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寻找八百里沂蒙的中国(散文)

编辑推荐 【檀香】寻找八百里沂蒙的中国(散文)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1发表时间:2017-11-05 00:56:59

孟良崮,也许在八百里沂蒙,只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然而它的名字,注定与一场惨烈的战役,永远联系在一起。在一统江山、开辟共和国的进程中,高高耸立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正是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以累累忠骨,铺就了天地重开的道路。鬼哭神愁,令人感激泣下。
   几年之前,我曾随着旅游团队,来过这座大名鼎鼎的小山。丁酉之秋,随着济南党外人士培训班的队伍,重新踏上了这趟红色之旅。大约是乘车上山的缘故,孟良崮没有记忆中的高耸和峻拔,除了拂面而来的清风,车外是满山的松柏,密布在满山的巨石上。时时秀出在路边的小花,随风摇曳,温情可爱。然而整整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只有累累顽石的荒山。两军数十万将士,围绕着这座耸立的高地,展开生死对决。那些曾经青春的血肉之躯,在暴露的岩石与枪林弹雨中,跳跃、穿梭,直到倒下。
   “我们小时候,大人是不让孩子上山的。”当地导游小谢,欲言又止的说道。看着我满脸疑惑的样子,淡淡的补充了一句:“那时候,山里的阴气太重……这些年游客多了,也就觉不出来了。”
   一路攀谈,不知不觉来到了山头最重要的景点:一代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将星陨落的地方。上面郝然写着几个熟悉的大字:“击毙张灵甫之地”。那是一个破碎的山河,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也许,张灵甫将军最大的悲剧,在于没有死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几次身负重伤,留下一个“瘸腿将军”的雅号,陷入了内战的火坑。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统一,是中国历史必须完成的大业。是非功过,如何评说?几年前张灵甫将军的遗孀,曾来此祭奠,据说当看到这行大字后失声痛哭,要求将这一行字改为“张灵甫将军殉难地”。但是,历史和历史的叙述方式,总是有着逻辑的延续性。数十年间,国共两党,一代中国军人的命运,在历史的狂澜中飘没、浮沉。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登上山顶,视野瞬间开阔了起来。远望群峦,隐隐起伏,平野广袤,错落其间。秋风,微拂着悠然的白云,映入了心头的翠色,将寥廓的天宇,擦拭的愈加清明。站在这里,遥望七十年前,数十万大军云集其间。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踏着同伴们的血迹,仰面攻上了这座海拔五百多米的“六零零高地”。据说,当冲上山顶最后的突破口,战士们的尸骨,足足累了七层!然而这座小山上,究竟埋藏着多少血与火,爱与恨?据说,倘若再过几十分钟,这座山头仍然不能攻下,整个战役的结局,乃至后来的内战进程,都将改写。狭路相逢,两军将士,英勇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这是新旧两个政权的对决,我想偶然的背后总有必然,运气的背后只能是天命。张灵甫将军统帅的七十四师,被称为国军的王牌,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全副美式武装的重兵集团,在这样的小山上,能够展开优势吗?当保家卫国的枪口,突然对准自己的同胞,将士们还有必死的决心吗?我们也是他们,只是跨越了时空。如果是我,历经八年全面抗战,还能侥幸活到胜利之后,我只想回家,只想娶媳妇,过日子。倘若再有二亩地,便是天堂。
   两党对决之际,处于优势的国军一路追击,试图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一举拿下山东,奠定统一。当大军开到孟良崮,直到离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指挥部不远,解放军没有像国军意图的那样,离开虎穴,北渡黄河。历史上演至此,令人想起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往事——荀彧所谓“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此前“稳扎稳打”、无懈可击的国军,终于转为“稳扎猛打”,精锐的七十四师,暴露在国军阵线的突出位置!死生存亡之际,粟裕将军迅速抓住战机,请示中共中央,断然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宏大气魄,集中优势兵力,在孟良崮围歼七十四师。
   兵行险棋。张灵甫将军同样没有选择后退,而是以中将之尊,以身为饵,试图就地吸引解放军主力,让外围的友军实施反包围,从而中心开花,一网打尽。孙子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此时取得了局部优势的解放军将士,以必胜之心,投入了决死之战。然而,这座小山并没有多少险阻可守,甚至连战壕都无法开掘。山上仅有的水源,是一口山泉。此时国军的情报,正源源不断送到共产党人的指挥部。孙子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又说:“将孰有能?天地孰得?”血战三日,陷入重围的七十四师弹尽粮绝,战士们只能喝马尿、饮马血,周围的援军却迟迟不至。与此同时,解放军的背后,则是全民皆兵的根据地人民,动员起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用最原始的方式,支撑起这场人民战争。周围的国军将领,却各自观望,各保实力,犯不着为了那个声名赫赫的王牌七十四师,卖自己的命。
   倘若如此,这样一支暮气沉沉、心怀苟且的军队,怎能胜任它的政治任务呢?关键时刻,没有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而是各保山头、心怀势利,哪怕雄师百万,又怎能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呢?这样一个被张灵甫将军怒斥为“各自为谋,同床异梦,”“牺牲者牺牲而已,投机者自谓得知”的政党,面对大风大浪,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呢!历史的教训,殷鉴不远。
   可是,我依然困惑。纯朴的解放军战士和他们的人民,何来如此坚定的斗志,在落后的装备下,何来如此强大的战力?八百里沂蒙,在这闭塞贫瘠的大山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总是解放军将士,赢得最后的五分钟!孟良崮战役,成为解放军反守为攻的转折点,不久后从这里走出去的部队,进取东北,挥师南下,富饶的山东,成为共和国定鼎天下的张本。今天的共和国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要向大山里找答案。当我走入马牧池,方看清了孟良崮;当我看到了沂蒙山的女人,方看懂了那个可歌可泣的时代。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红嫂”。
