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大地的诗意和伦理(赏析)

绝品 【菊韵】大地的诗意和伦理(赏析) ——读《沙乡年鉴》有感


作者:邱籽 举人,352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26发表时间:2017-11-06 22:28:51

【菊韵】大地的诗意和伦理(赏析) 从书架上找出这本书时,一只斑鸠正在用它嘶哑的喉咙,在我家水泥的窗台上一声接一声地叫喊……
   我惭愧,这是一次迟到的阅读!因为蒙尘太久,书页已经发黄,甚至边角已经出现了残损的痕迹。但当我的目光随着清风在文字里穿行时,我确信一种久违了的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芬芳,正在夏日的书房里四处弥漫!
   这是一种思想的芬芳,来自《沙乡年鉴》,来自一个叫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美国人。
   在接下来的阅读时光里,我感觉我是在和一本“绿色经典”交流,是在和大地交谈,是在和一个天籁般的灵魂对话!
   追随奥尔多·利奥波德诗性与哲理兼具的文字,我进入到一个安静而旷远的世界。我开始郑重地思考以前被我忽视的一些问题:该如何去领略大地的丰盛之美?如何去体味大地的深情?作为一个大地的受恩者,人该如何面对大地?在大地之上,我们到底该如何栖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大地到底带来了哪些诗意?同时又带来了哪些恶意?该如何与万物相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里,人到底是该担当什么角色?是征服者?破坏者?还是呵护者?在人的伦理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个大地伦理?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的一本书。该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满怀激情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还没有进入人们思想的视野。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直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征服自然所带来诸多负面效应逐渐呈现,人们才逐渐发现《沙乡年鉴》的价值。而利奥波德以其先知一样的智慧,赢得人们的尊重,并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
   《沙乡年鉴》中提到的沙乡,其实就是利奥波德在卸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的助理林务官之后,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的一个荒弃的农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荒弃之地上,开始了他灵性、知性与诗性交织的自然时光,也开始了他以锄头和笔为伴的耕作与书写的生活。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在沙乡,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既是朋友,又是日日共处的邻人。彼此之间,没有对抗,没有提防,也没有唯我独尊的傲慢和偏见。有的只是互相的打量、深情的注视、平等的对待、和谐的交流、真诚的欣赏。在大自然面前,他是一个满怀敬意的观察者,也是一部大地美学的阅读者。在旷野上,他注视一只从洞穴里溜出来的小花鼠,并久久倾听一只红衣主教雀歌唱春天来到的声音,并为一只在黑夜里飞越了两百英里的大雁而深深感动。
