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南孟始祖神灵记(小说)

编辑推荐 南孟始祖神灵记(小说)


作者:上官湖徐 童生,95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44发表时间:2017-11-07 15:29:00
摘要:诸暨应店街镇十二都村,为南孟故里,始祖德载公,孟子第48代孙。在金兵南侵之际,他执剑率军来到浙江一带,消灭了地方上的土匪恶霸,多次打败了金军,并救济灾民,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封爵诸暨开国男。在一次战斗中,孟德载右足受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伤势逐渐严重,不幸病死,终年32岁。据传,孟德载临死前,屋内曾神佛降临,他预测了自己下葬时天、地、人会出现的异象。死后大显神灵,保佑着村人及大宋王朝。


   近日,笔者去诸暨应店街镇十二都村采风。
   这里是南孟故里,始祖德载公,孟子第48代孙,出生于名门望族,祖辈、父辈都是朝廷高官。在金兵南侵之际,他执剑率军来到浙江一带,消灭了地方上的土匪恶霸,多次打败了金军,并救济灾民,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提拔为上骑都尉,封爵诸暨开国男,娶妻戚氏。1147年,择居诸暨夫概里(今十二都),繁衍生息。公排行第三,后裔尊他为“三太公”。
   在一次战斗中,孟德载右足受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伤势逐渐严重,不幸病死,终年三十二岁。据传,孟德载临死前,屋内曾神佛降临,他预测了自己下葬时天、地、人会出现的异象。死后大显神灵,保佑着村人及大宋王朝。
  
   一
   有道是:好汉就怕病来磨。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孟德载,曾使金兵吓得大呼“作战时,应该避开这个白面将军”的孟德载,因足伤感染,病倒在床上,时而发热如火炭,时而发冷如冰窖。
   这天上午,喝下药汤,孟德载像酒醉似地睡着了。养病需安静,佣人纷纷退避了出去,候在门外,关注着周围的动静。
   时值春天,室外阳光艳丽,暖风阵阵,送来了兰花的馨香,以及布谷鸟的欢叫。忽然,东边有一团彩云飘来,越过山头,飞进东门,停落在宅院的天井中央。彩云像一间圆房子,打开门,里面出来三五个人,穿着黄衣,戴着黑帽,熟门熟路地往孟德载的房间走去。这些黄衣人,会不会是来谋害三太公的啊,佣人有些急,想去告诉三太婆,不料像被施了定身法似的,双脚无法动弹,也开不了口。
   黄衣人来到孟德载床前,毕恭毕敬地站着,不停地打着手势,好像商量着什么事情。或许是孟德载点头答应了,黄衣人出来时,脸上堆满了笑。走进彩云间,关上门,原地旋了几圈,从原路飘飞而去。
   东边的刚飞走,西边天空中,飘来了一团更大、更鲜艳的彩云。停落后,走出了十多个黄衣人,有几个守在彩云旁,有几个站在房门外,有几个径直往里走,其中一个跪倒在床前,打开手中的黄绢,从表情上看,好像在宣读皇上的圣旨。宣读毕,收起黄绢,弯腰行了一礼,转而起身就往外面。彩云飘走,佣人的手脚也活动了,就在这时,孟德载醒了过来,大声喊着戚氏的名字。
   三太婆急急赶来,孟德载平静地说道:“玉皇大帝念及我带兵有方,刚才派人来亲信,征得同意,封我为潮神,统领十万水兵水将。我就要走了,给我整理好衣服吧。”
   这几天换了郎中,转了药方,精神比以前好了一些,怎么会说走就走呢?在旁的人都不相信,以为他在说胡话,三太婆还伸出手,试了试他的额头,没见发烧。孟德载继续说道:“我死后,葬在大扈塘山的龙脉上,必须要等天下小雨,又转晴;出现头戴钢盔、身穿铠甲的兵将;鲤鱼跃上龙门,铁树开花;灵柩在龙脉上转十八圈,大桁嘎嘎嘎响三下后,才能落地安葬。”
   看来,真的在乱念了,人死如灯灭,怎么会知道死后的事情呢?再说,这几个现象,单独出现倒还能见到,一块儿齐来,怎么可能呢?突然间,天上响起了鼓乐之声,随着一道红光的闪出,孟德载慢慢闭上眼睛,离开了人间。
  