   马牧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常山,一个貌不惊人的小村。“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高克亭先生的一句话,点亮了其中的深义。透视这座山村,看到的不是沂蒙风情的草房,不是古朴自然的街巷,而是一个定鼎中原的原点。一滴水,包含了海洋的壮阔。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新生的政权,共和国的坯胎,正是从一座座小村里孕育。而今修葺一新的山村,成为了著名的影视基地,让历史在文化产业中共存。到处是取材山石和茅草搭建的村居,偶尔有座青砖灰瓦的大院,是当年地主家的宅子,比起来是那么显眼。穿梭其间,有八路军的食堂,有救助伤员的卫生院,有为干部们看护孩子的托儿所,而今辐射全省九千万众的大众日报,也能在此找到渊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通过历史的陈迹,我们可以想见他们的音容笑貌,感受他们的呼吸,捧一把贫瘠的热土。
   男人们打仗去了,女人们没有走开,而是成了主角。她们是最淳朴的中国女人,也是最美的中国女人。她们用柔弱的肩膀,与她们的男人,共同守望着这片家园。她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但一定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爱。正是这种至真至纯的爱,足以焕发出惊天动地的伟力!沂蒙红嫂,成为沂蒙精神的代言人,为共和国的开辟与前行,提供了伟大的力量。红嫂,是一个时代的群雕,不仅仅是某一个人。陈列室中,一幅简单的画片,穿越数十年的时空,催人泪下。那是一个沂蒙红嫂,正掏出自己丰满的乳房,把负伤的战士揽在怀里。此刻年轻的面庞,已经奄奄一息。是她身上淌出的乳汁,拯救着战士的生命!他们可曾相识?他们可是姐弟?然而一定是人民的乳汁,滋养了打不垮的军队!
   时间的关系,不能继续留下来细品。可是我依然困惑,历史,为什么这样书写?人性,为什么如此表达?这个答案,要到沂蒙革命纪念馆去寻找。打开这本大书,追寻其中的脉络。
   那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时光进入二十世纪,并没有给中国历史带来光明。沂蒙也无法逍遥世外,大乱的天下里,没有桃园。饥饿、灾害,土匪,种种横行的孽障,让人民不得安生。陈列中锈迹斑斑的大刀,落后的土枪土炮,甚至还有原始的火铳,标志着那个时代的水深火热与止步不前,也就预示着人民对民生的渴望。数十年间,中国大地危动不安,战争与暴动此起彼伏,社会向深处分裂。四海困穷之际,倭寇乘虚而入,企图囊括中原,成就帝业。国难之际,拥兵自重的韩复渠弃守黄河,整个山东迅速沦陷,正面战场向内地次第转移。千载一时,“派兵到山东去”,中共中央果断布局,派出八路军主力的一一五师,向山东千里大跃进。倚靠人民,将地域广阔、险塞四固的沂蒙大地,建设成最主要的敌后根据地。
   此后六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与沂蒙人民鱼水相依,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整肃党风,一些列重大举措,帮助共产党人战胜无穷困难,保持纯洁党性,一步步站稳脚跟,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没有一个可靠的党,没有强大的组织力量,一项伟大事业的开展,不可想象。“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三制政权,对国民党的分化斗争与合作,统一战线的展开,为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支持,凝聚了力量。减租减息、土地革命,给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送来了无穷的希望,也就调动了无穷的力量。古人云:“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又说:“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开展群众路线,凝聚人民的向心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伟大斗争的根本。我们看到,“最后一个娃去当兵,最后一颗粮交公粮”,沂蒙的热土上写满了这样的故事。在这大山深处,共和国的开国之略,正在宏大展开,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根据地的遍地开花,使倭寇没有稳固的后方,只能龟缩在干路沿线和城镇据点,陷入广大农村的包围。当正面战场相持不下,倭寇一再纠集强大兵力,对根据地军民进行残酷的扫荡。然而,只要组织还在,人民是杀不死的。无穷的大爱,终将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历尽艰险,根据地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统一领导下,一次次化险为夷,愈战愈强。抗日战争的砧板,磨砺出根据地军民无比锐利的刀锋。鱼水情深,当数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劳师远征,企图将偌大的根据地一口吃掉,可能吗?何况,一个刚刚历经十四年抗战,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统一、没有真正从事于建设的政权,究竟能有多大的战争能力呢?
   而今七十年过去,太平的时光,令人陶醉。走进沂蒙,弘扬沂蒙精神,是因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自己的本色,丢掉自己的根本。否则,将无法胜任社稷的重担,担负时代的使命。这是一个关乎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大命题,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没有旁观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想,是因为它在中国大地上种下了一颗种子——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便是大道之源,便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共 42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从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写起,用浑厚沉重的笔触,为读者再现了那一段凄怆悲壮的史实。三年解放战争,国共争雄,壮怀激烈,这是新旧两个政权的对决,是人心向背的见证,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的转折点。作者通过对孟良崮战役的深度回顾与刻画,引出了一系列慷慨感人的战争故事,抒发了自己对许多史实的独到见解,纵横捭阖,精辟深邃。全文语言凝练,结构紧凑,立论峥嵘,论述严密,多处恰当而巧妙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为文章的立意锦上添花。一篇大气恢弘,高屋建瓴的散文佳作,力荐共赏!【编辑:冰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泉        2017-11-05 13:04:35
  一篇富有历史底韵和思想深度的叙事兼议论散文,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在如话家常的温和叙事中,穿插了作者大量的议论与思考,见解精辟,铺陈有序,值得一读。
以文会友,与诗同行;让生命之花,盛开在文字的海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