   在利奥波德深情的目光中,时间再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物象和悦目光芒的灵性存在。一月,是冰雪消融,是一只几乎笔直地穿过田野的臭鼬;二月,是一棵好橡树,是树木年轮里被锯齿惊醒的80年6月的阳光;三月,是众雁归来;四月,是河水高涨,是红色尾巴鲤鱼在阳光下的闪闪发光;五月,是高原鹬鸟自阿根廷优雅归来;六月,是概树围绕的河口,在鳟鱼矫健的脊背上,诱惑垂钓的人;七月,是麻雀清晰的男高音,在宣布自己对短叶松林和阳光的所有权;八月,是青青河边草;九月,是丛林里的大合唱,是鸟类盛大的抒情;十月,是暗金色,是红灯笼照着黑莓丛中走出来的人;十一月,是“我”愿意变成的风,在玉米地里,用宽大的叶子哼唱;十二月,是趁着年底到来的暴风雪,围困着几棵高大的松树……
   在季节的更替背后,我总能看到奥波德的那一双审美的眼睛。大地用丰富无限的美,让一个生物学家变成了一个美学家,变成了一个既爱美而又懂美的赞美者和热爱者。植物和动物在他的文字里,不再是纲科种属,不再是枯燥的分类和分析,而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是一个个可以与之交谈的灵魂。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将“热爱”一词像油漆一样修饰在“土地”的前面。但热爱这个词用的越多,意思就越抽象,就越成为一种看上去很深情的的形式。我们一边说着热爱大地的语言,一边却做着破坏大地的事情。在热爱的名义下,我们忽视了大地,远离了大地,不再去关心植物和动物,不再关心山川河流,也不再去关心它们的四时变化和生长的消息。在爱的名义下,我们毫无顾忌地砍伐树木,挖断山体,破坏河流,射杀飞禽走兽。忙乱的节奏声中,又有多少人能象利奥波德一样,将对土地的热爱变成实实在在的爱的行动呢?阅读他的作品,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羞愧,为自己,也为身边那些对自然早已失去敬畏的人。或许,我真的应该学学利奥波德,选择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走到辽阔的旷野之中,去看看河流,看看田野,去听听鸟鸣,去打听一下那些植物的名字,去看看太阳的光芒如何普照芸芸众生。
   在沙乡,利奥波德不仅是一个真诚的赞美者,而且还是一个诗意的栖住者。他和沙乡的联系,是一种诗意的契合,精神的相遇。几乎无法分清楚,是他发现了沙乡,还是沙乡发现了他。一切如此奇妙!相遇之前,沙乡,只是一个废弃的农场,无所谓美和不美。而他,也只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学者,诗歌似乎和他相距遥远。但相遇之后,废弃的农场成了诗意之地,严谨的学者成了自然的诗人。他们相互成全,也相互发现。一场人和自然的爱恋,诗意之花豁然盛开,人和自然以更美的形式诞生了一次。
   或许,在诗意开花的一刻,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成了诗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写出足以称之为诗的文字。“我们实际上的发现可真是无法预言的:一只兔子,突然在什么地方打着哈欠;一只丘鸫,正在为它所放弃的权利而焦急;一只雄雉,正在为他在草地上弄湿了的羽毛而生着气。”“雁们用不着到了晚上偷偷地去,而是在白天,就大摇大摆地跑到玉米地里,饱餐一顿后,再喧闹着飞回来。每次出发之前,它们都会大吵一番,好像在争论到底去哪一片玉米地;每次回来之后,它们的吵闹声变得更厉害了,好像在埋怨刚才的玉米粒并不好吃。”“世界上有好多种孤独。如果大湖中只有一座小岛,那么这座小岛是孤独的,可是,当小船们经常去看望它时,它就不再孤独了。”在引用这些句子时,我感到我嘴唇间正流淌着悦耳的声音。真美!这些文字,与其说是一个生物学家的描述,不如说是一个诗人的吟唱。
   透过利奥波德的笔墨,我不但可以看到知情达理的大雁,看到爱表演的雄丘鹬,看到十年才能成熟开花的指南花,还可以看到一棵有着八十个年轮的老橡树,看到在雪地里留下长长足迹的臭鼬,看到黎明时分从沼泽上吹过的一阵大风,以及正站在隶属于自己的被浸湿的历史页面上的鹤群。在沙乡,阳光从来不是白白照耀的,风不是白白吹拂的,雪不是白白飘的,溪水不是白白流淌的……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一切都有善意,一切都有诗意。只是,这些善意和诗意,常常像隐藏于沙砾之中的珍珠一样容易被人忽视。但幸亏有诗人的言说,来提示,来提醒,让我们重新以一种清明的眼光来发现世界的美丽与美好!
