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智者的困惑与悲哀(杂文)

编辑推荐 智者的困惑与悲哀(杂文)


作者:钟南山居 布衣,40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67发表时间:2017-11-20 14:05:31

思想是对事物的看法,需要表达。思想不能表达出来对所关注的事物就没有意义,就如火炬不能照亮黑暗的空间、不能让人看清夜幕里的道路而失去存在的价值一样。
   有思想的人更喜欢表达,这表达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言语。如果不能表达,憋在心里或如鲠在喉终是不快乐的。表达一方面是表明表现自己的见识,另一方面也是要验证自己的见识。思想没有被表现或证实其意义实际是思想者没有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刘伯温无疑是智者,对大明王朝的开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民间传说能先知先觉半人半仙的人物。洪都被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压境,誓言“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金陵城危在旦夕之际,朱元璋却不管不顾力排众议,坚决要亲自率兵去营救被元军围困在沂蒙山的天下义军的共主小明王。只有刘伯温已然猜出朱元璋的心思,意图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知道小明王活不长。想不明白的是刘伯温这样聪明的人为什么猜中了却要说出来。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是周朝就有的名言,刘基饱读诗书学问大家岂能不知?这话的意思是能在深渊中看见游鱼说明眼力不凡洞察力很强,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吉祥的,因为别人看不见看不透的事情被你撞上了看透了,这是事情在找你,如果是你不该见的不好的事情见到了,一定会引来麻烦的。你本来还有选择,可以避一避,但如果你太有兴趣不能把持自己想进一步一探究竟或在里面钓一条鱼,那就是你自己在找事情,说不定钓不上鱼还会把你掉下去的;而有智慧能够预料和窥见人家隐私而不善隐者,必定要遭到祸殃的,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朱元璋其实早就对刘伯温有看法了,一个人能看透主子的心思,主子还有什么秘密和威严?你的那点卑鄙和龌龊还藏在哪里!就如传说开了天眼的人,看谁都一把骨头,谁裤裆里吊着一个物件都能看见那样不堪!
   战国时隰斯弥有一次拜访齐国宰相田常,两个人一同上了府里的高台,远远望去三个方向都很开阔,一览无余,只有一个方向是隰斯弥家的一片树林挡住了视线。田常凝神看着默不作声。隰斯弥已经知道田常不高兴了,回到家里立刻就让家人把树砍了。刚砍了几下又让停下来,家人不解。隰斯弥说田常正在密谋篡逆,如果把树砍了,他就知道我善于知微见著,能看透他的心思,进而想到我也能知道他谋反的事情,我就危险了!不砍树还能自保,砍了树就把我暴露在外面了。
   晋朝也有这样的例子。郭璞是晋朝很有学问的人,在朝中很有影响,当朝宰相王敦有谋反自立皇帝的意思,又担心朝中文人反对,毕竟夺权可以凭借武力、治理朝政还需要文臣,于是就想试探一下。王敦就请郭璞吃饭,说先生的阴阳五行学说很准,请先生看看我的命运怎样。郭璞就占卜了一下,说不吉祥,劝说王敦不要谋逆,否则会遭殃的。王敦很不高兴,就说那你算算你自己的命运如何?郭璞笑着说,我活不过中午,你要杀我。王敦就真的把郭璞给杀了。
   刘伯温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看见的真相说出来?性格使然,作为先知者有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也有表现自己见识不凡的意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知识总是要用才有价值的,是知识的价值,也是掌握知识的人的价值。知识有用而无人用,这个知识就没有什么价值,知识无用同样没有价值。屠龙之技就无用,所以作为独门绝技和掌握了这项技术的朱评漫和支离益都是没有价值的。刘基与杨修的不同之处是杨修关于鸡肋和一盒酥有卖弄聪明的意思,而刘基却不是。他心里是矛盾和隐忧。一方面他知道朱元璋的策略是对的,为帝王者不能不这样;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小明王的悲惨结局。小明王遇害后,他就知道朱重八的狠心了,在登基大典上,在紫金山的祭坛上,他目光冷峻面容苍凉,分明看见一个孩子带血的头颅被用作祭祀的牺牲摆在那里,心情十分复杂。这个矛盾的局限他逃不出来。也许说出来了他也就后悔了,但也覆水难收,惶惶不可终日。后来朱元璋自语道:“你能看透咱的心思是你的聪明,但看透了又要说出来,就又是你的不聪明了!”
   很多智者和功臣最后的结局不好实际上也是成于斯败于斯。成功是因为智慧,失败还是源于智慧,智慧到达顶点就开始走向反面,甚至变得天真弱智。说一个孩子天真是爱惜,说一个成年人天真就不是什么好意,成年人天真跟弱智差不多一个意思。说到底还是修炼不够,在成功和成就面前变得轻飘飘了,功名利禄的浮云遮住了望眼,权欲蒙昧了心灵,得意忘形利令智昏难以自持最后身败名裂!
   说与不说为人臣者有时候很难把握分寸。如果是办正事,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或商讨退敌之策,臣子们如果拿不出一个让上位赏识的办法,那你在他的眼里就跟蠢猪无异,是讨不到好的;如果是办坏事,那你就要揣摩圣意,还不能说透,说透了这马屁就白拍了,甚至有了嫌隙。
   其实大多数当权者在很多时候是不喜欢下属在自己的面前过于表现自己的才能的,在某一项具体的技术操作上他希望你很专业很能解决问题,但在涉及方略和治理方面就不喜欢听你的说三道四了,这有挑战权威的僭越之嫌,因为方略决断有个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尽管下属的意见很对,但是你高明了就显得他不英明了,这是绝对不行的。就如在攻占一座城池的时候,他希望你能想出最好的办法和战术尽快实现突破,但你不能对整个战役和战略提出批评,因为不是你在下这盘棋,批评等于说主帅无能,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是对的也绝不会采用的,以至于因人误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宽阔的胸怀。这点上汉高祖刘邦比较英明,他“善将将”,知人善用。“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负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作为一代英主,他当然也需要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他清楚并不是天龙卧在他妈身上他才成龙的,那是骗人的鬼话!他要依靠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他不需要自己提出最优秀的方案,他要做的就是统住这些人以自己的判断决定是不是采纳这个方案。这才是他的英明之处。
   作为智者、思想者、先行者,他们的总体是这个世界的灵魂,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精彩而透彻。但他们的生活一般又是不幸的。承平年代出不了思想家。
   因为天生具有非凡的洞察能力,他们能先于常人发现或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就背负了对于世界和人类的使命。因为看得清楚所以比常人痛苦,因为心境高远所以更加寒冷寂寞,又因为自命不凡拯救天下的情怀枷锁,他们无法解脱不得自由。他们的思想探求在黑暗的隧道,他们的身体却行进在世俗欲望的街道,身体和灵魂永远走不到一处,困惑和痛苦是必然的。
  

共 26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随笔联系历史人物的才与智,联系不少智者的悲剧命运,指出作为智者、思想者、先行者,他们的总体是这个世界的灵魂,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精彩而透彻。但他们的生活一般又是不幸的。承平年代出不了思想家。不无道理。但是不可以走极端,认为只有战乱年代才有思想家,其实任何时代都有思想家出现。【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11-20 14:32: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