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太监前面为何要加个“死”字儿?

编辑推荐 太监前面为何要加个“死”字儿?


作者:香艳一万期 布衣,37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41发表时间:2017-11-20 22:35:52
摘要:剩下的事儿有点儿像《黔之驴》里面的桥段,做为庞然大物的驴,被恐驴鸣而大骇之虎“断其喉,尽其肉”。明史载:王振鼓动帝亲征,其不断改变征讨方向,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后又变更,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被两万瓦剌骑兵追剿,二十万军全覆没,百余王公大臣战死,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是为“土木之变”。

讲故事不能提到一种人,因为一说到他们,下面就没了。说到这儿谁都知道了,这种人,就是太监。太监就太监呗,可提到他们时人们却习惯在这“太监”俩字儿前面加个“死”字儿,尤其是在星爷的电影里,就当着宦官的面,一口一个“死太监”地叫,直口诛得那没了下面的家伙自己都恍惚了,仿佛果是真死了一般。
   太监这玩意现如今活体实物是绝了,至于精神上有没有还真不太好说,清夜无聊时扪心自问吧。亘古久远的太监样子如何不知道,曾鲜活在大清王朝的太监,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有照片,比如李莲英。其壮年时倒挺威风的,站在老佛爷慈禧的身后,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可他在老佛爷驾鹤西游后的照片就差了些意思,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老太太的形象,还是那种晚年“祥林嫂式”的拄棍儿乞讨的孤寡老太太。
   要说太监,盛在唐朝复兴于有眀一代,其成分倒也差不多都是苦出身,没见哪个皇帝做得好好的非哭着喊着求人把自己下面的子孙根给断了当太监的,可穷人家的孩子就都是这样被阉割后送进宫里伺候皇帝和他的众老婆们的。当然,也有官宦子弟自幼被父母进奉入宫做太监的,比如那个被唐玄宗所宠幸、在杨玉环面前阴过李白、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但倒是也不缺自己动手宫刑了自己的狠人,比如魏忠贤,他就是做赔了生意一怒之下手刃了自己身上剩下的唯一“长物”、发誓要在太监群中出人头地的。果然,不爱惜自己小头的对别人的大头也不尊重,这厮后来在宫里混成了比皇帝只差一千岁的“九千岁”,位高权重的他贪赃枉法杀人如麻,剁头就像切西瓜,尤其是砍大明王朝忠良的脑袋更从不手软,滥杀得那些无辜的国家栋梁尸堆成山,血流成河。
   魏忠贤坏啊,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他,将自己名字里的“贤”字儿成几何倍数的给亵渎玷污了。可明代有好名字的坏太监可不止他一个,那真真是坏太监的“黄金时代”,比如大太监王振,就坏得更是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王振这家伙在自宫入宫这方面的狠劲儿,与魏忠贤倒是有得一拼,但他比魏忠贤有文化,入宫前他中过举人,其入宫后服侍的皇太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皇帝,叫朱祁镇,年号为“正统”。这朱祁镇从小就被王振伺候,与其说伺候还不如说洗脑、摆布,因为朱祁镇继承皇位后不仅自己毕恭毕敬的尊王振为“先生”,言听计从,还令满朝文武、公卿大臣皆呼他为“翁父”。
   一时间,皇帝为君父,王振是“翁父”,明朝正统年间的大臣们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一不留神给自己弄出俩爹来,一个还是没了下面的那种。是爹,就得受活儿孙们行礼——磕头,于是群臣磕完这个磕那个,磕头磕得那叫那叫一个频啊,直磕得晕头转向。知道的,是君臣朝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在庄严的朝堂上看到了“小鸡吃米图”呢。
   可人家王振决不像魏忠贤那般浅薄,诸如被人尊称个“九千岁”、“翁父”、被皇帝鞠躬叫“先生”什么的就满足了,他觉得自己科举出身,很是饱读了一些经史子集,属于满腹经纶的高级知识分子,且其高居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将皇帝的国玺玩在手中,想往哪儿盖就往哪儿盖,自认其在“文”的方面已经站在了珠穆朗玛峰上了。可“武”呢?他自感毫无建树,“文武双全”才是他一生的完美追求,瘸了一条腿那哪行!必须得把瘸腿给接上。说干就干,王振,他要带兵打仗了!
   王振发动战争欲打谁?打瓦剌!谁是瓦剌?明太祖朱元璋灭了成吉思汗的子孙所创建的元朝后,那些曾占据华夏的蒙古人便从中原退回到了自己原来的老家——蒙古草原,瓦剌,就是这样一个被朱元璋赶到草原上的部落。后来,又经朱元璋的四儿子明成祖朱棣的数次打击,这部落早已对大明王朝跪拜、进贡称臣了。尽管他们也常心怀着不臣之心的鬼胎,但却没出什么大格,也就是时不时的骗明朝点钱花而已,远未到用战争方式大肆讨伐的程度。
