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鸭公潭(散文三则)

精品 【山水】鸭公潭(散文三则)


作者:小乙 秀才,1407.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38发表时间:2017-10-27 14:22:28

西河镇的鸭公潭,顾名思义,其状宛如曲颈自赏的公鸭。它地处现两河村二组,系西江河的一湾支流,距成洛路数十米之远。此潭形成于清末,全长两百余米,“鸭颈”颀细,弯出优美的U型弧线,“鸭身”却宽阔厚实,显出不凡的肚量。潭水常年清洌,上百年来一直滋养着沿河一带的村民。
   阳春三月,鸭公潭如世外桃源般美丽。潭水映出游鱼,白石粼粼而出,三五成群的鸭子悠然凫水,不时有飞鸟掠过。若此时进入附近的竹林和桃地,定会迎来簌簌的“桃花雨”。桃花雨不疾不徐,风过处落红一片,香透长天,连脚步都带了暖香。恰是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光无限好,留恋处,是当时白发垂髫者立于潭边盛赞的家乡美。
   若追溯鸭公潭的历史,终究绕不过那块鸭公潭碑。吃潭水长大的村民,忘不了鸭公潭水的恩情。民国年间,在“鸭颈”外侧,临邹家老房处立了块鸭公潭碑,上面雕有八九十公分高的阿弥陀佛像,据说是清代石窟寺遗存的石刻。佛像庄严肃穆,日夜望着深不见底的潭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于旱灾之时靠鸭公潭度过用水难关。
   据当地人回忆,有年持久天干,迫于无奈,从鸭公潭开堤引水,用于灌溉农田,满足人畜饮水之需。就在潭水见底之时,天忽然转阴,少顷降下大雨,连绵数日,顿时化解了旱荒。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鸭公潭亦如世间万物,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洗涤后,或许冥冥中自有了灵性的感召。
   这种感召的另一个例证,便是距石碑五十余米的那口古井。这是七十年代初,当地人请藏族匠人钻勘而成。古井冬暖夏凉,特别是冬日,水温非常合适洗衣服。两河村的生产队每次开会,把会场设在井边,如同置于天然空调之下。后来,自来水逐渐普及,用古井水的人慢慢少了,古井也因年久失修,被填埋掉了。
   良田秀水之地,从来不乏美丽的传说,鸭公潭自然不例外。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说潭底藏着一对金鸭,忠诚地守护着这方水土。村民闲暇之时,喜欢潜入潭底,寻找金鸭。常有人说摸到了金鸭头,金鸭肚,或者金鸭屁股。但浮出水面后,却始终无人能记住金鸭的具体位置,这给金鸭很是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还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讲的是一汉子下潭捉鱼,无意间闯入了金鸭之嘴,滑进鸭肚。肚中满是鱼儿游漾。汉子非常高兴,迅速将所有的鱼兜入网中,打算带回去。但他却怎么也找不到鸭嘴出口了。折腾半晌,他累得精疲力尽,只好将网中的鱼放生。就在此时,忽然一股清水将他推出水面,汉子得以鸭口脱险。从此,村民对金鸭更加心存敬畏。
   2015年,龙泉驿区启动了双龙路工程。由于鸭公潭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便对此处的水流进行改道,以保持河道顺畅。从此,鸭公潭不复存在。至于那个阿弥陀佛石刻,鉴于风化严重,未再保留。一声叹息之余,到底是这方水潭隐没了踪迹,只能于梦中找寻那桃花源。
  
