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五行微诗之微评(三章)
一根针带来的刺痛感
——读《北海东炮台遗址》有感
这是一首偶然拾得的诗,应该没有事先的构思,甚至没有过多的铺排或者加工的痕迹,极其自然。所谓,入其境,观其容,尔后记之。
“没有炮,没有炮台”,看似毫无实际意义的第一句,实则有它的深意——作为北海东炮台遗址,炮台和炮为何已不见踪迹,是战斗中损毁,还是有其它鲜为人知的原因,留下悬念给读者,引人入胜。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几栋紧挨的高楼。”,第二句(第二行及第三行部分)纯粹讲述现实,枝繁叶茂的树木和紧挨的楼房等眼前的景物,表现出浓郁且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与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不由得生出“勿忘历史,珍惜当下”的情愫。
“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是对即时看到的事物的记述,作为对炮台御敌历史的描写几乎一笔带过,似乎有些太简单。或者,诗人旨在透过此句激发读者对北海东炮台当年抗击敌寇事迹的丰富联想和求知欲望,文本中“伟绩”一词,对它的战斗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应该属于客观的论功行赏,不必产生太多歧义。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句很好地回应了首句,颇具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对历史的正视,又来自于诗人大无畏、敢担当的一身正气。
诗歌明确地告诉读者:只有记住历史、不忘国耻,正视错误、勇于改正,才能不让有悖人民意愿的历史(包括战争)重演,一针见血。
言可尽,意无穷。由此可见,微诗也可以具有强大的思想冲击力,也可以担负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附:原文
《北海东炮台遗址》
作者: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13:21)
浅读《蝉诉》的力量
就题目而言,两个字的侧重点在于“诉”,诉说的诉,控诉的诉。
单从蝉这个小昆虫出发,它的一生何其之短,几个月而已。诗人利用蝉的生命特征作为物象来完成诗意的提炼和延展是智慧的表现。
“声音再大,又有谁会在意?”,既写出了大众本来的一种认知或者现实存在的现状,又能借助这样平常的事物状态让同样渺小的我们感同身受,在浩瀚的宇宙或诺大的世界里作为小小的个体,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每个人对于命运、苦难、委屈的诉说,又有几人能放在心上,无奈、不甘甚至愤恨的情愫跃然纸上。
“等吧,等秋后”,这乍一看是自我安慰,像是把一切都留给时间去消解、去决断,更深一层的探读之后发现,其实“蝉”的生命必将绝于秋后,悲凉之情便油然而生。试想用短暂的一生作为代价,去对抗和控诉某些不公或残酷的现实,其迸发出来的力量和勇气多么强大,令人生畏。
最后两句“秋后天气晴朗,明日高悬/秋后,再无我的消息”,诗人给读者呈现出两种结局,其一天高气朗,正气当空的好日子,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二生命将止,而深重的控诉依然留在人间,正义不得伸张,这最后的发声犹如一把尖刀,其利断金。
短短五行的句子,嚼之味浓,品之深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一点浅见,不到之处敬请见谅!
附:原文
《蝉诉》
作者:辽东天赖
声音再大,又有谁会在意?
都当作无聊的聒噪
等吧,等秋后
秋后天清气朗,明日高悬
秋后,再无我的声息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6-2315:16)
试论《光阴》的快慢与虚实
“光阴”一词的基本释义为: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指日月的推移。与“时间”一词相比意旨比较宽泛、纵深感、空间感、立体感较强,也较为柔软。作为题目利于诗意的延展、提升,感觉甚好。
第一句,便打破了存在于平常百姓脑海里亘古不变的观念或者感受,“光阴,并不总是如箭”。视角新颖,语言掷地有声,足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掀起内心对于光阴快与慢的一场讨论,许能碰撞出理性思维的火花。
紧接着,“有时它就绕着一把椅子/上上下下,磋磨表面的木漆”两行句子,给予本来虚无缥缈或者无法把握的光阴以具象,很好地完成了虚实转换,令人立即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引发思想深处的共鸣。光阴其实就是那一把椅子上被我们日复一日,一点一点摩擦掉的木漆,它存在于每一句普通的对话里、每一个温暖的眼神里、每一个春秋更迭的季节里……
最后两行让每一位阅读它的人都成为了诗歌当中的主人公,有很强的带入感。字里行间似乎透射出一种光阴易逝的苍凉感,以及蹉跎时光的罪恶感,“偶尔坐到椅子上的你/不过是暗中助了一把力”,思虑之下,的确如此,诗句传递出来的拷问足以警醒世人。
这样一首饱含浓浓生活气息,而又富有哲思的“新”诗,如同一把小火在烘烤着我们,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附:原文
《光阴》
作者:许剑桐
光阴,并不总是如箭
有时它就绕着一把椅子
上上下下,磋磨表面的木漆
偶尔坐到椅子上的你
不过是暗中助了一把力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5-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