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百花征文★庆元旦】托举文学复兴的光芒(社长力荐)

精品 【百花征文★庆元旦】托举文学复兴的光芒(社长力荐)


作者:大唐探花 秀才,183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5发表时间:2009-11-22 13:28:53
摘要:文学的出现,代表着一种神圣的言语方式的祈祷与沉思。是与现实生命对立的一种高于人们生活的存在形式。曾有前辈哲人将文学的概念扩展到一切高蹈伟大的语言形式中。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哪一种题材和体裁,只要是人类已存或可能存在的一切富于想象力和净化力的文字,都是文学存在的载体。文学是给愚昧带来光明的使者,从内在精神本质上是通向先知通向上帝的,是人类向上力量的第一推动。它的出现代表着人类的灵魂尽可能地企及更高的完美境界——文学所能抵达的天空,是人类灵魂飞翔的极限!它不会让人类的心灵在黏土一般的环境里日益腐化。我一直无法容忍劣等文人对文学进行的种种公然的非法侵略,这些人一再地把文学沦为歌伎供他们取悦。这些人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有罪的,也必将遭到公正的报应:因玩弄文学而被玩弄所玩弄!

当人们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把自己的灵魂沉潜下来,脱离开物欲的侵袭,静静地做着学问的时候,文学复兴的光芒就在他们的手中被慢慢地托举起来。
   ——题记
  
   与其这样长久地等待,不如将闪耀着辉煌的桂冠放下,去进行哪怕灰飞烟灭也要烈烈的燃烧。这样的精神与行为虽然不一定能照亮别人,但是至少可以把自己化身成炬,为别人照亮前行路上的一点黑暗。
   很久以来,文人都在黑暗笼罩的大地上行走,晨曦的圣光,从遥远的地平线上逐渐企临,直至这些驱散黑暗的光芒完全地拂满人们的襟肩。这些撕破黑暗的光芒,犹如一束束尖锐的、刻意缩小的闪电,在面对寒冷、暗夜或者疲竭的时候,始终都在舒展它的火焰一般的躯体,在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的对峙厮杀中,文人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文学。文学,这是一座高高地矗立在生活大地上的山峰,牵引无数的人意欲征服它;更让以文学为“道”来追求的朝圣者用自己的双脚紧紧地扣住自己的母语,向上不停地攀登,攀登,再攀登……
   世事的荣枯生活的悲欢,宛如烙印一般地切入文人的灵魂与生命,构成了宛如实质一般的情感晶体,这就让我们每向上攀登一步,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与不同的生命体验在自己生命能够企及的高度之外君临,装点人们充满欣喜的眼睛。其实,这决非什么玄幻之说,而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文学的根是深深地植入生活的大地的,又只有生活才可以给予文学取之不尽用只不竭的养料与成分。
   在文坛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沉闷之后,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平台,这也就为文学的再度复兴提供了一个难遇难求的契机。可以这样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现,必然是促使文学复兴的一个文化庆典。
   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时候,能够不被物欲这现实的野兽所吞噬的就只有文学,文学是文人的精神体现,也是生命与存在的共相展现。它的本体方式是语言,而它的个人方式则直接存在于文人的灵魂之中,因此,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或者其他什么的都好,它的形式并不重要)从终端显示上就呈现了两种状态:被发现的并可能表达出来的和可能被发现的并将要表达出来的。诗人扬•斯卡采说:“诗人不是创造诗。诗在某地的背后,它千秋万岁在那里,诗人不过是发现了它而已。”发现,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一个文人的本能。哪怕这种发现梦想般的真切,都会时时刻刻地给予文人一种痴迷到欲罢不能的感受。古往今来,有关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多得数不胜数。正是这样的感受,才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书馆窗前度过一生的博尔赫斯,用寂寞之苦和失明之痛构建起美仑美奂的诗之屋檐,然后听诗之屋檐下那滴滴的情感之雨将他的周身浸润得如同时光一样透彻明朗,写出了具有人生哲理的《曲径交叉的花园》等不朽的作品;正是这样的感受,才让病魔缠身,终生不能迈出小屋的普鲁斯特,对黑夜产生了一种明亮的慰藉,写出了震荡文坛的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还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比如但丁,比如莎士比亚,比如歌德,比如李白,比如苏轼,比如……这就告诉我们,文学在其亲在意义上说,永远是居于文人的生命内核之中的,而它所表达的形式,比如散文比如诗歌比如歌剧比如小说等,仅仅是其存在的场所之一,只不过,是在文人心中属于最理想的场所罢了。而文人据以承担起自己被抛状态的东西,却是文人一再告别又重新返回的现世生命体验,而不仅仅是日益发展起来的形式技巧本身——因为每一种技巧偶有它的局限性与缺陷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实而真实的生命感受所能抵达的高度,怎么会是单凭技巧形式就能够企及的呢?!
