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知行合一如何用在家庭教育上(杂文)

编辑推荐 知行合一如何用在家庭教育上(杂文)


作者:柳絮如棉 进士,680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4发表时间:2017-11-19 19:36:10
摘要:家庭教育是需要采取一定的系统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的。当我们意识孩子应该好好的教育的时候,也就是真知的萌芽状态。可是,我们知道孩子应该好好教育,但又不知道怎么样去教好孩子,那么我们便没有真知。没有真知,就要去寻求真知。

亲爱的家长朋友,大家好,今天的这堂课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仔细听,听完一遍之后,再听一遍。为什么说这次课程非常重要呢?因为,很多家长和我沟通的时候,他们都有共同的话语——那就是:我也知道应该这么做啊,可是就是见不到效果,没什么用啊?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是的,为什么没效果呢?其实没有真正了解知行合一。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其实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非常简单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知道的和行动结合起来,也就意味着,知道你就去行动。把知与行合起来就OK了。百度的解释: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实我们只是理解这样的知行合一是不够的。现在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当你认识的更加透彻的时候,才能行而有效。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先生被贬谪龙场的时候悟到的。龙场大家一定很熟悉,在我们贵阳的修文,那里有个阳明文化园。空的时候,大家可以去看看。那里有关于王阳明先生的更多介绍。王阳明先生创立的知行合一,前面是有一个故事的,这个故事我也分享给大家,然后就明白为什么会有知行合一了。
   知行合一的前面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格物致知。在王阳明之前,格物致知一直起到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都还比较实用。明代的时候,格物致知理论已经波及到到整个社会。因为王阳明之前,朱熹把格物致知理论发展到至高点。所以王阳明先生特别崇拜这个学说,于是,他就和他的一位姓钱的朋友去格竹子。古人称先生为子,我们暂且称他的这位朋友叫钱子吧。话说钱子和阳明先生都崇拜“格物致知”这个理论,格就是观察一件事物,从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的意思。于是乎,二人找到了一片竹林,就在那里格,在那里看。这一看就是三天三夜,却也什么格不出来,钱子因此劳神成疾,身体不适,感觉一点不好玩,便跑回去了。
   王阳明先生还是坚信能够从中格出一定的道理来,于是又在那里静心地继续观察,最终格了七天七夜,也是因为精力耗尽,身体也劳思成疾。想想古人也很有趣,看竹子就能看七天七夜,我也是醉了。甭管怎样,他在格了七天七夜后,忽然感觉到格物致知,也没有那么神乎。于是阳明先生对格物致知产生的怀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用,结合古人的智慧,最终创立了“知行合一”,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知行合一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
   知行合一用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非常有效的。我当初就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点醒了我,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以前也自以为孩子难管是孩子的问题,或是老师和社会的问题,因为每家的孩子都会出问题。但是呢,心里又不停地在告诉自己,我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应该去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这里提到了两个知,一个是知道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一个是想要去寻找家庭教育的方法。这两个层面的知都是知。只是前一个是笼统意识的知,后一个是有目的和方向的知。一个是浅知,一个是深知。
   阳明先生提到的知呢,不仅仅是这些,它还包含真知和良知。真知是深刻地认识到,而且是真实的。良知是什么呢?很难说得清,道得明。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好理解的,良知其实就是天理。天理又是什么?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其他层面的意思,我们在这里不提。到这里,我们应该意识到知道知行合一的知,是什么意思了。如果我们没有真知,就不可能想到去学好家庭教育,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同样,如果没有良知,我们也不可能想去学好家庭教育,因为,孩子将来能不能顺天理而发展,是我们也意识不到的。
   家庭教育中的真知何在?我们应当知道:家庭教育是需要采取一定的系统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的。当我们意识孩子应该好好教育的时候,也就是真知的萌芽状态。可是,我们知道孩子应该好好教育,但又不知道怎么样去教好孩子,那么我们便没有真知。没有真知,就要去寻求真知。真知是什么?每个人所要求到的真知是不一样的,那么就需要良知的铺垫了。当我们选择真知的时候,要看看这个真知的背后有没有良知。刚才我们从儒家学说,把仁义理智的总和叫良知。所以我们可以用这几点来辨别真知。
