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声街(散文)

编辑推荐 天声街(散文)


作者:雪涌蓝关 童生,7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6发表时间:2017-10-31 17:58:13

天声街(散文) 老汉口火车站的左边有个行李房,她的斜对面有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门楼,上面有“天声街”三个蓝色的大字。从这头往南到友益街是一条长二百四十六米的直街,两边都是小店铺,街面上成天熙熙攘攘的,与儿时无异;从这头前行大约三十、七十米处左拐,是两条由西向东的百米横街,连着公安街。现在,直街的马路还是先前的老样子,横街东头的马路因城市建设改变了格局,短了一大截。
   第一条横街的北边及挨着京汉街那一片的老房子,前些年因旧城区大规模的改造,已荡然无存;横街上的公安路小学也随之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中城国际小区一幢幢三十多层的高楼,威风凛凛地矗立在这儿:向北,她雄视着高架铁道上似弹头一样呼啸着往返穿棱的列车——这是扒掉了京汉铁路、修了京汉大道以后建起来的高架轻轨一一武汉地铁一号线;朝南,她傲慢地俯视着房地产业刚兴起时、拆除两条横街及夾在其间的辅仁村,巷子后还建有两幢小高层。早期的房子,或许对单元住户的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住户多而面积小,挤得不行。有的房门将就挨着,两家同时开门进出,免不了要相互谦让一番;否则,不小心会发生碰撞的。电梯也没有,多层以上的住户爬上爬下颇费脚力。这房子,和现在政府推出的每月七百多元租金的公租房真不能相比。我弟弟前几年住进了汉口后湖的惠明小区的公租房,五十平米左右,功能齐全,三口之家的住在里面,也蛮温馨。而且小区的环境很不错:树木成荫、鸟语花香、草坪青青、灌木如屏,不知根底的人还以为是商品房呢!比这儿光秃秃的地面象征性地栽上几棵小树,不知要好多少。我站在还建房的旁边,仰视着对面二万多一平米的摩天大楼,有点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其实平时稍微留意一下,也可以感受到高档一点的小区的广场上,跳舞的大妈的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而流露出来的自豪感一一你瞧那夸张的舞蹈动作和像鲜花绽放的灿烂笑脸。再看这边,我曾去过舅妈和两个小表弟的家,狭窄的空间,顶多算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不过,老街坊们再也不用为容易引起火灾的板壁房担心,可以睡个安稳觉;也免去了跑公厕带来的不便。这样看,也算向前进了一大步。
   我的老家在第一条横街的南边,斜对面是公安路小学的大门;学校的后门在东边,对着公安直街。早年我们和舅妈家住在一起,听父亲说,这幢两层楼的木质结构房,是一九四五年武汉光复后两家合伙盖的;那一阵这一带盖房子的人多。人们以为苦日子熬到了头,都盼着过好生活呢。文革初期,我老家的房子和左邻右舍的一样,大破“四旧”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在街道居委会的动员下,为主动争取光荣,街坊们自觉地敲着锣、打着鼓,把私房献给了国家。拨乱反正后落实政策,政府又把房子退了回来,这是后来的事。归还房子时,因我家早搬走了,我父亲没有参与这个事,房子由舅妈家全权处理。
   我们能住上新房,得益于政府的拥军优属政策。一九七O年我读高一时,街道办事处照顾军属(一九六O年,我哥刚十六岁就积极参了军,在部队呆了二十多年),给我家分了一套二十平米、三楼的房子。新居是一幢鹤立鸡群的四层楼,在辅仁村。过去盖的房子比较窄小,每个单元住五户人家,并且共厨房、卫生间(小,大胖子入厕时有点碍手碍脚,后弃之未用,仍上原先街头的公厕。天刚亮时人多,时有排队的现象,但次序井然)。当年能住上那么好的高楼,虽说有点挤,但也让人羡慕,有点脱离了棚户区的感觉。八十年代初期,我的父母又搬到了离这儿不远的车站路与胜利街交汇处的武汉铁路军代处(在部队上的哥哥分的)的房子,对面是武汉铁路局职工食堂(原法国波萝馆)。记得附近还有一个法国的什么教堂(一九五三年封堂,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举行过重开仪式,闭堂六十年。我小时候往里面张望过,阴森森的,好吓人),旧中国时,这一带曾是法租界,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收回来了所有租界,并废弃了外国人起的路名。因这条路正对着京汉火车站的主楼,正式命名为车站路。据资料介绍,这一带曾有英、德、日、俄等国的租界,唯车站路最繁华,因为法兰西人浪漫。我儿时常去那儿,光百年老店都有一、二十家,什么亨达利(钟表)、叶开泰(中药店)、茂记(皮鞋)、长生堂(理发)、卓娅(副食品店)等。附近还有人民剧院(旧时的大舞台,梅兰芳、梅葆久曾登台献艺),中南、中原等四家电影院,其繁华不言而喻。天声街紧临车站路,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地方。
