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我们都曾是孩子(赏析)

精品 我们都曾是孩子(赏析)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柳晓月 举人,4726.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13发表时间:2017-11-18 11:37:32

我们都曾是孩子(赏析)
   小说是以一个六岁长至八岁的小姑娘斯库特的视角写的,写的就是这三年期间她和哥哥杰姆及玩伴迪儿的顽皮,他们玩的游戏以及他们身边的大人。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姑娘眼中的世界,读者自然都能理解,所以小说的语言直白、通俗且幽默,细究,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度。
   每一本小说都有其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大略了解一下其背景才能了解其深度。
   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美国三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大多数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尤其是务农之人,不分黑人与白人,但黑人与白人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不可逾越。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南北战争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黑人在国家层面上是自由人了,可是几十年过去,黑人仍旧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仍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尤其在美国深南地区,曾经的奴隶主固守着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放,对黑人处以私刑的案例时有发生,无人引以为异。
   梅科姆镇就是美国深南地区的一个偏僻小镇,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几十年固守着单一的生活,对黑人的歧视浸透在镇上白人的DNA中,甚至黑人自身都不曾觉醒,对与黑人通婚的白人同样抱有偏见。
   六岁的斯库特和十岁的杰姆出生在梅科姆镇,他们的父亲阿蒂克斯年近五十,是镇上的律师。那年夏天来了比斯库特大一岁的迪儿与他们为伴,七岁的迪儿对斯库特家的邻居“怪人”拉德利充满了好奇。“怪人”拉德利在人们的传说及孩子的想象中是恐怖、恶毒的魔鬼形象。慢慢地作者为我们还原了这个“怪人”的形象,让人第一次想到题目“杀死一只知更鸟”。阿蒂克斯对他的孩子们说:“记住,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恶。”
   对“怪人”拉德利的探寻,是小说的其中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阿蒂克斯为黑人汤姆·鲁滨逊强奸案辩护。两条主线关联两个互无交集的人,但表述的是同一个主题。
   “怪人”拉德利几十年没有出过门,好动的斯库特问父亲,他们是把他捆在床上吗?阿蒂克斯回答,禁锢一个人不一定要把人捆起来,有很多别的方法。
   美国是个宗教信仰国家,美国总统就职宣誓时,都是手按《圣经》宣的誓词,宗教信仰在美国的普遍由此可见一斑。莫利小姐说,“有的人手中的圣经,比别人手中的威士忌酒瓶更糟糕”。拉德利家拜的是浸信会基督教,礼拜前行洗脚礼的浸信会,信奉“一切享乐都是罪恶”,甚至莫利小姐家养的花都该“跟她一起下地狱”。就是这样的信仰,把一个阳光、健康、懂礼貌的少年阿瑟生生禁锢成了孩子眼中的“怪人”拉德利。小说最后出来的是一个苍白的、病态的,需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领回家的畏怯的中年男人,而人性的善良即便在黑暗中依然闪着光芒。尽管与世隔绝,阿瑟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孩子们的游戏,参与镇上的生活,参与救火,直至最后救下孩子们。斯库特和杰姆最后也终于了解“怪人”拉德利不是传说中吃松鼠、满嘴獠牙的恶魔,是跟镇上别的人一样的普通人,且是个好人,就像阿蒂克斯说的“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在你终于了解以后”。
   镇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好人,莫利小姐、泰勒法官、泰特警长、雷纳兹医生,甚至“恶毒”的杜博斯太太。作者讲故事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幅梅科姆镇的风情画。因为偏僻,梅科姆镇上的大多门户都相互联姻,所以,镇上有一大半家庭都是亲戚,拨通电话时都无需自报家门,大家都能听出声音。梅科姆镇教堂的礼拜,星期天下午例行的妇女茶点会,学校推行的新的教学方法,这一切让小说人物更加丰满,也更加立体。阿蒂克斯为黑人辩护的艰难处境,无需多费笔墨读者就可了然。