   我们的家庭教育课,一直都是以这些为纲领的,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一定要知道:我们的课程的主体贯穿的就是仁,我们提倡教育孩子要仁爱,让家长学会感恩,即使有些家长们不听课或听了课不留言,我们也还是以包容的态度;你一定还知道:我们无论是谁,只要你来到这个课堂,我们都会坚持服务到底,这是什么,是义。当然,我们的理更不用说了,我们提供所有的知识以及理念都是有据可依的。智也当然是存在的,我们的课程不仅是知识的系统累积,更是通过智慧的加工与升华,让你能够落到实处。
   所以我们说,真知是我们真正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了之后,我们还要有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知识作为烘托。这样,我们才叫真知了。真知对于家长朋友来说,还要多一个层面,就是理解透切。如果我们提供的课程,你没有理解透彻,那么也不能算真知,对么?有很多家长,都只是一知半解便去行动了,行动了没有结果,于是说我们的课程没有效果。我想说的是:你真正知道了么?没有真正的知道,又怎么能够行动的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听,听懂,弄明白,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行动。因为,我说过,每个人寻求的真知都是差别的。我们提供的是系统的,你需要哪一方面的真知,那是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行。行其实很简单,四个字就是:听话照做。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这个意思是说:知是行动的开始。说明,你只有真知了才能去行动。后来,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意思是说:所有的事物,只要通过行动才能去找到真知。其实,他们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的。知易、行易,知行结合就有点难度了。关于行,我们只要记住:我真正的意识到,我要这么去做了,那么就要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地去做就是了。我那个时候,知道我要把家庭教育搞好,于是,我就开始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地去行动了,花钱听课,买课,买书,研究与教育有关的著作。结果,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好了,我们来说说知与行的结合。我们在家庭教育课堂所有讲的知识与理论也好,方法与观点也好,都是在给大家提供知,那么有些家长朋友就会说:我用了,没效果啊。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这样的家长已经行了。我用了,就是行了。没效果其实是没有真知。这里我想说的是:你知道的,去行动了,但是没有效果,那么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不停的行动,并对行动做以反思与总结,那么这个就是在给你的知添加更多的知。我想讲到这里的时候,你一定会恍然大悟。是的,没错,因为你的真知来自于外界的,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真知,这个真知怎么来呢?就要靠长期的行动,然后把失败的地方总结一下原因,为什么会失败,那么,你的真知就会更多了。
   这里呢我用的理念是老子《道德经》里提到的:道可道,非常道。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方法我们是可以用的,但并不一定是一直不变的方法。这里面的哲思与智慧是无穷大的。我们在这里不给大家去深究了。我们要知道,我们学到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改变。不要像有些人学知识,死学死用。用久了,也就变成死脑筋了。所以,书呆子也就出来了。所以,很多人知道的多,确没有做好原因。以至有些人会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能代表什么?说明,你知道的没有真知,没有更好地去寻求真知。我听到那些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人,我就想说:你可真能吃。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的,我们行动是为了验证真知。如果真的没有被自己合理的用好,那么就要改变方式。所以,我们提倡大家多把知道的去做了,那么,你才能有更多的知识。这里又验证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行是知之始。有些家长朋友啊,都还没去用,只是听听课,就想有收获,那不是天方夜谭么?知易,行易,但真知难,行好更难。用实践去验证知吧。
   知与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他俩是相互关联的。知有来自外面的知,比如从书籍上得来的知,从电子产品上得来的知,别人告诉你的知,这些都是外界的知。如果在这些知的基础上,自己在大脑里进行加工,那么就是自己感悟出来的知。如果通过这些知,你再去行动,又会在失败中找到属于自己总结出来的知,那么这个知就是自己总结的知。所以,知与行是相关联的。我们说,别人的知也是行动得来,对吧。就像我给大家讲家庭教育,给大家的一些方法,很多是我通过多次行动,总结出来的。所以知是行之始也好,行是知之始也好,大家不必再纠结,明白就好。
   如果,我们的真知,加以行动,并且长期的实践证明,这件事就是用这个方法来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说,知与行就可以合了。所以,知和行能够更好磨合,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有知行合一的合。长期的合,通过时间的打磨与对接,那么我们这某一件事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精一的高度,那么就是知道合一的一。
   比如,一个人想成为书法家,那么他首先要知道,他要去练字,知道要练字呢,紧接着就要知道,还要有毛笔、墨水、纸张、砚台,那么他就要去买笔黑纸硕,那么这就是他行动的开始。这里是第一个知行。如果他行动了,发现一个字没有练好,或是笔画结构不好看,或是用墨的饱满度不够,或是拿笔不顺畅,他通过多次实践,再改进,再实践,这是第二个知行。你会发现,第二个知行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对么?