   一九七二年四月,我高中毕业下放到江陵的农场,从那时起我就很少去天声街;一九七七年九月,我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潜江工作,去得更少了。转眼间,我快满六十五岁了,年底就可以领老年优待证。空闲时,我常想儿时天声街的旧事,常想读书的公安路小学。
   听隔壁的发小苏建国说,公安路小学是一九五八年建成使用的,他是第一届的学生,记得很清楚。我小他一岁多,是十二月出生的,我七岁入学差三个月,学校不录取,白白耽误了一年。为此,我暗地里抹过眼泪,委屈极了。说起来奇怪,学校在第一条天声横街上,穿过公安横街才到公安路,怎么也不搭界,当初怎么就莫名其妙地起了公安路小学这个不相干的校名。人老怀旧,总想去旧校看一下,遗憾的是小学不在,中学、大学也不在了。我在麟趾路读的中学,八中听说合并到二中去了,面临京汉大道的旧址上建了三十多层高的房子,好不威风。我在武昌首义路、蛇山脚下读大学的校舍早已夷为平地,学校迁走了。而今,站在雄伟的黄鹤楼上放眼东望,一条婉延起伏的绿色长龙伸向九峰森林绿化带。这就是十几年前武汉巨大的造福子孙后代的退楼还绿工程。今天,看到江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深地感到欣慰。
   说到天声街,不得不提到上世纪一九O三年修建的京汉火车站。因这儿是汉口京汉铁路的终端,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汉口火车站是解放后改的名字,像北平改成北京一样。这个地方过去叫大智门,老汉口人又叫大智门火车站。寻其由来,要往前追溯到清朝的咸丰年间。那时太平军和捻军在汉口的周边频繁活动,为抵御义军,地方当局修城筑堡,建了大智、循礼、玉带等八个城门。后来修京汉铁路,这些城堡、城门先后拆除了。建火车站的地方还有循礼门,是随着铁路往南延伸的一九一六年,那是后来的事。跑生意做买卖的人,一般都知道那个车站,是专门用来停靠货车的。时光流转,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老汉口火车站完成了历史使命。一九九一年,新建的汉口火车站落成后,送走了最后一班列车,车站沉重的大门永远关上了。而法国设计师的杰作——西式新古典风格、中部四角分别筑有高高的塔堡、端庄典雅、大气壮观的法式建筑,被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保留下来了。而今,中国铁路博物馆孤寂地佇立在曾经繁华的闹区,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老汉口车站路一带的历史巨变、百年沧桑。依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今天看到的站名,是后来恢复的。当我站在历尽百年风雨的京汉火车站面前时,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想起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洋务运动;想起了主持修建京汉铁路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想起了今天中国的高铁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老汉口火车站的通车,车站路及周边迅速地繁荣起来了。从现在尚未动迁的地方可以看出,越过友益街、中山大道的车站路,两边都是典型的前店后巷的建筑。汉口里那份喧嚣的前街和宁静的后巷显现出宜居的环境,不能不让人对百年前的设计师匠心独运、闹中取静的理念,发出心底的赞叹。由里向外延展而形成的大街小巷,是汉口城区独特的居住文化。
   天声街因在铁路旁边,过去叫铁路街,什么时候改的名,我不知道。儿时没有横街这一说,我的老家是第一条横街南边的最后一家(旁边有两幢公安街的房子,不知这名字咋起的),门牌号码是天声街122号。过去没有路牌,按门牌号找人蛮好找。今天的横街路牌不光标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其下还有英文。小小的指路牌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从临街的店铺来看,也是可以反映出来的。