   所有证据都表明黑人汤姆·鲁滨逊不仅没有强奸白人姑娘梅耶拉·尤厄尔,而且应该对汤姆予以褒奖,因为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可是不管证据如何明了,事实如何清晰,也不管阿蒂克斯在法庭上如何义正言辞地呼吁陪审团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对汤姆予以无罪释放,陪审团最后仍旧判决汤姆有罪。这其实是必然的结果,阿蒂克斯在一开始就知道,渗透在白人血液中的种族歧视,不是一次辩护就可消除的,但是“道理很简单,你不能因为一百年前失败过,就不再争取胜利了”。
   勇敢是什么?“勇敢并不是一个人手里拿着枪,而是在你做之前你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但依然会去做,而且无论如何会坚持到底。”
   “恶毒”的杜博斯太太是勇敢的。她依赖吗啡止痛很多年了,可是,在医生宣布她的最后日子后,杜博斯太太决定要清清白白地走,不欠任何人,不依赖任何事物。所以,她在最后的日子以坚强的毅力戒掉了吗啡,清清白白,安安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众矢之地的阿蒂克斯败了,败得在梅科姆镇毫无悬念。但是当他离开法庭时,黑人牧师提醒斯库特:“琼·路易斯小姐,请站起来,你的父亲要经过这里了。”于是,年幼的斯科特看到身边及对面看台的所有黑人都站了起来,目送她的父亲离开。看到这一幕,大概有很多读者热泪盈眶。要撼动千百年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不管这文化有多少弊端,多么违反人性),一个人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阿蒂克斯至少做到了让陪审团多讨论了一个小时,至少做到了让人们心里有那么一小会质疑一下他们推崇的文化及传承。智慧的人们明白阿蒂克斯在法庭上不仅仅是为黑人汤姆辩护,阿蒂克斯所代表所倡议的是人间的正义和公平,这也是大家所渴望的。于是,镇上不同肤色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阿蒂克斯的崇高敬意。
   梅科姆镇上的人大多是好人,各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徽章,崇尚家族荣誉高于一切。斯库特在课堂上站起来对年轻的女教师说,拒绝老师帮助的那个男孩是坎宁安家的孩子,然后坐下了。镇上的都知道坎宁安家的人从不欠人家的,也从不拿任何人任何东西,这些都无需解释,“坎宁安”这个姓氏就是权威保证。可是,外地来的女教师不明所以。
   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沃尔特·坎宁安与一伙同样的好人聚集在梅科姆监狱外,准备对守护汤姆的阿蒂克斯不利。斯库特不明白坎宁安先生明明是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一下子翻脸了。阿蒂克斯向女儿解释,这是坎宁安先生的一个盲点,坎宁安先生不是坏人,所以,会被一个八岁的小姑娘的话惊醒,而站在阿蒂克斯的角度想了一分钟,这就够了。应该说这是梅科姆镇乃至当时整个美国南部的盲点,人性中的盲点。白人女教师盖茨小姐在课堂上举例希特勒迫害犹太人时气得满面通红,恨得咬牙切齿,却在围观黑人强奸案的庭审时,在陪审团罔顾事实判决汤姆有罪时,痛快地说:“……是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不然接下来他们以为可以和我们通婚了……”
   阿蒂克斯败了,汤姆最后死了,因为企图“越狱”被梅科姆镇的好人打死了,中了十七枪。
   他们都是好人,坎宁安先生、盖茨小姐,乃至拉德利家的内森先生,平素不与邻里交往,邻居遭遇火灾时,却也是半夜起来积极参与救火,可是一转身,却用水泥抹平了门口大树上的树洞,残忍地阻断了弟弟阿瑟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渠道。往深层次说,阿瑟、汤姆以及梅耶拉·尤厄尔都是时代的牺牲品,时代大背景、社会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如何能挣脱自身的局限看待问题,他们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那些施与者,在后人看来他们同样是受害者,他们大义凛然地枪杀了一只又一只知更鸟,只是他们不明白很多暴行都是以正义的名义进行的。阿蒂克斯也是个小人物,生于斯长于斯,他同样难以突破时代及环境的局限,但他有自身的原则,自己的坚持,不为外界所动,正是这样的一个个小人物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写就,塑造的却是阿蒂克斯这样一个成熟、理性的男人。阿蒂克斯·芬奇,出生于梅科姆县的芬奇庄园。小说《乱世佳人》中对于美国南部的庄园主生活有大幅描写,恬适的、慢生活的庄园生活,是美国南部的主基调。