   曼彻斯塔姆在粗砺寒冷的流放路上,所能坚持的就是对诗歌对文学的信仰。而诗歌或者说文学也使他始终没有放弃也没有被俗物剥夺的圣物保留了下来——自由,高迈与纯洁。并用这三位一体的拱环,形成了让人叩拜向往的图腾。“幸福的天空仓廪是可以拉开并终身使用的房屋”,在此,生命的困厄贫穷或者威胁,都被一种更加肯定的东西击穿,它不仅仅持有智慧,也更紧张尖锐地指向洗礼——完成艺术对个体生命的提升!
   虽然,仁慈的上苍赋予了人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眼睛,对待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切入角度的思维,但是他也创造了人类对于美的共同幻想追求和需要,而文学就是把这生命底层的愿望用最强烈的方式真实地表达出来的生命体——就在文人的形式能力之外或者之上,存在着一种有力而充满再生功能的东西,它带着不属于平时的动人精神,穿越着文人沉沦的肉体而飞向天空,这就是文学。它源始于苦难大地中的血液和骨头,它是指向通往天堂、彼岸或者家园的唯一路程。
   纵览五千年的文明记载,那些被人敬仰的文学大师的充满灵性的声音,都象金色光焰的脚步一样,清晰地抵达文人的耳畔射进文人的眼眸,给文人的灵魂以实实在在的光热照耀,让身处其中的文人以热泪盈眶。从那些伟大而不朽的篇章中,人们会看到那是先哲在用种种的辞语存在形式,向另一种生存存在形式进行征服或者说是对称与平衡。
   而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从中获得的领悟是有限的,完全与人们自身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今天这个充满喧嚣的年代里,已经很少有人豁醒地面对辽阔的天空与大地,并以诗性的犁铧来躬耕生活的南亩。古语有云“食色性也。”于当今社会之中,若有人仅仅安于简单的食色,必然会被别人看作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反而宝马香车豪华别墅美女娇娃,会被世人看成英雄的象征。象陶渊明或者沙门良宽那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不刻意进取,有这种境界不为奇怪。但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样面对困苦而安然的境界,又有谁可以做到呢?在这样的喧嚣年代里,曾经属于艺术的圣物——文学,只能被别有用心的人作为逍遥的工具或者以牙还牙的武器。这样的情况种种,怎么可以为人们奠定那种直切本质饿艺术规范和法则?
   在今天的中国文坛,大家以前缺乏的现代形式感,已经通过艰苦的阅读和模仿而拥有了。但是却有一个基本意识在一开始就被大家忽略了。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精神运行的向度,也就是思想。细细观阅那些被人们炒得发红发紫的作品,都暴露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它已经沦为了简单的码字,而缺少了一种精神。
   自从有了文字或者说文学以来,人们总是希望这个可以让人类迷醉的精灵,能够永远地将美丽长久地留驻在自己的心中。这实在是一种脆弱心态的外现,因为当文人虔诚膜拜的美丽神灵一旦被现实冷酷的生活状态击碎,还原成一种幻型的时候,文人便会陷入一种无法排解的恐慌中,从而把本来供奉在高高在上的文学,沉沦为手中的与生存混战的自戕工具。文学是与生存并在的,无论它的外现形态是哪一种,都无法保证这种外现形象必会把灵魂指向升华指向完成。因为它如一把剑的锋芒一样,始终都存在着两种可能:沉沦与超越。因此,从生命的源始到天空的过程,就建筑在向峰巅攀登的路程之中(这里所说的峰巅或者天空,不是它本来的含义,但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所谓‘神性’,而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脉动不息的心灵与文学的共时体,在这种共时体中,交流旋回着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学科哲人的血液,这是一种在苦难和斗争中轮回不灭的向上的信念),这种临渊不惧,一意孤行地深入黑暗走向光明的行为,早已经把向上攀登的姿势深深地烙进文人的血液和灵魂当中。