   如果他不停的行,不停的丰富知,让行更好,这种反反复复不停的良性循环,他会写隶书了,那么,我们可以称他的隶书已经合了。然后呢,他再去攻小楷,那么,他在小楷上面也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小楷练好,是不是小楷也算是合了。这样推下去,他会了篆字、会了行书、会了魏碑、会了草书等等,都合了。那么,他是不是可以朝更高的层次去发展了。比如长期的坚持书法工作,在原来的技术上,将书法与人文、知识、民族气节、感情等等相结合,再提炼,那么,最终,他的书法就会走向精一的水平。那么,他就真正的成为书法家了。
   所以,我们说知行合一,不再是我们单一理解的知与行结合为一体的那种浅显的知行合一了。比如,我们在这个课堂里提到知行合一,那么,首先我们要真正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如果做不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如果孩子教育不好,他长大了,小则自己影响他自己的工作、生活、事业、情感等等,再稍微超宽一点想,孩子教育不好,还会影响一个家庭,比如不孝顺,啃老,在家里波及到其他人。会影响到一个小集体,比如与人不和,不能和同事好好相处,不能完成集体的工作等等。再朝大的方面去想,孩子教育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要先意识到孩子教育不好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教育不好,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之后,我们知道,我们要想办法去教育好孩子了。那么,我们要为之而采取行动。我那时候意识到如果孩子教育不好,后果会不堪设想之后,马上采取行动,开始去寻求真知。我意识的到的时候,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告诉我的。我对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从来未放弃过研究,越是研究,我的动力越强。所以今天这堂分享课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寻求更多的真知。如果知行合一,我们真的明白其中的真谛之后,我们会受益终生的。习大大在推行知行合一上面是花了大功夫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听取别人对我们的忠言。相信习大大,没错!
   当我们寻求到真知之后,以良知为纲,也就意味着仁义理智,不悖天理,一切从良知出发,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困绕,也不会有太多的纠结。很多人在纠结的原因,是因为想悖天理,天理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却一心想违背,那不就是在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么?良知想存与不存,在于一念之间,行动与懒惰也在于一念之间。所以,在寻求更多的真知之后,不是去行,而是长期的行,坚持的行。行也不是机械性质的行,需要反思与总结式的行。不行无果,这个大家一定明白的。不行有果,那是在做梦,天理难容。我们不要抱着,不行就有果。
   所以我们要想有结果,就有要行动,比如你想学习成绩好,那么就要多读多写多记多用;比如你想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就要多学多用多反思多优化;比如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那么就要多做多尝试多改进多提升;比如我们想把琴行做好,那么我们要就多知多改进多提升多优化;比如你想赚钱,那么就要干事等等。对于那些不多行动就想有结果的人,对于那些不多做事就想拥有很多钱的人,我只想说:你在违背天理,天理难容,你的行为交给雷吧!雷在天上,他看得到的。

共 76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集中阐述了作者对“知行合一”的理解,这篇文章是说给家长听的,所以也注意了解读的通俗性和生动性。文章开篇,点明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然后,文章具体解读了“知”和“行”的具体含义,最后重点论述了“知”和“行”的具体结合方式。整篇文章观点明确,解读易懂,而且所举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该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11-19 22:02:19
  家教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多人重视,它是独立的,它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这篇文章从观念和方法上,从一个角度进行探索,是很有价值意义的。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陈美荣        2018-11-19 09:49:10
  写得好!我也正在为家庭教育苦恼。自己要走的路没有人可以替代得了。想要有结果,就要行动。对于那些不多行动就想有结果的人,对于那些不多做事就想拥有很多钱的人,我只想说:你在违背天理,天理难荣。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