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在人间】难忘的第一次出国学习(散文征文)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赴美国学习,参加了引进国外技术的培训。因为是我第一次出国,又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期间的某些经历,今天还历历在目。
我首先在大连工学院学习一年,然后我们又集中在北京进行一个月的外事、礼仪、技术准备后,乘坐中国民航到了巴黎。三天后,又改乘法航飞机前往华盛顿。
一段飞行过后,飞机上开始放映电影。内容是介绍世界著名人物:戴高乐、华盛顿、墨索里尼、毛泽东、斯大林等等。我清楚记得,毛主席的镜头:他身着白衬衣,头戴草帽,笑容可掬地站在金色麦田里。这时,有人悄悄说,怎么能把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放在一起介绍呢?团领导听到反映后,决定利用停机加油的时间,约见机长。
机长50多岁,光光的头,一身飞行服,很精神。双方介绍身份后,团长首先说:“机长先生,我们很高兴乘坐你们的航班,感谢你们热情周到的服务。但是,你们不能在播放的影片中,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法西斯头目相提并论!”机长听完,额头冒出了汗珠,不停地用面巾纸擦脸,不断重复地说:“对不起,中国先生!今天我临时代班,不了解情况,但我会向总部报告,建议今后停放这部影片。”
从北京飞往巴黎途中,要在卡拉奇加油一小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准备去厕所。我们在机场里转了一圈,找到一个标有“WC”和烟斗的屋门,大家议论,这应该就是男厕所。可谁也不敢进去,因为门口守着一位胖呼呼的混血中年妇女。这到底是男厕还是女厕呢?正在犹豫,翻译老曾走过来,用英语熟练地同她打招呼,还给了她几个英磅。随后,那位混血妇女,冲我们招招手,示意我们进去。老曾说,这个女人是站在男厕所门口收小费的。啊!原来在国外上厕所要这样。
到了华盛顿,我们这些从工厂出来的人,虽然西装革履,可肩上扛着行李、手里提着箱子,个个气喘吁吁。机场中的许多美国人,都把目光都聚焦在我们身上。驻美联络处接站的同志回去后,向他们的领导做了汇报。此后,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大使级副主任韩叙接见我们时,特意提醒道:“你们是第一批来美国学习的中国同志,要注意安全、同时也要注意形象,因为你们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
后来,从华盛顿再去休斯顿,联络处的童秘书亲自去机场送行。一到机场门口,他便吹了声口哨,立刻跑过来几个机场工作人员,帮我们把行李从汽车搬到机场内,办理手续。接着童秘书又一一向他们付了小费。这位外交官的熟练动作,让我们看呆了。童秘书告诉我们,你们还要去美国许多城市,以后到机场就这样做,千万不能自己再扛行李了。
学习期间,我们在各处下榻的酒店都配有游泳池。那时,天气已经很热了,大家很想去游一游。团领导看到,泳池里经常有穿着比基尼的外国女人,太暴露了,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便叮嘱大家不要去,我们都默默地同意了。
“宁肯技术上少学一点,绝不能在政治上犯半点错误。”这是我们当时的原则。在美期间,我们经常会在公寓里开展政治学习。例如,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文章等等。领导每月还要到华盛顿驻美联络处,汇报每个人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由于兰州化机所的一位总工,未经联络处批准,私自在美国一所大学发表演讲,被当地报纸报道了。其演讲内容和当时国家政策不一致,违反了外事纪律,受到外交部通报批评,还责令其提前回国检查。所以,我们都十分谨慎。
一次,我在美国西部化工厂实习,一个美国朋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留在美国工作吧,每周给你3000美金怎么样?”吓得我张口结舌,连忙拒绝。
还有一天夜晚,大家刚刚躺下休息,就听到有人敲门。我们从门镜向外一看,竟是个光着身子的女郎,我们谁也没有理睬她。第二天一早,我们把情况向团长汇报了。原来,昨天我们团的每个房间都受到骚扰。有时候,当地黑人组织还向我们的房间塞进邀请函,请我们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的集会。团领导向宾馆负责人说明,中国人到这里是来学习的,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第二天,宾馆就加强了保安,从此再没发生过骚扰。
回国前,我们在华盛顿集体去市场购买纪念品,许多同志都买了半导体收音机,其价格和质量都比国内优越。回到联络处才发现商品标出的产地是“中华民国台湾”。货已经退不了,怎么办?领导出主意,让我们用小刀刮去“中华民国台湾”的字样,以免入关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回国前,联络处黄镇、韩叙等领导举办宴会,为我们送行并合影留念,大家非常高兴。韩大使和我坐在同一张桌子。他问我是哪里来的?我说是从辽宁来的,他随后笑着说:“多吃点啊,回国后可就三两油了!”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岁月如梭,中美两国已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多年了,中国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际地位在不断地提高。然而,那段不可忘怀的历史记忆,却永然值得我们去深深回味……
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