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浅谈汪眸和他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赏析)

编辑推荐 浅谈汪眸和他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赏析)


作者:程安鹏 布衣,18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35发表时间:2017-11-05 19:08:41
摘要:此文写好我发给作者让其提出意见,汪眸说您是一个好读者, 不像大多数人 不会去看, 只会一味叫好或者一味否决。您写我是您的主观印象, 那当然就是真实的,中国就缺您这样的人, 您提的意见都对 ,这些问题我也想过 ,争取以后的作品不会出现。毕竟文人无行算是我写的第一个历史长篇 ,总拿捏不准。汪眸的话是真诚的。

浅谈汪眸和他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赏析) 汪眸原名叫王文治,陕西西安人,90后青年。认识他是2016年我们一行去蓝田柳坪小学与孩子们一起共度六一儿童节那天。
   那天早晨十点多,在蓝田县电力广场已经全部集合,准备出发时,汪眸打来电话说还在车站,找不到来广场的路。广场与车站并不很远,于是我们告诉他具体的方位后等着他。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小青年,个子不高,看着很是瘦弱,背着一个很大的旅行包,他与我们聚齐后,却很有缘地与我坐在一辆车上,并且与我一起坐在最后一排。汪眸不善言辞,因为第一次见面,他就更很少说话了。我的话很多,一路上东拉西扯天南海北地胡乱侃。汪眸却像个腼腆的小孩子,不时地向我望一眼,微微一笑又向窗外看去。
   随后的几次文学活动上,我们经常见面,于是,慢慢的就熟识了,我这时才知道他是长篇小说《文人无行》的作者。他每次背包里装着好几本自己的书以及摄像机。我经常在心里想,他那么瘦弱的身体,却是完全不适合背那么大的包,他把自己的书一本一本往出送,自己难道不觉得累吗?我是80后的一位文学爱好者,我们熟悉后,汪眸见了称呼我为“程哥”,我叫他“小王”。
   又一次文学活动上,汪眸问我:“程哥,你要我的书不?”我回答说:“我从不问人要东西,您如果想送我一本书的话,那我是欣然接受的。”于是,在另外的一次活动中,汪眸又是背着那个很大的旅行包,装着好几本书,都是别人预定好的,只不过他从没问别人收过一分钱,当汪眸把书拿给我时,我说那就签个名吧,于是,汪眸取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拿起书感觉到这本书是厚重的,它像一块砖头那样,拿在手里是很有分量的,我感觉到这本书出自一位90后青年之手,心里是惊讶的!汪眸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是我至今认识最年轻的一位作家。
   因为工作的忙碌,我每年订有读书计划,于是,汪眸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在一年以后我才细细地阅读完毕。汪眸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篇小说《文人无行》中,处处流露着汪眸对古典文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汪眸塑造的主人公魏和秋,是一位进步的、有思想的文艺青年,他的才情是让人折服的,当看到末尾,魏和秋考西北大学的文章《换官》和他所做的《真德训》我很欣赏!我赞叹魏和秋的同时是更为欣赏汪眸的,魏和秋的才情即汪眸的才情!汪眸之才情比之魏和秋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文章中魏和秋的身上看到了汪眸的影子,汪眸个子不高,身体比较瘦弱的,这与魏和秋很为相似。汪眸祖籍安徽桐城,汪眸塑造的文人魏和秋也祖藉安徽桐城。在《文人无行》最后一回写世态炎凉文人归心,魏和秋回到了桐城龙眠乡魏家村。我想汪眸把许多自己的故事及想法借魏和秋之口说了出来。我没有见过汪眸在草稿本上写的字,却看到了他给我签名时写过的几个字,并不怎么的好看!正所谓在他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中,当李财道让魏和秋给他重取名字时,魏和秋写了一首短诗,李财道笑着说,这个字和他九岁的弟弟写的差不多。魏和秋却笑着说:“山不地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字不在好,有意则精,一万万个人里,写字最好看的一个人才能流芳百世,其余的在时间的流逝中与写字最难看的人都会成为尘埃。而一万万个人里,若是有一万万个风格不同的文章大才,那么这一万万个人都能流芳百世。所以,我干嘛浪费时间在写字的好看与不好看上,只要你们能看得懂就行。”许多时候,我感觉到这是汪眸在说话,而不是魏和秋。读后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也让我头脑清醒了不少。然而,能做好文章是很不错的,但是如能把文章写好的同时,也能把字写好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当然,《文人无行》不是自传体小说,只是我读后感慨而已。