南北战争后,庄园生活一去不复返,但原有的生活方式却不曾随战争逝去。新生活已逼至眼前,旧生活却不肯退却,这就是矛盾所在。而阿蒂克斯离开了庄园,取得了律师资格,并资助弟弟外出学医,他们代表的是走出去的一代。这一代还无法撬动深重的旧有制度及固有的观念,但庭审后杰姆和迪儿两个孩子的眼泪让有识之士看到了希望。卷首语说:“我以为,律师,也曾是孩子。”那个与黑人通婚的白人看到迪儿哭时说:“再过几年他就不会再哭鼻子了,他会觉得愤慨,但是不会哭鼻子。”或许再大点,连愤慨都不会有了,再不平的事见多了,也就麻木了,然后认同了,比如我们。但毕竟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且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延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阿蒂克斯是典范。既当爹又当妈的律师阿蒂克斯·芬奇虽然工作很忙,却践行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孩子玩,陪孩子读书看报,倾听孩子的小烦恼,引导而不是管教孩子的成长。斯库特认为,每个晚上窝在父亲怀里读书看报就像呼吸一样正常,“人之所以要呼吸是不得已,我读书也是这样”,然后,自以为生下来就会读书认字。亚历山德拉姑姑想把斯库特塞进旧有的条条框框中,阿蒂克斯却并不执行。阿蒂克斯在他的子女眼里并不是完美的父亲,却是可信赖的父亲。阿蒂克斯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真相,自己闯的祸自己处理,正面地积极地回应孩子们层出不穷地状况,并时刻以身作则。在别人劝他退出那场必输的辩护时,阿蒂克斯说,我必须去做,不然,以后我就没法面对我的孩子们,我也没有资格教育我的孩子们。相信在若干年后,即便阿蒂克斯不再了,斯库特和杰姆也能各自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平共处。
   阿蒂克斯是位绅士,所以,庭审后以绅士的思维接受梅耶拉父亲鲍勃·尤厄尔的侮辱叫嚣,但他绝想不到一个小人、一个无赖可以卑鄙到什么程度。在万圣节的天黑风高夜,尤厄尔尾随参加完演出的斯库特和杰姆,准备置两个幼儿于死地。与世隔绝几十年的怪人阿瑟·拉德利及时出现,救下了两个孩子。至此小说两条毫无关联的主线完美结合,天衣无缝。
   故事最后的结局符合大众的愿望,坏人得到应有的报应,好人得到尊重。“怪人”拉德利仍旧回到他的屋子,与世隔绝。斯库特站在拉德利家门前,想象“怪人”拉德利在门缝中看到的这几年梅科姆镇的生活,想起父亲说的话“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只有站在他的立场,从他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怪人”拉德利的出现,如流星划过天空一般,闪过斯库特的童年,虽然短暂,斯库特恐怕会感念一生。
   小说最后,八岁的斯库特依偎在父亲膝头听父亲念《灰色的幽灵》的故事,困得口齿不清地说“……他什么都没做,他是好人……”恐怕唯有孩子的世界如此黑白分明,如此界限清晰,而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曾经……

共 41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杀死一只知更鸟》因为是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所以非常直白易懂。文章对小说的描写手法和特点进行了艺术的剖析。并且对当时美国深南地区白人与黑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冲突进行了分析,包括白人思想上根深蒂固的对黑人歧视的观念,通过律师阿蒂克斯的辩护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通过本文的赏析,我们也很容易读懂和理解了这部小说或电影。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2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18 16:22:31
  分析在理,点评独到的赏析文章,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柳晓月        2017-11-20 11:18:00
  多谢!奉茶!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21 10:33:45
  恭喜获得精品,期待佳作不断。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1-24 09:39:43
  问候朋友,欣赏佳作,祝福愉快!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3 楼        文友:柳晓月        2017-11-25 09:17:53
  感谢朋友到访!冬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