们希望它开始的时候开始,却永远不会再想结束它的时候结束。
   漫漫六十余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究竟何处才是真正的归途?

共 45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部经典迷你剧《诺言》,是犹太人流离失所两千余年历史的缩影,语言富有张力,高超凝练的艺术表达,鲜活的笔下,带给我们何处归土的哲思。亦然是一种疼痛中灵魂蜕变攀升的高度。字里行间蕴含着摄受的力量,鞭辟入里的解读,民族争斗造就出这个多难的民族。殖民统治下的犹太人一次次被赶出故土流落异国,战乱、欺侮、灾难重重,故事惊心动魄。巴勒斯坦——这个他们魂牵梦萦两千余年被称作“奶与蜜”的故土,他们颠沛流离时一次次在梦中遥望的地方,承载着太多太多的美好。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地域之争都是在争取各自国家的土地,历史造成的民族纷争不可移转,因此这里战事不断。此文对了解犹太人历史和现如今的巴以冲突的缘由作了深层解读。欣赏佳作,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墨竹抚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02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10-24 19:06:35
  感谢赐稿流云,这篇影评写得真好,欣赏学习了。期待更多佳作!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2 楼        文友:墨竹抚寒        2017-10-24 19:07:40
  巴以冲突,至今仍然旷日持久,其冲突规模和剧烈的程度,依然极高。战争中,受苦的更多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墨竹抚寒
3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0-24 19:19:09
  今日正在编辑你的影评,因手头上有了些工作便放弃编辑。在此,向你深表歉意!遥祝桑子创作愉快,美文美编,值得学习。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0-24 19:38:12
  一篇高质量影评,哲理美文佳作!欣赏学习,祝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0-24 19:39:27
  感谢分享美文,问好老师!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6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0-24 19:41:00
  期待您的更多精彩!深秋快乐!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7 楼        文友:成雅琴        2017-10-25 11:26:29
  欢迎赐稿流云!期待您更多精彩!
8 楼        文友:成雅琴        2017-10-25 11:27:16
  文章写得非常棒!给我们学习的机会!谢谢你!老师,辛苦了!
9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0-26 13:59:18
  祝贺老师作品加精!再次祝贺你!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10 楼        文友:成雅琴        2017-10-26 16:33:57
  感谢赐稿流云!流云因您更精彩!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