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淌于宗亲血脉里的传承和信仰

编辑推荐 流淌于宗亲血脉里的传承和信仰


作者:刘懿波 布衣,42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74发表时间:2017-11-05 11:07:22
摘要:历史是一条可以穿越的隧道,站在时光的长廊里回望,常迷惑于中华悠悠五千年文明为何能历经外来入侵却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鹤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历史是一条可以穿越的隧道,站在时光的长廊里回望,常迷惑于中华悠悠五千年文明为何能历经外来入侵却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鹤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正是由于这种世代相传、诞生于血脉中的信仰,宗亲制度的延续,年复一年,父传子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在先秦以前,就已经把对家庭和家族的管理提到了治理国家和天下太平的高度。
   家的管理重在家风,一旦形成,便可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重要作用。
   所谓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行为准则、生活作风、价值观念,是流淌在一代一代华夏儿女浓浓血脉中的信仰和传承,是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而从未间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块流传千年,书刻着“天地君亲师”的木牌子上便可见一斑,无论其于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无时不在诠释着一个礼仪之邦“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这就炎黄子孙的家传正统,家风源泉。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焉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化育万物,我们要感恩,要报本反始,不忘其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爱护自然,保护生态,方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地润育,阴阳调和,方可民心安定,国家太平。否则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无先祖焉出?血脉是相传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无论你在何处、所从何业,都应该告知父母,常慰双亲。即便是来自千里之外电波里的一句问候,也许就是父母经年的期盼。纵使你的步履再远,也永远走不出他们“徒望月圆盼子归”的那一丝丝牵挂。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无论你身处异国还是侨居他乡,你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你的根在华夏,故土才是你的归宿,祖国才是你坚如磐石的后盾和永不倒塌的支撑。
   无君师焉治?君者,乃国家之领导,治理天下,日理万机,功在社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呕心沥血,世之圣贤。无论为人臣还是为人子,都理当爱君敬师。当然,中国之现在,并非某家某性之天下,而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国家。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当是忠君爱国的升华。否则,人无教化,天下不治,则无安之人。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家风家训,自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不止于“天地君亲师”之范畴。
   勤奋治学正是后辈成长之关键。三国名相诸葛亮《诫子书》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立志学习,学有所成,才能增长才干,做一番事业,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俗话说:养子不读书,犹如养头猪。人非生而知之,好学才能近乎智。正如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所言:春时耕种夏时耘,粒粒颗颗费力勤;舂去细糠如剖玉,炊成香饭似堆银。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明白事理,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家风传承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让家族子弟从小就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道理。
   晚清名臣之一曾国藩治家有规,传风有序。留下脍炙人口的家训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其原配夫人一直和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之匾。并一贯“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自勉。
   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西汉·戴圣《礼记·儒行》: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自古圣贤就把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商鞅立木为信、曾子守信杀猪和烽火戏诸侯等正反两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尤其是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关键、敏感时期,习仲勋的坦诚、宽厚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传统文化,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古代家风、先祖遗训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也要选择性吸收。将继承和创新有机融合,将“诗书传家”的传统教育与时代“人文精神”的要求合二为,推陈出新,创造性发展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
   如梁启超有子女9人,个个都是栋梁之材,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周恩来同志拟定过“十条家规”;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三不准”;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等,都是中华民族中成功的家风典范。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古语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营造良好的家风,是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得到改善的根本前提和强大动力。
   让良好的家风、榜样的力量,永远成为炎黄子孙流淌于宗亲血脉里的传承和信仰。

共 21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说家风,既朴实,又有高度。作者把家风放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说,放在国家兴亡的环境中说,指出了家风和国家发展的关系,这个高度,体现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诸葛亮、曾国藩等古代名臣的家庭要求的事例,又以近代和现当代名人的家风为事例,从古到今,有力地说明了良好家风对于家族的延续,对国家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形成的家风的内涵是什么?文章也做了具体的阐述。值得我们品读的文章,值得我们每个家庭思考的问题。【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11-05 21:15:16
  阅读一些家谱,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家族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家族文化用好了,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