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点亮心灯(散文)
一
据统计“四成北大学生认为人生无意义”。这则新闻刚一出台,就引发了全社会的思潮。而那名高考状元的“19年来,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更语出惊人地道出了一种彷徨和无奈。青年人生意义感缺失这一现实,那么残酷地摆到了我们面前,着实刺疼了心,让我们不禁暗问:赶上这样丰衣足食的好时代,我们的孩子却究竟是怎么了?!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即将完成学业步入社会的未来公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一天天地熬,眼见着大好时光从指缝间遛掉,却并不觉得可惜,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想想这般心境下,不任时间遛走,又能干点啥呢!
对于这样的一群孩子,学校也很焦心,总在千方百计地试图用活动填充空白,用制度来规范某些不合理的存在。感觉这也算是一种现得利儿的教育吧,喊得紧了,他们会收敛;一松懈,又立马打回原形。其实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这许多年来他们都是被家长老师吆喝着,你能干什么,你不能干什么,于是麻木的惰性终于可悲地衍化为了惯常。
失掉自我,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以爱之名的绑架虽不是罪,却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
想想青年们觉得人生无意义的想法,其实也并非洪水猛兽;那不是病,只是一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一种对心灵、思想进行个性化塑造的缺失。我们究竟是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鲜活个体,还是要一厢情愿地打造流水线上别无二致的产品呢?!
这,该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思的问题……
想想对于这群孩子,在规范行动的同时,更应去引导他们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始终决定着行动的方向。无论积极阳光,还是颓废荒唐,其实那都是一个人心理状态最真实的体现。如果思想积极了,心理阳光了,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也自然会如破土而出的种子,充满着一份鲜活的力量。我想,那样的青春才是灵动、跳跃的。
二
前段时间,曾含泪看完了那部《美丽人生》。那是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片子,也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感人的一部。
犹太青年圭多是个外表看似笨拙,内心却善良憨厚、生性乐观的人;幽默有情趣儿,始终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富家女多拉爱上了他,不顾家人拦阻,毅然下嫁。他们住在阿雷佐小镇上,有了调皮可爱的儿子,夫妻俩一个当老师,一个开书店,是神仙般的逍遥。
1939年的意大利开始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因为犹太血统,圭多父子俩被强行带到纳粹集中营,多拉也立刻追随而去。
枪炮、炸药、苦力、毒气、死亡、饥饿,集中营的生活惨无人道,每一天能见着太阳,都成了莫大的幸运。
正是在这样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为了保护儿子乔舒雅那颗纯净美好的心,圭多总是表现的热情满怀。他让儿子感受到的不是身处白色恐怖,而是“有一个游戏,从我生日的那天开始,只要赚满一千分,就会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然后我们开着它幸福地回家……”
他还告诉儿子:游戏的过程中,千万要遵守规则,不仅要保持勇敢坚强,还要禁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包括“藏猫猫”不能让任何人发现;还有可能参与的“沉默游戏”……
圭多更不放过任何向多拉传达爱意的机会。
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在纳粹集中营的广播里大声呼喊妻子的名字,问候她“早安,公主!”。他冒这么大的风险,其实只为告诉她,他们还活着,他们爱她。
他还趁着做侍者的机会,播放那首曾响彻在他们定情之夜的《船歌》;动人的旋律穿透纳粹集中营夜空里的阴霾,温润着妻子的心。
多拉也感知到了他想说的话:虽然现实可怕,但我们的未来值得期待。
圭多用善意的谎言,编织出儿子对未来的向往。由于他的关爱和鼓励,小家伙儿也有了熬过那段水火岁月足够的勇气。
后来,法西斯政权即将颠覆,集中营将接受最后清理。性命攸关的一晚,他把儿子藏好在一个灯柱箱里,又赶忙去找妻子。
当他被捕路过那个箱子的时候,还故意要装出一副滑稽样儿,挺胸昂头,踢着正步逗儿子开心。他是要用行动证明给儿子: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别害怕,要永远保持微笑、乐观地去面对。
为了保住那颗美好的童心,圭多始终坚持着,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后来,幸存的乔舒雅终于坐上了盟军的坦克,新崭崭的,威武又霸气;当时小家伙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和自豪,真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正是一个父亲用生命的交换……
纵使遭遇苦难,也要心怀希望和美好,决不能放弃对人生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或许人生真正的意义,正是在圭多朝暗处儿子眨眼间那无需言传的意会。
生活是美丽的,无论眼前怎样的不如人意。我们只要不害怕,坚强、快乐、有渴望,那么就一定会赢!
最终,小人物圭多凭自身努力,为妻儿赢得美丽人生。
三
说起人生的意义,虽思前想后,却还是有几分淡淡的茫然。一直觉得生命苦短,得把握住,活出精彩,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可真就上升到价值和意义的层面,却又如游丝般抓不住确切和分明了。
没主意的时候,总想听听先生的意见;望望正穿衣准备做早饭的他,还是忍不住发问了:“老甄,问你个问题啊,你觉得人生的意义何在?”
先生微微一震,收住正提裤角的手,扭脸看看我,有些意外;我挂着一脸严肃和认真,眼巴巴地等着,期待他的答案。
依他的了解,思维一向新潮又活跃的媳妇,大清早提出问题没啥,可提出如此严肃深奥且具有跳跃性、挑战性的人生课题来研究,就真有些超乎寻常了。
好在,他早已习惯于应对这样的场面,只略微沉思了两三秒。
“我想,总得为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吧!”
他平静地道出了答案。我却觉着这淡淡的几个字,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力度和效果。
“那你这留下点儿什么,可是指精神层面的?” 我不禁兴奋着,继续在那儿不依不饶地刨根问底。
“可能更多的是吧!你想,即便是一棵玉黍,最终也得长出个棒子才算没白来一回;如果是一块煤,那就得燃烧,不管是做顿饭,还是生炉子取暖,只有散发了光和热,人们才会说:这煤真好,禁烧。无论贡献大小,人来这世上走一遭,都得想着留下点儿什么。有物质层面的,当然也更少不得精神层面。”
先生坐在那儿,这一通话就像是在自言自语,并不为了说给谁听,但他知道,我懂。他的这种与人为善的实用价值理念,是修身,也是甘守本分。
“你看啊,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个大人物,人们都把他比做太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大救星”。这话没错,因为他能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照耀温暖所有的人。但平凡如你我,虽然都是小人物,也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啊!比如你,通过写作来影响人;工作上,又教育引导出那么多的学生,这也都是一种意义所在。”
感觉先生这番话还真说得挺实在,不仅让我心悦诚服,更有拨云见日之感。想想人生的路,再远也要一步步地走,无论多么高远的目标,都一样离不开生活的琐碎和平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是指引生命实现价值和意义的不朽箴言。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奥黛丽.赫本曾说过:“在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因为亲身经历过二战的战乱饥荒、家庭贫困,赫本对那些孩子们的苦难感同身受,她拉着丈夫罗伯特的手,几乎走遍了非洲……
其实人这一生,能做的事情总有限度,只要踏踏实实就好。无论贡献大小,言行能让人觉着温暖,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更记得雪中送炭,我想这也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