   汪眸在书中把民国时的文人、政客用各种独特的手法串联起来,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的故事情节安排巧妙,读来颇为感人。我想他肯定搜集过不少资料,在写作时下过不少苦功夫。然而,汪眸在下苦功夫的同时,也定然阅读过不少古典文学作品,但我却从书中看到了他这本章回小说在借鉴《三国演义》时太多,也许是汪眸太喜欢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了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汪眸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全书也一百二十回,写多少回不是关键的,但汪眸在第一百零七回中写到,魏和秋与高锡山遇到了自己原来的四大丫鬟雪冬后,在赵老爷家发生误会而错杀赵老爷一家,与《三国演义》中曹操和陈宫错杀吕伯奢这两个故事如出一辙。高锡山离魏和秋而去,陈宫离曹操去。读到此处时我有一个疑问,作为文人雅士的魏和秋是精明的,他博览群书,是民国时的文化名人,肯定读过三国,他一生精明干练,在此处犯下如此大的错误,前车之鉴,难道他没思考过,汪眸如果在此处能多花费一些笔墨,写出更有新意的故事,达到推陈出新,那就更为完美了。也许是汪眸太过年轻,或者说太过于喜欢《三国演义》了。
   魏和秋所作《真德训》中写道:魏曹操,为民忧,背负骂名争天下,直到病死为末称帝。莫要学,狄小义,刘备一切为私欲。宋江只求穿红衣,背信又弃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汪眸是欣赏曹操的,曹操作为三国时的一代枭雄,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诗人,那么魏和秋是文人,但他却关心政治,他很多时候奔波在军阀政客间,甚至为他们出谋划策。那么,关于三国时的魏国曹操和民国时的文人魏和秋两个“魏”字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呢?当然我没有问过作者,一概不知!
   文中的陈光远是我想到了三国的王允,陈光远的义女祁玉楼使我想到了王允的义女貂婵。三国的王允出生于山西祁县,汪眸在给王光远的义女取名祁玉楼,这“祁”字又有何暗喻或者说指代呢?此处的美人离间计和三国时王允的连环美人计也颇为相似。但聪明的汪眸在小说结尾只轻轻地一笔带过了!也许是汪眸在小说一百回以后,有些急于求成,在仓促之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是无论如何,魏和秋的形象是成功的,是有血有肉深入人心的。读完书让人难以忘怀。许多的时候,我有种很冲动的感觉。我常常在想,民国真有一位叫魏和秋的文化名人吗?汪眸在书中描绘了文人鲁迅、周作人、舒庆春、茅盾等文化名人,他们在不久后都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佳作,那么魏和秋的作品在哪里?我是否能找着看看!魏和秋是否还有后来的故事?
   汪眸在全书中所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对话,也是很为精彩的!《文人无行》是一本民国风雅文人政坛才雄的风云变幻史,值得品鉴。我认为,如果某一天有人投资拍成电视连续剧,也一定是一部非常好看耐看的好剧目!汪眸是年轻的,又很有才情,他在短篇小说和诗歌创作上造诣也颇高,我看好汪眸,他是勤奋的,他目前还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但在不久的将来,我想他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更富有正能量的传世佳作来,我期待着。

共 26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主要针对汪眸的长篇小说《文人无行》开展的评论,但是,作者又突破了以往的文章评论框框,而是一种意识流式的评论。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作者同汪眸认识的过程及汪眸赠书的过程,然后才写了对小说主人公魏和秋的评价,同时也从小说风格上与《三国演义》进行了一番对比,包括小说中的某些情节,都能在《三国演义》中找到影子。相当不错的赏析文章,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05 19:58:45
  别开生面的赏析文章,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汪眸        2017-11-08 11:29:29
  感谢程哥能耐下心来阅读完拙作《文人无行》,并且写下真知灼见,中肯无比的这篇赏析。这年头,溜须拍马,只顾叫好的读者遍地都是。真正能给出建议,帮助你进步和提高的文友少之又少。程哥与我,交流不多,但句句交心,犹如古时伯牙子期。有这样的知音,也是终身无憾。
自幼习文多经典,曾笑古痴隐山田。不惧怀才多不遇,只求佳作留人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