   儿时的第一条横街上,只有一个杂货铺,离路口大概三十多米。店主好像姓徐,一看就是精明的生意人。他的大儿子叫油油,我儿时和他在一起玩过。从古色古香的店铺看,说不定解放前就有。这里无非是卖一点极普通的糖果点心、烟酒之类的日常用品,生意只能算维持。我的头齐柜台高的时候,拎着瓶子去打过酱油。杂货铺里有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子,做街坊的生意不忙,柜台上一般不站人。来人会大声地喊一声:“买东西啊!”女主人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快步从里屋走出来。买东西的都是这条街上的人,熟。油油和他的妹妹在家时,也会上柜台应付一下,过去没有什么讲究,谁都可以站柜台。儿时我去油油家玩过,他父亲好像茶瘾大,起了床就开始喝,过去的人对隔夜茶不拒绝。他父亲每天骑着一辆后座架较宽的自行车从我家门前过,他上班的的店子好像在公安横街那边。他的车可能是公私合营以前买的、一看就知道是为了载货方便。油油是六八年的初中毕业生,听人说他下放回了黄陂的祖籍,投亲靠友了。
   第二条横街就不一样了,因交叉路口是天声菜场,横街这边会往里延伸几家卖土特产之类的小店铺。过去是计划经济,市场控制严,两条横街上虽说每天过往的人不少,但没有人会想到做生意,也不能做生意。即使是人流量很大的直街,也有临街的房子住着人家。今天的直街,没有一间门面房不是做生意的,有人还指望租金过日子呢。
   儿时的天声街,真正热闹的是直街,车水马龙,水泄不通。这也难怪,一头挨着曾经亚州第一的火车站;另一头是五百米外的粤汉码头(从友益街口左拐大约五十米再右拐,穿过海寿街、越过中山大道、胜利街、沿江大道就到了长江边)。黄金水道上的码头,对当地的繁荣是不言而喻的,这个码头就更不用说了。她的历史比京汉火车站还悠久。据资料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汉口开埠后的清朝未年这儿开始停靠外国军舰和商轮,直到1914年才辟为专用码头:为汉粤川铁路总公所修建汉口至岳州的铁路,便于汉口和武昌的公务往来。粤汉码头的名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后来的1922作为平汉、粤汉铁路的旅客换乘的渡江码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七年,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才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此后,这儿先后开通了到武昌及上下游的短程航线,运送旅客和货物。汉口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活”,可见其吞吐量之大。老汉口火车站到粤汉码头七百多米,天声街又是必经之路,蔬菜瓜果、调料等到这儿集散——天声菜场能不繁荣?天声街能不热闹?人们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初期,天声街曾是全国有名的调料市场,南来北往的商贩络绎不绝,街上车水马龙,吆喝声不绝于耳。听表弟说,那几年别说出租房子,租一条棉被给人过夜(在屋檐下守摊子)也可挣几个钱。那几年他出手大方,用他的话说:“那几年家中的伙食开得好,别说肉鱼,鳝鱼、脚鱼(鳖)哪里断过。”这是他后来混得不顺心,抱怨世人薄情时说的。那几年,天声街因京汉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红火透了,名声也四处远扬了。
   而今,京汉铁路北移了,粤汉码头因高速公路的发达,水运远不及从前,断了这两条货运动脉,天声街也悄然沉寂了。今天的天声直街,依旧繁华,但和儿时的味道大不相同,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冲着沿街的老汉口的小吃去的。当然,老天声菜场是附近过日子的人买菜最好的去处了。

共 44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没有去过汉口天声街的人,读罢这篇文章应该可以知道大致方位了。文章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汉口天声街的前世今生,附带着介绍了天声街周边的公安街等环境,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对天声街的印象,包括一些在当时比较有名的小店铺的人和事,尤其是一些熟络的邻居开的店铺:买东西的都是这条街上的人,熟。油油和他的妹妹在家时,也会上柜台应付一下,过去没有什么讲究,谁都可以站柜台。作者儿时去油油家玩过,他父亲好像茶瘾大,起了床就开始喝,过去的人对隔夜茶不拒绝。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31 18:37:38
  天声街的前世今生无不印证着汉口的沧桑巨变。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小龙        2017-10-31 19:50:37
  好文,拜读了,写出了我们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为作者详尽的述说叫好,为老街喝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