   龙王井:三眼龙王的修行之果
  
   龙王井的诞生非常神奇,像龙王眼角洇开的一滴眼泪,晶莹玲珑,又饱含苦难。具体说来,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西河镇的五星村经历一场夏雨后,天然形成了一洼水坑。不久水坑慢慢变大,且底部源源不断地冒出水来,像龙王在吐故纳新。坑中之水很快由浑浊变得澄澈透明,即便是纽扣、石子等细小之物落入井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有劳动归来的人,到井边洗濯身上的泥土,掬一捧水入口,但觉清纯甘甜,甚是解渴润肺。村民们感到了它的神奇,便垒筑红砂条石加以保护,形成真正的农家井样。井深3米,井口略圆,呈不规则的六边形,面积约0.4平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涤,条石已呈暗青色,透出幽邃深沉的沧桑之感。
   龙王井形成名符其实的水井后,当地人就常到这里挑水喝了。而关于这口井的命名,则跟一个农夫将水桶不慎落入井中有关。当时正值隆冬,农夫只好抽干井水,跳下去打捞,却发现井底有三个泉眼,不断汩汩出水。翌日,井水再次蓄满。当地的年长者说,这是由于井下住着三眼龙王,所以井水常年充足。龙王井因此而得名。1983年,五星村以井为贵,易名龙井村。
   龙井村人对龙王井的想象,又关乎“三眼龙王”。说的是古时候,西河的老百姓生活贫苦,无法给西江河的三眼龙王交纳贡品。龙王一怒之下,整个夏天不降一滴雨。烈日灼灼,河床无水,禾苗枯死,就连千年古树也叶落枝干。百姓为求生存,抬着猪羊,挑着祭果,来到西江河畔求雨。可数日之后毫无结果,旱情还日益加重,大有裂九州废天地之势。此时,夏禹来到人间,举起手中的利斧,只见一道耀眼的闪光,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刹那间,西江河水以不可阻挡之势奔腾而来。百姓欢呼雀跃,趴在河边痛饮不止。他们还敲锣打鼓,唱着客家歌跳起客家舞,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忽然,一阵狂风大作,河水咆哮轰鸣,几丈高地劈头盖脑打下来。风浪过后,三眼龙王浮出水面,口喷火舌,旋风般直扑人群。千钧一发之际,夏禹再次抛出斧头,一道厉光直奔龙王。龙王自知敌不过夏禹,转身欲潜入河中。夏禹哪里肯放过,一脚将龙王踏入泥坑,用符咒封住。夏禹告诉人们,龙王若诚意忏悔,改过迁善,自会等来有缘人施救。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上千年,终于有一农夫挖地种田,无意中掘开了符咒。但龙王已修成正果,甘愿长久栖于此处,化成滋养生命的甘霖,至死而不悔。
   回到现实中,龙王井作为一个启示,让龙井村人意识到这里有丰富的地下水源,正如一代又一代村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旱情,这眼井始终能保持丰盈的出水。到了八九十年代,专业打井队出现后,村民们便开始陆续打家用井,井水无不清澈透明,非常适宜生活饮用。那时,龙王井作为一种象征,一种信仰,用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平日里,村民喜欢将它当为天然冷冻库,将盛满水果的筐篮垂吊入井里降温,与冰镇效果相比,同样凉爽却不伤脾胃。逢年过节,他们还会来到井边,焚香祈福,拜谢龙王赐水之恩。
   2003年,自来水普及了,地下井水的使用迅速减少。但正是这一年,龙王井的神奇面纱才真正揭开。当时,乐百氏饮用水有限公司打算成立成都分厂,正四处寻找优质的地下水源。他们听说了龙王井的神奇,慕名而来,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惊喜——经过科学检测,龙井村的地下水,温度常年18-18.5摄氏度。水中锶、偏硅酸的含量均达到国家命名标准。成都分厂当年落户龙井村,就地开采了三口地下井,并修筑红顶屋加以保护。它们如龙王的三只眼睛,缄默而诚恳地守护着龙井村这块黄土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而聪明的龙井村人知道了这里的地下水富含葡萄生长需要的矿物质,便开始大量种植巨峰葡萄。短短十年间,规模达到了2000余亩。2013年,龙井村9组和10组又建立上百亩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增加了美人指,金手指,夏黑,红巴拉多,黑巴拉多,紫金玫瑰等一系列新品种。果实无不丰产优质,成为西河镇的一张名片。仲夏五月,你若走进龙井村,就走进了绿色的海洋,走进葡萄的天堂。那一片片闪烁如珍珠翡翠般的光,则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龙井村的幽深绿意萦绕着龙王井,而龙王井正如龙眼一样熠熠生辉。可以想见,若在井旁建一古朴典雅的小亭,亭中摆一石桌,桌上有龙王井水沏好的香茶,饮茶谈笑间,龙王井的悠悠历史,便成为世人永恒的美好记忆。
  