   二
   出殡了,“八大金刚”轮流抬着三太公的灵柩,走出村口,走向大扈塘山。
   孟德载的“临终遗言”,三太婆早已对“金刚头”交待清楚。此时,金刚头走在前面,看天,天上飘着几朵黑灰云,日头似隐似现,没有下雨的迹象。看地,没见龙门、铁树。看人,有披麻戴孝的,有头包白布的,就是不见全副武装的“兵将”。这没有,那不见,金刚头神情严肃,心沉沉,脚步也沉沉。
   墓穴已挖好,灵柩安放在凳子上,金刚们守在大桁边,随时准备抬起“转桁”。忽然,山风起,乌云在头顶飞,转眼间,落下了细线似的小雨。金刚头心头一振,往后面望去,只见人群中,多了一些不是亲、不是眷的送殡人。
   原来,孟家虽然是官宦人家,孟德载却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家子气。周边乡亲中,如有贫穷而难以过日子的,他常常赠与财物。绍兴年间,天下大乱又大旱,饥民遍地,到孟家去吃饭的人多得数不清。最后,孟家也没多少粮食了。孟德载叫厨房掌勺的,把仅有的一点栗煮成粥,分给大家,自己也喝粥果腹。今天,太尉公上山了,那些从三都镇赶集回来的人们,记得他的好,便自发地前来送上一程。
   赶集购物,有人买来了铁锅,天下小雨,就当笠帽戴在头上;有人买来了蓑衣,就穿在身上,挡雨取暖;有人买来了几条鲤鱼,拎着碍手,就挂在龙槐树上,活蹦乱跳;有人背着猎枪,为防雨丝洒入,枪口插着一束映山红。
   眼前这一切,不是正暗合钢盔、铠甲、鲤鱼跳龙门、铁树开花的预言?更巧合的是,云退雨收,阳光照耀在山岗和田野,一片亮丽。时机成熟,金刚头大喊一声:“起灵——转桁!”
   金刚抬起灵柩,就在墓穴旁的空地上,金刚头的指挥下,顺转、倒转,一圈又一圈。就在转到第十六圈时,大桁“嘎”的一声,金刚们感到肩上突然重了一半,不知是事先没交代清楚呢,还是怕摔坏三太公的灵柩,金刚们立即停下脚步,歇落在地。着了泥,再抬起也不灵了,就这样,灵柩只好下穴安葬。
   按孟德载的意愿,大桁“嘎嘎嘎”三响,代代出十八个进士;“嘎嘎”两响,出十八个举人;现在“嘎”一响,出十八个秀才,举人和进士,只能在秀才当中去选拔了。别以为秀才不是官,考起来,比现在的公务员还难呢。
  