   如果一个人想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单独地构筑起一个新的世界,那么这个文人在心中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通向这个世界的方向。精神的载体——文学便源此而生,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慕,便被提升到了类似于信仰或者神明的高度。但丁的神曲屈子的离骚类的作品,之所以成为后代文人精神皈依的元素、追慕的方向、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它们是背负地狱而又高高在上的隐语世界;它们简洁的结构却又足以囊括生活的全部沧桑(不单是上述两位,一些流传至今的大师们在其作品里,在危险的生存向下吸的黑色涡流里,同样用文字表达了向上超拔意欲抵达天堂的力量)。因此,意欲领导文学复兴的作品,如何保持文学语言的锐利和纯洁正义与尊严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那种在局部形式问题上的努力,绝对应该是排在其次或再次的位置上。
   意欲领导文学复兴的作品,在其精神向度上,除了应该具有对光明的追索和审判罪孽的能力,更应该在失败和离心中坚持着斗争精神,在贫困和压迫中把持生命的高迈。这些伟大的要素,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观念在作品中放射出眩目的光芒,更应该是自我达成的真实现实。可惜的是,综观网络文学中那些魅力十足的热门篇什,结果都让我不寒而栗——随时具有为精神就义的躯体,已经失去了宁折不弯的钢性,而在物欲的重负下垂下了本应高高昂起的头颅,挺立如山的躯体也弯下了下有黄金的双膝,卑躬屈膝地沦为了物欲的囚奴,这是一种灵魂的退化,是比较可悲的一种现象;当然还有另一种让人更感到悲哀的事实:真善美的灵性从来就没有进入那些只是为写而写,而不是为心而写的网络写手的灵魂之底基,或者是曾经进入了,但是却被载体(人)的不安而选择了放弃,从而让自己堕入了虚浮的深渊,在随时遭受灭顶之灾的沼泽里载浮载沉。这两种现象的表象是,前者所欲表达思想的内容均是已经脱离想要表达的思想的本真内涵了,让自己成为一种文化的放逐者,诸如众口称诵的麦地诗歌一般,仅仅是通过脑力劳动而将父兄们的稼樯生活固定为一种可诵的词语,他们仅仅是也只能是披着乡村意象外衣。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正视乡村的真实以及农民的苦难和父兄们的勤劳、朴实、忍让背后所隐藏的那种深刻的悲哀。诸如热度更高的小说,已经失去了传道布教的精神,纯粹地沦为了一种文字的游戏,可以说今天之所以产生不了震撼人心洛阳纸贵的小说,主要就是因为文人有一种急噪的近利的浮躁心理。如果文人再不觉醒,在一度的跟风崇拜之后,小说将会成为人们嗤之以鼻的空地。之所以在这里说这些,仅仅是用以借喻一下;后者所欲表达的思想则同水中的浮萍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永远没有深入生活的大地,所谓的作品不过是一系列呓语的罗列,意象大都雷同。
   还有一种现象,也是文人必经的旅程:在青年时期,都能够写出轻柔幻没的篇章,但是当青春不再放纵的时候,他们自发的热情必被寒冷与危险扑灭,从而转向这种对寒冷与危险的等式证明与辩护之中。这类文学作品孱弱的诱因始于作者的童年内部。这类文学作品,其本质并非直接居于生命的天空的追索途中,而是要么沉入幻美,要么展览阴森,而决不会对各种情势进行包容、剥离、选择、最后提升。
   在网络文学中,的确可以看到一部分比较有血有肉的作品,殊为可惜的是,这些好的作品只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这些作者已经拥有了十分规范的教育并掌握了十分困难的结构技巧,但是他们写作的原始动力却只是指向这些教育本身。而不是从个体生命出发,一步步地企及天空。正如漂亮的塑料蛤一样,虽然漂亮与不凋零,却毫无生机。这是一种痛苦的清醒与事实,让我相信没有见证者的文学终极指归,是世人那充满病态的精神难以承受的。这种精神上的历险,不是通向世俗意义上的自由,而是通向文学这文坛的限制或者说戒律。一旦主动寻求的精神形式戒律消逝了,自由就不再是一种自由,而只能是被悬置起来的受支配的被动放逐。在文学作品的结构深处,只有更具强力的提升,才能抵御本源的下降趋势。因此,文学应该是伟大的生命与祈祷的循环之渊中飞闪出的鸥鸟,它面对的是精神的可能与生存的客体,但追求的是对前者的肯定。
   但丁写了地狱和天堂,《神曲》囊括了整个世界。
   纵然余下的时光只存片刻,真正的文人也是在努力地为混乱的心灵找出秩序。当文学的传道者在意识到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不再是文学的浅薄时,他才会更加深刻地深入地狱,并将其本的东西揭示出来。具有疯狂摧毁意识高呼上帝死了的尼采,也在其《强力意志》里,对艺术作了肯定。他说“艺术是反抗虚无主义的独特运动。”人们也许不必提出你才心目中的艺术是强力遗志的表现形式,仅仅从它为艺术的伟大辩护这一基本立场,就可以将文学能够完成的功业昭然了。
