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札记——觑
这篇随笔选用“觑”这个题目,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标新立异。只是我觉得这篇文章用这个名字很贴切。
今天还是一如既往的提前来到教室,看着学生们有进出的,有准备好下节课内容坐好的,有闲聊的,有两个学生明明看到讲桌上厚厚的一摞书,还凑上来明知故问:“老师,这节讲课还是读书?”我笑笑回答:“读书。”
由于今天选定要读的书籍我都看过了,(没看过的我和学生一起阅读)我就随手拿了两本意林杂志。一个学生凑到讲桌边,说:“老师,把你这本意林让我看一眼行吗?”我说:“行”。这个学生站在讲桌前翻看着,我瞟了一眼,看的是笑话那一页。马上就有几个学生挤上来一起看。上课铃响了,几个学生还意犹未尽。一个学生说:“老师这节课让我看你这本意林吧?”我说:“不行”。看着那个学生悻悻的回座了。我问学生:“同学们,是不是你们看我看的认真投入的书,你们也想看?”学生们答:“是”!我接着说:“如果同学们认为我读的就一定是你们所需要的,那再上阅读课时,我就选四大名著中的一本读,看看你们还想不想借!”同学们回答:“不想。”
这样的现象不难解释,一是因为好奇心。因为人们总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觉得那才是有趣的。就像大街上一个人一直在仰望天空,不一会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也跟着仰望天空一样,若问他们在望什么,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仰望什么,只是看到一个人这样做,出于好奇也跟着这样做了。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也是源于好奇心的驱使,人们往往就是这样,越是禁止的事情越想去做,就像着了魔一样。如果我把我看的内容给学生们读一段,学生们可能就会大为失望,并且会说:“不过如此啊!”同样的道理,潘多拉魔盒打开的那一刻,并没有想像中的美好,而飞出来的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
有好奇心并不全是坏事,好奇心要是善加利用,完全会演变成好事,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明都是源于好奇心。
二是占有欲,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总觉得那是好的,想着自己也要拥有。一本书是这样,一件东西是这样,甚至是一个表扬一句夸奖也是这样的。别人有的我就一定得有。
其实适合别人的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有这样一则小哲理故事:一个寺庙里斋饭的时间到了,老和尚和大师兄都分到了六个馒头,小和尚只分到四个馒头。小和尚找到老和尚说:“师父,为什么您和大师兄都分到六个馒头,而我只分到四个馒头?”老和尚没说什么,将自己的馒头分出两个给了小和尚,小和尚高兴起来,一口气将六个馒头都吃了,小和尚觉得很撑,口渴的小和尚又喝了半碗水。这下小和尚的肚子更鼓了,撑的肚子痛的受不了。就想这个小和尚,和别人一样了,结果怎样呢?我们在做人做事时,要看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则及,力所不能及的不但无益,还会害了自己。
一个成功的人或是一个犯罪的人,他们的心智发展过程是一样的。用“觑”字来诠释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看、偷看、窥探、好奇、占有。只是成功者在操作的过程中规避了危险,而犯罪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已。真正的道德态度,其实流露在平常时。不只是重大抉择时才体现,这也是将这篇札记命名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