   先生要干什么,做为弟子的朱祁镇可哪敢有质疑?尽管他是皇帝。可这皇帝却是个刚刚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他脑子里除了会发热,就剩下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任性了。于是王振说打瓦剌,他就跟着说打瓦剌,王振让他御驾亲征,他真的就御驾亲征了,那些苦苦劝谏的大臣们哭死了也没用啊,俩爹的决定,儿孙们安能阻止得了?甭说尊卑有序,还都差着辈儿呢。非但劝阻不了,还得跟着去。于是,这君父加“翁父”二人急三火四地征集了二十万军马,带着一百多王公大臣,便浩浩荡荡开拔到蒙古大草原,远征瓦剌去也。
   一路上,王振一言九鼎,他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朱祁镇就是一只只会吃米般点头的小鸡,再伴着望先生似看神仙一样的目光,至于那些跟着来的人,尽管里面有久经沙场的将军与文韬武略的大臣,但他们在王振的藐视下,连建言的机会都没有,就更甭提参与决策了。
   一切决策,皆出自王振。可他的决策却是心血来潮的事儿不断,一会儿说往北能找到瓦剌巢穴,一会说瓦剌在西边。过几天他又说想带着这些人一起回自己的老家看看,然后没几天又改主意说不能带着这二十多万人马回老家,那样人多脚杂再加上那么多马蹄子,会踩毁了自己老家的庄稼。
   于是乎,在蒙古大草原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拍案惊奇的景象:一群蝗虫一般的动物,一会儿飘向北,一会儿飘向西,一会儿又向东漂移,一会儿又飘了回来,说他们是一群无头苍蝇,绝对恰如其分,无丝毫贬损之意。这,就是王振麾下远征瓦剌的二十万大军。
   瓦剌人也不傻,若傻,他们也不会灭了宋朝在北京住过差不多一百年。此刻,他们已经知道明朝的军队来了,而且知道来者不善,决不是来请他们吃喜酒,是来征讨、杀戮他们的。听说他们来了比自己全部落人还多的讨伐大军,一个个全都武装到了牙齿,这些瓦剌人,怕极了。可是,当这些瓦剌人看到这群在草原上毫无目的撞来转去的人马,他们不再怕了。你说,谁会怕一只没有头的苍蝇?
   剩下的事儿有点儿像《黔之驴》里面的桥段,做为庞然大物的驴,被恐驴鸣而大骇之虎“断其喉,尽其肉”。明史载:王振鼓动帝亲征,其不断改变征讨方向,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后又变更,以致一误再误行程,行至土木堡,被两万瓦剌骑兵追剿,二十万军全覆没,百余王公大臣战死,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是为“土木之变”。
   至此,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惠宗的“建文新政”、明成祖的“永乐盛世”及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极高的“仁宣之治”,几代人不断的努力积累,近七十年的国家财富与人民福祉,还有那些储备下来的饱学之士、栋梁之材,皆一扫而光,毁于一旦!说话间,瓦剌军押着被俘的大明天子,已经兵临北京城下了,眼瞅着几个月前还红红火火的大明王朝就要亡国了。
   那些被裹挟着远征的人们何辜?二十万被瞎指挥冤死的军人何辜?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无辜百姓何辜?国家被铁蹄践踏破碎了的山河何辜?
   王振,你若是要作死,独自去就是了,为何要连累这么许多?你说你这个太监是不是死有余辜!
   王振死了,但他不是被瓦剌兵打死的。用六十斤重的“西瓜亮银锤”砸碎王振脑壳的是一位大明将军,他叫樊忠,当时,在混乱的战场上,樊忠见王振甩开皇帝撒腿就跑,像兔子似的。樊忠那个气啊,把肝肺都要气炸了,心说:“你个死太监,惹出事儿来自己倒想就这么溜了?!想得美,天下哪有这便宜事儿!”樊忠,飞也似地追了上去,一个饿虎扑食,猛地将他扑倒。樊忠出手如电,一手按住王振那不长胡子的光溜下巴,另一只手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兵器——“西瓜亮银锤”,大叫:“死太监,受锤吧!”脑浆迸裂,是坏人的归宿。
   从此,再有人提到太监,都同仇敌忾的前缀了个“死”字儿,直到星爷将之诠释在自己的电影里,令众口一词将“死太监”口诛于当代。

共 30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紧扣“死”讲述作者的思考。文章开篇指出了太监的由来,入宫当太监者的原因。采用对比手法写了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两张照片,写出了其人生的变化;然后文章重点讲述了魏忠贤和王振两个太监的祸国故事,有力说明了太监被称作“死太监”的原因。整篇文章,采用“说”的语言,风趣幽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点明了作者的态度观点。【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11-24 08:12:15
  这篇杂文借太监的话题,阐述了一个道理:作恶者,不管你曾经多么春风得意,最终会被历史唾骂。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