   三
   诸暨夫概里(今十二都),为孟子后裔在南方的核心居住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地理五行齐全,是一块难得的繁衍生息宝地。
   美中不足的是,地处丘陵地带,交通欠佳。当时,京城在杭州,虽然相距不到二百里,但人们去杭城考试、经商或者做大事,却要爬山过岭走旱路,挑担拎包,很不方便。村前有条概水溪,溪水经过纛山山脚,流向凰桐江、浦阳江,最后汇入宽阔的钱塘江。
   春天的一个午后,人们或坐或站在村前道地上,望着溪水,望着高而尖的纛山。有人说,要是开辟出一条水路,溪流变成江河,木船、竹排直通京都,那该多好!有人开玩笑说,锄头挖、畚箕挑,是挖不出河道来的,最好是借来王母娘娘玉簪,一划就成。说起王母,有人想起了孟德载,三太公死后被封为“潮神”,潮神管水,说不定还会劈山开河呢。
   三太婆去溪边洗衣,人们把她拦住,说道:“清时上坟时,与三太公说一声,神力无遍,他肯定有办法的。”
   孟德载生前识天文,懂地理,为改善夫概里的行路难问题,多次翻山越岭,察看地貌地样,曾打算派一些兵丁来,修路架桥,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将构画的“图”变成现实。现在,他去了另一个世界,有没有当“潮神”,谁也不知道,但临终前的话,事后还是一一对应上的,三太婆宁信其有,清明时节,一边烧纸,一边说了乡亲们的意愿。
   从那以后,一直没什么动静,山还是那座山,溪还是那条溪,村人进出,依旧走高低不平的山道。
   端午的夜晚,月亮如钩,挂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先后进入了梦乡,山村一片安宁。忽然,传来了“轧轧”“轰轰”的声响,由远而近,好像是一辆“铁车”在碾压过来,地面开裂了,山在往下倒,房子震动摇晃,碗撞盏、盏撞碟响个不停。人们起了床,抱着小孩、扶着老人逃到屋外空地上,突然,像遇到紧急刹车,声响一霎时没了,周围的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第二天,传来了消息,说是在萧山地界内,一夜之间,山移了位,一条小河变宽变深了,河水奔流,直通钱塘江。这是怎么回事呢?晚上,三太婆做了一个梦。梦中,孟德载道出了详情。
   乡亲们的愿望是大事,三太公与各路仙家打了交道,借来了“赶山鞭”、大龙船。端午那天,水兵水将在钱塘江上赛龙舟,人员整齐。夜晚月光下,他站在船头,嘱咐船家,沿小江小溪逆流而上,行到一座高而尖的大山时,即停止。而后,闭上眼睛,舞动赶山鞭,所到之处,轰声四起,大山小山像一头头驯服的野牛,往两旁退去,水兵水将挥动兵器,将河道拓宽挖深。
   就这样,龙船从钱塘江起程,闯过闻家堰,进入浦阳江,鞭舞山开,将呼兵应,水溅浪翻,一路向凰桐江驶来,颇有万马奔腾之势。夜风临面,太尉公身子凉飕飕,心里热乎乎:明天一早,乡亲们打开门一看,村前就有一条河道了。以后的日子,大船小船,上京城下县城,通江达海走四方,畅通无阻。
   就在想得正入迷时,船停了,船家前来禀报,尖山已到,太尉公随口一声:“好!”睁眼一看,知道不对,身边是萧山境内的尖山,而非老家的纛山,急忙再闭双目,然而“好”已出口,“赶山鞭”失了灵,水兵水将也退了回去。因两座山形状相似,船家认错,航道只能到凰桐江的中段,离十二都相差十多里呢。
   船没能到村前,愿望半途搁浅,三太公的庇佑却没有停止,直到现在,外出坐船,无论是在江中还是在海上,只要有孟姓人在,风浪再大也一路平安。
  