   吊钟寺:抹不去的心灵圣地
  
   西河场的吊钟寺,始建于清初,位于两河村8组。说是寺庙,其实就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全是石头砌筑,占地30余平米。寺内供奉有移民川祖,龙王菩萨、观音和吴二爷等。寺顶的粗木横梁上吊有大铜钟,故寺庙初称灵钟寺。此寺缘何而建,已无人说得清楚。但据推断,应是移居此地的客家人所为,用来纪念“两广填四川”迁徙而来的先祖。限于资金和人力,寺庙未设佛事机构,更没配置和尚,甚至连敲钟的棒槌也没有。那口铜钟多数时间都静静悬于梁上,后来便形象地改称为吊钟寺,其名流传至今。
   吊钟寺虽设施简陋,人气却是相当旺。因为西河场处于旧时的东大路北支线上,系简阳覃家到成都,以及龙泉驿到龙潭寺的交汇点。自古商贾文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路过吊钟寺的人,大多会进入寺内焚香祈福,捐奉功德,顺带稍事歇息。据说寺庙甚是灵验,故不久名声大噪。每逢重大时节,来寺焚香的善男信女多不胜数。尤其是当地客家人,多以姓氏家族组队,前来朝拜祖先。
   相传某一年,有成都香客来这儿还愿,因庙里没有敲钟的磐槌(指击钟或乐器的铜具),就找了根红萝卜代替。结果第二天这个香客再来的时候,发现萝卜不见了。俗句说:“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个和尚一个磬。”香客认定是和尚偷吃了萝卜,逢人就道出此事,挖讽一番。其实寺庙并无和尚,是一个过路人口干,见寺庙有红萝卜,就当解渴吃掉了。后来有知情者澄清,但和尚吃磬槌的故事早已传开。
   这样的传说,让吊钟寺沾染上了人间烟火。但遗憾的是,这烟火并没有让吊钟寺长久地留存下来。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停止了一切烧香拜佛活动。吊钟寺日渐衰败。1959年,一位叫西占荣的民兵连长干脆取下吊钟,用于村公所召集开会时鸣钟所用。同年,因县里修轻轨铁路,又把寺庙拆掉,取作石材用。“破四旧”期间,本已残破不堪的寺庙则损毁殆尽,甚至还下地三尺地清理,结果挖出许多铜娃娃。铜娃娃一度让吊钟寺变得神秘莫测。后来听说是一些地主人家为祈求多生贵子,悄悄埋下的。
   1985年,当地人们发展经济,吊钟寺遗址附近又成了一块香饽饽,人们在那里建起堰塘养鱼。从恒运渔庄往里走,连片的渔塘一个接一个,远远望去宽广无际。鱼塘内有锦鲤、鲈鱼等珍稀品种,塘边梨花盛开、枝发绿芽、众鸟齐鸣、白鹭欢飞。后因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张,导致环境承载压力增大,被迫取缔。曾一度呈现的“江南水乡”景象,终究又回归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后来,吊钟寺遗址租给了一家厂房,周围栽有大片竹子和油菜花。1995年,有人在遗址旁搭了间简易小瓦房,内设香台,但并未供奉菩萨。如今香台积有厚厚的香蜡钱纸灰迹,可见吊钟寺在人们心中仍是一块向善的诉说心声的圣地。
  

共 39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鸭公潭(散文三则)】这篇文章作者以简洁大气的文字风格,分别描写了西河镇的鸭公潭,龙王井,以及吊钟寺的传说和历史渊源,其中大量传说故事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使得文字更加平实厚重。三处古迹除了龙王井受到乐百氏公司的青睐,成为分场选址,从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外,其余两处,一处销声匿迹,寻无可寻,另一处吊钟寺也只能以遗址的风貌存在。三则散文依序读来,总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感。感觉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多景致都只能成为人们记忆里的美好留存。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曾经的拥有也是一种难得的造化了。问候小乙,感谢分享精彩。【山水神韵编辑:雁过无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02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7-10-27 14:24:25
  精彩的文笔,小乙小说写得顶呱呱,散文的手法也很精彩,语言简洁大气,文风老道,向你学习????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回复1 楼        文友:小乙        2017-11-02 14:01:14
  最近才能打开网页。谢谢你辛苦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