   在离我居住的小城(孝昌县城)不远,也有一条河,也有一篇片野生的林子。多少次,我也曾踏着晚风一样缓慢的步子走进河边的树林。但对鸟儿吵闹的声音,我总是厌烦多于喜欢。我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也根本不认为它们能说什么。但在沙乡,利奥波德却听懂了鸟儿鸣叫的声音:“3点35分,那只原野雀鹉用非常清晰的男高音的歌唱般的声音宣称,它持有北到河岸,南到旧马车道的短叶松树林,一只接着一只,所有的原野雀鹉都在能听到范围内声明了各自持有的领土……在原野雀鹉轮唱完毕之前,旅鸫已经在那棵大榆树上高声地叫着,声明它对那个被冰雹劈掉的树杈的权利,并包括所有其他的附属物。”分明是一场司空见惯的鸟鸣,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一场鸟类宣布所有权的新闻发布会。在后面的描述里,我还听到了一只黄鹂的发言,它向所有的黄鹂宣称,那棵老榆树的下垂的树枝,还有附近所有的马利筋的茎,以及花园里所有散落的纤维,都是属于它的。而且,它还要宣称自己还拥有一个特权:它要像火花一样地掠过它的所有物,从这一个到另一个。接下来,是山丘上的靛蓝彩鹉的发言,然后是那只莺鹪鹩的发言……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我竟然也有了想做一只鸟的愿望,但我不会去参与它们的争论,我将和敬爱的利奥波德先生一样,在树林里静静地听,带着欣赏的心情去听。在书中,作为大自然秘书的利奥波德,其实比我更享受这场争论,也更沉醉于倾听所带来的乐趣。我可以想象出他一边喝咖啡一边在笔记本上作记录的样子。那时的他,一定很可爱,一定很安逸,一定很诗意。
   也许正是因为对大地之美的深情感知,《沙乡年鉴》的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及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学者的理性和诗人的良心,让他的思想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跳跃到了一个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更辽阔视域。很长时间以来,伦理学的观照,一直只停留在人的身上。似乎只有人才有资格成为伦理的主体,只有人才有资格承担伦理规范中的义务,只有人才可以享有伦理规范中的权利。而山川河流,草木花草,飞鸟走兽,则被排斥在伦理的疆域之外。人可以对人讲德性,但对自然万物讲德性就成了多余甚至可笑的事情。人是自然的主人,对自然万物享有索取权、驱使权,还有使用权。在不少人的眼睛里,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愚昧;佛家的众生平等,是梦话;理性的发展,是空话。自然必须以人为中心,为人所用,为人所驱使。一切伦理书籍,都将“以人为中心”的学说阐述得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天经地义。
   但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对这些所谓自古如此的伦理观念,进行了大胆质疑,并把把生态学思想引入伦理学体系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大地伦理”的伦理范畴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大地上存在的一切。“大地伦理”的伦理观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和尊敬,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和花草树木是一个宏观生命的共同体。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普通成员,衣食住行来自自然,而自然并不以人类的存在为基础,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鸟语花香,山川河流。人不是自然的拥有者,也不是自然的辖制者,但自然却是人的施恩者,人类理应有责任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土地伦理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人不仅要尊重人和人类社会,还要尊重土壤、水、动物和植物。从绝对的意义上讲,人类并不享有比其他生物更多的权利。
   利奥波德说:“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言论自由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人类要像山一样思考,也就是用一种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来观照万物存在的意义。在山的哲学中,狼的存在与鹿的存在以及荒草的存在,同样必要。把狼杀死了,鹿可能会增多,但山上的草就少了。山上的草少了,雨水的存留就少了。接下来的后果就是土壤枯涩了,微生物少了,草更少了,而鹿也将纷纷死去……
   但山的智慧,要么被我们忽视,要么我们难以看懂。所以作者深深叹息:“这个意义,大山早就明白了,可惜太多的人依然不明白。”但这种“依然不明白”,早已让我们在昨天付出了代价,而且让我们还在今天付出了代价,同时也将让我们在未来付出更多的代价。在一个速度越来越快的年代,或许我们真的应该慢下来,暂时离开一下高速的车道,像大山一样,静静地思考一下大地的事情,思考一下我们明天的事情。
   叶赛宁说:“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但同样的一生,有的人自始至终不会认识大地,不会阅读大地,更不会思考我们和大地之间的伦理关系。只是忙碌地活着,不会仰望,不会远望,更不会眺望。大地似乎只是一种经济的存在,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必须要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在一些人的眼睛中,河流的弯弯曲曲,实在太没有道理,太不通畅,必须拉直!门前的泥土和参差的草木,太脏太乱,必须用灰色的水泥抹平封住!池塘湖泊的存在,妨碍了“种房做屋”,不如用推土机平掉。长满野生树林的河滩,毫无价值,不如把树砍掉,把沙挖走……
   想想这些理直气壮的粗鲁,再来看看书中利奥波德一段关于松树的文字,我的心中生出很多感慨。作者写道:“一般而言,创造是神或诗人的工作,但是身份较卑微者可以避开这个限制——如果他们知道方法的话。例如,你不必身为神或诗人,才可能种一棵松树;你只需拥有一把铲子。借着这个奇妙的规则漏洞,任何一个庄稼汉都可以说:要有一棵树,于是他的面前就有了一棵树。”是啊!要做一件接近神性的行为,其实并不像我们平常想象的那么复杂。在冬天种一把麦子,就会在明年夏天收割一片金黄的麦浪;在林中,放下对准飞鸟的枪口,就会有一群鸟在绿色的枝叶间忘情歌唱!制止一把凶狠的斧子,就会有一树繁花或者一树春雨的吟唱之声!保护了一口池塘,就是保护了大地明亮的眼睛。尊重了一条河流的弯曲,就是尊重了大地天然优美的纹理!