   四
   宋庆元六年(1200),9月17日,宋光宗赵惇驾崩。
   要说当皇帝,赵惇不是合格的一个。他懦弱无能,没有安邦治国之才,当金国侵略南宋时,听取奸臣谗言,罢免了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他相当的惧内,别人当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后宫佳丽三千,随心所欲。他当皇帝,朝政受皇后李凤娘操纵,而且对美女,不敢乱说更不敢乱动。
   有一次,他在后宫游玩,忽见一位宫女的双手白嫩如笋,禁不住夸奖了几句。此事被李皇后知道,过了几天,李皇后派人给宋光宗送上一只食盒,盒子打开,里面赫然放着两只人手,正是宋光宗几天前赞美过的那一双手。
   生前皇帝当得平庸、窝囊,但死后的丧事却做得很热闹,前后十多天。墓地在绍兴城区的东南,那里,已经安葬了两位皇帝,宋高宗和宋孝宗。从杭州到绍兴,要过钱塘江。出丧那天,算起来,正是八月十八大潮汛期间,浊浪铺天盖地。孟家世代为官,对大宋王朝忠心耿耿,保护“皇上”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孟德载一大早就来到南北码头,关照沿途的水兵水将,务必众志成城,拦浪挡风,保证皇上安全过江。
   本来,孟德载要护送一阵的,不料下游的海宁地段,正在举行祭潮神活动,自己是主角,便匆匆地去那边了。
   南北码头是水上要道,在此管理水道是一个肥缺,平时,不要说当官的死了,就是平民百姓,棺材乘船,也要撒上大把的“买路钱”。今天皇上出殡,难得一回,肯定出手大方,水兵水将是早就敞开口袋了。遵照“孟潮神”的指示,棺材一上船,他们就手挽手,筑起了一道“人墙”,挡住了滚滚大潮,载着“皇上”的大木船,平稳地行驶在钱塘江上。
   不知是撒钱的忘记了呢,还是原本就不打算买“水路”,船到江心,还不见铜钱撒下来,水兵水将不干了,手一松,“人墙”倒,汹涌的潮水,仿佛是数百头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而来。
   木船置身于浪潮之中,成了一片树叶,不停地转着圈,那些水兵水将钻到船底下,借着潮力,把大船抛上浪尖,转而放开手,大船一下子跌进了峰谷。护灵的官员本来就胆小,如此一折腾,晕得黄水直吐,吓得喊爹喊娘。看来,“皇上”要水葬,自己要跟着陪葬啦!
   孟德载牵挂着过江事宜,那边一结束,火速赶了回来。在空中往下一看,兵将们根本没有守护,而是把木船当摇篮,晃来晃去,棺材都移了位,眼看就要掀翻了,急得大喊:“住手!”并现出了身影。领导回来了,水兵水将不得不四下散开,嘴里嘀咕着,很不情愿地联手拦潮。转眼间,潮退浪平,木船缓缓地向对岸驶去,孟德载穿着紫袍,手持长剑,紧随其后。
   几个年纪较大的官员,早年与孟德载共过事,朝空中一瞧,不由得惊呼起来:“这不是孟都尉吗?”赶紧跪倒,顶礼膜拜。
   消息传到南宋皇宫,新皇帝感叹道:“真是忠臣良将也!”为悼亡灵,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宋理宗敕封孟德载为护国昭佑侯,咸淳乙丑(公元1265年),宋度宗敕封孟德载为昭佑灵应侯,追赠太尉,职位仅次于宰相。南孟后人,称孟德载为“太尉公”。
  

共 46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提拔为上骑都尉的孟德载,不但生前心里装着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死后仍然为乡民着想,对朝廷忠心耿耿。故事从正值英年的孟德载因受伤后感染危及生命,死前异象出现写起,通过下葬时的各种奇观、死后端午节开山拓宽河道、保送皇上灵柩安全过江之事,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推荐阅读!【编辑:海淼】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淼        2017-11-07 15:31:12
  欣赏佳作,问好上官糊徐文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 楼        文友:海淼        2017-11-07 15:31:55
  感谢投稿支持短篇栏目,期待精彩继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 楼        文友:上官湖徐        2017-11-07 15:52:23
  孟子后裔南支在诸暨很是兴盛,而最早则可追溯到南宋初。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当时金兵南侵,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孟子47代孙)护帝南迁,为迁越始祖。其幼子太尉公,名德载,字仲博,生于靖康元年(1125年),封为诸暨开国男、环卫上将军昭佑明应候,于1147年定居夫概里十二都,成为南方孟姓始祖。目前,诸暨是孟忠厚的后裔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有2万多人,仅十二都村就有5000余人,已经发展到第八十一代孙。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1-10 11:45:27
  拜读老师精彩小说,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