   托举起文学复兴的光芒。这是一种带有困惑性的文化寻根旅程。在当今文坛,在物化与媚俗之中,众多的文人无视生活的沉重与艰苦,把自己的情感仅仅发泄在乡村或者都市之中。要么在木房、水稻、牛羊、麦地一类的意象当中情不自禁地欣喜欲狂,使他们在压抑中充满幻想地把乡村一一展开放在阳光下朗照,及至把文学的源头晒干为快。以此而在当今社会的打击和困扰中获得一种自欺欺人式的超脱。在回归田园皈依乡村为题材的作品中,文人没有准确地把握住生活的核心,错误而荒谬地以为乡村就是生活都市就是生活,从而过分渲染晦暗、阴郁。让作品没有多大或者明显的精神区别,这从千篇一律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而这又恰恰是无法让读者领略到意外的新奇和惊喜;要么有一群文人,在中国文化的逐渐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逐渐移交大潮中,沉溺到自我虚设的进步、豪奢的牢笼里,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先撇开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超自然的生存环境与中等阶层严谨的生活秩序,是不是能产生得了文化与艺术的问题不谈。单以辨证的眼光来看这些文人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时,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文人都用堆砌起来的文字,进行着各种走极端的表现行为来掩饰自己的自卑,或者满足自己庸俗者猎奇惊艳的变态心理。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是一种文学的消费艺术的消费。
  

共 70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力荐理由:这是一篇用真诚与激情点燃的作品,里面的文学养分促使它越燃越旺。作者浓彩重墨,语言锐利深刻,笔峰成稳老辣,行文错落有致,将内心的观点逐一层层落实,不难想象,作者创造时激情澎湃的心理,从文学论及文人,到深入文学高深的领域;从什么是文学,到怎样领导及复兴文学;从文学的形式与根本,到如何保持文学语言的锐利和纯洁的正义;更深一层,从文学作品的魅力扩散到做人的至高理念,这是一个艰难而又令人欣慰的过程。尤其欣赏作品中的一段话:“文学应该是伟大的生命与祈祷的循环之渊中飞闪出的鸥鸟,它面对的是精神的可能与生存的客体,但追求的是对前者的肯定。”作品中类似这样精辟的语言不胜枚举。我想,如此这般精耕细作的作品,也正应验了作品中那一句:“一万个人读哈姆雷特,便会有一万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当然,作品的观点我们不一定赞同,但,文学作品本就是供人探讨与交流的一块圣地。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有幸读到这样的作品,作者在作品涉及的先哲名言,我不得不赞叹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与深厚的文学底蕴,这不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所完善的么?!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吸取到可以为我带来创造价值的文学养分。它是我文学之路的一块基石,一束火把,一盏明灯,同时也是一种高度。文人本应该有领先及倡导的作用。不是么?力荐理由:它不单单只是一篇纯碎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深邃的文学理念与精神。】编:相寻梦里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1123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相寻梦里        2009-11-22 13:33:54
  说真的,这样的作品我爱不释手,读着读着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欣慰。我想说,作品的文学魅力与作者的人格魅力让我折服。
2 楼        文友:长沙开福之路        2009-11-22 14:26:29
  在这汹涌的人潮和物流中,我没有发现有谁具有给人激情和震撼社会的精神粮食,尤其是给个人、集体,或是民族和国家的力量!这,怎能不让我伤感?!
   经典!
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共同精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