   在人间,人无须成神,也无须以高蹈的方式去寻找什么所谓的天堂。因为当一个人尊重和呵护大地的时候,大地之上就有了天堂,我们的内心就居住了神灵。

共 52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本久放之书被无意中掀开,却激起心中感慨万千。关注大地,关注自然,与一位哲人对话。如何对待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利奥波德做出最好回答。他用一种感恩来回馈,他以人类伦理观来诠释自己的观点。以一种和谐相处来对待大自然,人与自然彼此相包容,而不是以一种近乎毁灭的方式破坏生态平衡。理智而理性的保护环境,尊重彼此生存的空间。不再毁木毁山,留给后代一个好的环境。用一份虔诚心爱护好大地,是作者在读《沙乡年鉴》中的感悟。一本书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感谢大地带给人类丰厚的馈赠,人类更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080002】【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71113第947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7-11-06 22:47:49
  感谢邱籽老师赐稿菊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行。问好秋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刘春        2017-11-07 06:43:46
  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义不容辞。作者过去的关注正成为现在人的行动
老兵
3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1-07 16:51:18
  面对大地,使我们的审美得到提升。阅读美文,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赞赏,问好!
4 楼        文友:叶雨        2017-11-08 06:35:37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赏析作品了,所以牺牲了睡懒觉的习惯也是值得的。一本好书带给作者这么多的文字感慨,一篇好的作品同样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赏析的精髓在于领悟,领悟到作者写作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而一篇好的赏析作品不仅仅是带作者重温了遍原作更重要的是作者读后延伸出来的别人体会不到的作品价值。大地不会有诗意也不懂伦理,但生活在大地上人是否能悟道这份对大地的申请和道德伦理呢,值得人们深思,是提醒也是警钟长鸣!别是我们说着热爱却在后面做着破坏的行为……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5 楼        文友:小白狐        2017-11-08 09:55:58
  人和自然是和谐的一家人,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问好秋安
6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11-09 15:58:06
  好文章,拜读学习了。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7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7-11-17 14:57:48
  一部绿色经典穿越时空,今天终于遇上了它有缘人,催生了一篇充盈着诗性、哲思的赏析美文。沉心于文字,仿佛聆听得到一位智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跟大地的心理共振,和心灵的深度对话。追溯着作家利奥波德笔下灵性、知性与诗性交织的沙乡光阴,品得了人类对大地本应持有的礼遇、呵护与尊重。力荐赏析。
8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7-11-19 21:53:45
  当一个人尊重和呵护大地的时候,大地之上就有了天堂,我们的内心就居住了神灵。
   悦读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赏析,邂逅一种大地的诗意和伦理观。嗅到了思想的芬芳,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实路径。
   语言精练,观点掷地有声,绝品,当如此。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9 楼        文友:无粮        2017-11-22 01:11:27
  在“没有仰望,没有远望,更没有眺望”的人心浮躁,人性不古的今天,悦读美文无异于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文中描述的“没有对抗,没有提防,没有惟我独尊的傲慢和偏见。只有相互的打量、深情的注视、平等地对待、和谐的交流、真诚的欣赏……并为一只在黑夜里飞越两百公里的大雁而深深感动”的美好愿景,令人神往。拜读,学习了。
不在意自己是否会崛起,只在意自己是否会堕落。
10 楼        文友:鸿鲲        2018-12-25 14:46:50
  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写出纯净的文字,你和书的。作者都是的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